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15)

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1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相洲 編
圖書標籤:
  • 唐代文學
  • 文學研究
  • 中國古典文學
  • 唐詩
  • 唐小說
  • 唐傳奇
  • 文學史
  • 學術著作
  • 2015年齣版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火把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大
ISBN:9787549572618
商品編碼:23469726217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5-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15)
  • 作者:編者:吳相洲
  • 定價:58
  • 齣版社:廣西師大
  • ISBN號:9787549572618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5-10-01
  • 印刷時間:2015-10-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519
  • 字數:490韆字

內容提要

吳相洲主編的《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15)》將 2014年唐代文學研究界的基本研究情況及動態囊括其 中。主要內容分為一年記事、會議綜述、專載、一年 研究情況綜述、新書選評、問題研究綜述、颱灣及海 外研究動態、盛德清風、索引目錄等欄目。它的特點 是力求全麵地反映**每年研究唐代文學的基本情況 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當然,它也會反映研究中存 在的問題與某些薄弱環節。它對高等學校和科研部門 的教學備課、業務進修、科學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 值。
    

目錄

一年記事
“李白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座談會在安徽馬鞍山市召開
中國王維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王維**學術研討會在江蘇南通召開
2014中國·宜春韓愈**學術研討會在江西宜春召開
颱灣地區“第十一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文化大學召開
“絲綢之路與唐代文學”學術研討會在甘肅蘭州召開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七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學術研討會在江蘇蘇州召開
杜甫與地域文化學術研究會暨四川省杜甫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天水杜甫研究會第八屆年會在甘肅天水召開
中國·西昌2014李白月文化與西昌月文化學術交流會在四川西昌召開

會議綜述
中國王維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王維**學術研討會綜述 潘 鳴
2014中國·宜春韓愈**學術研討會綜述 丁恩全
颱灣地區“第十一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 林淑貞 柯惠馨
杜甫與地域文化學術研究會暨四川省杜甫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天水杜甫研究會第八屆年會綜述 聶大受

專載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七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趙紅衛 袁 茹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七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學術研討會開幕辭 陳尚君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七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學術研討會閉幕辭 尚永亮

一年研究情況綜述
初唐文學 鍾乃元
盛唐文學 莫道纔 楊 穎
中唐文學 李芳民 羅燕萍
晚唐五代文學 亢巧霞 吳在慶
王維研究 康 震 張 華
李白研究 王友勝 鬍玉尺
杜甫研究 李 翰 楊長正
韓愈研究 張弘韜
柳宗元研究 李 喬
白居易、元稹研究 陳纔智
李商隱、杜牧研究 黃金燦 吳振華

新書選評
《唐代嶺南文學與石刻考》(戶崎哲彥著) 莫道纔
《“詩傢三李”論集》(餘恕誠著) 王樹森
《王維資料匯編》(張進 侯雅文 董就雄編著 ) 徐 波 康 震
《考古發現與唐代文學研究》(鬍可先 孟國棟 武曉紅著) 虞越溪
《接受與書寫:唐詩的清代濛古族漢語韻文創作》(米彥青著) 羅燕萍
《晚唐文人仕進心態研究》(徐樂軍著) 陳景春
《唐女詩人甄辨》(陳尚君著) 曹麗芳
《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議與反思》(趙睿纔著) 李德輝
《漢唐文學的曆史文化考察》(陳偉強著) 楊 穎
《唐宋館驛與文學資料匯編》(李德輝編著) 曾君之
《花間集校注》(楊景龍著) 張 英
《晚唐皮陸詩派研究》(王永波著) 魏曉虹
《論詩說稗》(房日晰著) 李芳民
《唐人編選詩文總集研究》(盧燕新著) 田 苗

問題研究綜述
近十年唐詩傳播研究綜述 吳淑玲
近十年唐詩接受研究綜述 袁曉薇
近十年唐代詩序研究綜述 吳振華
近十年唐代唱和詩研究綜述 王 鶴
近十年域外漢籍與唐代文學研究綜述 巢彥婷
近十年唐五代詞研究綜述 江 卉

颱灣及海外研究動態
2014年颱灣地區唐代文學研究概況 楊明璋
颱灣王維研究成果述評(1949-2013) 吳姍姍 何淑蘋
新加坡近年唐代文學研究概況(2010-2014) 麯景毅
日本的唐代文學研究(2013-2014) 佐藤浩一
韓國詩話的唐詩研究價值 陶 冉 劉雨晗 毛 穎

盛德清風
學問是天下老實的事情——哀悼王運熙老師 陳尚君
平生風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餘恕誠老師之於我 陳冠明

索引目錄
颱灣王維研究論著目錄(1949-2013) 吳姍姍 何淑蘋
2014年唐代文學研究專著索引 李青杉
2014年唐代文學研究論文索引 李青杉


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新探 導言:絲路文明的活態遺産 敦煌與吐魯番,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留下瞭浩如煙海的文書檔案。這些文書,如同時間凝固的琥珀,不僅是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信仰在東土傳播的珍貴物證,更是中古時期社會結構、經濟往來、法律製度乃至日常生活麵貌的百科全書。它們以其多語種、多民族、多宗教交匯的獨特屬性,構成瞭世界文明史中一個不可替代的研究寶庫。 本書《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新探》旨在突破以往對文書的單一文本解讀範式,引入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視角,對近年來新發現、新整理的文書材料進行深入細緻的辨析與闡釋。我們聚焦於那些尚未被充分挖掘或存在爭議的領域,力求從微觀的文字細節中洞察宏觀的曆史變遷。 第一部分:中古社會經濟形態的微觀考察 本部分著重於對敦煌、吐魯番地區的經濟活動進行細緻的“顆粒度”研究,通過分析戶籍、賦稅、土地買賣、藉貸契約等世俗文書,重構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治理模式及其在地方的實際運作效果。 一、粟特人在河西走廊的商業網絡與信用構建 通過對《唐會要》記載的補充性材料及吐魯番齣土的粟特文書殘片對比研究,我們深入分析瞭粟特商人如何在唐代初期建立起一套高效且具有高度自律性的商業信用體係。重點考察瞭“契約的儀式化”與“神祇的擔保職能”,揭示瞭商業倫理與宗教信仰在異域經商環境中的相互依存關係。例如,對一些涉及跨區域長途貿易的藉貸文書的重新釋讀,揭示瞭其利潤率與風險評估機製,遠比以往認為的更為精細復雜。 二、唐代府兵製在邊疆地區的瓦解與重構 傳統的觀點認為唐代對河西地區的軍事控製是穩固的。然而,通過對敦煌殘存的《蕃漢雜抄》以及軍事調動簡牘的梳理,我們發現,隨著時間推移,府兵的實邊負擔日益加重,導緻兵農分離的現象嚴重。本章特彆關注瞭“代役”現象的普遍化,以及地方豪強通過閤法或非法的途徑侵占軍屯土地的情況,這為理解安史之亂前後邊防力量的衰弱提供瞭紮實的個案依據。 三、民間藉貸中的利率波動與社會階層固化 以齣土的米麥藉據和錢貸契約(包括中原錢幣與西域地方貨幣的兌換記錄)為核心,量化分析瞭社會不同階層(自耕農、佃戶、破産者)在遭遇災荒或債務危機時的利率差異。研究錶明,在特定時期,高利貸的壓力已經對底層社會産生瞭顯著的擠壓效應,加速瞭小農的破産與對地主的依附,這為我們審視中古時代的“貧富分化”提供瞭微觀的數據支撐。 第二部分:宗教文本與文化交流的深層互動 此部分著眼於敦煌、吐魯番文書中最富盛名的宗教典籍,但研究視角不再局限於文本內容的考證,而是轉嚮文本的流傳、變異及其背後的文化權力運作。 一、變文與說唱文學的“口語化”策略 敦煌變文是研究俗講文學和民間智慧的重要窗口。本章選取瞭若乾罕見的、帶有強烈地方口音或用詞的變文抄本,重點分析瞭其如何通過“口語化”的敘事策略,將高深的佛理轉化為普通民眾易於接受的故事。研究發現,這種策略並非單純的簡化,而是一種有意識的文化本土化過程,其中融入瞭大量受中原民間信仰影響的元素。 二、佛教“造像功德”的社會動員機製 除瞭對寺院經濟的研究外,我們深入探討瞭“造像功德”在敦煌社會中的動員功能。通過分析大量署名的“某某敬造佛像”的題記,揭示瞭這種行為如何超越單純的宗教虔誠,成為地方士紳、商人進行社會身份確認、祈求子孫庇佑乃至建立公共人脈的重要手段。我們尤其關注瞭女性在功德積纍中的參與度及其社會意義。 三、景教、摩尼教文書中的漢化與語境重構 對於非主流宗教文書,本章側重於考察其在融入漢地文化時所經曆的語言和概念上的適應性改造。例如,景教《達義經》中對“三位一體”的翻譯,如何利用道傢或儒傢的概念進行類比,以減少理解的隔閡。這種“漢化”過程,是文化接觸中最具創造性也最易被忽視的層麵。 第三部分:書寫實踐與技術史的新見解 本部分將目光轉嚮文書載體本身——紙張、筆法以及抄寫活動背後的技術與社會結構。 一、紙張的區域差異與技術傳播路徑 通過對敦煌、吐魯番地區齣土紙張的縴維分析(結閤近年來的碳十四測年數據),我們試圖勾勒齣不同時期、不同來源的紙張在西域的流通網絡。分析錶明,來自中原核心地區的優質紙張與本地麻紙的使用存在明顯的階層和用途區分,這為我們理解古代信息載體的“等級製度”提供瞭物證。 二、抄經體的演變與唐代楷書的“前夜” 對大量佛教抄經(包括佛本行集經、法華經等)的書跡分析,展示瞭唐代早期至中晚期,從魏晉遺風嚮成熟唐楷過渡的細膩變化。我們發現,在邊疆地區,由於抄寫速度與功利性(如官府或寺院對抄寫數量的考核),催生齣一種介於行書與楷書之間的、效率極高的“抄經體”,這種書體對後世楷書的定型具有不可忽視的“試驗田”作用。 結論:重塑中古西域的動態圖景 《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新探》並非對既有成果的簡單羅列,而是嘗試通過微觀證據的深入挖掘,修正對中古西域“邊疆化”與“單一化”的傳統認知。我們所揭示的,是一個充滿活力、復雜交織的社會——一個在帝國治理與多元文化張力中不斷自我適應與創新的曆史現場。這些文書,是理解中華文明如何吸納、融閤、再創造其周邊文化遺産的活態樣本。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剛開始接觸唐代文學時,常常被那些浩如煙海的詩句淹沒,感覺無從下手,直到我開始關注這類年鑒性質的齣版物。這本集子最棒的一點在於,它不像單行本那樣隻聚焦於一個狹窄的領域,而是提供瞭一個宏觀的“體檢報告”。它涵蓋瞭從初唐到晚唐,從宮廷詩歌到民間歌謠,從詩歌、辭賦到變文、變相等各種文體的研究動態。特彆是它對“海外漢學界對唐代詩歌的最新譯介與闡釋”部分的梳理,非常到位。我發現瞭一個國外學者對白居易諷喻詩的解讀,視角非常獨特,結閤瞭現代社會學的一些理論模型,給本土研究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照和反思空間。這種跨文化的對話,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經典文本的理解維度。更妙的是,年鑒中往往會收錄一些對重要古籍善本的校勘研究,比如對《全唐詩》某一捲次中存疑詩句的重新辨析,這些細微的考訂,對於從事文獻學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確保瞭我們的研究建立在最堅實可靠的文本基礎之上。可以說,它就像是一個高度濃縮的“唐代文學智庫”,讓人在短時間內掌握瞭該領域最精粹的學術成果。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年鑒”這類書有些望而卻步,總覺得它們是純粹的學術工具,閱讀起來會枯燥乏味,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印象。它在保持高度學術性的同時,在行文的流暢度和敘事的節奏感上做得相當齣色。舉個例子,其中一篇關於“晚唐士大夫的自我書寫與身份焦慮”的文章,作者並沒有用生硬的理論術語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一些文人信劄和日記中的私人化敘述,將曆史人物從高高的神壇上拉瞭下來,展現瞭他們在時代變遷中的真實掙紮與心態起伏。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讓冰冷的學術研究充滿瞭人情味和現場感。我尤其欣賞它對“文學史觀”的檢討,不再固守於某些既定的文學史分期,而是提齣瞭新的文學史可能性的構建思路,這對於正在進行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我來說,無疑是點撥迷津,提供瞭許多可以嘗試突破的論文方嚮。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和“未來會怎樣”,這種啓發性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也體現瞭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意。紙張的質感很好,油墨的顔色也使得古文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沒有齣現常見的印刷錯誤或模糊不清的圖錶。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內容編排上的“平衡感”。它沒有完全偏嚮於某一個朝代階段,例如,初唐的宮廷文學與中晚唐的藩鎮文學,都被給予瞭足夠的關注和深入的探討。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敦煌M1280號文書”中唐代歌謠部分的解讀,它結閤瞭語言學和民俗學的視角,對那些殘缺不全的文本進行瞭富有想象力但又邏輯嚴密的重建。這讓我意識到,唐代文學研究的疆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廣闊,它不再僅僅局限於長安洛陽的文人群體,還延伸到瞭絲綢之路的沿綫和邊疆地帶。這種廣闊的視野,極大地激發瞭我進一步去探索那些“非主流”文學形態的興趣。這本年鑒,與其說是一本學術工具書,不如說是一張通往唐代文學多元世界的導航圖,指引著我們不斷嚮更深更廣的知識領域進發。

評分

我過去常常抱怨,很多學術刊物和論文集往往是零敲碎打的,一篇好文章要從不同的期刊裏去搜集,耗時耗力。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的“集成性”和“係統性”。它就像是把過去一年中所有散落在各個高水平學報上的關於唐代文學的精品論文,進行瞭一次高質量的精選和集中展示。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唐代俗文學與文人文學的互動模式”的研究。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對比瞭兩者,而是深入探討瞭兩者在傳播媒介、接受群體上的差異如何反作用於文學風格的形成。例如,對某些段子或麯牌詞如何被士大夫吸收並“雅化”的過程的描繪,就極為細緻,展示瞭文學母題在不同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性。而且,年鑒還非常貼心地設置瞭“研究綜述”欄目,對某一主題(比如“山水田園詩的再闡釋”)進行年度迴顧,讓你一目瞭然地知道過去一年在這個方嚮上大傢都在忙些什麼,避免瞭重復研究,節省瞭大量時間。這份係統化的整理,是普通期刊無法比擬的。

評分

這本厚重的文集,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古樸的字體和淡雅的色調,就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詩詞歌賦的盛世。我翻開目錄,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深入到唐代具體某一年份或某個特定文學流派的專題研究。比如,一篇關於“開元盛世後期邊塞詩風的嬗變”的論文,作者不僅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重要的邊塞詩人及其作品,更結閤當時的軍事、政治背景進行瞭深入剖析,論證嚴密,史料紮實。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對高適和岑參一些早期作品的解讀,角度非常新穎,不再是韆篇一律的贊頌,而是探討瞭他們在特定曆史節點上個人情感與時代洪流的復雜糾葛。此外,對一些長期被學界忽略的小人物的詩歌成就的挖掘,也讓人耳目一新,仿佛在浩瀚的唐詩星空中,點亮瞭許多原本晦暗的星辰。整本書的學術氣息濃鬱,引用的注釋詳盡到令人咋舌,足見編撰者和撰稿者在史料搜集和考證上下瞭多大力氣。對於任何一個真正想鑽研唐代文學脈絡的人來說,它無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極具參考價值的年度報告,它提供瞭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過去一年裏,唐學研究領域的前沿進展和新的突破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