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旨在通过对传世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精细考证、系统分析,并充分吸取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进行全面讨论,对三国两晋南朝之政区建置,包括政区沿革、领属关系、治所变迁、境域盈缩以及置废并析诸般情形,作尽可能详尽的复原。 周振鹤 主编;胡阿祥,孔祥军,徐成 著 周振鹤,1941年生,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区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拿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深厚的学术底蕴。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那个分裂与融合交织的时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于行政区划的系统性研究,我总觉得缺乏一本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著作。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遗憾。 书中对于三国时期,特别是曹魏政权在行政区划上的构建,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作者深入分析了曹魏如何在其统一的北方地区,设置州、郡、县等不同层级的行政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的设置如何与当时的军事战略、经济发展相结合。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曹魏如何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关系,以及其屯田制度如何影响了行政区划的设置,这些内容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治理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于蜀汉和东吴,本书同样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作者分析了这两个政权如何在相对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建立起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行政体系。例如,蜀汉如何利用其地势险要的特点,构建一套便于防御和统治的行政网络;东吴则如何在广阔的江南地区,发展水路交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其经济和军事一体化的行政区划。这些内容让我对三国鼎立的复杂格局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进入两晋时期,本书将重点放在了西晋的统一及其后的行政区划调整。书中详实地考证了西晋在统一全国后,如何对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整合与再划分,特别是对宗室分封政策的分析,揭示了其行政区划设置背后潜藏的权力斗争的隐患。这一点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及其后来的“八王之乱”的历史悲剧。 随后,本书将目光转向东晋的南渡,以及如何在江南地区重塑行政秩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东晋时期“侨置”行政区的详尽研究感到震撼。这些因战乱而产生的虚设行政单位,承载着南迁士族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其设置、演变及其历史意义,都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行政区划不仅仅是地理的分割,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在南朝时期,本书继续深入分析了宋、齐、梁、陈各朝在行政区划上的变迁。例如,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豪强,这些内容都极具价值。书中对建康(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功能,也有着生动的描绘,让我得以想象那个时代的政治中心是如何运作的。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看待行政区划,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在分析行政区划时,会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军事需求以及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这种“大历史观”使得本书的分析更为深刻,也更能帮助读者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结构”。那些战争的起伏、人物的命运,都镶嵌在这一套由行政区划所构成的“骨架”之上。通过本书,我仿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被不断地划分、整合、再划分的。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条理,即便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术语,作者也能通过详细的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在三国两晋南朝的历史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总而言之,《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揭示了三国两晋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其深层意义。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地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将是一次宝贵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当我拿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这本书时,内心就充满了期待,因为三国两晋南朝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民族的迁徙与融合,都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土地的版图。我一直认为,行政区划的变化是理解一个时代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乃至文化演变的最好切入点。 书中对三国时期行政区划的梳理,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方的疆域,而是深入分析了曹魏如何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构建了一套既继承汉制又有所创新的行政体系。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州、郡、县等不同层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的分析,以及这些设置如何与当时的军事战略、经济发展相结合。这些内容让我得以窥见当时曹魏政权是如何在其广阔的疆域内,实现有效的统治和资源的整合。 对于蜀汉和东吴,本书同样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作者分析了这两个政权如何在相对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建立起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行政体系。例如,蜀汉如何利用其地势险要的特点,构建一套便于防御和统治的行政网络;东吴则如何在广阔的江南地区,发展水路交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其经济和军事一体化的行政区划。这些内容让我对三国鼎立的复杂格局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进入两晋时期,本书将重点放在了西晋的统一及其后的行政区划调整。书中详实地考证了西晋在统一全国后,如何对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整合与再划分,特别是对宗室分封政策的分析,揭示了其行政区划设置背后潜藏的权力斗争的隐患。这一点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及其后来的“八王之乱”的历史悲剧。 随后,本书将目光转向东晋的南渡,以及如何在江南地区重塑行政秩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东晋时期“侨置”行政区的详尽研究感到震撼。这些因战乱而产生的虚设行政单位,承载着南迁士族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其设置、演变及其历史意义,都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行政区划不仅仅是地理的分割,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在南朝时期,本书继续深入分析了宋、齐、梁、陈各朝在行政区划上的变迁。例如,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豪强,这些内容都极具价值。书中对建康(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功能,也有着生动的描绘,让我得以想象那个时代的政治中心是如何运作的。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看待行政区划,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在分析行政区划时,会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军事需求以及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这种“大历史观”使得本书的分析更为深刻,也更能帮助读者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结构”。那些战争的起伏、人物的命运,都镶嵌在这一套由行政区划所构成的“骨架”之上。通过本书,我仿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被不断地划分、整合、再划分的。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条理,即便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术语,作者也能通过详细的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在三国两晋南朝的历史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总而言之,《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揭示了三国两晋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其深层意义。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地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将是一次宝贵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第一次翻阅《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这本书,就被其厚重的学术气息所折服。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变迁深感兴趣,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政治权力结构、经济发展脉络以及民族迁徙的印记。而三国两晋南朝这一时期,恰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了动荡与重塑的时代,对行政区划的梳理,无疑是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 本书在梳理三国时期行政区划时,展现了其精细的研究功底。对于曹魏,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其郡县制度的沿袭,更着重分析了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军事冲突、屯田开垦等因素影响下的行政区划调整。作者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如北方边境地区的军事化行政设置,揭示了当时曹魏政权在巩固统治、应对外部威胁方面的策略。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蜀汉和东吴的行政建置。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这两个政权如何在相对有限的地理条件下,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行政体系的分析。例如,蜀汉如何利用其地势险要的地理优势,建立一套便于统治和防御的行政网络;东吴则如何在广阔的江南地区,发展水运交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其经济和军事一体化的行政区划。这些内容让我对三国鼎立的格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进入两晋时期,本书将重点放在了西晋的统一及其后的行政区划调整。书中对西晋时期,如何整合三国时期的行政遗产,以及其分封宗室政策对地方行政权力分配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对制度性因素与历史事件之间关联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及其后来的“八王之乱”的历史悲剧。 随后,本书将目光转向东晋的南渡,以及如何在江南地区重塑行政秩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东晋时期“侨置”行政区的详尽研究感到震撼。这些因战乱而产生的虚设行政单位,承载着南迁士族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其设置、演变及其历史意义,都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行政区划不仅仅是地理的分割,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在南朝时期,本书继续深入分析了宋、齐、梁、陈各朝在行政区划上的变迁。例如,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豪强,这些内容都极具价值。书中对建康(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功能,也有着生动的描绘,让我得以想象那个时代的政治中心是如何运作的。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看待行政区划,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在分析行政区划时,会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军事需求以及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这种“大历史观”使得本书的分析更为深刻,也更能帮助读者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结构”。那些战争的起伏、人物的命运,都镶嵌在这一套由行政区划所构成的“骨架”之上。通过本书,我仿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被不断地划分、整合、再划分的。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条理,即便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术语,作者也能通过详细的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在三国两晋南朝的历史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总而言之,《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揭示了三国两晋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其深层意义。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地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将是一次宝贵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当我拿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这本书时,内心就充满了期待,因为三国两晋南朝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民族的迁徙与融合,都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土地的版图。我一直认为,行政区划的变化是理解一个时代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乃至文化演变的最好切入点。 书中对三国时期行政区划的梳理,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方的疆域,而是深入分析了曹魏如何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构建了一套既继承汉制又有所创新的行政体系。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州、郡、县等不同层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的分析,以及这些设置如何与当时的军事战略、经济发展相结合。这些内容让我得以窥见当时曹魏政权是如何在其广阔的疆域内,实现有效的统治和资源的整合。 对于蜀汉和东吴,本书同样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作者分析了这两个政权如何在相对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建立起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行政体系。例如,蜀汉如何利用其地势险要的特点,构建一套便于统治和防御的行政网络;东吴则如何在广阔的江南地区,发展水路交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其经济和军事一体化的行政区划。这些内容让我对三国鼎立的复杂格局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进入两晋时期,本书将重点放在了西晋的统一及其后的行政区划调整。书中详实地考证了西晋在统一全国后,如何对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整合与再划分,特别是对宗室分封政策的分析,揭示了其行政区划设置背后潜藏的权力斗争的隐患。这一点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及其后来的“八王之乱”的历史悲剧。 随后,本书将目光转向东晋的南渡,以及如何在江南地区重塑行政秩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东晋时期“侨置”行政区的详尽研究感到震撼。这些因战乱而产生的虚设行政单位,承载着南迁士族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其设置、演变及其历史意义,都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行政区划不仅仅是地理的分割,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在南朝时期,本书继续深入分析了宋、齐、梁、陈各朝在行政区划上的变迁。例如,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豪强,这些内容都极具价值。书中对建康(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功能,也有着生动的描绘,让我得以想象那个时代的政治中心是如何运作的。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看待行政区划,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在分析行政区划时,会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军事需求以及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这种“大历史观”使得本书的分析更为深刻,也更能帮助读者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结构”。那些战争的起伏、人物的命运,都镶嵌在这一套由行政区划所构成的“骨架”之上。通过本书,我仿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被不断地划分、整合、再划分的。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条理,即便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术语,作者也能通过详细的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在三国两晋南朝的历史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总而言之,《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揭示了三国两晋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其深层意义。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地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将是一次宝贵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在翻开《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这本书时,我内心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段历史时期,在我看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转折点,充满了动荡、重塑与新生。过去的许多历史读物,往往侧重于战争的胜负、王朝的更迭,而对于支撑这些政治实体运转的“骨架”——行政区划,却鲜有系统详尽的梳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理解那个时代的另一扇大门。 书中对三国时期,特别是曹魏政权如何整合汉末的割据局面,其行政区划的设置,如州、郡、县的层级划分,以及如何处理与屯田、军镇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三国时期的地图作为展示,而是通过分析这些行政区划的建立,来揭示当时各方势力的战略意图和统治逻辑。例如,书中对曹魏在北方设立的军事重镇和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是如何应对来自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威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对于蜀汉和东吴,本书同样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它解释了为何在相对封闭或狭长的地理环境中,它们能够建立起稳固的统治,以及其行政区划的特点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军事发展是如何相互契合的。例如,东吴在长江沿岸的郡县设置,是如何与其强大的水军和发达的漕运体系相辅相成的,这一点在我看来尤为重要,它揭示了行政区划不仅仅是政治的产物,更是经济和军事现实的反映。 进入两晋时期,本书将焦点放在了西晋的统一以及随之而来的行政区划调整。书中对西晋时期分封宗室的策略及其对地方行政权力分配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种看似巩固皇权的方式,实则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其行政层级和权力分散的隐患,在书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而东晋南渡之后,行政区划的重塑又成为了新的焦点。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东晋时期“侨置”行政区的内容感到震撼。这种为了安置北方流民而设立的虚设行政区划,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印记。作者通过细致的梳理,展示了这些侨郡、侨县的设立背景、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民族融合所产生的影响。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概念,更是承载着民族命运和文化基因的活化石。 在南朝时期,本书也详细考察了宋、齐、梁、陈各朝在行政区划上的继承与发展。例如,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制约和管理地方豪强,这些内容都极具参考价值。书中对建康(今南京)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功能,也进行了深入的描绘,让我得以想象这座六朝古都当年的繁华与气象。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对行政区划本身的介绍,而是将其置于更宏观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作者会在分析行政区划时,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军事战略等多种因素,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这种“大历史观”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更为开阔,也更能帮助读者全面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对我而言,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结构”。那些战争的硝烟散去后,留下的是一套套制度,是围绕着权力、资源和人口分布而形成的行政网络。通过对行政区划的梳理,我仿佛看到了中国这片土地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不断地切割、重组、塑造的。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流畅,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也能够轻松理解。它就像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娓娓道来,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呈现在我眼前。 总而言之,《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为我梳理了三国两晋南朝时期错综复杂的行政区划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全新视角。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我都强烈推荐这本书,它将带你走进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历史世界。
评分初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这本书,就被其沉甸甸的份量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政治变迁,离不开对它行政区划的深入研究,因为行政区划不仅仅是地理的划分,更是权力、经济、民族和文化的载体。而三国两晋南朝这段时期,恰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从三国鼎立到两晋南北朝对峙,每一次政权的更迭,每一次疆域的变动,都与行政区划的调整息息相关。 书中对三国时期各方势力,特别是曹魏政权在行政建置上的创新和继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呈现一张张静态的行政区划图,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区划设置背后的历史逻辑。例如,曹魏如何利用州作为军事和行政的结合点,如何在其统治的核心区域内推行有效的郡县管理,以及如何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关系,都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 对于蜀汉和东吴,书中同样着重分析了它们在各自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如何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行政体系。例如,蜀汉如何利用其地势优势,建立起一套相对稳固的行政网络,以及东吴如何在长江流域发展经济和军事,其行政区划的设置如何与其水上交通和军事战略紧密结合,这些都使得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进入两晋时期,本书将笔触延伸至西晋统一后的行政区划调整。书中详尽地阐述了西晋如何试图整合三国时期的行政遗产,以及其分封宗室的政策是如何影响地方行政权力的分配,并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历史悲剧。这种对制度性因素与历史事件之间关联的分析,是我非常看重的。 随后,作者将目光转向东晋的南渡,以及如何在江南地区重塑行政秩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东晋时期“侨置”行政区的详尽考证。这些因战乱而产生的虚设行政单位,承载着南迁士族的历史记忆和政治理想,其设置情况、演变过程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都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梳理,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的复杂图景。 在南朝时期,本书继续深入分析了宋、齐、梁、陈各朝在行政区划上的变迁。例如,南朝时期行政层级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豪强,这些内容都极具现实意义。书中对于建康(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功能,也有着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政治中心。 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行政区划的梳理,它更在于将行政区划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在分析行政区划时,会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军事需求以及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这种“大历史观”使得本书的分析更为深刻,也更能帮助读者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经纬”。那些战争的起伏、人物的命运,都镶嵌在这一套由行政区划所构成的“骨架”之上。通过本书,我仿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被不断地划分、整合、再划分的。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条理,即便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术语,作者也能通过详细的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在三国两晋南朝的历史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总而言之,《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揭示了三国两晋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其深层意义。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地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将是一次宝贵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拿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这本书,首先是被它厚重且充满历史感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那个分裂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颇感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部著作,能够系统、深入地梳理那段时期错综复杂的行政建置。过去阅读相关史料,常常会感到头绪纷繁,尤其是在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更迭的背景下,政权的更迭、疆域的划分、行政单位的设置,往往是理解历史走向的关键,却也最容易让人感到迷茫。 这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朝代的行政区划图,而是将历史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曹魏对汉末军阀割据的整理,到蜀汉和东吴在各自区域内的制度构建,再到西晋短暂的统一及其后来的分裂,直至东晋南朝的演变,作者都给予了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书中对于曹魏时期州、郡、县的层级设置,以及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考量,都有深入的阐述。例如,如何理解曹操时期在黄河流域建立的那些庞大的州,以及这些州在后期为何又成为地方军阀势力滋生的温床,书中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而对于蜀汉和东吴,作者则着重分析了它们在资源相对匮乏或地理条件限制下的行政策略。蜀汉如何利用巴蜀地区的易守难攻,建立起一套适应其国情的行政体系;东吴又如何在长江流域发展经济和军事,其郡县的设置如何配合其水军的作战优势,这些都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 进入两晋时期,特别是西晋统一后的行政区划调整,书中对其“大一统”背后的隐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如何处理曹魏时期已经形成的州郡体系,以及如何分封宗室,这些策略在短期内巩固了皇权,但长期来看却为“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证。而东晋的南渡,又使得行政区划的设置面临全新的挑战。 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书中对东晋时期“侨置”行政区的深入研究。这种在战乱年代,为了安置流亡人口而临时设置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地名和故事。作者通过细致的考证,揭示了这些侨郡、侨县的形成、演变及其历史意义,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的生动见证。 对于南朝的宋、齐、梁、陈,书中也梳理了其行政区划上的承袭与创新。例如,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以及对地方豪强的管理方式,都展现了不同政权在维持统治稳定方面的不同策略。对于建康(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作为行政中心的规划和发展,书中也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如何运作的。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看待行政区划,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会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族构成、军事需求,来分析行政区划变动的动因和影响。例如,书中对于北方边疆地区的行政设置,会与当时的军事对抗和民族政策相结合;对于南方地区的开发,也会与当时的农业技术和商业发展联系起来。 细致入微的地名考证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许多我们今天依然耳熟能详的地理名称,在书中都得到了历史溯源,了解它们在三国两晋南朝时期的变迁,会让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 总的来说,《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是一部严谨、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历史的解读。它帮助我拨开了历史的迷雾,更清晰地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肌理和地理脉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三国两晋南朝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当指尖触碰到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时,仿佛就已经穿越了千年。我一直对中国历史的演变,特别是那些行政区划的变迁充满好奇,因为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地理和政治的简单堆砌,更是权力、民族、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生动写照。我尤其钟情于三国两晋南朝这段波澜壮阔的时期,那是一个分裂与融合、战乱与建构并存的时代,各方势力角逐,新的政权不断涌现,旧的疆域被重新划分,无数的地理名称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创造、被遗忘,又被重新赋予意义。 当我翻开《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时,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严谨而又富有条理的叙述方式。它不像一些通史类书籍那样,只是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不同历史阶段,行政区划的形成、调整和影响因素。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曹魏时期如何借鉴秦汉的郡县制,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比如设立州作为军事和行政的兼管区域,这在当时复杂的军事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接着,又深入分析了蜀汉和东吴在各自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如何构建适应其统治的行政体系,以及这些体系又如何影响了它们与曹魏的对抗和互动。 对于三国时期的介绍,作者并没有止步于魏蜀吴三国的疆域划分,而是更进一步地探讨了这些行政区划的背后逻辑。例如,在讨论魏国北部边疆时,书中会详细分析其设置的军事重镇和屯田区域,以及这些区域是如何与当时的游牧民族政权进行博弈的。同时,也会关注到南方地区,如东吴是如何在江东地区发展水军,以及其行政区划的设置如何配合其水战优势。 进入两晋时期,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西晋的统一虽然短暂,但其行政区划的调整,比如大规模分封宗室,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分析了这种分封制度是如何影响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权力分配的。而到了东晋,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南迁的士族又如何在江南地区重塑他们的统治秩序,建立起一套新的行政体系,书中对此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 特别是关于东晋时期“侨置”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为了安置南迁的北方流民而设置的虚设行政区划,反映了当时政权的脆弱性和其试图维系统治的努力。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侨郡、侨县的设置情况,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演变,甚至可能存在至今的地理名称,都让我感到新奇和敬畏。这不仅仅是地理概念的变迁,更是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的活化石。 南朝时期,虽然经历了宋、齐、梁、陈的政权更迭,但其行政区划在继承两晋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书中详细梳理了各个朝代在行政区划上的改革,例如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以及其对地方豪族势力的制约和收编。对于那些重要的都会,如建康,其作为行政中心的功能和空间布局,书中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更令我欣喜的是,作者在探讨行政区划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其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军事战略之间的联动。例如,在分析某些地区的行政区划设置时,书中会结合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以及当地居民的民族构成,来解释为何会采取这样的划分方式。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现实。 书中对于一些具体地点的历史演变,如当时的郡、县名称的变迁,以及这些名称背后的文化意涵,也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这对于我这种对地名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了解到某个古老的县城,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几次改名、合并、拆分,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三国两晋南朝这段复杂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理解。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关注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制度性脉络。行政区划的变迁,成为了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格局、权力运作、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王朝的兴衰,一个时代的变迁,巧妙地融入到行政区划的梳理之中。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史、地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错过的珍品,它所带来的知识和启发,远不止于书页本身。
评分拿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那个充满分裂与融合、战乱与建构的时代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真正系统、深入地梳理那段时期行政区划变迁的书籍。过去零散的阅读,让我对这一时期各政权的疆域划分、行政机构的设置有所了解,但总觉得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 书中对三国时期行政区划的梳理,展现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曹魏政权在北方地区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州、郡、县行政体系,更深入分析了这一体系是如何受到当时的军事需求、经济发展以及与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制约和影响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曹魏在北方边境地区设置的军事化行政区划的分析,这让我更清晰地理解了那个时代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接着,本书对蜀汉和东吴的行政建置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作者分析了这两个政权如何在相对有限的地理条件下,构建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行政体系。例如,蜀汉如何利用其地势险要的优势,建立一套便于统治和防御的行政网络;东吴则如何在广阔的江南地区,发展水路交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其经济和军事一体化的行政区划。这些内容为我理解三国鼎立的格局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视角。 进入两晋时期,本书将重点放在了西晋的统一及其后的行政区划调整。书中详实地考证了西晋在统一全国后,如何对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整合与再划分,特别是对宗室分封政策的分析,揭示了其行政区划设置背后潜藏的权力斗争的隐患。这一点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及其后来的“八王之乱”的历史悲剧。 随后,本书将目光转向东晋的南渡,以及如何在江南地区重塑行政秩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东晋时期“侨置”行政区的详尽研究感到震撼。这些因战乱而产生的虚设行政单位,承载着南迁士族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其设置、演变及其历史意义,都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行政区划不仅仅是地理的分割,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在南朝时期,本书继续深入分析了宋、齐、梁、陈各朝在行政区划上的变迁。例如,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豪强,这些内容都极具价值。书中对建康(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功能,也有着生动的描绘,让我得以想象那个时代的政治中心是如何运作的。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看待行政区划,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在分析行政区划时,会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军事需求以及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这种“大历史观”使得本书的分析更为深刻,也更能帮助读者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结构”。那些战争的起伏、人物的命运,都镶嵌在这一套由行政区划所构成的“骨架”之上。通过本书,我仿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被不断地划分、整合、再划分的。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条理,即便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术语,作者也能通过详细的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在三国两晋南朝的历史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总而言之,《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揭示了三国两晋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其深层意义。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地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将是一次宝贵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在收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这本书时,我内心涌动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节点,战乱频仍,政权更迭,但同时也是民族融合、文化碰撞的活跃时期。我总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政治格局,行政区划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切入点,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权力如何被分配,资源如何被调动,以及社会如何被组织。 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展开了对三国时期行政区划的梳理。作者并未止步于魏、蜀、吴三国表面的疆域划分,而是深入剖析了曹魏如何在其广阔的疆域内,构建一套既继承汉朝遗产又有所创新的行政体系。例如,书中对曹魏时期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以及如何处理与军事区划、屯田制度的结合,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一个统一政权是如何在复杂局势下,试图构建起一套有效的统治机器。 对于蜀汉和东吴,本书同样给予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解释了为何在相对有限的地理条件下,它们能够各自建立起稳固的统治,以及其行政区划的特点是如何与其经济、军事实力相匹配的。例如,书中对东吴在长江流域,尤其是其水军力量强大的区域,如何设置郡县,以及这些设置如何服务于其军事和经济发展,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进入两晋时期,本书将重点放在了西晋的统一及其后的行政区划调整。书中详实地考证了西晋在统一全国后,如何对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整合与再划分,特别是对宗室分封政策的分析,揭示了其行政区划设置背后潜藏的权力斗争的隐患。这一点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及其后来的“八王之乱”的根源。 随后,本书将目光转向东晋的南渡,以及如何在江南地区重塑行政秩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东晋时期“侨置”行政区的深入研究感到惊叹。这些因战乱而产生的虚设行政单位,承载着南迁士族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其设置、演变及其历史意义,都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行政区划不仅仅是地理的分割,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在南朝时期,本书继续深入分析了宋、齐、梁、陈各朝在行政区划上的变迁。例如,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豪强,这些内容都极具价值。书中对建康(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功能,也有着生动的描绘,让我得以想象那个时代的政治中心是如何运作的。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看待行政区划,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在分析行政区划时,会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军事需求以及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这种“大历史观”使得本书的分析更为深刻,也更能帮助读者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结构”。那些战争的起伏、人物的命运,都镶嵌在这一套由行政区划所构成的“骨架”之上。通过本书,我仿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被不断地划分、整合、再划分的。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条理,即便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术语,作者也能通过详细的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在三国两晋南朝的历史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总而言之,《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揭示了三国两晋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其深层意义。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地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将是一次宝贵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