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正版 8本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中医内外妇儿科学 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第十版

京东正版 8本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中医内外妇儿科学 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第十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诊断学
  • 中药学
  • 方剂学
  • 中医临床
  • 内外妇儿科学
  • 教材
  • 医学
  • 十三五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曙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3835
商品编码:1877684749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套餐共含【8本教材】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     9787513234009     39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     9787513233491     59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9787513234351     38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     9787513233347     51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9787513233583     39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新世纪四版) 9787513233712     63

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            9787513233835     49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9787513234825      78

本套餐共含【八本教材】需要单本或者其它教材请单独购买

内容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本书阐释和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本教材的编写内容在上版的基础上作了适度调整:除更新了现代研究进展外.删除或降格了部分临床意义不大的内容,增添了对中医临床有指导意义或与后续课程相接轨的内容,如在五行学说中删除了以五行推断病情轻重的相关内容,降格五行胜复为阅读材料,增添了中土五行及其临床应用;在气的运动部分增添了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理论渊源和临床应用;在藏象中增添了五脏各精气阴阳的生理作用,作为阅读材料.以与后续课程中医诊断学接轨;在体质中增添了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为阅读材料,以利于临床应用等。

中医诊断学

本教材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药学

本教材包括总论、附编、各论、附录几个部分。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等概念,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概念、产生由来、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及如何运用药性理论综合分析、认识、掌握中药的效用;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配伍禁忌、证候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方剂学 

《方剂学》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本书对选收之基础方、代表方及常用方,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核心,分析证治机理。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剂型、方剂的煎服法、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等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下篇各论,依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功用将方剂分为数十种类别,并一一进行介绍。

内容插图


 
 

















精研岐黄,传承经典——中医核心学科精要 一、 中医基础理论:生命之道的智慧启迪 《中医基础理论》是开启中医智慧大门的钥匙,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认识人体、疾病以及防治疾病的独特方法论。本部分内容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中医的哲学根基与思维模式,理解“天人合一”的宏观视角,以及“形神合一”的微观个体认知。 阴阳五行理论: 学习阴阳的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与相互转化,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关系。深刻理解阴阳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最普遍的两种属性,是事物运行变化的根本规律;五行则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归类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这套理论不仅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更是理解和运用各种中医诊疗手段的理论支撑。 脏象学说: 深入了解中医对人体脏腑(心、肝、脾、肺、肾等,以及奇恒之腑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阐述。强调脏腑之间不仅是生理上的相互联系,更是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例如,心主血脉,与小肠相表里;肝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脾主运化,主统血,与胃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与大肠相表里;肾藏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这些论述构成了中医脏腑辨证论治的核心。 气血津液理论: 认识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三种基本物质。学习气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如气滞、气虚、气逆);血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如血虚、血瘀、出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如津伤、水肿)。理解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如“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津为血海”。 经络学说: 探索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等)的循行路线、生理功能(通行气血,濡养全身,抵御外邪,传导感应)及其与脏腑的联系。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内外、脏腑与体表之间联系的桥梁。对经络的理解是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病因与发病学说: 学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及跌扑损伤等。同时,掌握邪正关系、发病机制(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发病规律(如发病时间、地点、人群等)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二、 中医诊断学:洞察病机,辨证施治的基石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认识和判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它不局限于症状的表面,而是通过系统、全面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深入分析脏腑、气血、经络的病变,从而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提供准确的依据。 望诊: 学习观察人体神色、形态、姿态、舌象、皮肤、毛发、口鼻、二便等外部表现,以了解脏腑功能及气血盛衰。重点包括神色(精神状态、面色)的望诊,以及舌诊(舌质、舌苔)的细致观察,这是诊断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闻诊: 掌握通过听声音(如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和嗅气味(如口臭、体臭、分泌物异常气味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问诊: 学习询问患者的主观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家族史等,全面了解病情。这包括对寒热、头身、胸腹、饮食、二便、睡眠、汗出等方面症状的详细询问。 切诊: 深入学习触摸脉象(脉搏的位、数、形、质、力、律等变化)和触按身体局部(如按腹、按胸、按肌等)的诊察方法。脉诊是中医诊断的独特而重要的诊法,通过切脉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与传变。 四诊合参与八纲辨证: 掌握如何将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机结合,进行整体分析。学习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一基本辨证方法,将疾病的性质、部位、轻重、进退归纳于八纲之中,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总纲。 三、 中药学:草本精华,药海探秘 《中药学》是学习和应用中药的宝库,它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药禁忌、配伍应用以及炮制和制剂等内容,是方剂学和临床用药的基础。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 学习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的理论,理解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同作用,如寒热可清热或温里,辛可散可降,甘可补可缓,酸可收可涩,苦可泄可燥,咸可软坚可下。同时,掌握药物的归经理论,了解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特定脏腑、经络系统。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 详细学习各种中药的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理气、化痰、安神等,并对应了解其所适用的主治病证。例如,麻黄的辛、温,归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感冒、支气管哮喘、水肿等。 中药的配伍: 了解中医方剂配伍的原则,如君、臣、佐、使,以及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掌握单味药的功效,以及多种药物组合后的协同增效、减毒增效、反佐等复杂变化。 中药的鉴别与炮制: 学习如何通过性状、气味、显微等方法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方法(如炒、煅、煮、煨、蒸、淬等)及其对药效的影响,如酒炙可以引药上行,醋炙可以引药入肝,盐炙可以引药入肾。 常用中药的系统介绍: 详细介绍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涵盖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开窍药、补益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开郁药、熄风止痉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涌吐药、解毒药、消肿散结药、拔毒膏药、皮肤科用药、妇科用药、儿科用药等各大类,构建完整的中药知识体系。 四、 方剂学:组方之道,百病调治的艺术 《方剂学》是研究和运用中医方剂的学科,它系统地阐述了方剂的组成、配伍、煎服法、功效、主治及化裁等内容,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核心技能。 方剂的组成原则: 深入理解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学习如何根据证候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药物进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方剂的分类与功用: 按照功效的不同,将方剂分为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调和剂、温里剂、补益剂、理气剂、理血剂、祛湿剂、消食剂、安神剂、开窍剂、熄风剂、收涩剂、涌吐剂、解毒剂、攻邪剂等。系统掌握各类方剂的代表方剂,如解表剂中的桂枝汤、麻黄汤;清热剂中的白虎汤、黄连解毒汤;补益剂中的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方剂的辨证与化裁: 学习如何根据疾病的具体证候,对经典方剂进行加减变化,即“化裁”,以适应病情的变化和个体差异。理解方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用药的精准性。 代表方剂的精讲: 详细解析经典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用法用量、方解(即方剂中各药物配伍的意义)、加减变化等,例如,小柴胡汤的散寒解表的功效,四君子汤的健脾益气的作用,逍遥散的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用。 方剂的煎煮与服用: 掌握不同药物的煎煮顺序、时间长短,以及服用时间、方法等,这些细节对于保证方剂的疗效至关重要。 五、 中医内外妇儿科学:分科诊疗,全面康复 本部分内容涵盖了中医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领域的疾病诊疗体系,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综合体现,将前述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具体的疾病诊治。 中医内科: 探讨内科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如咳嗽、哮喘、胸痹、胃痛、腹泻、泄泻、胁痛、黄疸、水肿、淋证、癃闭、头痛、眩晕、中风、痹证、痿证、厥证、痉证、郁证、不寐、虚劳等。学习各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法方药。 中医外科: 关注外科常见疾病,如疮疡(痈、疽、疔、疖)、乳疾、瘰疬、痔、脱疽、跌扑损伤等的发生、发展、辨证与治疗。重点在于疮疡的溃后生肌、金创伤的接骨、活血等。 中医妇科: 涉及女性生殖系统特有的病证,如月经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妊娠病(妊娠呕吐、胎位不正、妊娠水肿)、产科病(产后发热、产后出血、产后抑郁)、妇科杂病(不孕症、崩漏、带下病、癥瘕)等的辨证论治。 中医儿科: 关注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及多发的疾病,如小儿感冒、咳嗽、肺炎、泄泻、呕吐、惊风、夜啼、疳证、麻疹、水痘等。强调儿科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变规律。 本套教材的精要内容,旨在为有志于探究中医博大精深理论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路径。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对疾病的精准诊断,对中药和方剂的熟练运用,以及对各科疾病的系统掌握,读者将能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为传承和发扬中华医药瑰宝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教材的刻板印象。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拿《中药学》来说,它不仅列举了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更深入地讲解了药物的配伍禁忌、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甚至还提到了很多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名方药味的讲解,比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不仅解释了每个药材的作用,还细致地阐述了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达到治疗效果的。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对中药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能够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而且,书中对一些不常用的药材也做了详细介绍,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教材的编排逻辑真的很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基础理论到诊断学,再到中药学和方剂学,每一门学科的衔接都非常自然。特别是《中医诊断学》这本,简直是我学习中医的“指南针”。里面详细介绍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各种方法和要点,从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到听声音的特点,再到问诊的常见问题,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我以前总觉得中医诊断神秘莫测,学了才知道,原来都是有章可循,有理可依的。书中还配有很多真人舌苔图片和病案分析,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辨证施治的能力。感觉掌握了这套书,就像拥有了一套中医诊断的“秘籍”,以后看病或者自我调理,都能更有底气了。

评分

这套书的“中医内外妇儿科学”部分,绝对是我学习中医的“重头戏”。它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这四大主要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方法。内容非常全面,从症状的辨析到证型的确 শ্রম,再到治疗原则和方药选择,都讲解得非常系统。我之前一直对中医妇科和儿科特别感兴趣,这本书里就有详细的章节专门介绍,比如女性月经病的辨证论治,以及小儿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腹泻的中医调理方法,都写得特别实用。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临床实践的案例,让我能够学到如何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病人身上,对于我未来的临床实践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

书的包装很用心,封皮崭新,纸张质量也比我想象的要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本《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对于我这个中医小白来说,真的是太友好了。一开始还担心会枯燥难懂,没想到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很多复杂的概念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比如讲到阴阳五行的时候,用了四季变化和五种颜色来类比,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古代医案和现代研究的解读,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能够感受到中医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和发展。每章后面还配有习题,虽然我现在还不太会做,但感觉这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好方法,以后慢慢钻研。整体来说,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中医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方剂学》这本书简直是让我对中医的“组方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总觉得方剂就是一些药材的简单组合,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一个方剂的形成,包含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也体现了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思想。书中对每个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变化都做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方解部分,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这样配伍,药效如何发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溯源和演变过程的介绍,比如温病学派的方剂,能够看到中医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发展的。这对于我理解中医的动态性和发展性非常有帮助。

评分

你值得拥有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你值得拥有

评分

你值得拥有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你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