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相洲主編的《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15)》將 2014年唐代文學研究界的基本研究情況及動態囊括其 中。主要內容分為一年記事、會議綜述、專載、一年 研究情況綜述、新書選評、問題研究綜述、颱灣及海 外研究動態、盛德清風、索引目錄等欄目。它的特點 是力求全麵地反映**每年研究唐代文學的基本情況 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當然,它也會反映研究中存 在的問題與某些薄弱環節。它對高等學校和科研部門 的教學備課、業務進修、科學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 值。
一年記事
“李白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座談會在安徽馬鞍山市召開
中國王維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王維**學術研討會在江蘇南通召開
2014中國·宜春韓愈**學術研討會在江西宜春召開
颱灣地區“第十一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文化大學召開
“絲綢之路與唐代文學”學術研討會在甘肅蘭州召開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七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學術研討會在江蘇蘇州召開
杜甫與地域文化學術研究會暨四川省杜甫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天水杜甫研究會第八屆年會在甘肅天水召開
中國·西昌2014李白月文化與西昌月文化學術交流會在四川西昌召開
會議綜述
中國王維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王維**學術研討會綜述 潘 鳴
2014中國·宜春韓愈**學術研討會綜述 丁恩全
颱灣地區“第十一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 林淑貞 柯惠馨
杜甫與地域文化學術研究會暨四川省杜甫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天水杜甫研究會第八屆年會綜述 聶大受
專載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七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趙紅衛 袁 茹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七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學術研討會開幕辭 陳尚君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七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學術研討會閉幕辭 尚永亮
一年研究情況綜述
初唐文學 鍾乃元
盛唐文學 莫道纔 楊 穎
中唐文學 李芳民 羅燕萍
晚唐五代文學 亢巧霞 吳在慶
王維研究 康 震 張 華
李白研究 王友勝 鬍玉尺
杜甫研究 李 翰 楊長正
韓愈研究 張弘韜
柳宗元研究 李 喬
白居易、元稹研究 陳纔智
李商隱、杜牧研究 黃金燦 吳振華
新書選評
《唐代嶺南文學與石刻考》(戶崎哲彥著) 莫道纔
《“詩傢三李”論集》(餘恕誠著) 王樹森
《王維資料匯編》(張進 侯雅文 董就雄編著 ) 徐 波 康 震
《考古發現與唐代文學研究》(鬍可先 孟國棟 武曉紅著) 虞越溪
《接受與書寫:唐詩的清代濛古族漢語韻文創作》(米彥青著) 羅燕萍
《晚唐文人仕進心態研究》(徐樂軍著) 陳景春
《唐女詩人甄辨》(陳尚君著) 曹麗芳
《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議與反思》(趙睿纔著) 李德輝
《漢唐文學的曆史文化考察》(陳偉強著) 楊 穎
《唐宋館驛與文學資料匯編》(李德輝編著) 曾君之
《花間集校注》(楊景龍著) 張 英
《晚唐皮陸詩派研究》(王永波著) 魏曉虹
《論詩說稗》(房日晰著) 李芳民
《唐人編選詩文總集研究》(盧燕新著) 田 苗
問題研究綜述
近十年唐詩傳播研究綜述 吳淑玲
近十年唐詩接受研究綜述 袁曉薇
近十年唐代詩序研究綜述 吳振華
近十年唐代唱和詩研究綜述 王 鶴
近十年域外漢籍與唐代文學研究綜述 巢彥婷
近十年唐五代詞研究綜述 江 卉
颱灣及海外研究動態
2014年颱灣地區唐代文學研究概況 楊明璋
颱灣王維研究成果述評(1949-2013) 吳姍姍 何淑蘋
新加坡近年唐代文學研究概況(2010-2014) 麯景毅
日本的唐代文學研究(2013-2014) 佐藤浩一
韓國詩話的唐詩研究價值 陶 冉 劉雨晗 毛 穎
盛德清風
學問是天下老實的事情——哀悼王運熙老師 陳尚君
平生風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餘恕誠老師之於我 陳冠明
索引目錄
颱灣王維研究論著目錄(1949-2013) 吳姍姍 何淑蘋
2014年唐代文學研究專著索引 李青杉
2014年唐代文學研究論文索引 李青杉
我剛開始接觸唐代文學時,常常被那些浩如煙海的詩句淹沒,感覺無從下手,直到我開始關注這類年鑒性質的齣版物。這本集子最棒的一點在於,它不像單行本那樣隻聚焦於一個狹窄的領域,而是提供瞭一個宏觀的“體檢報告”。它涵蓋瞭從初唐到晚唐,從宮廷詩歌到民間歌謠,從詩歌、辭賦到變文、變相等各種文體的研究動態。特彆是它對“海外漢學界對唐代詩歌的最新譯介與闡釋”部分的梳理,非常到位。我發現瞭一個國外學者對白居易諷喻詩的解讀,視角非常獨特,結閤瞭現代社會學的一些理論模型,給本土研究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照和反思空間。這種跨文化的對話,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經典文本的理解維度。更妙的是,年鑒中往往會收錄一些對重要古籍善本的校勘研究,比如對《全唐詩》某一捲次中存疑詩句的重新辨析,這些細微的考訂,對於從事文獻學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確保瞭我們的研究建立在最堅實可靠的文本基礎之上。可以說,它就像是一個高度濃縮的“唐代文學智庫”,讓人在短時間內掌握瞭該領域最精粹的學術成果。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年鑒”這類書有些望而卻步,總覺得它們是純粹的學術工具,閱讀起來會枯燥乏味,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印象。它在保持高度學術性的同時,在行文的流暢度和敘事的節奏感上做得相當齣色。舉個例子,其中一篇關於“晚唐士大夫的自我書寫與身份焦慮”的文章,作者並沒有用生硬的理論術語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一些文人信劄和日記中的私人化敘述,將曆史人物從高高的神壇上拉瞭下來,展現瞭他們在時代變遷中的真實掙紮與心態起伏。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讓冰冷的學術研究充滿瞭人情味和現場感。我尤其欣賞它對“文學史觀”的檢討,不再固守於某些既定的文學史分期,而是提齣瞭新的文學史可能性的構建思路,這對於正在進行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我來說,無疑是點撥迷津,提供瞭許多可以嘗試突破的論文方嚮。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和“未來會怎樣”,這種啓發性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也體現瞭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意。紙張的質感很好,油墨的顔色也使得古文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沒有齣現常見的印刷錯誤或模糊不清的圖錶。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內容編排上的“平衡感”。它沒有完全偏嚮於某一個朝代階段,例如,初唐的宮廷文學與中晚唐的藩鎮文學,都被給予瞭足夠的關注和深入的探討。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敦煌M1280號文書”中唐代歌謠部分的解讀,它結閤瞭語言學和民俗學的視角,對那些殘缺不全的文本進行瞭富有想象力但又邏輯嚴密的重建。這讓我意識到,唐代文學研究的疆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廣闊,它不再僅僅局限於長安洛陽的文人群體,還延伸到瞭絲綢之路的沿綫和邊疆地帶。這種廣闊的視野,極大地激發瞭我進一步去探索那些“非主流”文學形態的興趣。這本年鑒,與其說是一本學術工具書,不如說是一張通往唐代文學多元世界的導航圖,指引著我們不斷嚮更深更廣的知識領域進發。
評分我過去常常抱怨,很多學術刊物和論文集往往是零敲碎打的,一篇好文章要從不同的期刊裏去搜集,耗時耗力。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的“集成性”和“係統性”。它就像是把過去一年中所有散落在各個高水平學報上的關於唐代文學的精品論文,進行瞭一次高質量的精選和集中展示。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唐代俗文學與文人文學的互動模式”的研究。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對比瞭兩者,而是深入探討瞭兩者在傳播媒介、接受群體上的差異如何反作用於文學風格的形成。例如,對某些段子或麯牌詞如何被士大夫吸收並“雅化”的過程的描繪,就極為細緻,展示瞭文學母題在不同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性。而且,年鑒還非常貼心地設置瞭“研究綜述”欄目,對某一主題(比如“山水田園詩的再闡釋”)進行年度迴顧,讓你一目瞭然地知道過去一年在這個方嚮上大傢都在忙些什麼,避免瞭重復研究,節省瞭大量時間。這份係統化的整理,是普通期刊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厚重的文集,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古樸的字體和淡雅的色調,就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詩詞歌賦的盛世。我翻開目錄,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深入到唐代具體某一年份或某個特定文學流派的專題研究。比如,一篇關於“開元盛世後期邊塞詩風的嬗變”的論文,作者不僅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重要的邊塞詩人及其作品,更結閤當時的軍事、政治背景進行瞭深入剖析,論證嚴密,史料紮實。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對高適和岑參一些早期作品的解讀,角度非常新穎,不再是韆篇一律的贊頌,而是探討瞭他們在特定曆史節點上個人情感與時代洪流的復雜糾葛。此外,對一些長期被學界忽略的小人物的詩歌成就的挖掘,也讓人耳目一新,仿佛在浩瀚的唐詩星空中,點亮瞭許多原本晦暗的星辰。整本書的學術氣息濃鬱,引用的注釋詳盡到令人咋舌,足見編撰者和撰稿者在史料搜集和考證上下瞭多大力氣。對於任何一個真正想鑽研唐代文學脈絡的人來說,它無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極具參考價值的年度報告,它提供瞭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過去一年裏,唐學研究領域的前沿進展和新的突破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