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就该这么学 计算机 网络 操作系统 系统开发 LINUX 轻量级Linu

Linux就该这么学 计算机 网络 操作系统 系统开发 LINUX 轻量级Linu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遄 著
图书标签:
  • Linux
  • 计算机网络
  • 操作系统
  • 系统开发
  • Linux
  • 轻量级Linux
  • 技术
  • 编程
  • 学习
  • 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0317
商品编码:1972611684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Linux就该这么学
            定价 79.00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刘遄
装帧 平装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9787115470317
重量


内容介绍

《Linux就该这么学》源自日均阅读量近万次火爆的线上同名课程,口碑与影响力俱佳,旨在打造简单易学且实用性强的轻量级Linux入门教程。 《Linux就该这么学》基于*新的红帽RHEL系统编写,且内容通用于CentOS、Fedora等系统。本书共分为20章,内容涵盖了部署虚拟环境、安装Linux系统;常用的Linux命令;与文件读写操作有关的技术;使用Vim编辑器编写和修改配置文件;用户身份与文件权限的设置;硬盘设备分区、格式化以及挂载等操作;部署RAID磁盘阵列和LVM;firewalld防火墙与iptables防火墙的区别和配置;使用ssh服务管理远程主机;使用Apache服务部署静态网站;使用vsftpd服务传输文件;使用Samba或NFS实现文件共享;使用BIND提供域名解析服务;使用DHCP动态管理主机地址;使用Postfix与Dovecot部署邮件系统;使用Squid部署代理缓存服务;使用iSCSI服务部署网络存储;使用MariaDB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PXE Kickstart无人值守安装服务;使用LNMP架构部署动态网站环境等。此外,本书还深度点评了红帽RHCSA、RHCE、RHCA认证,方便读者备考。 《Linux就该这么学》适合打算系统、全面学习Linux技术的初学人员阅读,具有一定Linux使用经验的用户也可以通过本书来温习自己的Linux知识。



目录

第1章 部署虚拟环境安装Linux系统 1 
1.1 准备您的工具 1
1.2 安装配置VM虚拟机 2
1.3 安装您的Linux系统 14
1.4 重置root管理员密码 23
1.5 RPM(红帽软件包管理器) 25
1.6 Yum软件仓库 26
1.7 systemd初始化进程 27
复习题 28
第2章 新手必须掌握的Linux命令 29
2.1 强大好用的Shell 29
2.2 执行查看帮助命令 30
2.3 常用系统工作命令 33
2.4 系统状态检测命令 39
2.5 工作目录切换命令 43
2.6 文本文件编辑命令 44
2.7 文件目录管理命令 50
2.8 打包压缩与搜索命令 54
复习题 57
第3章 管道符、重定向与环境变量 60
3.1 输入输出重定向 60
3.2 管道命令符 63
3.3 命令行的通配符 64
3.4 常用的转义字符 65
3.5 重要的环境变量 66
复习题 69
第4章 Vim编辑器与Shell命令脚本 70
4.1 Vim文本编辑器 70
4.2 编写Shell脚本 80
4.3 流程控制语句 85
4.4 计划任务服务程序 93
复习题 95
第5章 用户身份与文件权限 96
5.1 用户身份与能力 96
5.2 文件权限与归属 101
5.3 文件的特殊权限 102
5.4 文件的隐藏属性 105
5.5 文件访问控制列表 107
5.6 su命令与sudo服务 108
复习题 111
第6章 存储结构与磁盘划分 113
6.1 一切从“/”开始 113
6.2 物理设备的命名规则 115
6.3 文件系统与数据资料 117
6.4 挂载硬件设备 119
6.5 添加硬盘设备 121
6.6 添加交换分区 128
6.7 磁盘容量配额 129
6.8 软硬方式链接 131
复习题 133
第7章 使用RAID与LVM磁盘阵列技术 134
7.1 RAID(独立冗余磁盘阵列) 134
7.2 LVM(逻辑卷管理器) 144
复习题 153
第8章 iptables与firewalld防火墙 154
8.1 防火墙管理工具 154
8.2 iptables 155
8.3 firewalld 160
8.4 服务的访问控制列表 169
复习题 170
第9章 使用ssh服务管理远程主机 172
9.1 配置网络服务 172
9.2 远程控制服务 182
9.3 不间断会话服务 186
复习题 191
第10章 使用Apache服务部署静态网站 192
10.1 网站服务程序 192
10.2 配置服务文件参数 195
10.3 SELinux安全子系统 198
10.4 个人用户主页功能 201
10.5 虚拟主机功能 205
10.6 Apache的访问控制 213
复习题 215
第11章 使用vsftpd服务传输文件 216
11.1 文件传输协议 216
11.2 vsftpd服务程序 219
11.3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230
复习题 232
第12章 使用Samba或NFS实现文件共享 233
12.1 Samba文件共享服务 233
12.2 NFS(网络文件系统) 242
12.3 autofs自动挂载服务 244
复习题 247
第13章 使用BIND提供域名解析服务 248
13.1 DNS域名解析服务 248
13.2 安装bind服务程序 251
13.3 部署从服务器 256
13.4 安全的加密传输 258
13.5 部署缓存服务器 261
13.6 分离解析技术 264
复习题 268
第14章 使用DHCP动态管理主机地址 270
14.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270
14.2 部署dhcpd服务程序 271
14.3 自动管理IP地址 273
14.4 分配固定IP地址 276
复习题 278
第15章 使用Postifx与Dovecot部署邮件系统 279
15.1 电子邮件系统 279
15.2 部署基础的电子邮件系统 281
15.3 设置用户别名信箱 294
复习题 297
第16章 使用Squid部署代理缓存服务 298
16.1 代理缓存服务 298
16.2 配置Squid服务程序 300
16.3 正向代理 302
16.4 反向代理 313
复习题 315
第17章 使用iSCSI服务部署网络存储 316
17.1 iSCSI技术概述 316
17.2 创建RAID磁盘阵列 317
17.3 配置iSCSI服务端 319
17.4 配置Linux客户端 322
17.5 配置Windows客户端 325
复习题 333
第18章 使用MariaDB数据库管理系统 334
18.1 数据库管理系统 334
18.2 初始化MariaDB服务 335
18.3 管理账户以及授权 338
18.4 创建数据库与表单 341
18.5 管理表单及数据 342
18.6 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 344
复习题 345
第19章 使用PXE Kickstart无人值守安装服务 347
19.1 无人值守安装系统 347
19.2 部署相关服务程序 348
19.3 自动部署客户端主机 357
复习题 361
第20章 使用LNMP架构部署动态网站环境 363
20.1 源码包程序 363
20.2 LNMP动态网站架构 365
20.3 搭建Discuz!论坛 380
20.4 选购服务器主机 383
复习题 384



《深入解析:现代软件工程的构建基石》 导论:时代浪潮下的工程范式转型 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飞速迭代、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软件,作为驱动现代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其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从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到支撑全球经济的金融系统,再到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计算,软件的身影无处不在。然而,伴随而来的,是软件开发的挑战也呈指数级增长: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需求变更越来越频繁,对性能、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软件工程的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不再仅仅关注代码的编写,而是将工程学的严谨、科学的思维以及协作的艺术融为一体,致力于构建高质量、可维护、可扩展的软件系统。本书《深入解析:现代软件工程的构建基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下应运而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现代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帮助开发者和技术决策者理解并掌握构建复杂软件系统的核心原理与实践方法。 第一篇:工程设计——构筑可靠系统的蓝图 软件工程的生命始于设计。一个精妙绝伦的设计,能够为后续的开发扫清障碍,奠定坚实的基础。相反,糟糕的设计则可能导致项目失控,最终功亏一篑。本篇将带领读者穿越纷繁的工程设计理念,从宏观到微观,深入理解如何绘制出可靠、高效的软件蓝图。 第一章:抽象与封装——化繁为简的艺术 我们首先会探讨软件工程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抽象与封装。抽象,是将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剥离无关细节,提取出本质的关键特征,从而构建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模型。我们会学习如何识别和应用不同的抽象层次,例如数据抽象、控制抽象、过程抽象等,以应对不同规模和复杂度的软件系统。封装,则是将数据和操作数据的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如类或模块),并隐藏其内部的实现细节,只对外暴露必要的接口。我们将深入剖析封装带来的益处,包括数据隐藏、信息保护、降低耦合度,以及如何通过良好的封装设计,提升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第二章:模块化与组件化——积木式的系统构建 任何复杂的软件系统都是由更小的、可管理的单元组成的。本章将聚焦模块化和组件化设计。模块化强调将系统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功能明确的模块,每个模块都负责特定的任务。我们会讨论模块划分的原则,例如高内聚、低耦合,以及如何通过接口定义来实现模块间的有效协作。组件化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模块打包成可独立部署、可重用、可替换的软件组件。我们将深入探讨组件化设计的优势,包括加速开发、降低风险、提升灵活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组件化模式和框架。 第三章:设计模式——历久弥新的智慧结晶 设计模式是前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提炼出的、针对常见设计问题的、可复用的解决方案。它们如同软件开发的“武功秘籍”,能够帮助我们快速、优雅地解决棘手的设计难题。本章将系统地梳理并深入解析业界公认的经典设计模式,包括但不限于: 创建型模式:如单例模式(Singleton)、工厂模式(Factory Method)、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建造者模式(Builder)、原型模式(Prototype)。我们将深入理解它们的应用场景、解决的问题以及优缺点,例如如何确保只有一个类的实例,如何在不知道具体类名的情况下创建对象,以及如何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的对象。 结构型模式:如适配器模式(Adapter)、桥接模式(Bridge)、组合模式(Composite)、装饰器模式(Decorator)、外观模式(Facade)、享元模式(Flyweight)、代理模式(Proxy)。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它们来优化类和对象的组合,例如如何让不兼容的接口协同工作,如何将一个大的类分解为小的、可重用的组件,如何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新的功能,以及如何为其他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 行为型模式:如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命令模式(Command)、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迭代器模式(Iterator)、中介者模式(Mediator)、备忘录模式(Memento)、观察者模式(Observer)、状态模式(State)、策略模式(Strategy)、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访问者模式(Visitor)。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模式如何高效地处理对象间的通信和职责分配,例如如何将请求沿着处理者链传递,如何将请求封装成对象,如何定义一系列算法,并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以及如何在一个对象的状态改变时通知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 每一类模式的讲解都将结合实际的编程场景,通过清晰的UML图和代码示例,帮助读者理解模式背后的思想,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灵活运用。 第四章:面向对象设计原则——SOLID的精髓 面向对象设计(OOD)的强大之处在于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然而,要真正发挥面向对象的优势,需要遵循一系列指导原则。本章将深入剖析“SOLID”设计原则,这是衡量一个面向对象设计质量的重要标准: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SRP):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我们将讨论如何识别和划分类的职责,避免“大杂烩”式的类,从而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开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 OCP):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抽象和多态来实现这一原则,使系统在增加新功能时,不需要修改已有的代码。 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子类型必须能够替换掉它们的基类型。我们将深入理解继承和多态的正确使用方式,确保子类不会破坏父类的行为契约,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ISP):客户端不应该被强制依赖它们不需要的接口。我们将讨论如何设计更细粒度、更符合客户端需求的接口,避免接口的臃肿。 依赖倒置原则(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DIP):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两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我们将深入理解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等技术,如何实现模块间的解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测试性。 通过对SOLID原则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读者将能够设计出更具弹性和可维护性的面向对象系统。 第二篇:系统架构——构建健壮高效的骨架 宏观的系统架构决定了软件的整体性能、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本篇将引导读者探索不同的架构风格,理解如何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和设计合适的系统骨架。 第五章:经典架构风格——从单体到微服务 我们将回顾软件架构发展的历程,介绍几种经典的架构风格,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单体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介绍其基本概念、开发优势以及面临的扩展性、维护性瓶颈。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探讨其服务定义、通信机制以及企业级应用中的价值。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深入剖析微服务的核心理念,如独立部署、自治、技术异构性等,分析其在敏捷开发、弹性伸缩方面的优势,以及带来的挑战,如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数据一致性等。 事件驱动架构(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EDA):介绍其核心组件(事件生产者、事件消费者、事件总线),分析其在实时性、松耦合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复杂业务流程编排中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架构风格的取舍,以及如何根据项目的规模、团队能力、业务特性等因素,做出最优的架构选择。 第六章:可扩展性与可用性——支撑业务增长的基石 随着业务的发展,系统需要能够应对不断增长的用户量和数据量。本章将重点探讨如何设计具备良好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的系统。 水平扩展与垂直扩展:深入理解这两种扩展方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负载均衡(Load Balancing):介绍常见的负载均衡算法和策略,以及如何通过负载均衡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可用性。 数据库扩展技术:包括读写分离、分库分表(Sharding)等,探讨如何解决数据库成为系统瓶颈的问题。 缓存策略(Caching Strategies):从客户端缓存到服务端缓存,介绍各种缓存的实现方式和最佳实践,以减少对后端服务的压力。 容错与降级(Fault Tolerance and Degradation):探讨如何通过熔断、限流、降级等机制,在部分服务不可用时,保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高可用设计:包括冗余、备份、故障转移(Failover)等,确保系统在硬件故障、软件错误等情况下,能够持续提供服务。 第七章:数据管理与一致性——信息流动的脉络 数据是软件系统的核心。如何有效地管理数据,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是构建健壮系统的关键。 数据库选型与优化:从关系型数据库到NoSQL数据库,介绍各种数据库的特点、适用场景,以及查询优化、索引设计等技术。 分布式事务(Distributed Transactions):深入理解两阶段提交(2PC)、三阶段提交(3PC)、TCC(Try-Confirm-Cancel)等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的原理、挑战和权衡。 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stency):在分布式环境下,如何通过其他机制(如消息队列、Saga模式)来实现业务上的最终一致性。 数据同步与复制:探讨不同场景下的数据同步策略,以及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第三篇:开发实践——精益求精的编码之道 优秀的软件不仅仅是设计出来的,更是通过精益求精的开发实践打磨出来的。本篇将聚焦于提升开发效率、保证代码质量的实战技巧。 第八章:版本控制与协作——团队开发的基石 在现代软件开发中,高效的版本控制和顺畅的团队协作是必不可少的。 Git核心概念与工作流:深入讲解Git的分布式特性,掌握commit, branch, merge, rebase等核心命令,并介绍GitFlow、GitHub Flow等流行的分支管理策略。 代码审查(Code Review):强调代码审查的重要性,分享有效的代码审查流程和技巧,如何通过同行评审发现潜在问题,提升代码质量,促进知识共享。 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CI/CD):介绍CI/CD的核心理念,自动化构建、测试、部署流程,如何通过CI/CD管道,加速软件交付,提高发布频率,降低发布风险。 第九章:测试驱动开发(TDD)与自动化测试——质量的守护者 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生命线。本章将深入探讨测试驱动开发(TDD)的实践,以及各种自动化测试技术的应用。 单元测试(Unit Testing):掌握编写高质量单元测试的技巧,确保代码的最小单元功能正确。 集成测试(Integration Testing):学习如何测试不同模块或组件之间的交互。 端到端测试(End-to-End Testing):了解如何模拟用户真实操作,测试整个应用程序的工作流程。 性能测试与压力测试:如何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表现,发现性能瓶颈。 测试框架与工具:介绍业界主流的测试框架和工具,帮助读者高效地编写和执行自动化测试。 TDD实践:通过“红-绿-重构”的循环,深入理解TDD的优势,如何提升代码设计,减少Bug。 第十章:代码质量与重构——持续进化的艺术 代码质量是软件长期可维护性的关键。本章将探讨如何写出清晰、可读、可维护的代码,以及如何通过重构来持续改进代码。 代码风格与规范:强调统一的代码风格对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介绍常见的代码风格指南,以及如何使用静态代码分析工具来 enforce 规范。 代码复杂度管理:认识到代码复杂度的危害,学习如何识别和降低圈复杂度(Cyclomatic Complexity)等指标。 重构的原则与技巧:讲解常见的重构手法,如提取方法、替换条件表达式、移动字段等,以及如何安全地进行重构,避免引入新的问题。 可读性与可理解性:如何通过清晰的命名、恰当的注释、简洁的逻辑来提升代码的可读性。 第十一章:性能优化——追求极致的效率 在许多场景下,软件的性能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业务成本。本章将深入探讨性能优化的方方面面。 性能分析与瓶颈识别:介绍性能分析工具,如Profiling工具,如何定位性能瓶颈。 算法与数据结构优化:重温基础,理解不同算法和数据结构的时间与空间复杂度,如何选择最优方案。 I/O优化:包括磁盘I/O、网络I/O的优化策略,如异步I/O、批量操作等。 内存管理与垃圾回收:理解内存泄漏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内存管理。 并发与并行:学习如何利用多线程、多进程来提高程序执行效率,并警惕并发带来的问题,如死锁、竞态条件。 第四篇:工程管理与演进——生命周期的智慧 软件的生命周期远不止于开发完成,有效的工程管理和持续的演进是保证软件长期生命力的关键。 第十二章:敏捷开发与Scrum——高效迭代的秘诀 敏捷开发已成为现代软件开发的主流范式。本章将深入介绍敏捷开发的理念和Scrum框架。 敏捷宣言与十二条原则:理解敏捷开发的核心价值观。 Scrum框架详解:包括Sprint, Product Backlog, Sprint Backlog, Daily Scrum, Sprint Review, Sprint Retrospective等角色、事件和工件。 用户故事(User Story)与需求管理:如何编写清晰、可执行的用户故事,以及如何进行需求迭代管理。 敏捷度量与改进:如何通过燃尽图(Burndown Chart)等工具,跟踪项目进展,并进行持续改进。 第十三章: DevOps与自动化运维——打通开发与运维的鸿沟 DevOps的核心在于打破开发(Dev)和运维(Ops)之间的壁垒,实现更快速、更可靠的软件交付。 DevOps理念与文化:理解其协作、自动化、持续反馈的核心思想。 自动化部署与配置管理:介绍Ansible, Chef, Puppet等工具,如何实现服务器的自动化配置和部署。 监控与日志管理:强调系统监控和日志分析的重要性,如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容器化与编排:深入理解Docker的容器化技术,以及Kubernetes等容器编排平台,如何实现应用的弹性伸缩和高效管理。 第十四章:软件安全——不可忽视的防线 安全问题渗透在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本章将探讨如何构建安全的软件系统。 常见的安全威胁与漏洞:如SQL注入、XSS攻击、CSRF攻击、缓冲区溢出等。 安全编码实践:如何在编码阶段就防范安全风险。 安全测试与漏洞扫描:如何通过各种测试手段来发现安全隐患。 身份认证与授权:理解安全的身份验证和权限管理机制。 加密与数据保护: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如何保护敏感数据。 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迈向卓越的工程师之路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回顾整本书的核心内容,总结现代软件工程的关键要素,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强调持续学习、拥抱变化、精益求精的精神,鼓励读者不断探索和实践,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结语 《深入解析:现代软件工程的构建基石》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关于如何构建高质量、可维护、可扩展软件系统的思考集。它融合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旨在为每一位投身软件开发的工程师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和坚实的工具箱。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技术能力,更能深刻理解现代软件工程的精髓,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浪潮中,稳健前行,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软件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系统开发”这个词一直抱有一种敬畏感,觉得那是一群神仙才能玩转的领域。但这本书,却让我觉得系统开发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系统开发的核心理念和常用方法。我一直想知道,那些我们日常使用的软件,是如何一步步被开发出来的,中间经历了哪些过程,又需要掌握哪些技能。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揭开了系统开发的神秘面纱。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软件生命周期和开发流程的讲解。这本书不是把重点放在某个具体的编程语言或者工具上,而是从一个更高的维度,让我们理解整个开发过程是怎样的。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到部署和维护,每一个环节都被清晰地阐述清楚。我特别喜欢它对敏捷开发和瀑布模型的对比分析,让我能够理解不同开发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在什么场景下适合采用哪种模式。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重要的软件工程原则和设计模式。这些原则和模式,就像是为系统开发量身定制的“武功秘籍”,能够帮助开发者写出更健壮、更易于维护的代码。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设计模式,但总觉得不够系统。这本书将这些模式融会贯通,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我受益匪浅。 而且,这本书也触及了一些系统开发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版本控制、自动化构建和持续集成。这些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技术性,但作者用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了解释,让我明白它们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写代码的“码农”,而是能够理解整个开发流程的“系统开发者”。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系统开发入门指南。它用清晰的语言、丰富的案例,为我打开了系统开发的大门。我感觉自己离成为一名合格的系统开发者又近了一步,非常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

评分

这本《计算机网络》的书,简直就是我网工生涯的一盏明灯!我一直以来都对网络协议栈的底层细节感到好奇,但很多教材都过于理论化,读起来枯燥乏味,看得我头昏脑涨。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从枯燥的 RFC 文档堆砌开始,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网络应用入手,比如你打开一个网页,数据是如何一步步传输到你的电脑上的。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感觉整个网络世界的运作机制都豁然开朗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 TCP 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详细剖析。之前我看过很多关于这部分的内容,但总觉得不够直观。这本书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流程图,将这个过程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我彻底理解了连接建立和断开的每一个环节。而且,它还深入讲解了 TCP 的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这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在书中被解释得非常透彻,甚至还介绍了相关的算法和实现细节,这对于我理解网络性能的优化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做得非常出色。清晰的图示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数据包在网络中的封装和解封装过程,以及各种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我不太喜欢那种满篇都是文字的书籍,很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图文并茂,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它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故障排查思路。作为一名网络工程师,我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如何通过抓包分析来诊断网络故障,如何理解各种错误码的含义。这些实用的技巧,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能够直接应用到我的工作中。 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它不仅系统地讲解了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网络问题,如何去分析网络现象。这本书是我的网络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计算机网络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一直想找机会仔细看看。最近终于拿到手了,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我平时工作中接触 Linux 的机会不算少,但总感觉自己对底层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多时候只是会用,但不理解为什么。这本书的标题就非常吸引人,"Linux 就该这么学",这个说法很有自信,也很直接,让我觉得这本书能够真正地教会我 Linux 的精髓。 我比较看重的是学习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我希望通过一本书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这本书从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文件系统、进程管理、用户权限等等,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领域。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个概念的讲解都非常透彻,而且会举很多贴合实际应用的例子。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实践派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去猜想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用,书里都会直接告诉你,甚至还会告诉你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它。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操作系统是一个非常枯燥的学科,里面充斥着各种枯燥的理论和概念。但是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这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它用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讲解,甚至还加入了一些幽默的元素,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疲惫。而且,它不仅仅是讲解理论,还提供了大量的实操练习和代码示例。我喜欢这种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感觉自己能够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脑子里。 对于这本书,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为什么”的解释。很多技术书籍在讲某个命令或者某个概念的时候,只会告诉你怎么用,但很少告诉你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设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会深入浅出地解释每一个操作背后的逻辑,比如某个命令为什么会这样写,它在操作系统层面是如何工作的。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让我对 Linux 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走进 Linux 的世界。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力求让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 Linux 的精髓。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 Linux 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甚至可以说是必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操作系统”这个词的固有印象。我之前一直觉得操作系统是个非常底层的、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大概就是 Windows 和 Linux 这种名词的集合。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操作系统背后的灵魂,它不仅仅是管理硬件的工具,更是连接用户和硬件的桥梁,是计算机能正常运行的基石。 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直接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开始,先让我们理解为什么需要操作系统,它解决了哪些核心问题。然后,再逐步深入到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关键领域。我喜欢它对进程调度算法的讲解,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来比喻不同的调度策略,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们之间的优劣。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和“怎么做”。比如在讲到内存管理时,它会详细阐述虚拟内存的原理,以及它如何解决了物理内存不足的问题。它还介绍了各种内存分配和回收的算法,让我能够理解计算机是如何高效地利用内存资源的。这些知识点对于我理解程序的性能瓶颈非常有帮助。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文件系统的讲解。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文件系统就是个简单的文件存储结构,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是一个多么复杂而精巧的系统。它详细讲解了文件系统的结构、文件的读写过程、磁盘的寻道和寻址等等,让我对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有了全新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计算机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操作电脑的用户,而是能够理解电脑内部运作的“明白人”。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计算机底层原理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LINUX”这几个字,就像一个闪耀的指示牌,把我这个对 Linux 感到好奇但又有些不知所措的菜鸟,直接引向了正确的方向。我之前对 Linux 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服务器系统或者一些技术极客的玩物上,总觉得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 Linux 的另一面,它不仅强大,而且灵活,甚至可以做到“轻量级”。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 Linux 内核的介绍。虽然内核是个非常底层的概念,但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其中的关键组件和工作原理都讲清楚了。我一直很好奇,Linux 是如何做到如此高的性能和稳定性的,这本书给出了让我满意的答案。它讲解了进程调度、内存管理、设备驱动等方面的内容,让我对 Linux 的底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和优化“轻量级 Linux”系统。这一点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一直觉得 Linux 系统往往比较庞大,占用资源较多。而这本书则教我如何精简系统,只保留必要的组件,从而实现更小的体积和更高的运行效率。这对于嵌入式开发或者资源受限的环境来说,简直是福音。 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命令示例。我喜欢这种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能够立即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理解。我跟着书里的步骤,尝试了一些命令和配置,感觉自己一步步地在掌握 Linux 的核心技能。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 Linux 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平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 Linux 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它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评分

书不错,很好,发货也很快,值得购买

评分

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谢谢

评分

评分

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很不错的书,内容很好,实用

评分

不错,可以开始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