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图书邀请多位世界知名插画家绘制插画,风格独特、妙趣横生,并和艺术家的作品相互呼应,轻松品读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文字部分亦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简明易读。作者围绕艺术家生平和创作的关键节点,生动解读这些天才人物的艺术魅力。
印制精美,采用独特的平切三边的精装方式,易于翻阅,无论是假日休闲还是旅途闲暇均可随手翻读,让艺术与您相伴。
莫奈曾经失意、贫寒,但从未丧失信念。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声名日隆,但从未忘记那些像自己一样走在漫长道路上的画家朋友,更未忘记,那个以自己的画笔为人们带来快乐的幽默小伙。他的风格创造石破天惊,他的刻苦勤奋堪为表率。他对世界的进步和新鲜事物总是满含激情,火车站、新街区、工业化的城市。但是,战争、动荡流离的生活、亲眼看着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离去,谁能无动于衷,而不渴慕宁静和快乐的田园时光。所有这些感情,在晚年挥写成一池池光影迷离、黯淡忧郁的睡莲。在转瞬即逝的世界里,莫奈画出了他的“印象”……
凡·高的情感强烈,行为怪诞;他的作品中透露着生命的迷狂和绝望;同时代的人以为他发了疯。我们不知道因为他是疯子才创作出那些伟大的作品,还是因为他创作了那些不朽的作品所以被称为疯子。文森特?凡?高,这个从荷兰乡下走出来的平民子弟,因其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悲悯和同情,对精神和灵魂救赎的追寻,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对孤独的深刻体验和对艺术的执着,在37年的短暂生命里,他创作了《向日葵》、《星夜》、《奥维尔小镇的教堂》、《有乌鸦的麦田》诸多传世名作。他以画笔表达自己的感情,他渴望的不是生前的幸福和死后的千古流芳,他只是将绘画当作自己的生命,并且以为在无尽星空中那些炫丽的光芒里,有每个生命应有的位置和归宿……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及版画家。他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代表画家。他遵从内心的艺术信念,放弃安逸的生活,远离巴黎,前往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寻找创作灵感。在那座神奇美丽的小岛上,高更创作了一幅幅极具原始性和象征性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和艺术体验。本书以轻松易读的语言,独特生动的插图,为读者重现了一代艺术大师高更的传奇一生。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年),法国著名画家,是后印象派有代表性的画家,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十分注重表现物象的坚实感和画面的深度,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坚实的几何体感,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
萨拉·帕普沃斯(Sara Pappworth),一位艺术史家、教师和摄影家,她在美术馆和画廊教学二十多年,目前在泰特不列颠、泰特现代艺术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华勒斯典藏馆和国家美术馆工作。
乔治·罗达姆(George Roddam),在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大学里教授艺术史。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现代主义艺术领域,并围绕这一课题发表了论文若干。他和他的妻子、两个孩子生活在英国东南部。
约瑞拉·安德鲁斯(Jorella Andrews)是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视觉文化系的资深客座教授。她学习纯艺术出身,然后变成了一位艺术理论学者,她热衷于研究艺术与哲学、知觉以及艺术实践这几者的关联性。她还是《炫耀!图像的哲学》一书的作者,以及丛书“视觉文化”的编辑,这套丛书的头三本已经于2013年出版。
奥德?范?莱恩(Aude Van Ryn),曾就读于伦敦的中央圣马丁和皇家艺术学院。她的作品包括剧院海报、“每日面包”糕点店的外包装,以及为英国心脏基金会等客户设计的广告宣传画。她的插图曾在伦敦和东京的若干展览及画廊展销会中展出。
施洛瓦?哈拉西莫维奇(SlawaHarasymowicz),一位在伦敦发展的波兰艺术家。继2012年《狼人》(据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著名案例完成的插画小说)出版后,她计划在伦敦的弗洛伊德博物馆做一个个人展。她取得了2008年艺术基金会奖学金和2009年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插画奖。
帕特里克?韦尔(Patrick Vale)是一位国际知名插画师,他以城市和建筑画作品闻名。他新的作品是一部延时摄影电影《钢笔帝国》,他目前在伦敦工作和生活。
这就是莫奈
这就是凡·高
这就是高更
这就是塞尚
这套书的文字流畅度,几乎达到了散文诗的境界,阅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完全没有一般传记的沉重感。作者的语言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尤其是在描述光影变幻和色彩碰撞时,那种文字的“色彩”仿佛直接跃然纸上。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跟随一位资深的艺术向导,漫步在塞纳河畔,感受着那个时代巴黎的空气。不同于以往我读过的那些严肃的艺术评论,这本书更侧重于情感的共振和氛围的营造。它成功地将复杂的艺术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对画家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使得理解不再需要额外的专业背景知识。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任何一幅印象派的作品时,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书里描述的那个场景、那段心境,甚至能想象出画家下笔时的心绪波动。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充实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重新点燃了我对世界和美学的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更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的“去神化”处理,它让那些闪耀的名字回归了真实的人性。以前看艺术家的故事,总觉得他们是天赋异禀、一帆风顺的,但这里面揭示的挣扎和困境,读起来让人无比真实。比如那些长期忍受贫困、疾病甚至精神压力的艺术家,他们是如何将这些痛苦转化为创作的燃料,这本身就是一种超乎想象的生命力展示。我记得其中一段描述了某个画家在遭受公众嘲讽时内心的反应,那种脆弱和坚持的交织,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坦诚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艺术家的距离,让我们明白,伟大的作品往往诞生于最不寻常、最艰难的生活境遇中。它传递出的信息是:艺术创作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坚韧生长。对于任何对艺术抱有敬畏之心但又感到距离遥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破冰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简直是大师级别的!它不像有些传记那样拖沓冗长,而是精准地抓住了每个艺术家生命中最具转折性的几个瞬间,然后层层深入。阅读体验就像在看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高潮迭起,引人入胜。举个例子,对于高更那种充满异域色彩的追求,作者的处理就非常巧妙,不是简单地罗列他去了哪里,而是侧重于描绘他那种对现代文明的疏离感和对原始精神的渴望,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才是他艺术飞跃的关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艺术家的信件和日记片段时的处理,那些第一手的资料瞬间将历史的厚重感拉近到了眼前,让你感觉到,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和你我一样,有迷茫、有爱恨的普通人。这种代入感,使得那些抽象的艺术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光线在那个特定时间点的处理,对一幅画的整体情绪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生活与艺术理解之间的桥梁。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套书在内容的选择和深度的挖掘上,体现了编辑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它完全避开了大众媒体那种肤浅的猎奇报道,而是选择了真正能引发读者思考的切入点。例如,它详细探讨了印象派是如何从沙龙体制中艰难破茧而出的过程,那种艺术团体内部的争论、相互的扶持与竞争,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创业史。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德加的部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他对芭蕾舞女的描绘,而是深入分析了他对动态捕捉的痴迷以及他对传统绘画媒介的创新性使用。文字中那种对艺术史脉络清晰的梳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流派之间的继承和对立关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圈有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富有层次感的认识,这对于我后续的任何艺术学习或欣赏,都将是一个坚实的基础。
评分天呐,我最近读完的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一个全新世界的认知!我以前总觉得艺术史って枯燥乏味,充满了拗口的年代和人名,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不是那种老掉牙的教科书式介绍,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伟大的画家们拉到了我们面前。比如莫奈,不再只是一个点彩的符号,而是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带着他的光影追求,在吉维尼花园里如何与自然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文字的描绘力极强,我仿佛能闻到塞尚画室里松节油的味道,感受到梵高笔触中那种近乎狂热的生命力。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讲了画作本身,更深入挖掘了艺术家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挣扎、反叛与坚持。他们的生活比他们的画作还要精彩,那种为了艺术理念不惜被主流社会排斥的勇气,真的非常震撼人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每一页的排版都像是精心策划的展览目录,让人爱不释手,恨不得马上就去博物馆找原作再看一遍,去寻找文字里那些细微的线索和情感的投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