| 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近代史地圖集 | ||||||||||||||||||
| 齣版社: | 星球地圖齣版社 | ||||||||||||||||||
| 書號: | ISBN 9787802120020 | ||||||||||||||||||
| 審圖號: | JS(2011)01-086 | ||||||||||||||||||
| 版次: | 2011版 2015年印刷 | ||||||||||||||||||
| 頁數: | 248 | ||||||||||||||||||
| 開本: | 16開 | ||||||||||||||||||
| 重量: | 約1.37KG | ||||||||||||||||||
| 定價: | 198元 | ||||||||||||||||||
本圖集是一部較為係統地反映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綜閤性近代史參考地圖集。圖集史料翔實,內容豐富,吸收瞭近年來學術界對近代史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兼有學術價值和工具書性質的專著,它是史學研究單位、曆史博物館、圖書館、高等院校和廣大現代史愛好者研究和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資料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段曆史,就不能脫離其地理背景。而這本書,正是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視角。它以地圖為主要媒介,將1820年至1953年這段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時期,以一種非常直觀和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晚清對外條約簽訂時,中國疆域如何一步步被蠶食的地圖。那種觸目驚心的變化,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來得更加直接和震撼。當我看到那些割地賠款的區域,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民族屈辱的時代。而到瞭民國時期,軍閥割據的地圖,又真實地反映瞭那個時期國傢分裂、政局不穩的混亂局麵。最令我動容的還是關於抗日戰爭的地圖,那些日寇侵略的路綫,我軍的戰略部署,還有那些重要的戰役發生的地點,都在地圖上清晰地呈現齣來。我甚至可以根據地圖上的標注,去想象當時戰士們浴血奮戰的場景。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地圖的集閤,它更是一部用地理語言講述的中國近代史,讓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曆史事件的發生邏輯和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地圖是解讀曆史最生動的語言之一。而這本《中國近代史地圖集》更是將這一點發揮到瞭極緻。它以1820年至1953年為時間跨度,將中國近代史上那些波瀾壯闊的事件,通過精美的地圖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晚清時期中國疆域變化的地圖,從最初完整的版圖,到後來被列強步步蠶食,每一張地圖都像是在訴說著一個民族的屈辱與抗爭。翻閱這些地圖,我能清晰地看到條約簽訂後,邊界綫的變動,以及那些失去的土地,這種直觀的視覺衝擊力,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加深刻。到瞭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地圖更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各種勢力範圍的犬牙交錯,反映瞭那個時代的混亂與無序。而最令我震撼的,還是關於抗日戰爭的地圖。從日寇的侵略路綫,到我軍的戰略部署,再到各個時期的戰綫變化,每一張圖都凝聚著中華民族不屈的鬥誌和犧牲。這本書讓我能夠從地理空間的角度,去理解曆史事件的發生背景、發展脈絡以及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是一種全新的、富有啓發性的學習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深沉的青藍色底色,配上泛黃的古樸地圖紋樣,中央幾個燙金的大字“中國近代史地圖集”散發齣一種厚重的曆史感。我一直對近代史充滿興趣,尤其是那些波瀾壯闊的變革時期,但總覺得文字描述有時會顯得抽象,難以在腦海中勾勒齣具體的時空場景。這本書恰好彌補瞭這一點,它以地圖為載體,將1820年到1953年這百餘年間的中國曆史脈絡清晰地展現在眼前。從晚清的閉關鎖國,到民初的軍閥混戰,再到抗日戰爭的烽火連天,每一張地圖都像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真實的地理格局、戰綫分布、城市變遷甚至是人口遷徙的痕跡。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鴉片戰爭時期地圖的部分,詳細標示瞭沿海港口、清軍營地以及英軍登陸的地點,那種觸目驚心的地理位置對比,瞬間就能讓人理解曆史事件的發生有多麼的必然和無奈。翻閱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看地圖,更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與曆史人物一同感受時代的脈搏,理解那些重要的曆史轉摺點是如何在具體的地理環境中發生的。它幫助我打破瞭對曆史事件的零散認知,將它們串聯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使我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
評分翻閱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1820年至1953年間,中國大地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一直對曆史充滿興趣,但總覺得文字描述有時會顯得過於宏觀,缺乏具體的觸感。而這本書,恰恰用地圖這種最直觀的方式,將那些抽象的曆史事件具象化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晚清對外戰爭的地圖,比如鴉片戰爭,書裏詳細標示瞭戰役的地點、清軍和英軍的部署,讓我能夠清晰地瞭解當時雙方的地理位置優勢與劣勢,從而更好地理解戰役的進程和結果。接著翻到民初,地圖上呈現齣的是一片混亂的景象,各個軍閥勢力範圍的劃分,以及不斷變化的邊界綫,讓我深刻體會到那個時代的動蕩不安。而到瞭抗日戰爭時期,書中的地圖更是讓我熱血沸騰,那些日寇侵略的路綫,我軍英勇抵抗的陣地,以及各根據地的建立,都通過地圖清晰地展示齣來,讓我對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錶現齣的堅韌不拔的精神有瞭更深的感悟。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地圖集,更是一部可視化的中國近代史,它幫助我打破瞭對曆史事件的零散認知,將它們串聯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
評分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而言,能夠以如此直觀和立體的方式去迴顧中國近代史,是極其令人興奮的。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體驗的渴望。它以1820年至1953年這段關鍵時期為內容,通過地圖的形式,將紛繁復雜的曆史事件梳理得清晰明瞭。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晚清時期中國對外門戶開放和海權喪失的地圖所吸引。那些曾經的“天朝上國”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僅僅從地圖上的港口開埠、租界範圍的擴張,就足以讓人觸目驚心。到瞭民國初期,那種割據混戰的局麵,在地圖上更是展現得淋灕盡緻,各個軍閥的勢力範圍,不斷變化的邊界綫,都仿佛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動蕩與不安。而最讓我感到振奮的,莫過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地圖。那些日寇侵略的鐵蹄所到之處,我軍英勇抵抗的戰役地圖,以及各個戰略要地的爭奪,都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瞭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所迸發齣的強大力量。這本書,讓我能夠跳齣文字的束縛,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曆史,它將抽象的曆史事件置於具體的地理空間中,讓我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麵。
評分我之所以選擇購買這本書,主要還是因為我對近代史中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充滿瞭好奇。讀史書的時候,總覺得那些事件仿佛發生在遙不可及的地方,缺乏一種直觀的感受。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種可能。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本充滿視覺衝擊力的“曆史教科書”。書中的地圖並非簡單的行政區劃圖,而是根據不同曆史時期、不同事件精心繪製的。例如,在講述抗日戰爭的章節,那些被日寇占領的區域,那些戰略要地,那些我軍英勇抵抗的陣地,都通過地圖得到瞭生動而準確的呈現。我甚至可以根據地圖上的標注,去想象當時戰火紛飛的場景,去感受民族危亡之際,無數中華兒女前僕後繼的悲壯。特彆是那些關於城市發展和交通綫變化的地圖,讓我看到瞭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被迫走嚮開放和變革的軌跡。港口城市的興衰,鐵路的修建,都與當時的政治格局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不再是機械地記憶曆史事件,而是通過地理空間的概念,去理解曆史的邏輯和演變,這種學習方式對我來說是全新的,也是極具吸引力的。
評分我一直相信,曆史的進程,往往與地理環境息息相關。而這本書,正是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理解中國近代史。它以1820年至1953年為時間跨度,將這一百多年間中國大地的滄桑巨變,通過一張張精美的地圖,生動地呈現在我的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晚清時期中國海疆變化和對外條約簽訂的地圖。那些曾經完整的領土,在一次次不平等條約簽訂後,被一點點蠶食,這種視覺上的衝擊力,比任何文字描述都來得更加直接和震撼。當我看到那些割讓的土地,我仿佛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民族的屈辱與不甘。再到民初,地圖上呈現齣的軍閥割據的局麵,更是讓我看到瞭國傢分裂、政局不穩的混亂景象。而到瞭抗日戰爭時期,那些日寇侵略的路綫,我軍的戰略部署,以及各個重要戰役的發生地點,都在地圖上清晰地展示齣來。我甚至可以根據地圖上的標注,去想象當時戰士們在惡劣的地理環境下,與敵人殊死搏鬥的場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地圖集,它更是一部用地理語言講述的中國近代史,讓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曆史事件的發生邏輯和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對於我這樣對曆史有著濃厚興趣,但又常常被繁雜文字所睏擾的讀者來說,這本《中國近代史地圖集》簡直是一份天賜的禮物。它以1820年至1953年為時間軸,將中國近代史上那些關鍵的年代和事件,通過一張張精心繪製的地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直觀方式呈現在我的眼前。我最喜歡的是關於晚清時期中國對外開放和殖民侵略的地圖。當我看到那些被迫開放的港口,那些被劃入租界的地段,我仿佛能夠感受到那個年代中國人民的無力與掙紮。而到瞭民初,書中的地圖則生動地展現瞭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麵,各種勢力範圍的變動,讓我對那個時期的中國社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最令我震撼的是關於抗日戰爭的章節,那些日寇侵略的鐵蹄踏過的每一寸土地,我軍英勇抵抗的每一處陣地,都通過地圖被記錄瞭下來。我甚至可以根據地圖上的標注,去想象當時戰士們浴血奮戰的場景,去感受那種傢國情懷的偉大。這本書讓我擺脫瞭僅僅從文字層麵理解曆史的局限,通過地理空間,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曆史事件的發生背景、發展過程以及對中國大地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對於一個對曆史充滿熱愛,但又常常被厚重文字勸退的讀者來說,這本《中國近代史地圖集》無疑是一股清流。它用最直觀的方式,將1820年至1953年間中國大地的滄桑巨變呈現在我的眼前。我一直覺得,地圖是解讀曆史最忠實的見證者之一。當我們閱讀晚清時期中國地圖時,那些邊界綫、那些海疆的模糊,無不印證著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而到瞭民國時期,地圖上的變化更是觸目驚心,不僅有行政區劃的變動,更有戰亂留下的痕跡。書中關於抗日戰爭的地圖,更是讓人心潮澎湃。從東北的淪陷,到沿海城市的陷落,再到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奮起反抗,每一張圖都凝結著民族的血淚和不屈的意誌。我反復研究那些地圖,試圖去理解戰略決策背後的地理因素,去感受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來之不易。這本書讓我擺脫瞭僅僅從文字層麵理解曆史的局限,通過地理空間,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曆史事件的發生背景、發展過程以及對中國大地産生的深遠影響。它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學習方式,讓我不知不覺中,將曆史知識內化,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曆史,離不開對地理環境的認知。而這本《中國近代史地圖集》,恰恰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工具。它以1820年至1953年這一百多年的時間為跨度,用地圖的方式,生動地展現瞭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地理變遷。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晚清時期中國海疆變化和對外條約簽訂的地圖。當我看到那些曾經完整的領土,在一次次不平等條約簽訂後,被一步步蠶食,這種視覺上的衝擊力,比任何文字描述都來得更加直接和震撼。當我看到那些割讓的土地,我仿佛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民族的屈辱與不甘。再到民初,地圖上呈現齣的軍閥割據的局麵,更是讓我看到瞭國傢分裂、政局不穩的混亂景象。而到瞭抗日戰爭時期,那些日寇侵略的路綫,我軍的戰略部署,以及各個重要戰役的發生地點,都在地圖上清晰地展示齣來。我甚至可以根據地圖上的標注,去想象當時戰士們在惡劣的地理環境下,與敵人殊死搏鬥的場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地圖集,它更是一部用地理語言講述的中國近代史,讓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曆史事件的發生邏輯和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