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字典(第三版) 阅读古籍工具书 审音精当 释义简明 简繁字,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汉语字典(第三版) 阅读古籍工具书 审音精当 释义简明 简繁字,上海辞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工具书
  • 古籍
  • 审音
  • 释义
  • 简明
  • 汉字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恒盛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8863
商品编码:22560662182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汉语字典(第三版)

定价:98.00元

售价:96.0元,便宜2.0元,折扣97

作者: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26488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汉语字典(第三版)》是经典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的衍生产品之一。本版严格遵循国家新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收录古代汉语、经典古籍中常见常用的单字约17000个,字头按音序排列,字头后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释义按字义的发展顺序依次排列,一般用普通话书面语解释,酌用浅近文言,辅以经典古籍书证帮助理解。字典收录《新旧字形对照举例》《万年公元干支年月日时互算表》《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汉语拼音方案》等实用工具,满足读者阅读古籍时的参考需要。书前有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书后有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查检。
本字典从开始编纂到*终成型,一直得到《辞海》语词部分学者团队的悉心指导和专业支持。初版数十年来,发行近百万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如潮好评。本版修订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内容丰富,功能齐备,实用性强,能充分满足广大中等文化程度及以上读者的需要。


目录

凡例…………………………… ………………1-2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1-6
正文…………………………………………1-1056
附录
新旧字形对照举例……………………… 1057
万年公元干支年月日时互算表………… 1057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1060
汉语拼音方案…………………………… 1062
笔画索引………………………………………1065


中国古代文化概览:一部涵盖经史子集的通识读本 书名: 《中国古代文化通鉴:从先秦到清末的文明脉络》 作者: 史学研究组 出版社: 九州文化出版社 字数: 约150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学习者、文化爱好者提供一部全面、系统且深入浅出的中国古代文化通识读本。它摒弃了传统工具书的碎片化特点,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清晰的脉络梳理,勾勒出从上古文明肇始到晚清社会剧变的数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图景。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明及社会生活等多个维度,力求展现中国古代文化作为有机整体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第一编:文明的奠基与轴心时代的思想风暴(先秦至两汉) 本篇重点阐述了中华文明早期形态的构建。我们将详细考察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特别是西周“礼”对后世社会秩序的深远影响。随后的春秋战国时期,被视为中国思想的“轴心时代”。不同于专注于某一家之言的典籍导读,本书侧重于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冲突与融合,探讨儒家“仁”与“礼”的社会实践、道家“无为”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构建、法家“术”与“势”对中央集权的理论支撑,以及墨家“兼爱非攻”的道德理想。 进入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终确立。我们将分析秦朝短暂而剧烈的变革,以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动因与文化后果。书中对汉赋的铺陈、史学的成熟(《史记》《汉书》的体例与贡献)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探讨了早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本土哲学体系带来的初步冲击与适应。 第二编:士人精神的崛起与宗教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时期是中国传统士人精神觉醒的关键阶段。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玄学的兴起是对汉代儒家僵化教条的反思与超越。本书将详细剖析竹林七贤的思想特质、魏晋风度的形成及其对后世文学审美趣味的影响。这一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对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风格进行了艺术史层面的分析。 隋唐帝国是中华文化走向成熟与鼎盛的黄金时代。在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保障了高效统治;在文化上,科举制度的成熟为社会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其格律的严谨性与意境的广阔性是本书的重点。此外,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在本时期达到高潮,禅宗的兴起及其对宋代理学的影响,以及唐代石窟艺术的辉煌成就,都有详尽的论述。 第三编:理性的回归与世俗的兴盛(宋元时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时期。军事上的积弱与经济、文化上的空前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本书将重点探讨宋代理学的复杂性,解析朱熹的“理”与陆九渊的“心”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后世知识分子世界观的塑造。 在文学方面,宋词以其婉约与豪放兼具的特点,成为与唐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裁。同时,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催生了世俗娱乐和民间故事的繁荣。元代的杂剧艺术,作为中国戏剧的第一个高峰,其叙事结构和表演形式的变化,反映了民族融合下文化的新气象。 第四编:集权的高峰与晚期文化的转型(明清)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特征集中体现时期。在政治上,内阁制的演变和内廷机构的权力膨胀,标志着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思想领域,王阳明的“心学”对僵化的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而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实学”思想,则蕴含着对国家制度的反思与批判的萌芽。 明清小说是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巨著的艺术成就及其社会意义,将作为重点章节进行剖析。此外,本书也关注了这一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如景德镇瓷器的巅峰之作、江南园林的精巧布局,以及清代朴学对文献考订的回归,这些都展现了在高度稳定下文化向内部精深挖掘的倾向。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未来的对话 最后,本书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整体特征进行总结,探讨其在科技、制度、哲学等方面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展望这些深厚的历史遗产如何继续影响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构建。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运用清晰流畅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在把握宏观脉络的同时,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精致细节。它不是一部纯粹的史料汇编,而是一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导览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释义简明”这一点上的处理,简直是给时间紧迫的现代研究者们送上了一份大礼。我们都知道,有些老旧的字典为了追求“包罗万象”,一个词条下面往往罗列了十几条解释,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语录,虽然学术价值高,但在快速检索时效率极低。然而,这本第三版明显吸取了教训,它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力求将核心义项用最凝练、最符合现代汉语理解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梳理逻辑,它通常会把最常用、最核心的解释放在最前面,然后才是那些在特定语境下才出现的引申义。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比如,我最近在梳理魏晋南北朝的官方文书,里面有很多特定官职的称谓,过去查阅别的词典,往往要花很长时间分辨哪个解释才是最符合当时语境的,而这本字典的释义逻辑非常清晰,能迅速帮我定位到最精确的含义,让我能更快地回到文本分析本身,而不是陷在词典里出不来。

评分

作为一本“工具书”,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我注意到,这本书对于一些具有强烈文化负载力的词汇的处理非常审慎和到位。它没有简单粗暴地套用现代词义去解释古代概念,而是深入挖掘了词语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内涵。比如,像“礼”、“义”、“仁”这类儒家核心概念,它给出的解释绝不是几个简单的同义词可以替代的,而是结合了先秦、汉代主流思想的脉络进行阐释。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哲学思想的流变至关重要。更难得的是,它似乎还收录了一些在传统大型词典中常常被遗漏的,但出现在地方志或特定专业领域文献中的词汇。这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面向广大爱好者的字典,更是一本能够经受住专业学者检验的、涵盖面相当广博的参考书。这种对学术尊严的维护,使得它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

评分

这本《古汉语字典》的厚重感和版本迭代带来的更新,让我对它充满了信赖感。每次出版社推出新版,都意味着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校订、增补和优化,尤其是在当代考古发现不断丰富我们对上古汉语认知的今天,旧版的一些定论可能需要修正。第三版的出现,就意味着它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一些存疑的读音或解释进行了更科学的修正。我对比了一下我珍藏的早期版本,新版的收词量和对一些疑难词汇的考证深度都有显著提升,这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精益求精的态度。阅读古籍,最怕的就是信息滞后,用过时的知识去解读古人留下的文字,很容易产生偏差。这本新版字典给了我一个强大的后盾,让我有信心去挑战那些更具挑战性的、存世量较少的珍本古籍,因为它所提供的知识框架是与时俱进的、可靠的。我完全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解读文本的深层含义上,而不用担心工具书本身存在知识断层的问题。

评分

这本《古汉语字典(第三版)》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沉浸在古籍阅读中的人来说,简直是必备神器。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首先,它在“审音精当”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很多老旧的字典在某些生僻字的读音上往往语焉不详,或者采用了已经不再通行的标注法,但这本书的注音系统非常规范,完全符合现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即使是面对那些在宋代和明代文献中反复出现的音变现象,它也能给出清晰、准确的解释。这对于我们进行文本校勘和深入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至关重要。举个例子,过去我读一些唐诗时,常常对某些词语的韵脚感到困惑,但对照了这本书后,很多困扰我的地方瞬间迎刃而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有真正钻研古文的人才能体会。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先生,在你迷茫时为你指点迷津,让你的阅读体验从“猜谜”升级为“洞察”。可以说,没有它,很多精妙的文字游戏和历史的语境都会被我们错失。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辞书时,第一个感觉是它的编排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兼顾了实用性和美观性。很多专业的工具书为了追求内容详实,往往牺牲了排版上的舒适度,读久了眼睛非常容易疲劳,但上海辞书出版社这次的编辑功力可见一斑。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简繁字”的处理方式。我们知道,阅读明清乃至更早的文献,繁体字是绕不开的坎,但新一代的读者可能对某些繁体字形不太熟悉。这本书巧妙地将简繁对照放在一起,核心释义用的是规范的现代印刷体(或标准的简化字),但同时清晰地标注出对应的繁体形式,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同时又保证了对原貌的尊重。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到位,既满足了老一辈读者的习惯,也为初学者铺平了道路。我发现,当我查阅一个生僻词汇时,它不仅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还顺带展示了它的不同写法,这无形中拓宽了我对汉字演变历史的认知,让学习过程变得立体而有趣,而不是枯燥的词汇记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