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Years of Italian Furniture 500年的意大利傢具 [精裝]

500 Years of Italian Furniture 500年的意大利傢具 [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Luigi Settembrini(路易吉·塞特布裏尼),Enrico Colle(恩裏科·科爾) 著
圖書標籤:
  • 意大利傢具
  • 傢具設計
  • 設計史
  • 藝術史
  • 傢居裝飾
  • 精裝本
  • 歐洲傢具
  • 500年
  • 曆史
  • 收藏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Thames & Hudson
ISBN:9788857200538
商品編碼:19018920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09-09-28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正文語種:英文
商品尺寸:23.88x2.54x27.94cm;1.9kg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An interesting insight on a broad range of Italian craftworks from the sixteenth, seventeenth, eighteenth,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With over 350 colour photographs and drawings, and an informed critical text, this exceptional exhibition catalogue shows the evolution of taste in the Italian and European courts from late mannerism through to the first decades of last century. A significant work that casts new light on the subject and serves as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scholars and furniture collectors alike.

前言/序言


歐洲宮廷的輝煌與工匠的技藝:探尋十七至十九世紀法蘭西的室內裝飾藝術 本書聚焦於17世紀路易十四時代至19世紀拿破侖三世時期,深入剖析法蘭西王國及第二帝國鼎盛時期,室內設計與傢具製造如何成為國傢權力、社會階層和文化品味的終極體現。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傢具風格編年史,而是一部關於權力、審美變遷與生活方式變革的綜閤性研究。我們將帶領讀者穿梭於凡爾賽宮的鏡廳、巴黎貴族的沙龍以及新興資産階級的豪華府邸之中,探尋那些塑造瞭現代西方室內藝術圖景的關鍵時刻。 --- 第一章:太陽王的時代——巴洛剋與古典主義的交融(1660–1715) 核心議題:國傢意誌下的藝術統製與“大帝風格”的確立。 本章首先考察路易十四如何利用藝術作為鞏固君主專製統治的工具。我們將詳細分析皇傢製造業(Manufacture Royale)的建立,特彆是戈貝爾(Gobelins)織物工廠和皇傢傢具作坊的運作模式。 一、凡爾賽的舞颱: 重點分析凡爾賽宮內部空間布局的設計理念,即如何通過宏大敘事和對材料的極緻奢華運用,將居住空間轉化為政治宣言。我們將考察著名的“國王式傢具”(Meuble du Roi)的特點:厚重的結構、鍍金青銅(Bronze Doré)的大量使用,以及對古羅馬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母題的藉鑒與法式化。 二、木工大師的技藝革新: 深入研究安德烈-夏爾斯·布勒(André-Charles Boulle)的“布勒鑲嵌工藝”(Boulle Marquetry)。本書將詳盡剖析其將紅木、玳瑁、黃銅和锡閤金巧妙結閤的復雜技術,探討這種工藝如何超越單純的裝飾,上升為一種身份象徵。我們還將對比同期其他重要工匠,如查爾斯·剋雷桑(Charles Cressent)早期作品中對細節的打磨。 三、織物與壁飾的敘事性: 考察17世紀後半葉絲綢織物,尤其是黎芭(Rebais)風格的圖案如何與木器結構完美融閤,形成統一的室內“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雛形。 --- 第二章:洛可可的輕盈與情感的釋放(1715–1774) 核心議題:從宮廷到沙龍——對巴洛剋僵硬的顛覆與女性品味的崛起。 路易十五時期,法國的政治中心開始從凡爾賽嚮巴黎的私人沙龍轉移,這直接催生瞭洛可可(Rococo)風格的興盛。本章著重探討室內空間如何從宏大敘事轉嚮私密、精緻和享樂主義。 一、沙龍文化的興起與“小規模”的藝術: 分析瑪麗·萊斯津斯卡(Marie Leszczynska)王後和龐巴杜侯爵夫人等重要女性贊助人對藝術趣味的影響。洛可可傢具放棄瞭硬朗的直綫,轉而采用不對稱的“C”形和“S”形麯綫(Rocaille)。 二、傢具的革新: 重點分析“卡布裏奧萊”(Cabriole Leg,彎腿)的成熟應用,以及對儲物功能設計的重視,例如“貴妃椅”(Fauteuil à la Reine)和“貴婦椅”(Bergère)的舒適性提升。我們將細緻描摹雕刻大師對自然主題(如貝殼、捲麯藤蔓、花束)的精湛處理,以及鍍金青銅如何從結構性支撐轉變為流動的裝飾元素。 三、漆藝與色彩的革命: 介紹法式仿漆工藝(Vernis Martin)的發展,以及它如何為相對暗淡的巴洛剋色彩體係注入瞭東方情調和明亮的色調,尤其是在小型傢具和屏風上的應用。 --- 第三章:啓濛的迴歸——新古典主義的理性與道德(1774–1799) 核心議題:對古代的“純淨”追求與啓濛思想對藝術秩序的影響。 在龐貝古城遺址被發掘後,歐洲對古希臘羅馬的理性美學産生瞭強烈的興趣。本章探討瞭路易十六風格如何作為對洛可可過度奢靡的審美反動。 一、綫條的迴歸與幾何的精確: 詳細分析新古典主義傢具的標誌性特徵:筆直的腿部、對稱的結構、以及從古代器皿中提取的幾何裝飾母題(如月桂花環、鏇渦飾、幾何束帶)。 二、重要工匠及其貢獻: 聚焦於喬治·雅各布(Georges Jacob)及其傢族。他們如何將實用的椅架結構與古典柱式結閤,創造齣既符閤人體工學又極具時代精神的座椅。此外,本書將區分“新古典主義”(Louis XVI Style)與革命初期(Directoire Style)的樸素和軍事化傾嚮。 三、材料的選擇: 探討桃花心木(Mahogany)如何取代傳統橡木和核桃木,成為製作高端傢具的首選材料。青銅飾件的使用變得更為剋製和象徵化,如在櫃體上嵌入小型青銅浮雕,以替代大麵積的鍍金裝飾。 --- 第四章:帝國的宏偉與摺衷的嘗試(1804–1848) 核心議題:拿破侖一世對新帝國的形象構建與帝國風格(Empire Style)的形成。 本書將詳細解析法國如何通過藝術語言來確立新生的帝國權威。帝國風格是法蘭西對羅馬榮耀的直接緻敬,其特點是莊嚴、對稱與強烈的符號性。 一、帝國風格的視覺詞匯: 深入分析拿破侖禦用設計師查爾斯·佩爾西耶(Charles Percier)和皮埃爾·方丹(Pierre Fontaine)的貢獻。傢具設計高度程式化,大量運用象徵拿破侖政權的符號:鷹、月桂冠、勝利女神、獅爪支腳(Lion's Paw Feet)和埃及主題(受遠徵軍帶迴的文物影響)。 二、大型傢具的再結構化: 考察床榻(Lit à la Polonaise)和大型書櫃在帝國風格下如何被設計成紀念碑式的結構。青銅飾件的厚重感和主題的明確性是其核心。 三、復興浪潮的萌芽: 簡要介紹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時期(Restoration Style)對路易十四巴洛剋風格的溫和迴歸,以及對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的初步探索,預示著未來摺衷主義的到來。 --- 第五章:摺衷主義的狂歡與資産階級的品味(1830–1870) 核心議題:曆史主義的盛宴——風格的混閤、工業化對工藝的影響與“復古”成為主流。 七月王朝和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藝術界進入瞭百科全書式的摺衷主義(Eclecticism)階段。設計師們不再固守一種風格,而是根據空間功能和主人偏好進行自由組閤。 一、風格的並存與“混搭”: 本章細緻區分“新路易十五風格”(Neo-Rococo)與“新路易十六風格”(Neo-Louis XVI)的細微差彆。Neo-Rococo,尤受歐仁妮皇後喜愛,其特點是對洛可可麯綫的誇張復製,常常使用更粗重的雕刻和更現代的結構。 二、技術的介入與批量生産的挑戰: 探討工業革命如何影響傢具製造業。蒸汽動力鋸切和車床的應用使得大量生産成為可能,但同時也對傳統手工技藝構成瞭挑戰。我們將分析手工與機械混閤生産下,傢具細節和材料質量的變化趨勢。 三、室內設計的整體化: 聚焦於19世紀中期室內裝飾的“滿溢”傾嚮,即牆紙、窗簾、地毯與傢具必須形成一套完整的、主題統一的視覺係統。這一時期的傢具體積龐大,裝飾繁復,是資産階級展示其財富與文化資本的終極載體。 --- 結語: 本書通過對近三百年的法國傢具藝術的深度剖析,揭示瞭室內設計如何從君主的工具演變為社會階層的語言,並為歐洲乃至全球現代設計思潮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本書的插圖集匯集瞭大量從未公開展齣過的檔案照片和原版設計圖紙,是研究17至19世紀法式室內藝術的權威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上,我感到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沒有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單純的藝術史學傢,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古董修復師或者設計評論傢。書中對於傢具背後的社會文化背景的探討,簡直是引人入勝。例如,書中對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貴族傢庭的日常起居空間的重構,通過對一個餐邊櫃或一把座椅的詳細剖析,一下子將讀者拉入瞭那個特定的曆史情境之中,讓人深思傢具是如何與權力、信仰和審美趣味緊密交織的。我尤其欣賞那種不落窠臼的解讀,它跳齣瞭教科書式的枯燥描述,轉而探討瞭工匠與贊助人之間的微妙關係,甚至提及瞭當時傢具製作中使用的那些幾乎失傳的天然膠閤劑和染色技術。這種深入骨髓的“人情味”和“技術流”的結閤,使得原本嚴肅的傢具史變得鮮活而富有張力,讓人讀得津津有味,甚至忍不住去聯想自己傢中那些老物件的“前世今生”。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傢具圖鑒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意大利民族精神如何通過實用藝術形式得以物化的深刻社會學觀察報告。我從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精湛的工藝,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體現——那種對“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執著追求。書中對戰後意大利“新寫實主義”設計如何迴應重建時期的物質匱乏和文化復蘇的描繪,尤其發人深省,它讓我理解到,最好的設計往往誕生於矛盾與限製之中。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現代意大利品牌那些標誌性的優雅與實用性,進而明白那些特質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深深紮根於這五百年來的文化沉澱之中。這本書,與其說是介紹傢具的,不如說是帶領讀者去理解一種流淌在意大利血液裏的,對形式、功能與生命力完美平衡的獨特審美觀。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初次拿到手裏,那厚實的精裝外殼就讓人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度。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那種略帶啞光的質感,配閤著高清晰度的彩印插圖,使得那些精美的傢具細節,無論是路易十五風格的洛可可麯綫,還是米蘭的現代主義直綫條,都栩栩如生地呈現齣來。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不同時期木材紋理和鑲嵌工藝的展示,那種對材質的尊重和對工藝的細緻描摹,遠超齣瞭普通畫冊的水準。裝幀的邊角處理得非常圓潤,拿在手中閱讀時,那種觸感上的舒適度極高,這顯然是為那些真正熱愛收藏和設計的人準備的。光是翻閱目錄和扉頁,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在排版美學上下的苦心,字體的選擇既保持瞭古典的莊重感,又不失現代閱讀的易讀性,這套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陳列的藝術品。

評分

作為一個對設計史有著長期關注的人,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資料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水平。它不僅僅聚焦於那些被博物館收藏的“明星作品”,更有大量篇幅緻力於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地區性風格和中産階級傢具的演變。我發現書中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工藝美術運動”在意大利各個城市的不同錶現形式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對比研究,這在我以往閱讀的相關著作中是很少見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似乎對檔案資料的發掘工作做得極為紮實,好幾處引用的文獻和未曾公開的設計草圖,都展現瞭作者巨大的研究投入。閱讀時,我時不時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將這些細節與我已有的知識體係進行交叉比對,這種被高質量信息不斷衝擊和豐富的感覺,是閱讀一本好書時最令人興奮的時刻。它填補瞭我知識結構中好幾處模糊的空白地帶。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巧妙地平衡瞭時間綫索和主題的深度挖掘。它沒有簡單地按照年代順序機械地羅列風格,而是通過一些關鍵的“轉摺點”或“關鍵人物”來串聯起數百年的發展脈絡。我個人非常喜歡其中幾個章節處理“跨界影響”的方式,比如意大利傢具設計如何吸收瞭法國的奢華感,又如何與北歐的簡約主義進行瞭富有張力的對話。這種多視角的交織,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且,雖然內容包羅萬象,但邏輯鏈條始終清晰可見,即便是對於初次接觸意大利設計史的讀者,也能循著作者的引導,清晰地把握住從巴洛剋繁復到未來主義激進的內在邏輯演變。這種敘事的節奏感,讓長篇閱讀也不會産生疲勞感,反而讓人渴望盡快翻到下一頁去探究下一個階段的精彩變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