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后,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飞鸿堂印谱》为《中国印谱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是汪启淑精心辑录家藏古铜印以及当时一百数十家印人篆刻而成。力争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数据。
卷一
**集
飞鸿堂印谱序
偶爱闲静
秀峰先生二十一岁小像
沈德潜序
飞鸿堂印谱凡例
新安汪启淑印
飞鸿堂
以俭而获罪犹远乎奢
以退而遇谤尚愈乎进
太平朝野都无事
且与莺花作主人
迂疏真与世相违
质闲性静
长栉风而沐雨
绵潭渔长
赖有琴尊慰寂寥
一溪梅发梦寻诗
枕中春梦不多时
性惟愚直
饮啄前定毋庸强求
载酒论诗月满蓬
月桂峰头樵客
酣歌一曲太平春
高卧养虚寂
难与俗论
长林丰草何所不适
汪启淑印
特立独行
敢言贫病是欺天
志在烟霞慕隐沦
至德无盈
滕王阁序
功名付之天命
尔来无处不恬然
生逢尧舜君
庄敬恭慎
凌雪轩
修之于家
新竹气清凉
玩古训以惩心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蚤诗夜书以歌以娱
人用财试金用火试
餐山色以疗饥
月明还到小窗西
利名都是一鸿毛
退斋甫
藿质蓬性
笑与沙鸥语
耕道堂
枕善而居
空庭静掩桐阴
对花羞为花恶
循性乐天
一笑六根净
秀峰
芰荷翻雨泼鸳鸯
幽居静日听啼鸟
人与绿杨俱瘦
蓼阳茨室
汪启淑印
题诗药市沽酒新丰
有愧于太上之忘情
往事多因半醉来
服义无敦
园林绿暗红稀
梦随春雨过江南
酒醉春风散客愁
露湿荷裳已报秋
……
卷二
卷三
卷四
这套四册的体量,本身就说明了编者的宏大视野和严谨态度。我发现《飞鸿堂印谱》在系统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脉络进行编排,而非简单的作者排序。例如,在某一卷中,可能专门集中展示了“花卉鸟兽”题材的印章,而在另一卷则侧重于“诗词吉语”类。这种主题性的划分,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进行专题性学习和检索。我最近在尝试创作一系列与自然相关的印章,这本书中关于“写生派”印章的收录,简直是雪中送炭。那些刻画松枝的遒劲,描摹竹叶的飘逸,都处理得既有金石的厚重感,又不失自然界的灵动。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对印章的“残损”处理也做了细致记录,有些印章经过岁月的洗礼,边角有所缺损,但编者依然将其视为珍品收录,这体现了一种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而非一味追求“完美”的刻痕。这种尊重历史的姿态,使得整套书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都大大提升了。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美学角度来看,《飞鸿堂印谱》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传统“留白”艺术的绝佳窗口。篆刻艺术的精髓,往往不在于刻了什么,而在于如何通过线条的虚实、朱肉与纸面的对比来营造意境。翻阅此谱,你会深刻体会到什么是“计白当黑”。有些印章的文字极少,但周围大面积的留白,反而将文字的力量放大到了极致,仿佛能听到那份沉静中的回响。尤其是那些尺寸极小的印章,在高清的影印下,其细节的清晰度令人称奇,连印泥附着的细微颗粒感都能依稀辨认。这说明印刷技术的精良是支撑起这套书价值的关键一环。它不仅仅是“看图”,更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种偏爱极简主义风格的篆刻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里收录的那些结构紧凑、文字精炼的印章,简直就是我的“精神食粮”,每一枚都蕴含着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提炼。
评分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翻开这套书时,心里是带着一份审视和怀疑的,毕竟“中国印谱全书”这个名头太过宏大,很容易出现内容拼凑、质量不一的情况。然而,《飞鸿堂印谱》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给我的感觉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录,而是一部关于“印章美学”的百科全书。它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对“布局”的深度解析。作者或编者似乎非常注重印章在整体篇幅中的呼吸感,即便是内容繁复的吉语印,也能在方寸之间做到疏密得当,绝不显得局促。我注意到,书中对某些印章的流派归属和风格特点做了简短但极富洞察力的介绍,这对于我们理解篆刻史脉络至关重要。比如,某几方印章明显带有皖派的雄健,而另一些则展现出浙派的秀逸,这种对比清晰可见。我个人对晚清吴朴臣的一些作品特别有研究兴趣,这本书收录的几方代表作,其刀法细节之丰富,让我找到了新的临习方向。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参照性”和“启发性”,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引导你去看、去想、去体会篆刻艺术的内在逻辑。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书法界摸爬滚打的人,我深知“印从书出”的道理,而这套《飞鸿堂印谱》恰恰从另一个维度印证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刻章的范本,更是一部浓缩的“金石文字学”教材。我欣赏它在收录时对不同历史阶段文字形态的尊重和呈现。你会看到早期印章中那种稚拙而有力的笔意,那与先秦文字的浑厚气韵是共通的;到了后期的文人篆刻,印章的边款艺术开始凸显,那些题跋的书法水平甚至不亚于主体印文。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厚此薄彼,而是将这些“副产品”——边款、印泥痕迹——也以极高的清晰度呈现出来。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士大夫将印章视为“小书法”的心态非常有帮助。我甚至发现了几枚看似平平无奇的小印,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其刀法处理极为高妙,体现了极其克制的审美。这种需要细心品鉴才能发现的“宝藏”,是普通速成印谱所不具备的深度。
评分这本《飞鸿堂印谱》真是一部令人惊叹的艺术宝库,尤其是对于那些深谙篆刻艺术的行家来说,它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我花了好些天时间沉浸其中,才得以窥见其精妙绝伦的一角。首先,最让我震撼的是其选材的广度和深度。它不像市面上那些专注于某一时期或某一风格的印谱,而是囊括了不同朝代的篆刻大师们的作品,从秦汉的古朴自然,到明清的流派纷呈,乃至近现代的创新探索,几乎一网打尽。每一页的排版都充满了匠心,字体大小、印文布局、印泥的颜色都经过精心考量,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而且,书中对一些重要印章的细节处理,比如边款的纹理、朱文与白文的转换,都有非常细致的对比展示,这对于研究印章的刻制工艺和审美取向,提供了极佳的实物参照。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意趣”的捕捉,很多印章不仅仅是名字的记录,更像是微缩的哲学思考,那种方寸之间的气象万千,让人在摩挲中仿佛能与古人对话。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无可挑剔,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价值,绝对是案头必备的镇山之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