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作  者:吳浩麟 著    定  價:79    齣 版 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頁  數:272    裝  幀:平裝    ISBN:9787121331725            ●第1章 入門 1
●1.1 前端的發展 2
●1.1.1 模塊化 2
●1.1.2 新框架 5
●1.1.3 新語言 6
●1.2 常見的構建工具及對比 8
●1.2.1 Npm Script 9
●1.2.2 Grunt 10
●1.2.3 Gulp 11
●1.2.4 Fis3 12
●1.2.5 Webpack 14
●1.2.6 Rollup 15
●1.2.7 為什麼選擇 Webpack 16
●1.3 安裝Webpack 16
●1.3.1 安裝Webpack到本項目 17
●1.3.2 安裝Webpack到全局 17
●1.3.3 使用Webpack 18
●1.4 使用Loader 20
●1.5 使用Plugin 22
●1.6 使用DevServer 24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隨著Web開發技術的發展,Webpack憑藉其便於使用和涵蓋麵廣的優勢,成為目前很好流行的前端構建工具,是每位前端工程師的推薦技能之一。本書對Webpack進行瞭全麵講解,涵蓋瞭Webpack入門、配置、實戰、優化、原理等方麵的內容。其中,靠前章講解Webpack入門所涉及的知識;第2章詳細講解Webpack提供的常用配置項;第3章結閤實際項目中的常見場景進行實踐;第4章給齣優化Webpack的很好方案;第5章剖析瞭Webpack的原理,並講解如何開發Plugin和Loader;附錄匯總瞭常見的Loader、Plugin和Webpack的其他學習資源。除瞭深入講解Webpack,本書還介紹瞭ES6、TypeScript、PostCSS、Prepack、離綫緩存、單頁應用、CDN等Web開發相關的技能。無論是對 Webpack一無所知的初學者,還是經驗豐富的前端工程師,相信都能夠通等                                          吳浩麟 著                                                    吳浩麟,一綫前端工程師,曾就職於騰訊,現就職於美團。專注於Web開發,參與過眾多大型Web項目的構建、設計和開發,喜歡探索Web前沿技術。也是Golang和音視頻技術的愛好者,活躍於GitHub,ID為gwuhaolin。                                     
				
 
				
				
					《前端架構之道:構建可伸縮、可維護的現代化Web應用》  前言  在當今快速迭代的Web開發領域,前端技術的演進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新的框架、庫和工具層齣不窮,每一個都承諾能帶來更高的開發效率、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更強的應用性能。然而,在追求技術新穎性的同時,我們往往容易忽視那些構築穩定、可伸縮、易於維護的Web應用基石——前端架構。  《前端架構之道》並非一本關於具體技術棧的教程,也不是對某一框架的深度解析。相反,它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探索前端架構核心原則與實踐的旅程。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幫助開發者構建齣能夠在復雜性不斷增加的項目中,依然保持清晰、高效、可持續演進的Web應用。我們將深入剖析“為什麼”和“如何”在項目的不同階段做齣明智的架構決策,從而規避技術債務,提升團隊協作效率,並最終交付高質量的産品。  本書內容涵蓋瞭從項目啓動之初的規劃,到構建、部署、監控,再到長期維護和重構等一係列前端生命周期的關鍵環節。我們不局限於某一種特定的技術,而是以開放的視角,探討那些跨越技術界限的通用性架構思想。無論你使用的是React、Vue、Angular,還是其他任何前端技術,本書所闡述的理念和方法都將為你提供寶貴的指導。  第一部分:架構的基石——理解與規劃  在動手編碼之前,清晰的理解和周密的規劃是至關重要的。本部分將幫助你建立起對前端架構的整體認知,並為項目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章:什麼是前端架構?不僅僅是技術棧的選擇     架構的定義與重要性: 我們將從宏觀層麵齣發,探討前端架構的本質——它不僅僅是代碼的堆砌,更是解決復雜性、管理變化、保障質量的係統性方法。理解架構為何在項目生命周期中扮演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角色。    核心原則: 探索SOLID原則、DRY原則、KISS原則等在前端架構中的具體應用。理解模塊化、組件化、分層、封裝等基本概念如何支撐起可維護的代碼。    技術棧選擇的誤區: 為什麼“最好的”技術棧並不一定適閤你的項目?如何根據項目需求、團隊能力、生態係統等因素做齣理性選擇,避免盲目追隨潮流。    架構的演進性: 認識到架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隨著項目發展而不斷調整和優化的動態過程。  第二章:需求分析與架構目標設定     從業務需求到技術需求: 如何將模糊的業務目標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技術要求?理解用戶故事、用例分析在架構設計中的作用。    關鍵的非功能性需求: 性能、安全性、可訪問性、可擴展性、可維護性、可測試性等非功能性需求對前端架構的深遠影響。    設定清晰的架構目標: 在項目早期,設定可衡量、可實現、相關且有時間限製(SMART)的架構目標,並確保團隊對此有共同的理解。    權衡與取捨: 架構設計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各種權衡,學習如何在不同目標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第三章:模塊化與組件化——構建可復用、低耦閤的代碼     模塊化的重要性: 為什麼將代碼拆分成獨立的模塊是現代前端開發的基石?理解不同層次的模塊化(文件、目錄、邏輯單元)。    組件化設計原則: 如何設計齣獨立、可復用、可組閤的UI組件?探討單嚮數據流、屬性(Props)與狀態(State)的管理。    不同粒度的組件: 從原子組件到模闆組件,理解如何構建一個層次分明的組件體係。    組件通信模式: 深入分析父子通信、兄弟通信、跨層通信等不同場景下的通信策略,以及如何避免“props drilling”。    狀態管理策略: 在單組件狀態、全局狀態、局部共享狀態之間做齣明智選擇,並探討Hooks、Context API、Redux、Vuex等常用方案的適用場景。  第二部分:核心架構模式與實踐  在理解瞭架構的基本原則後,我們將深入探討一些在實際開發中廣泛應用的架構模式和核心實踐。  第四章:分層架構——清晰的代碼組織與職責分離     UI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 經典的“三層架構”在前端的體現。如何清晰地劃分不同層的職責,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方式。    領域驅動設計(DDD)在前端的應用: 探討如何將DDD的思想融入前端,構建齣更貼近業務的領域模型。    服務層(Service Layer)的引入: 如何通過服務層統一管理業務邏輯,降低UI層與數據源之間的耦閤。    API網關與微前端的協同: 在分布式架構下,如何利用API網關和微前端技術實現前後端職責的進一步分離。  第五章:路由與導航——掌控應用流程     聲明式路由與命令式導航: 理解不同路由模式的優缺點,以及何時使用哪種方式。    路由守衛與權限控製: 如何在進入路由之前進行身份驗證、權限校驗等操作。    嵌套路由與懶加載: 優化用戶體驗和應用性能的常用手段。    參數傳遞與狀態同步: 如何在不同路由之間安全有效地傳遞數據,並保持數據的一緻性。  第六章:數據管理——高效、可靠的數據流     RESTful API設計原則: 理解如何設計清晰、一緻的RESTful API,簡化前後端的數據交互。    GraphQL的優勢與應用: 探討GraphQL如何解決RESTful API的過度獲取(Over-fetching)和不足獲取(Under-fetching)問題。    緩存策略: 客戶端緩存、服務端緩存、CDN緩存等,如何根據不同場景選擇閤適的緩存方案,提升響應速度。    數據校驗與錯誤處理: 如何設計健壯的數據校驗機製,並提供清晰、友好的錯誤提示。    實時通信(WebSocket): 在需要實時更新的場景下,如何設計和集成WebSocket解決方案。  第七章:狀態管理模式的深度剖析     單嚮數據流的威力: 再次強調單嚮數據流在提升可預測性和可調試性方麵的重要性。    Redux/Vuex等全局狀態管理庫的適用場景與實踐: 深入分析這些庫的核心概念(Actions, Reducers, Mutations, State, Getters),以及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管理復雜應用的狀態。    Hook與Context API的組閤: 在React生態中,如何利用Hooks和Context API實現更輕量級的全局或局部狀態管理。    數據持久化: 如何將應用狀態保存到本地存儲(localStorage, sessionStorage)或服務端,實現跨會話的數據持久化。  第八章:構建與打包——提升開發效率與應用性能     模塊打包工具的原理與演進: 簡要迴顧Webpack、Rollup、Vite等工具的發展曆程,理解它們的共同目標和核心功能。    Code Splitting與按需加載: 如何將代碼拆分成更小的塊,並僅在需要時加載,顯著提升首屏加載速度。    Tree Shaking: 移除未使用的代碼,減小打包體積。    代碼壓縮與混淆: 優化應用性能的關鍵步驟。    環境變量的管理: 如何在開發、測試、生産等不同環境中切換配置。    熱模塊替換(HMR): 提升開發效率的利器,實現代碼修改後無需刷新瀏覽器即可看到效果。  第三部分:架構的演進與維護  一個優秀的架構不僅僅是構建之初的完美,更在於其長期的生命力。本部分將關注架構的演進、重構與可維護性。  第九章:性能優化策略——讓應用飛起來     前端性能的衡量指標: 理解LCP, FID, CLS等Core Web Vitals,以及如何進行性能測試和分析。    JavaScript性能優化: 算法優化、避免內存泄漏、事件委托、節流與防抖等。    渲染性能優化: 虛擬DOM、Diffing算法、組件更新策略、服務端渲染(SSR)與預渲染(Prerendering)。    網絡性能優化: HTTP/2, HTTP/3, 資源壓縮、圖片優化、CDN加速。    第三方庫的優化: 如何評估和選擇高效的第三方庫,並對其進行優化。  第十章:可維護性與可擴展性——應對未來的變化     代碼規範與約定: 建立統一的代碼風格、命名約定,提升代碼可讀性。    文檔的重要性: 如何編寫清晰、準確的架構文檔、API文檔、組件文檔。    自動化測試: 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端到端測試,如何構建完整的測試體係,保障代碼質量。    代碼重構的藝術: 何時需要重構?如何安全有效地進行重構?常見的重構模式。    引入新技術的策略: 如何在新技術引入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並與現有架構良好融閤。  第十一章:安全性——保護用戶與數據     跨站腳本攻擊(XSS)的防禦: 輸入過濾、輸齣編碼、內容安全策略(CSP)。    跨站請求僞造(CSRF)的防護: Token驗證、SameSite Cookie。    身份驗證與授權: Session、Token(JWT)、OAuth2等。    敏感信息處理: 如何安全地存儲和傳輸敏感數據。    第三方庫的安全性: 如何評估和管理第三方庫的安全性風險。  第十二章:部署與監控——保障應用的穩定運行     CI/CD(持續集成/持續部署): 如何自動化構建、測試和部署流程。    部署策略: 藍綠部署、金絲雀發布等。    日誌記錄與錯誤捕獲: 如何收集應用運行日誌,並對前端錯誤進行有效的捕獲和上報。    性能監控與告警: 使用APM工具,實時監控應用性能,並在齣現異常時及時告警。    用戶行為分析: 理解用戶如何與應用交互,為進一步優化提供數據支持。  附錄:前端架構工具鏈概覽     代碼檢查工具: ESLint, Prettier。    單元測試框架: Jest, Mocha, Vitest。    集成測試框架: Cypress, Playwright。    性能分析工具: Lighthouse, WebPageTest。    打包工具: Webpack, Rollup, Vite。    狀態管理庫: Redux, Vuex, Zustand, Jotai。    UI框架與組件庫: React, Vue, Angular, Ant Design, Element Plus。  結語  前端架構的實踐是一個持續學習和不斷迭代的過程。《前端架構之道》旨在為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思維框架和實用的實踐指南,幫助你在日益復雜的前端世界中,構建齣更加堅固、靈活、易於維護的Web應用。希望本書能夠成為你前端職業生涯中一段寶貴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