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艺术史:书法篆刻卷(上、下卷)
:295.00元
作者:史仲文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202024980
字数:2961000
页码:全两册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具体要求为:
1.强调撰写对象的客观性。即全书要有严格的文字风范,所撰内容均应以史为本。对于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艺术作品、艺术流派和艺术观点,均应以史实为惟一依据,还历史的本来面貌。不妄加褒贬,不断章取义,不以论代史,不妄言臆想。
2.注重历史发展的完整性。本书各历史卷次,所相继给读者的均应该是一个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均应做到来龙去脉清晰鲜明,人物事件完整无遗。
3.凸现中国艺术的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并非站在狭隘的民族立场,认为凡中国艺术,无所不好,凡外国艺术,一无所用。而是应当掌握比较尺度,用典型、有说服力的文字展示中国艺术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以事实证明中国艺术史的独特文化品性和辉煌的历史贡献。
4.充分反映中国艺术成就的性。《中国艺术史》强调使用概述性语言,以反映中国艺术文明的历史成就为首要目标。力求做到对所有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艺术作品、人物、思想、流派尽收无遗,并且力争以好的文笔予以充分地再现。
5.依据中国艺术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历史自有它的发展依据及原因,艺术史则应以更为典型和形象的方式反映这种历史发展的依据和原因。《中国艺术史》应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证明中国艺术历史发展过程的大走向。
6.保证全套史书的文献性。它应该尽力收集一切有历史文献价值的艺术作品,读史而知实,见实而明史。通过本书各个作者的中介作用,使亿万读者可以直接面对中国艺术史的历史辉煌,可以直接和古人对话。这样一套规格的艺术史书,不是应时之作,更不是趋时之作。它应该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以其设计目标而言,它无疑属于下个世纪的文化工程。
目录
《中国艺术史》导论
章 概述:中国艺术成就、民族特色与文化品性
节 非凡的历史成就
第二节 鲜明的历史特征
第三节 不断开放的艺术道路
第二章 中国艺术的历史行程与阶段
节 初创时代——中国远古暨三代艺术
一、相似的童年,不同的发展
二、古老的陶器、辉煌的铜器与甲骨文
第二节 个艺术高峰期——春秋战国时代
第三节 雄风浩气,王者气象——秦汉艺术
一、雄姿勃发的英雄时代
二、全面发展的艺术成就
三、浑扬壮丽,大汉雄风
第四节 因自觉而飞跃——魏晋南北朝艺术
一、魏晋南北朝艺术特色——龙翔凤翥自觉天
二、魏晋艺术与艺术理论的成因
三、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艺术成就
第五节 精深博大、百花斗艳——令人钦羡的隋唐艺术
一、独树一帜的盛唐文化
二、繁华昌盛的隋唐艺术
三、唐代艺术道路的启迪
第六节 十字路口的繁荣——宋代艺术
一、宋代艺术的文化背景
二、宋代艺术成就
第七节 古典戏曲的黄金时段——元代艺术
一、元代戏曲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元代戏曲艺术及其他艺术成就
第八节 走向反叛之路——明、清艺术
一、明、清艺术的文化背景与发展趋向
二、明代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明代的艺术成就
四、清代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艺术成就
第九节 揭开新时代的序幕——民国艺术
一、民国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民国艺术成就
第三章 中国艺术精神
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论起点
一、共鸣说
二、积淀说
三、变异说
第二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诸种构因(上)
一、艺术品
二、艺术实践
三、艺术批评
四、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
五、科学技术的催化作用
六、社会习俗的涵养作用
七、人民实践的母体作用
八、外来文明的启迪作用
第三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诸种构因(下)
一、儒家的影响
二、道家的影响
三、佛教的影响
第四节中国艺术精神解析
一、敬道,中国艺术的本源论
二、亲仁,中国艺术的价值论
……
先秦书不篆刻史
秦汉书法篆刻史
魏晋南北朝书法篆刻史
隋唐五代书法篆刻史
宋辽金夏书法篆刻史
元代书法篆刻史
明代书法篆刻史
清代书法篆刻史
民国书法篆刻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古代器物铭文的拓片,对那种沧桑厚重的历史感特别着迷。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时间细读内文,但光是看目录和前言,我就能感觉到它在史料搜集上的广度和深度。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它在史料引用和图像考证方面是如何处理的,感觉编辑团队是下了苦功的。很多我原本以为是孤本的材料,似乎都能在这套书里找到更清晰的影印件或者更详尽的解读。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艺术史爱好者来说,能够在一个地方集齐这么多高质量的原始资料,无疑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期待着后续翻阅时,能看到它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史料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古代艺术图景。这种扎实的研究基础,才是好书的灵魂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硬壳精装,纸张的手感也十分厚实,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绝对是值得收藏的那一类。我以前也买过不少艺术史的书籍,但像这样从材质上就给人一种高级感的,真是少见。特别是书脊的设计,古朴又不失现代感,放在书架上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近代以来的书画,但对于这种带有典藏价值的书籍,光是翻阅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的开本也比较大,保证了在欣赏那些精美的图片时,细节不会被遗漏。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这可不是随便印刷几张图就能比拟的。这种用心程度,让人对书中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相信它在学术价值上一定也是下足了功夫。
评分我通常习惯于通过对比不同流派的观点来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演变,但这本书似乎在更早的源头部分就做了非常细致的铺垫。我快速浏览了一下卷首关于早期符号和文字起源的章节,感觉其叙事逻辑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像很多传统教材那样只是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挖掘那些艺术形式背后深层的文化动因和社会背景。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让我对理解后续复杂的艺术风格转变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我正在思考,如果能将书中的某些论点与我已有的西方艺术史知识进行交叉印证,或许能产生一些有趣的洞察。这本书的格局之大,远超出了我对“卷”的概念的预期。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作为一套大型工具书的定位所吸引的。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上随时可以查阅的参考手册,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从目前的初步观察来看,它的索引系统做得相当完善,这对于快速定位特定艺术家、特定时期或特定技法至关重要。每次我研究一个不熟悉的器物或碑刻时,第一反应就是想查阅权威的资料源头。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可靠的断代依据和流派归属,那它的使用频率一定会非常高。那种能够信赖、能作为判断基准的权威性,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价值。我打算把它放在我书房里最方便拿到的地方,随时准备进行深入的学术“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很有意思,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让版面显得过于刻板。我注意到,有些章节在引用不同时期的风格对比时,采用了非常巧妙的留白和文字布局,使得视觉的引导性很强。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专业书籍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很多学术著作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明显更加流畅。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部分,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简洁而精确的语言进行阐述,避免了过度的术语堆砌,这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求知欲很强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它做到了既能满足专家挑剔的眼光,又能让初学者感到亲切,这种平衡点把握得非常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