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47源氏物语一本满足)

知日(47源氏物语一本满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茶乌龙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日本文学
  • 源氏物语
  • 长篇小说
  • 经典译本
  • 文化
  • 历史
  • 爱情
  • 文学名著
  • 枕边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
ISBN:9787508681269
商品编码:2244117918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知日(47源氏物语一本满足)
  • 作者:编者:茶乌龙
  • 定价:59.8
  • 出版社:中信
  • ISBN号:978750868126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0-01
  • 印刷时间:2017-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92
  • 字数:250千字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特集 源氏物语,一本满足!
拉页:
《源氏物语》中的主要人物关系
平安时代的皇室与贵族
开篇:何为《源氏物语》?
请告诉我,《源氏物语》的魅力
《源氏物语》:传颂千年的秘密
interview伊井春树
《源氏物语》中文百年译介
入门:《源氏物语》从这里开始
光源氏的爱情:纵有笙歌亦断肠
《源氏物语》中的女子:如花绽放,似雾消散
林望:千年后,依旧憧憬着日本优雅
interview林望
译者眼中的《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日本文学**的赞歌
《源氏物语》的注解:来自时代的注脚
淤泥中的白莲:《源氏物语》中的物哀风情
蜉蝣一梦千年过:《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真与幻
和歌,跨越千年的华丽辞藻
好想去啊,神秘的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日本*早的美学表达
源氏香之图
别册:源氏绘之耀
《紫式部日记》:紫式部笔下的宫廷百态
紫式部,宫廷政治的观察者
清少纳言与紫式部
云隐之后,宇治十帖
导读:异彩纷呈的平安朝女流文学
浅梦中醒来,莫醉莫悲哀:大和和纪《源氏物语》
传统艺能的《源氏物语》:古典演绎古典
原来,《源氏物语》还可以这样读!
源氏物语千年纪:让我们在平安京来一场邂逅吧!
别册 日和手帖
regulars

镰田奈穗,银质餐具
吴东龙的酒店设计之旅
虹夕诺雅·富士
施小炜 x 施依依 东京生活记事 第九回
62万美元的夜景,在热海的那一边
告诉我吧!日语老师
读书、学习与兴趣(二)


《源氏物语》这部不朽的古典文学巨著,描绘了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平安时代宫廷画卷。它以皇子光源氏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纠葛、复杂的政治斗争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 故事开篇,光源氏以其非凡的容貌与才华,在宫廷中备受瞩目,成为了无数贵族女子倾慕的对象。然而,他内心深处却始终萦绕着对亡母的思念,这种情感投射在他的情感选择中,使得他不断追寻着理想中的女性形象。他与各种身份、性格的女子相遇、相爱,从六条御息所的成熟与忧伤,到藤壶女御的禁忌之恋,再到紫式部笔下塑造的众多其他女子,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她们的命运与光源氏的爱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心碎又充满诗意的画面。 《源氏物语》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更是平安时代贵族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描绘。书中对当时的服饰、饮食、居住、节日庆典、音乐、舞蹈、绘画、和歌创作等都有着详尽而生动的描写。读者可以从中窥见贵族们精致而又略显空虚的生活,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作者紫式部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女性在那个男权社会下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困境。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无奈与坚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随着光源氏的成长与老去,《源氏物语》的叙事也逐渐转向了更为深沉与悲凉的基调。他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品尝了爱情的苦涩,也体悟了世事的无常。故事的后半部分,围绕着光源氏的子孙展开,展现了“光源氏之后”的世界。即使光源氏本人逐渐淡出舞台,他留下的影响以及他所经历的情感风波,依旧牵动着后辈的人生轨迹。这种代际的传承与延续,使得《源氏物语》的主题更加宏大,触及了生命的循环与历史的变迁。 《源氏物语》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叙事结构的精巧、人物塑造的立体以及语言艺术的精湛。紫式部运用了旁观者的视角,又时常切换到人物的内心独白,使得叙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她对女性心理的洞察尤为深刻,将女性的细腻情感、敏感思绪捕捉得恰到好处。同时,书中大量的和歌更是点睛之笔,它们不仅是人物情感的抒发,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氛围的重要元素。 这部巨著对后世日本文学乃至整个东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其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以及精美的艺术形式,至今仍吸引着无数读者去探索和品味。阅读《源氏物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千年之前的平安京,亲历一场关于爱情、命运与人生的盛大悲歌。它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感受情感的微妙,并在对美的追寻中,体味生命的真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日本动漫和流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购买《知日(47源氏物语一本满足)》原本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觉得可能只是对《源氏物语》的简单科普,或许会有些枯燥。然而,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却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它将《源氏物语》这样一个看似遥远古老的文本,用一种极其贴近现代读者的方式进行了“翻译”和“再创作”。书中的插画风格清新淡雅,充满了日系漫画的韵味,让那些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人物性格的漫画化解读,将光源氏的魅力、六条御息所的复杂情感,都用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画面呈现出来。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巧妙地将《源氏物语》中的某些元素与现代的流行文化进行了有趣的对比和联动,比如对“颜值”的讨论,对“情感纠葛”的分析,都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对《源氏物语》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打破了文学与通俗之间的壁垒,让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古典名著,变得触手可及,极具亲和力。

评分

对于一个热爱旅行,尤其是热爱体验异域文化的人来说,《知日(47源氏物语一本满足)》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日本之旅。它不仅仅是对《源氏物语》这部文学作品的介绍,更是对整个平安时代日本社会生活的一次沉浸式体验。我一直对日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平安时代的贵族生活方式非常着迷。《知日》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写实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时代的纸隔间、熏香、和服、雅乐之中。书中对当时贵族们的衣食住行、社交礼仪、精神世界都有非常细致的描绘,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和风,听到远处传来的笙箫。书中的许多配图都取自真实的古迹和文物,配以精美的插画,将文字的描述变得更加具象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物哀”的讨论,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审美,更是一种渗透到日本人骨子里的情感表达,这本书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知日》就像一本精致的文化导览,让我无需亲临其境,也能领略到那个时代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的文学。《知日(47源氏物语一本满足)》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日本文学深度探索的愿望。它不是一篇生硬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一本晦涩的解读集,而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织的文化地图,带领读者在《源氏物语》的经纬度中,寻找日本民族精神的脉络。《源氏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无需多言,但要真正理解其深邃的内涵,却需要专业的引导。《知日》的编辑们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从历史、社会、宗教、美学等多个角度,对《源氏物语》进行了多维度的挖掘,让我看到了这部作品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书中对“物哀”美学的阐释,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溯源,都让我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紫式部创作心态的推测,以及书中对于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命运的探讨。这本书让我明白,《源氏物语》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并非偶然,而是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共同铸就的辉煌。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源氏物语》的了解仅限于道听途说,总觉得这是一部非常严肃、可能有些沉闷的古典名著。《知日(47源氏物语一本满足)》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轻松、愉悦的方式,将《源氏物语》的精髓呈现在我面前。书中的内容设计非常新颖,它没有一本正经地讲课,而是通过各种趣味性的板块,比如“现代人的源氏物语读法”、“源氏物语中的时尚密码”、“那些让光源氏心动的女性们”等等,来引导读者进入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的图解部分,将复杂的家族关系、人物关系用清晰易懂的图表呈现出来,让我这个对古典人物关系容易混淆的读者,也能迅速理清头绪。书中还穿插了很多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讨论,比如“如何在现代社会解读光源氏的感情观”,这些都让《源氏物语》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的存在。这本书让我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源氏物语》。

评分

初次翻阅《知日(47源氏物语一本满足)》,便被那扑面而来的古韵与雅致深深吸引。它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日系文化介绍,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的方式,深入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源氏物语》。我本身对日本古典文学就颇有研究,也读过不同版本的《源氏物语》,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解读和体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故事梗概,更是从多个维度,剖析了这部巨著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乃至作者紫式部的心境。其中对平安时代贵族生活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能让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空气、服饰、饮食,甚至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对女性地位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世事无常的哲思,都让我感触良多。特别是书中对书中诗歌、和歌的解读,让我对那些凝练的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体会到了日本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书就像一位饱学多识的朋友,娓娓道来,引导我一步步走进《源氏物语》的奇妙世界,让我既增长了见识,也获得了心灵上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