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5)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相洲 编
图书标签:
  • 唐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
  • 唐诗
  • 唐小说
  • 唐传奇
  • 文学史
  • 学术著作
  • 2015年出版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ISBN:9787549572618
商品编码:2346972621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5)
  • 作者:编者:吴相洲
  • 定价:58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ISBN号:978754957261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10-01
  • 印刷时间:2015-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19
  • 字数:490千字

内容提要

吴相洲主编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5)》将 2014年唐代文学研究界的基本研究情况及动态囊括其 中。主要内容分为一年记事、会议综述、专载、一年 研究情况综述、新书选评、问题研究综述、台湾及海 外研究动态、盛德清风、索引目录等栏目。它的特点 是力求全面地反映**每年研究唐代文学的基本情况 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当然,它也会反映研究中存 在的问题与某些薄弱环节。它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部门 的教学备课、业务进修、科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目录

一年记事
“李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座谈会在安徽马鞍山市召开
中国王维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王维**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通召开
2014中国·宜春韩愈**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宜春召开
台湾地区“第十一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文化大学召开
“丝绸之路与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兰州召开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江苏苏州召开
杜甫与地域文化学术研究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天水杜甫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在甘肃天水召开
中国·西昌2014李白月文化与西昌月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四川西昌召开

会议综述
中国王维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王维**学术研讨会综述 潘 鸣
2014中国·宜春韩愈**学术研讨会综述 丁恩全
台湾地区“第十一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林淑贞 柯惠馨
杜甫与地域文化学术研究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天水杜甫研究会第八届年会综述 聂大受

专载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红卫 袁 茹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陈尚君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闭幕辞 尚永亮

一年研究情况综述
初唐文学 钟乃元
盛唐文学 莫道才 杨 颖
中唐文学 李芳民 罗燕萍
晚唐五代文学 亢巧霞 吴在庆
王维研究 康 震 张 华
李白研究 王友胜 胡玉尺
杜甫研究 李 翰 杨长正
韩愈研究 张弘韬
柳宗元研究 李 乔
白居易、元稹研究 陈才智
李商隐、杜牧研究 黄金灿 吴振华

新书选评
《唐代岭南文学与石刻考》(户崎哲彦著) 莫道才
《“诗家三李”论集》(余恕诚著) 王树森
《王维资料汇编》(张进 侯雅文 董就雄编著 ) 徐 波 康 震
《考古发现与唐代文学研究》(胡可先 孟国栋 武晓红著) 虞越溪
《接受与书写:唐诗的清代蒙古族汉语韵文创作》(米彦青著) 罗燕萍
《晚唐文人仕进心态研究》(徐乐军著) 陈景春
《唐女诗人甄辨》(陈尚君著) 曹丽芳
《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议与反思》(赵睿才著) 李德辉
《汉唐文学的历史文化考察》(陈伟强著) 杨 颖
《唐宋馆驿与文学资料汇编》(李德辉编著) 曾君之
《花间集校注》(杨景龙著) 张 英
《晚唐皮陆诗派研究》(王永波著) 魏晓虹
《论诗说稗》(房日晰著) 李芳民
《唐人编选诗文总集研究》(卢燕新著) 田 苗

问题研究综述
近十年唐诗传播研究综述 吴淑玲
近十年唐诗接受研究综述 袁晓薇
近十年唐代诗序研究综述 吴振华
近十年唐代唱和诗研究综述 王 鹤
近十年域外汉籍与唐代文学研究综述 巢彦婷
近十年唐五代词研究综述 江 卉

台湾及海外研究动态
2014年台湾地区唐代文学研究概况 杨明璋
台湾王维研究成果述评(1949-2013) 吴姗姗 何淑苹
新加坡近年唐代文学研究概况(2010-2014) 曲景毅
日本的唐代文学研究(2013-2014) 佐藤浩一
韩国诗话的唐诗研究价值 陶 冉 刘雨晗 毛 颖

盛德清风
学问是天下老实的事情——哀悼王运熙老师 陈尚君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余恕诚老师之于我 陈冠明

索引目录
台湾王维研究论著目录(1949-2013) 吴姗姗 何淑苹
2014年唐代文学研究专著索引 李青杉
2014年唐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 李青杉


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新探 导言:丝路文明的活态遗产 敦煌与吐鲁番,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书档案。这些文书,如同时间凝固的琥珀,不仅是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在东土传播的珍贵物证,更是中古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往来、法律制度乃至日常生活面貌的百科全书。它们以其多语种、多民族、多宗教交汇的独特属性,构成了世界文明史中一个不可替代的研究宝库。 本书《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新探》旨在突破以往对文书的单一文本解读范式,引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视角,对近年来新发现、新整理的文书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辨析与阐释。我们聚焦于那些尚未被充分挖掘或存在争议的领域,力求从微观的文字细节中洞察宏观的历史变迁。 第一部分:中古社会经济形态的微观考察 本部分着重于对敦煌、吐鲁番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细致的“颗粒度”研究,通过分析户籍、赋税、土地买卖、借贷契约等世俗文书,重构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治理模式及其在地方的实际运作效果。 一、粟特人在河西走廊的商业网络与信用构建 通过对《唐会要》记载的补充性材料及吐鲁番出土的粟特文书残片对比研究,我们深入分析了粟特商人如何在唐代初期建立起一套高效且具有高度自律性的商业信用体系。重点考察了“契约的仪式化”与“神祇的担保职能”,揭示了商业伦理与宗教信仰在异域经商环境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例如,对一些涉及跨区域长途贸易的借贷文书的重新释读,揭示了其利润率与风险评估机制,远比以往认为的更为精细复杂。 二、唐代府兵制在边疆地区的瓦解与重构 传统的观点认为唐代对河西地区的军事控制是稳固的。然而,通过对敦煌残存的《蕃汉杂抄》以及军事调动简牍的梳理,我们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府兵的实边负担日益加重,导致兵农分离的现象严重。本章特别关注了“代役”现象的普遍化,以及地方豪强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侵占军屯土地的情况,这为理解安史之乱前后边防力量的衰弱提供了扎实的个案依据。 三、民间借贷中的利率波动与社会阶层固化 以出土的米麦借据和钱贷契约(包括中原钱币与西域地方货币的兑换记录)为核心,量化分析了社会不同阶层(自耕农、佃户、破产者)在遭遇灾荒或债务危机时的利率差异。研究表明,在特定时期,高利贷的压力已经对底层社会产生了显著的挤压效应,加速了小农的破产与对地主的依附,这为我们审视中古时代的“贫富分化”提供了微观的数据支撑。 第二部分:宗教文本与文化交流的深层互动 此部分着眼于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最富盛名的宗教典籍,但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文本内容的考证,而是转向文本的流传、变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权力运作。 一、变文与说唱文学的“口语化”策略 敦煌变文是研究俗讲文学和民间智慧的重要窗口。本章选取了若干罕见的、带有强烈地方口音或用词的变文抄本,重点分析了其如何通过“口语化”的叙事策略,将高深的佛理转化为普通民众易于接受的故事。研究发现,这种策略并非单纯的简化,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本土化过程,其中融入了大量受中原民间信仰影响的元素。 二、佛教“造像功德”的社会动员机制 除了对寺院经济的研究外,我们深入探讨了“造像功德”在敦煌社会中的动员功能。通过分析大量署名的“某某敬造佛像”的题记,揭示了这种行为如何超越单纯的宗教虔诚,成为地方士绅、商人进行社会身份确认、祈求子孙庇佑乃至建立公共人脉的重要手段。我们尤其关注了女性在功德积累中的参与度及其社会意义。 三、景教、摩尼教文书中的汉化与语境重构 对于非主流宗教文书,本章侧重于考察其在融入汉地文化时所经历的语言和概念上的适应性改造。例如,景教《达义经》中对“三位一体”的翻译,如何利用道家或儒家的概念进行类比,以减少理解的隔阂。这种“汉化”过程,是文化接触中最具创造性也最易被忽视的层面。 第三部分:书写实践与技术史的新见解 本部分将目光转向文书载体本身——纸张、笔法以及抄写活动背后的技术与社会结构。 一、纸张的区域差异与技术传播路径 通过对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纸张的纤维分析(结合近年来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我们试图勾勒出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纸张在西域的流通网络。分析表明,来自中原核心地区的优质纸张与本地麻纸的使用存在明显的阶层和用途区分,这为我们理解古代信息载体的“等级制度”提供了物证。 二、抄经体的演变与唐代楷书的“前夜” 对大量佛教抄经(包括佛本行集经、法华经等)的书迹分析,展示了唐代早期至中晚期,从魏晋遗风向成熟唐楷过渡的细腻变化。我们发现,在边疆地区,由于抄写速度与功利性(如官府或寺院对抄写数量的考核),催生出一种介于行书与楷书之间的、效率极高的“抄经体”,这种书体对后世楷书的定型具有不可忽视的“试验田”作用。 结论:重塑中古西域的动态图景 《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新探》并非对既有成果的简单罗列,而是尝试通过微观证据的深入挖掘,修正对中古西域“边疆化”与“单一化”的传统认知。我们所揭示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复杂交织的社会——一个在帝国治理与多元文化张力中不断自我适应与创新的历史现场。这些文书,是理解中华文明如何吸纳、融合、再创造其周边文化遗产的活态样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年鉴”这类书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它们是纯粹的学术工具,阅读起来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在保持高度学术性的同时,在行文的流畅度和叙事的节奏感上做得相当出色。举个例子,其中一篇关于“晚唐士大夫的自我书写与身份焦虑”的文章,作者并没有用生硬的理论术语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文人信札和日记中的私人化叙述,将历史人物从高高的神坛上拉了下来,展现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真实挣扎与心态起伏。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冰冷的学术研究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场感。我尤其欣赏它对“文学史观”的检讨,不再固守于某些既定的文学史分期,而是提出了新的文学史可能性的构建思路,这对于正在进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我来说,无疑是点拨迷津,提供了许多可以尝试突破的论文方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和“未来会怎样”,这种启发性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我过去常常抱怨,很多学术刊物和论文集往往是零敲碎打的,一篇好文章要从不同的期刊里去搜集,耗时耗力。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集成性”和“系统性”。它就像是把过去一年中所有散落在各个高水平学报上的关于唐代文学的精品论文,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精选和集中展示。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唐代俗文学与文人文学的互动模式”的研究。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对比了两者,而是深入探讨了两者在传播媒介、接受群体上的差异如何反作用于文学风格的形成。例如,对某些段子或曲牌词如何被士大夫吸收并“雅化”的过程的描绘,就极为细致,展示了文学母题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而且,年鉴还非常贴心地设置了“研究综述”栏目,对某一主题(比如“山水田园诗的再阐释”)进行年度回顾,让你一目了然地知道过去一年在这个方向上大家都在忙些什么,避免了重复研究,节省了大量时间。这份系统化的整理,是普通期刊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意。纸张的质感很好,油墨的颜色也使得古文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没有出现常见的印刷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图表。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编排上的“平衡感”。它没有完全偏向于某一个朝代阶段,例如,初唐的宫廷文学与中晚唐的藩镇文学,都被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敦煌M1280号文书”中唐代歌谣部分的解读,它结合了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对那些残缺不全的文本进行了富有想象力但又逻辑严密的重建。这让我意识到,唐代文学研究的疆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它不再仅仅局限于长安洛阳的文人群体,还延伸到了丝绸之路的沿线和边疆地带。这种广阔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去探索那些“非主流”文学形态的兴趣。这本年鉴,与其说是一本学术工具书,不如说是一张通往唐代文学多元世界的导航图,指引着我们不断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进发。

评分

我刚开始接触唐代文学时,常常被那些浩如烟海的诗句淹没,感觉无从下手,直到我开始关注这类年鉴性质的出版物。这本集子最棒的一点在于,它不像单行本那样只聚焦于一个狭窄的领域,而是提供了一个宏观的“体检报告”。它涵盖了从初唐到晚唐,从宫廷诗歌到民间歌谣,从诗歌、辞赋到变文、变相等各种文体的研究动态。特别是它对“海外汉学界对唐代诗歌的最新译介与阐释”部分的梳理,非常到位。我发现了一个国外学者对白居易讽喻诗的解读,视角非常独特,结合了现代社会学的一些理论模型,给本土研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和反思空间。这种跨文化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经典文本的理解维度。更妙的是,年鉴中往往会收录一些对重要古籍善本的校勘研究,比如对《全唐诗》某一卷次中存疑诗句的重新辨析,这些细微的考订,对于从事文献学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确保了我们的研究建立在最坚实可靠的文本基础之上。可以说,它就像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唐代文学智库”,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该领域最精粹的学术成果。

评分

这本厚重的文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古朴的字体和淡雅的色调,就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诗词歌赋的盛世。我翻开目录,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深入到唐代具体某一年份或某个特定文学流派的专题研究。比如,一篇关于“开元盛世后期边塞诗风的嬗变”的论文,作者不仅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重要的边塞诗人及其作品,更结合当时的军事、政治背景进行了深入剖析,论证严密,史料扎实。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对高适和岑参一些早期作品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赞颂,而是探讨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节点上个人情感与时代洪流的复杂纠葛。此外,对一些长期被学界忽略的小人物的诗歌成就的挖掘,也让人耳目一新,仿佛在浩瀚的唐诗星空中,点亮了许多原本晦暗的星辰。整本书的学术气息浓郁,引用的注释详尽到令人咋舌,足见编撰者和撰稿者在史料搜集和考证上下了多大力气。对于任何一个真正想钻研唐代文学脉络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极具参考价值的年度报告,它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一年里,唐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和新的突破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