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北京话ISBN:9787101121575 42元
北京三百六十行ISBN:9787101111682 36元
北京老规矩ISBN:9787101109597 39元
作者: 著, 绘图
著, 绘图
著、 摄影
出版社:
内容简介
《北京三百六十行》
本书分门别类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共列二十四类,七百四十一行
齐如山先生在提到写本书的缘由时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的手艺工艺失传的很多。于是想凭一己之力,记录下旧日生活场景。为了使读者对这些工艺有切实的了解,编辑特地找来老北京风情画家盛锡珊先生的手绘图,为本书增色不少。阅读此书,一副副老北京风情画卷历历在眼前。
《北京的胡同》
在丰富悠久和色彩斑斓的北京历史文化长廊中,胡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作为北京街巷概称与代表的胡同,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关系到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托,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并从而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本书以胡同的形成、命名和发展为框架,把格局与变迁、趣味与风情、历史与传说、人事与环境、既往与现实,纵横交织于一体。既脉络清晰,提纲挈领,又兼顾到胡同历史文化内涵的各个方面。
《北京话》
作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对北京话自然是深入骨髓的热爱。正因为如此,才成为颇具盛名的京味儿作家。作者一直想对北京话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因此长期留意搜集北京话素材。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四十多年搜集北京话的积累。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论述了北京话的探源、发展以及北京话的特点、应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秉承着老舍先生提出的“北京话是活的”这个理念,对于一些“新北京话”也予以关注。
《北京老规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 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都是从小就立规矩。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所以外地人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
老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于民间,是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保留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如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人们按照新时代、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骨髓是文明修养礼貌待人,这一点应当是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国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必备。换言之,老规矩应当发扬光大,应当是更多人的规矩。老规矩不老,也不会老。在新的时代,老规矩还会被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
作者简介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当过工人、教师、副校长、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干部、《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专栏主持人。现在是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10多部长篇小说,40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120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50多项。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猫碗》、《人虫儿》、《百年德性》、《画虫儿》、《故都子民》、《胡同根儿》(上下卷)、《北京爷》(上下卷)、《大酒缸》等,纪实文学《坛根儿》、《门脸儿》、《皇天后土》、《凭市临风》、《京城玩家》、《爷是玩家》、《有鼻子有眼儿》、《老根人家》、《老铺底子》等,散文随笔《网上绝唱》、《掌上日月》、《胡同味道》等,话剧《玩家》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画虫儿》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人虫儿》、《故都子民》、《走进什刹海》等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出版发行。
齐如山(1875 - 1962),戏曲理论家。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主要演员,当遇到梅兰芳看他天才与勤奋,遂决心帮助梅并为其编剧。1912年在北京经常为梅兰芳的表演及剧本提出修改意见。1916、1917年以后的二十多年来,与李世戡等为梅兰芳编排剧,齐为梅编创的时装、古装戏及改编的传统戏有二十余出。梅的几次出国演出,齐都协助策划,并随同出访日本与美国。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了许多珍贵戏曲史料。
齐如山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不少著作属于社会史范畴。这方面的著作有《北平三百六十行》、《故都琐述》、《北平零食》、《北京土话》等,都是他亲自调查访问所得,是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材料,而不是从书本中爬梳检覈出来的。
翁立,1950年生于北京,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兼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影市场》杂志社主编、《中国银幕》杂志社总监。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瞭望》等发表论文等二百余篇,多篇获奖。1990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为管理系外聘教师,开授《电影宣传学》课程,所撰讲义被作为教材,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另出版有《中国电影市场营销策划百例》(1999年)、《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2003年)。
丁幼华,1954年生于北京,编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委理事,中国行业报协会新闻摄影专业委员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助理,《生活资讯》杂志社社长,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华儿女》报刊社副社长,团中央出版行业高*职称评委会评委。曾举办“丁幼华北京的胡同摄影展”;先后出版摄影画册《北京的胡同》;图书《郎月孤舟——周庄》;摄影画册《远去的家园》。其摄影作品多次获奖,并在各新闻媒体刊发。1993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后被评为首届德艺双馨摄影家。
《北京老规矩》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细节里藏着大学问”。我们现在生活节奏快,很多过去的事情都觉得“没必要”、“太麻烦”,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那些所谓的“规矩”,其实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是为了让生活更有序、更有人情味。比如,关于待人接物的规矩,书中讲到了“见官不打笑脸人”,还有“递名帖”的讲究,这些在今天看来可能有点繁琐,但在当时,却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还有那些关于邻里之间的规矩,怎么互相照应,怎么避免打扰,读来让人觉得特别温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关于“礼尚往来”的描写,比如送礼的讲究,回礼的学问,还有“说事儿”的套路,这些都体现了老北京人那种圆融处世的态度。书里没有那种枯燥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场景,把这些规矩讲得活灵活现。读完之后,我不仅对老北京人的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反思了自己的待人接物方式,觉得生活中真的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舒心,也更有人情味。
评分这套书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北京生活画卷,让我看得如痴如醉。从《北京话》的语言魅力,到《北京老规矩》的处世哲学,再到《北京的胡同》的市井风情,最后落脚到《北京三百六十行》的劳动人民的生活,这一系列看下来,感觉对北京的认识立体了很多,也深刻了很多。我特别喜欢这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阅读体验。比如,在读《北京的胡同》时,时不时会跳出《北京话》里的一些词汇,让你觉得更加亲切;而在读《北京三百六十行》时,又会联想到《北京老规矩》里的一些行业规则,让这些故事更加丰满。整套书的编排非常用心,每个分册既独立成篇,又互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气质,那种兼容并蓄、包容万象的底蕴。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对北京产生了更深的眷恋和热爱。
评分这套书太有意思了!我一直对北京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规矩,总觉得充满了故事。拿到这套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任意门。 《北京话》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自己多少懂点儿北京话,听听相声,看看老电影,感觉自己还算“明白人”。但这本书一打开,我就知道自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作者把北京话拆解得特别细致,不是简单地罗列词汇,而是讲那些词汇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场景。比如,很多我们现在听起来很普通的词,在书里却能找到它发展的脉络,甚至是跟京剧、跟某个历史事件、跟某个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到一些脏话,本来以为就是骂人的话,结果作者能从里面挖掘出当时人们的心理、社会等级,甚至是一种幽默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胡同里大爷大妈们爽朗的笑声,闻到炸酱面和豆汁儿的香味。书里很多句子,读起来就像绕口令一样,但又充满画面感,比如那些“贫嘴”、“崴泥”、“打镲”之类的词,作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让你觉得这词儿怎么能这么精妙。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不仅学会了几个新的北京词儿,更是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听别人说话,感觉就是“京味儿”,现在我能体会到那种“京味儿”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渗透到北京人的骨子里去的。
评分《北京的胡同》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首献给北京胡同的赞歌。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城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进它的街巷,而胡同,就是北京最独特的血脉。这本书带我“走”进了那些纵横交错的胡同,仿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仅仅是描绘胡同的建筑风貌,更重要的是捕捉了胡同里的生活气息,那些烟火气,那些人情味。我能想象到,在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青石板路上,老人们坐在门口摇着蒲扇,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书中讲到的那些胡同的名字,比如“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故事,一种历史。作者把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让你觉得不是在看书,而是在听一位熟悉的老北京人在跟你唠家常。读着读着,我仿佛也成了胡同里的一员,感受着那种慢节奏的生活,那种淳朴的人情。这本书让我明白,胡同不仅仅是建筑,它承载的是北京的历史,是北京的灵魂,是北京人的集体记忆。
评分《北京三百六十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座城市。我以前对北京的印象,更多的是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北京,一个由无数普通劳动者构建起来的北京。它让我意识到,这座城市之所以有今天的模样,离不开那些在各个行业辛勤付出的人们。从 the barber shops(理发店)到 the cobblers(修鞋匠),从 the street vendors(街头小贩)到 the skilled artisans(手工艺人),作者为我们一一呈现了三百六十行里的点点滴滴。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老师傅”的故事,他们身上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那种对技艺的专注和热爱,真的让人肃然起敬。读着这些故事,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手中的工具,听到他们辛勤的汗水,闻到他们劳作后特有的味道。这本书让我对“三百六十行”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闪光点。它让我明白,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岗位,都值得被尊重,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