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考核方式 | 教材名称 | 出版社 | 版本 | 作者 | 教材开始使用日期 | |
| 1 | 6093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笔试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科学出版社 | 2016年版 | 萧鸣政 | 2017-1-1 | |
| 2 | 5969 | 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 笔试 | 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 科学出版社 | 2016年版 | 张相林 吴新辉 | 2017-1-1 | |
| 3 | 6090 |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 笔试+实践 |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6年版 | 萧鸣政 | 2017-1-1 | |
| 4 | 5963 | 绩效管理 | 笔试+实践 | 绩效管理 | 科学出版社 | 2016年版 | 方振邦 | 2017-1-1 | |
| 5 | 6091 | 薪酬管理 | 笔试 | 薪酬管理 | 科学出版社 | 2016年版 | 陈小平 | 2017-1-1 | |
| 6 | 41759 | 工作分析与评价 | 笔试+实践 | 工作分析与评价 | 科学出版社 | 2016年版 | 萧鸣政 刘李豫 | 2017-1-1 | |
| 7 | 6089 |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 笔试 | 劳动关系 | 科学出版社 | 2016年版 | 程延园 | 2017-1-1 | |
| 8 | 41761 | 人力资源管理高级实验 | 非笔试 | 人力资源管理实验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年版 | 萧鸣政 | 2012-10-1 | |
| 9 | 15 | 英语(二) | 笔试 | 英语(二)自学教程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2年版 | 张敬源 张虹 | 2013-5-1 | |
| 10 | 3708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笔试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5年版 | 李捷 王顺生 | 2015-5-1 | |
| 11 | 3709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笔试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年版 | 卫兴华 赵家祥 |
我是一个追求高效学习的“时间管理大师”,所以我对教材的结构逻辑性要求极高。如果一本书东拉西扯,让人抓不住重点,那无异于慢性折磨。这套《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模块化的知识框架,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流畅感。比如说,当你在学习“薪酬管理”这一大块时,它首先从外部环境(如市场薪酬调研)讲起,然后深入到内部体系设计(如岗位评价和薪酬结构确定),最后落脚到具体的实施与监管,整个流程的衔接如同精密机械般顺滑,不会让人感到知识点是孤立存在的。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关键的知识点之间设置了大量的“关联提示”,比如学完“培训需求分析”后,书中会提醒读者回头看看“绩效考核”中提到的“能力差距”,这样一来,知识点之间就形成了相互印证的网络,极大地增强了记忆的深度和广度。这种结构化的设计,使得我能够非常精确地定位自己的薄弱环节,只需要针对性地回顾特定章节,而不是浪费时间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对于我们这些工作学习两头跑的自考生来说,这种高效的组织方式,直接决定了我们复习的效率和最终的成绩,这本书无疑提供了顶级的学习效率工具。
评分这套教材的配套资源,可以说是我成功通过初次模考的关键助力。虽然评价的重点在于教材本身的内容,但作为一套完整的自考体系,其提供的辅助材料的质量同样不容忽视。我尤其想强调的是书中对“法律法规引用”的处理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受法律约束极强的学科,但传统的教材往往会把法律条文堆砌起来,让人读得晕头转向。然而,这套书非常聪明地将法律条款嵌入到具体的管理流程中去讲解,而不是单独列出。比如在讲解“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时,它会直接引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款,并立刻用“实务操作提示”来解释这些条款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风险点和规避方法。这种“法理结合、风险前置”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法律知识的学习门槛,让我能够清晰地区分哪些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红线,哪些是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灵活调整的管理策略。此外,书中对各种工具和表格模板的呈现也十分到位,许多关键流程都有清晰的流程图和责任矩阵图示,这些视觉化的辅助,对于构建复杂的管理体系知识图谱非常有帮助。可以说,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套高度结构化的实战指导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简直是为我这种抱着“考过就算完”心态的自考生量身定做的,拿到手的时候,光是那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对即将面对的知识量有了一个初步的敬畏。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编排上的那种务实态度,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喜欢故作高深地堆砌理论,而是非常清晰地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从招聘配置到绩效评估,再到薪酬设计和员工关系处理——划分得井井有条。每一章的开头,总会有一段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这对我这种纯理论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能迅速将抽象的概念拉回到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去。比如讲到“员工激励理论”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而是紧接着分析了某大型跨国企业如何通过弹性工作制和个性化福利方案来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术语的解释都力求精准而易懂,即便是初次接触组织行为学或劳动法概念的读者,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义。至于习题部分,虽然数量庞大,但区分度很高,从基础记忆到应用分析,层层递进,读完一章再去做配套练习,你会发现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度真的不是靠死记硬背上来的,而是通过理解逻辑链条建立起来的稳固结构。这套书的排版设计也比较考究,关键概念加粗和不同颜色的标注,让长时间阅读时眼睛不易疲劳,细节之处见真章,看得出编者是非常了解自考生的学习痛点的。
评分从一个对管理学有强烈好奇心的普通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的文字风格是极其友好的,完全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腔调。很多复杂的管理学模型和定律,在书中被描述得像是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商业案例。比如,在解释“公平理论”时,书中引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朴素认知,然后自然过渡到亚当斯的模型,这种贴近生活的语言习惯,让概念的吸收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与讨论”环节,它通常会抛出一个开放性的、具有争议性的管理困境,迫使读者跳出书本的既定答案,去思考“如果我是HR经理,我会怎么做?”这种引导式学习,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该专业的兴趣,不再觉得这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啃下的“硬骨头”。它的语言是精准的,但绝不晦涩;是专业的,但绝对人性化。对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考生而言,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现实世界与学术理论的桥梁,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更像是一次深入企业内参的交流,而不是枯燥的应试准备。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套教材时,最担心的就是内容会滞后于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毕竟,人力资源领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和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模式变革下,如果教材内容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管理哲学,那简直是浪费时间。然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它在保持核心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前沿的视角。例如,在提到“人才盘点与继任者计划”时,书中不仅讲解了传统的九宫格模型,还加入了关于利用大数据和AI工具进行人才预测的章节,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但无疑为我们这些准备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指明了未来的学习方向。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企业文化与员工敬业度”的阐述非常具有时代感,不再仅仅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更注重员工赋权、心理契约的建立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具体落地方式。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变革管理”时采用的视角——不只关注变革的技术层面,更侧重于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策略和利益相关者管理,这对于我们未来处理组织冲突至关重要。总的来说,它给人的感觉不是一本陈旧的教科书,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紧跟时代脉搏的行业资深人士在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从理论走向实战,这种前瞻性对于通过自考并期望在职场有所建树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