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创造了一座花园,在花园里安放银川;黄河哺育的鱼米之乡,贺兰山下的文艺新。《地道风物·银川》特辑,重新认识这贺兰山下一面野得豪放,一面美得细腻,既古老,又年轻的
书名:地道风物·银川(国家地理系列)
定价:68.00元
作者:姚瑶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12
页码:22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3478
"※ 银川地处“塞北江南”,勾连密布的河湖水道,为这座西北城市带来充沛的。
※ 枸杞、长枣、贺兰砚、西夏瓷……丰富物产的背后是醇厚民风与恢宏历史。
※ 银川也是文艺作品的沃土:电影《红高粱》《东邪西毒》《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音乐专辑《贤良》,都与银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银川,一座宛如星球的花园城市。
这里有石器时代的遗存,有先民的神秘印迹;见证过长城上的烽烟,也留下了西夏王朝的背影……
没有镇北堡,电影《红高粱》《黄河谣》《东邪西毒》《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或许是另一番面貌;传唱的花儿,是当地人与土地紧紧联结的表达,是生命的印迹,经民谣歌手苏阳重新演绎,也抵达了外乡人的内心深处……
打开《地道风物·银川》特辑,重新认识这贺兰山下一面野得豪放,一面美得细腻,既古老,又年轻的。
"
"
序
水,读懂银川的密码 姚瑶 004
地
银川,宛如星球的花园城市 萧春雷010
塞上湖城,失而复得的幸福 张小溪 034
贺兰山,文明的疆界 许君达 050
道
灵武恐龙,亿万年前丛林深处的呼吸 曹燕066
水洞沟,重返石器时代 聂作平070
远古的神秘印记 夏亮亮 贺兰山岩画管理处076
烽烟散尽,守望凝固的时光 李慧婷086
通往西夏的帝国之路 唐荣尧096
西夏文字的千年之旅 唐荣尧106
银川有天下人 刘子超114
镇北堡,看得到过去,猜不中结局 袁銮124
风
和生命密切的表达,才能抵达人心 苏阳138
五十年回响“宁夏音” 曹萍波150
贺兰山口消失的村庄 邬志斌154
物
鱼米之乡,黄河滋养的米粮川 许君达176
吃在银川,当粗犷遇见细腻 王西平182
酒神沉醉贺兰山 唐荣尧192
灵武长枣,赭红色的期待 贺靓200
枸杞,红色精灵的逆袭 唐荣尧204
西夏瓷,留存一个王朝的记忆 曹萍波208
贺兰砚,绿和紫的石趣 曹燕212
羊绒,宁夏川上“软黄金” 曹燕218
"
"姚瑶
地道风物MOOK主编。曾任《新京报》、《北京青年报》、《汉声》记者、编辑、内容总监等,有丰富的一线媒体采编、策划经验。长期关注地理文化、传统文化等领域。
"
"卷首语
水,读懂银川的密码
(姚瑶)
从地图上看,银川平原仿佛一枚深入沙地的剑柄,在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围裹中熠熠生辉。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和银川平原的中心城市,银川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1200~1800毫米。这样一座气候干旱少雨的古老城市,打开和解读它的密码竟然是——水。
早在1400多年前,隋朝隋郎茂在《隋州郡图经》中早将银川平原称为“塞北江南”。江南重要的地理特征是多水,银川的水比起江南,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江南的水,浑然天成、婉约细腻;银川的水,则因为成于塞北而愈显珍贵,质朴粗犷中透着清秀柔美,漫步在银川的大小公园里,湖水汤汤、绿意盎然,很容易就忘了身在何处,唯有抬头望见远处绵延横亘的贺兰山和感受到干燥的空气时,才会意识到这是塞北的一片绿洲。而银川之所以有今天塞上湖城、鱼米江南的独特气质,除了黄河的恩赐和作为屏障的贺兰山的守护,更因一场持续2000多年的人类与自然的博弈,这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利用、改造自然,后和自然和平共处的一个伟大奇迹。我想,这是银川带给世人大的感动和震撼。
水贯穿着银川地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历程,也是银川平原地区古老历史的注脚,给出了对“沧海桑田”生动的诠释。
1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地球上气候温暖、植被繁茂,银川平原也不例外,郁郁葱葱的绿洲上水草丰美,巨大的蜥脚类梁龙迈着粗壮的四肢,伸着长长的脖颈,在这片沼泽地上悠闲地啃食嫩草。
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地球进入了新生代。距今一二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从猿到人的进化已经完成,彼时的银川平原,是一个由断陷盆地造成的浩瀚大湖。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和流水的不断下切、侵蚀,各个湖盆之间的分水岭被切开成为峡谷,打开了湖水的出路,盆地内漫流的洪水逐渐连通,经过漫长的岁月后,终于形成黄河原始河道。银川断陷盆地的大湖湖水也因此外泄,变成外流盆地。黄河带来丰富的泥沙,又因为不断地摆动改道和泥沙淤积,逐渐形成冲积平原。
距今4万多年前,第四纪大冰期中两次亚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银川平原上出现了目前已知早的古人类的活动踪迹。位于如今鄂尔多斯台地南缘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曾在这里磨制石器。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约2万年后,水洞沟人神秘消失了,他们的神秘来去仍是今人孜孜探寻的谜团。
银川平原上远古人类的繁衍生息并没有因为水洞沟人的消失而停止,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活动范围集中于贺兰山山前洪积扇边缘地带,那是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地带,进可狩猎、采集,退可驯化野兽并牧养。而今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黄河冲积出的沃野千里的平原,当时却河湖密布,水灾泛滥,远古人类尚没有能力涉足。
算起来,这片让远古人类望而生畏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已经存在、演变了上百万年。银川平原上的湖泊总有办法获得新生。和人一样,干旱地区的湖泊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儿时的湖泊,是淡水湖;青少年时期的湖泊,是半咸水湖;正值壮年的湖泊,是咸水湖;而进入老年的湖泊,是盐湖,终成为干盐池而消亡,结束作为湖泊的一生。然而,银川平原上湖泊的生命在整体上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得益于滔滔黄河源源不断的补给。
黄河冲出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一改咆哮奔腾的桀骜不驯模样,变得温柔舒缓起来。通过青铜峡峡谷后,东面南北走向的贺兰山脉和西边隆起的鄂尔多斯高原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它一路向北缱绻流淌,进入宁夏的腹地银川平原,哺育出著名的米粮川。有了水量丰沛的黄河并不够,还需要银川平原上密如蛛网的引黄灌溉沟渠系统,方能成就这片塞上江南。历时2000多年的引黄灌溉系统,正是银川平原上伟大、壮观的人工印记。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随着灌溉体系的建立和维护而发展,而灌溉体系的发展又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密切相关。银川平原灌溉体系在历代的建立维护或废弛,无不体现着中原王朝在边疆上的进与退。
银川平原有记载的次农业垦殖始于秦朝,在此之前,贺兰山东麓广阔的荒漠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园。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银川平原因为军事需要次迎来中原移民。而真正建立引黄灌溉系统,要从汉代开始。卫青击退匈奴,汉王朝重新占据这片宜农宜牧之地,大量戍边守军和大规模的移民,使得农业开发的需求迫在眉睫,遂修建了汉延渠、秦渠等十余条干渠。再往后,北魏、唐朝、大白高国(西夏王朝)、清朝,都是银川平原灌溉,水利系统维护、扩展和农业发展的高峰时期。
引黄灌溉是需要长期维护的一套水利系统,也是一种国家职能。历史上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时,银川平原肥沃的土壤和灌溉系统的优势便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和区域的发展;而当国力衰弱或战争时期,农业和灌溉系统失去控制,便会面临被忽视、放弃,甚至向自然生态退化的威胁。银川平原水利和农业的发展历程,也从侧面反映着历朝历代中原王朝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银川的水也经历着“失而复得”的波折,从“七十二连湖”的盛景到因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的扩张而围湖造田、填湖造城,导致湖泊、湿地数量锐减,再到如今恢复河、渠、湖泊、湿地共生的生态系统,这座塞上湖城、绿洲花园城市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对银川平原来说,水是命脉,山是屏障。作为生态系统中活跃因素的水,其演化出的各种形态——河、湖、渠、沟、湿地,贯穿着银川平原区域和城市的历史,是读懂银川的一把钥匙。
卷首语
水,读懂银川的密码
(姚瑶)
从地图上看,银川平原仿佛一枚深入沙地的剑柄,在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围裹中熠熠生辉。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和银川平原的中心城市,银川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1200~1800毫米。这样一座气候干旱少雨的古老城市,打开和解读它的密码竟然是——水。
早在1400多年前,隋朝隋郎茂在《隋州郡图经》中早将银川平原称为“塞北江南”。江南重要的地理特征是多水,银川的水比起江南,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江南的水,浑然天成、婉约细腻;银川的水,则因为成于塞北而愈显珍贵,质朴粗犷中透着清秀柔美,漫步在银川的大小公园里,湖水汤汤、绿意盎然,很容易就忘了身在何处,唯有抬头望见远处绵延横亘的贺兰山和感受到干燥的空气时,才会意识到这是塞北的一片绿洲。而银川之所以有今天塞上湖城、鱼米江南的独特气质,除了黄河的恩赐和作为屏障的贺兰山的守护,更因一场持续2000多年的人类与自然的博弈,这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利用、改造自然,后和自然和平共处的一个伟大奇迹。我想,这是银川带给世人大的感动和震撼。
水贯穿着银川地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历程,也是银川平原地区古老历史的注脚,给出了对“沧海桑田”生动的诠释。
1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地球上气候温暖、植被繁茂,银川平原也不例外,郁郁葱葱的绿洲上水草丰美,巨大的蜥脚类梁龙迈着粗壮的四肢,伸着长长的脖颈,在这片沼泽地上悠闲地啃食嫩草。
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地球进入了新生代。距今一二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从猿到人的进化已经完成,彼时的银川平原,是一个由断陷盆地造成的浩瀚大湖。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和流水的不断下切、侵蚀,各个湖盆之间的分水岭被切开成为峡谷,打开了湖水的出路,盆地内漫流的洪水逐渐连通,经过漫长的岁月后,终于形成黄河原始河道。银川断陷盆地的大湖湖水也因此外泄,变成外流盆地。黄河带来丰富的泥沙,又因为不断地摆动改道和泥沙淤积,逐渐形成冲积平原。
距今4万多年前,第四纪大冰期中两次亚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银川平原上出现了目前已知早的古人类的活动踪迹。位于如今鄂尔多斯台地南缘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曾在这里磨制石器。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约2万年后,水洞沟人神秘消失了,他们的神秘来去仍是今人孜孜探寻的谜团。
银川平原上远古人类的繁衍生息并没有因为水洞沟人的消失而停止,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活动范围集中于贺兰山山前洪积扇边缘地带,那是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地带,进可狩猎、采集,退可驯化野兽并牧养。而今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黄河冲积出的沃野千里的平原,当时却河湖密布,水灾泛滥,远古人类尚没有能力涉足。
算起来,这片让远古人类望而生畏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已经存在、演变了上百万年。银川平原上的湖泊总有办法获得新生。和人一样,干旱地区的湖泊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儿时的湖泊,是淡水湖;青少年时期的湖泊,是半咸水湖;正值壮年的湖泊,是咸水湖;而进入老年的湖泊,是盐湖,终成为干盐池而消亡,结束作为湖泊的一生。然而,银川平原上湖泊的生命在整体上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得益于滔滔黄河源源不断的补给。
黄河冲出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一改咆哮奔腾的桀骜不驯模样,变得温柔舒缓起来。通过青铜峡峡谷后,东面南北走向的贺兰山脉和西边隆起的鄂尔多斯高原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它一路向北缱绻流淌,进入宁夏的腹地银川平原,哺育出著名的米粮川。有了水量丰沛的黄河并不够,还需要银川平原上密如蛛网的引黄灌溉沟渠系统,方能成就这片塞上江南。历时2000多年的引黄灌溉系统,正是银川平原上伟大、壮观的人工印记。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随着灌溉体系的建立和维护而发展,而灌溉体系的发展又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密切相关。银川平原灌溉体系在历代的建立维护或废弛,无不体现着中原王朝在边疆上的进与退。
银川平原有记载的次农业垦殖始于秦朝,在此之前,贺兰山东麓广阔的荒漠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园。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银川平原因为军事需要次迎来中原移民。而真正建立引黄灌溉系统,要从汉代开始。卫青击退匈奴,汉王朝重新占据这片宜农宜牧之地,大量戍边守军和大规模的移民,使得农业开发的需求迫在眉睫,遂修建了汉延渠、秦渠等十余条干渠。再往后,北魏、唐朝、大白高国(西夏王朝)、清朝,都是银川平原灌溉,水利系统维护、扩展和农业发展的高峰时期。
引黄灌溉是需要长期维护的一套水利系统,也是一种国家职能。历史上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时,银川平原肥沃的土壤和灌溉系统的优势便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和区域的发展;而当国力衰弱或战争时期,农业和灌溉系统失去控制,便会面临被忽视、放弃,甚至向自然生态退化的威胁。银川平原水利和农业的发展历程,也从侧面反映着历朝历代中原王朝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银川的水也经历着“失而复得”的波折,从“七十二连湖”的盛景到因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的扩张而围湖造田、填湖造城,导致湖泊、湿地数量锐减,再到如今恢复河、渠、湖泊、湿地共生的生态系统,这座塞上湖城、绿洲花园城市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对银川平原来说,水是命脉,山是屏障。作为生态系统中活跃因素的水,其演化出的各种形态——河、湖、渠、沟、湿地,贯穿着银川平原区域和城市的历史,是读懂银川的一把钥匙。
"
我一直对自然风光有着强烈的向往,尤其喜欢那些充满野性与壮丽的景色。我听说银川周边有着独特的沙漠、草原和湖泊地貌,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我。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银川周边有哪些值得去的自然景点?它们分别有着怎样的特色和魅力?我想知道,在那些广袤的土地上,是否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的生态环境,是否还能看到一些珍稀的动植物?我尤其好奇,在那些壮丽的自然景观中,是否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传说和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描绘出一幅银川的自然风光画卷,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地理环境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旅行和探索的灵感,让我有机会去亲身感受那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评分银川,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画卷。从小就听闻西夏古国遗址的传说,对那片土地充满了好奇。每次看到关于西北风情的纪录片,总会被那粗犷而又细腻的画面所吸引,尤其是那连绵的黄沙、碧绿的戈壁绿洲,还有那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古老传说。我一直想深入了解,除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在日常生活中,银川人民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的饮食习惯,他们的节日庆典,他们的风土人情,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尤其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那些古老的传统是如何被保留,又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真实、鲜活的银川,感受那份来自黄河岸边、塞上江南的独特韵味。我想知道,清晨的街头巷尾,弥漫着怎样的烟火气;午后的阳光下,人们是如何享受悠闲的时光;夜晚的星空下,又有哪些古老的歌谣在传唱。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文化根脉的追寻,一种对生活本真的感知。
评分最近对“慢生活”这个概念越来越感兴趣,总觉得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很多美好的东西都被忽略了。听说银川的生活节奏相对比较悠闲,这一点就足以吸引我。我总想象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老街的茶馆里,听着南腔北调,品着当地的特色小吃,感受那种不慌不忙、安逸自在的氛围。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生活哲学,让银川的人们能够如此从容地面对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有趣的细节?比如,他们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日,又如何在炎热的夏季寻得一丝清凉?他们的家庭聚会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我特别好奇,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是否还保留着一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或者一些被时光遗忘的民间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让我看到一个立体、真实、充满人情味的银川,一个能够让我找到内心宁静的城市。
评分我对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情有独钟,西夏王朝的故事一直让我着迷。虽然我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总觉得书本上的文字有些过于枯燥,我更希望能通过一些更生动的方式去感受那个曾经辉煌的文明。我听说银川有着丰富的西夏遗迹,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那些散落在荒野中的城墙,它们是否还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沧桑?除了历史的宏大叙事,我更想了解,在西夏王朝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信仰习俗,又有哪些独特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尘封的岁月,让我亲眼看到,亲身去感受,那个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伟大文明,让我对银川的历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个美食爱好者,每次旅行,最期待的就是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我听说宁夏的羊肉和面食非常有特色,一直都很想有机会去银川亲尝一番。我尤其想了解,银川的饮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造就了如此独特的美食?那些传承了多年的老字号,它们的招牌菜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银川的各种特色小吃,从街边摊到大饭馆,从家常菜到宴席佳肴,都能够让我垂涎欲滴。我希望它能告诉我,去银川必须要尝的美食有哪些,它们又有着怎样的风味和故事。我期待着,能通过这本书,在脑海中先进行一场味蕾的旅行,为我日后真正踏上银川的美食之旅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当地的饮食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