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陶瓷史(增订版)(精) 叶民 艺术家居休闲 书籍 |
| 作者: | 叶?民 |
| 市场价: | 480元 |
| ISBN号: | 9787108034151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1-03-01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15-08-13 | 印次:2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 古陶瓷学界耆宿叶?民先生的《*国陶瓷史(增订版)(精)》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鉴定与鉴赏方面,作者提倡“既识真假,亦辨美丑”,“既以物稀为贵,亦讲难能可贵”;对于古陶瓷与书画艺术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阐发。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释、附录亦堪称周备。 蒙读者厚爱,《*国陶瓷史(增订版)(精)》在初版三年后得以再版。新版增订至近55万字,图版增换计170余帧,其中既有出自各博物馆及私人珍藏,也有作者实地考察所摄罕见之物。 |
| 目录 | |
| 序言 Brief Introduction 前言 第YI章 陶器的起源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布与分期 第YI节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一、仰韶文化 二、马家窑文化 三、齐家文化 四、大汶口文化 五、龙山文化 第二节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一、大溪文化 二、屈家岭文化 三、河姆渡文化 四、马家浜文化 五、崧泽文化 六、良渚文化 第三节 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一、北方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 二、西南地区的古代陶器 三、东南地区的古代陶器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制作和烧成方法 一、轮制法 二、SHOU*选择原料 三、烧造方式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 一、彩陶造型的基本特征 二、彩陶装饰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主要制陶工艺 第四章 秦汉时其陶器的发展与瓷器的出现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 第六章 隋代陶瓷的普及和提高 第七章 唐代陶瓷的辉煌成就 第八章 宋代陶瓷的历史高峰 第九章 辽金西夏陶瓷的民族风格 第十章 继往开来的元代陶瓷 第十一章 明代陶瓷业的崭新面貌 第十二章 清代陶瓷业的繁荣昌盛 附录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
| 书摘插图 | |
| |
我最近迷上了中国古典园林,但总觉得在欣赏园林建筑和陈设时,缺少了对室内陈设——尤其是瓷器——的深入了解。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知识盲区。《中国陶瓷史(增订版)(精)》不仅聚焦于制瓷本身,更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例如,书中专门有一部分讨论了瓷器在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角色,从插花供瓶到文房清玩,瓷器不再仅仅是容器,而成为了一种表达个人情操和身份认同的媒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明代文人审美对瓷器纹饰影响的论述,那种内敛而含蓄的装饰风格,与当时文人画的趋势高度一致。通过这本书,我得以将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延伸到了室内陈设的微观层面,让我的审美视野更加完整和立体。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匠人精神的致敬。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大部头”的历史书通常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内容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但《中国陶瓷史(增订版)(精)》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将复杂的考古发现和严谨的学术考证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中。例如,作者描绘早期越窑青瓷的烧制过程时,那种对温度、气氛拿捏的精妙描述,读起来比小说还吸引人。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晦涩难懂的行话,即便是初次接触陶瓷史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节奏。我特别欣赏它对“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之间相互渗透的探讨。以往很多书籍过于偏重官窑,而这本书平衡了这一点,让读者看到了广阔的民间生活图景是如何通过日常的陶器和瓷器反映出来的。这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工艺美学的百科全书,读完后,我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件瓷器,都能多出几分敬意和了解。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给正在学习美术史的女儿准备一份参考资料,希望她能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坦白讲,最初我担心内容过于艰深,但翻阅之后,我发现它在“可读性”和“专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每一章的逻辑递进都非常自然,像是一条精心设计的知识阶梯。从史前彩陶的粗犷生命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融入,再到唐宋的极简主义巅峰,再到明清的繁复装饰,作者始终紧扣时代主题,阐述了陶瓷艺术如何作为时代精神的载体。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汝窑天青色”的哲学解读,作者不仅仅描述了烧制条件,更将其与宋代理学对“中和之美”的追求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原本冰冷的器物描述焕发出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评分我是一名古董收藏爱好者,主要关注近现代瓷器。对于工具书来说,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生命线。这本书的增订版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它不仅校对了早期版本中一些关于窑址发掘的细节错误,更加入了近十年来的重要考古新成果,这对于我们收藏界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清代景德镇督陶官的任期变动及其对产品风格影响的分析尤其精准到位,这直接关系到判断一件晚清瓷器归属于哪个时期风格的细微差别。而且,书中对不同时期瓷器款识的辨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图文对比,对于鉴别真伪和断代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我甚至将其中关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特征的章节反复研读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对于追求专业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让我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评分这本《中国陶瓷史(增订版)(精)》简直是陶瓷爱好者的福音,作为一名业余陶艺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陶瓷的演变历程充满好奇。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和大量的彩图所吸引。书中的插图清晰度非常高,无论是唐三彩的釉色变化,还是宋代五大名窑的器型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朝代和窑口,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审美取向与陶瓷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书中对元青花形成原因的分析,结合了当时海陆贸易的繁荣和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成熟,逻辑严密,让人茅塞顿开。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穿梭于历史长河,亲眼见证了从原始陶器到精美瓷器的华丽蜕变。尤其是对明清官窑制度的详尽描述,让我对“御用”二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工艺标准和管理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增订版在资料更新和学术前沿观点的引入上做得非常出色,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艺术史有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