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本草纲目中的中药养生方 | ||
| 作者: | 谢惠民 | 开本: | |
| YJ: | 39.8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 书号: | 9787553722382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光是“本草纲目”这四个字,就让人联想到李时珍呕心沥血的巨著,充满了传统智慧的厚重感。我原本期待能从中窥见一些平日里不常接触到的、更深层次的古代药理知识,或者至少是那些被现代医学忽略的草药的独特功效。拿到书后,我翻阅了目录,希望能看到清晰的药材分类、详细的性味归经介绍,以及与之匹配的、针对常见老年病或亚健康状态的药膳搭配方案。然而,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不在于深入挖掘《本草纲目》本身的内容,更像是提供了一系列围绕“养生”主题的现代食谱。比如,其中关于“枸杞与桑葚的搭配可以改善视力”的论述,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缺乏足够的药理依据支撑,更像是网络上流传的养生小贴士的集合,而非严肃的学术探讨。我更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从《本草纲目》庞大的数据中,提炼出针对“脾胃虚弱”或“肝火旺盛”这类中医常见证型的有效方剂,并进行现代化的剂量解读,而不是停留在“多吃XX有益健康”这种浅显的层面。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轻松的健康指南,而非一本深度解读经典的专业读物,这与我最初基于书名产生的期待,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典雅的,封面用了那种仿古的宣纸质感,配上苍劲有力的书法字体,确实很有文化气息。我原本以为这种古典的外表下,会蕴含着严谨而系统的中医药知识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老中医的诊疗手记,清晰地阐述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下,如何运用书中提到的方子进行调理。比如,春天如何疏肝,夏天如何祛湿,秋天如何润燥,这些传统养生的关键点,书中应该会有所体现。然而,翻开内页后,我发现内容结构松散,章节之间的逻辑性不强,更像是一些零散文章的拼凑。我尝试寻找关于“四气五味”如何影响人体阴阳平衡的系统论述,或者如何根据舌苔、脉象来选择合适的药材配伍,但这些作为中医药养生的核心内容,在书中几乎没有着墨。书里提到的养生方,多半是食材组合,比如“红枣、桂圆、黄芪煲汤”,这个食谱几乎在任何一本大众养生书里都能找到,缺乏独特性和专业深度。如果想从这本书里学到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辨证养生方法论,恐怕会大失所望,它更像是一个食谱的精选集,而不是一本以《本草纲目》为根基的养生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它提供了很多可以直接照着做的食谱,这一点确实满足了部分读者对“快速见效”的期待。比如,里面有一个专门针对“办公室族群”的“护眼茶饮”配方,材料常见且易得,制作过程也十分简单。如果仅仅是将它视为一本提供日常健康小贴士的工具书,那么它的价值是存在的。但是,对于我这种希望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对传统医药体系认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养生方”与《本草纲目》的关联性显得过于牵强。它更像是一个现代营养师,借用了“本草纲目”这个金字招牌,来包装一套基于现代食材的健康饮食方案。我期待的“养生方”,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能解释“为什么这个药材配伍能治疗这个病症”的内在逻辑。这本书里很多方子的功效描述,都停留在“吃了让你感觉更好”的模糊境界,没有提供任何关于药材剂量、煎煮方法差异带来的功效变化,也没有涉及药对(如君、臣、佐、使)的运用原则。读完后,我更倾向于去寻找一本更贴近临床实践或药理分析的专业著作,来弥补这本书在深度上的不足。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颇有兴趣的读者,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希望了解《本草纲目》中那些鲜为人知,但被古人实践有效的“奇方怪药”或特定药材的特殊炮制方法。我知道《本草纲目》收录了数千种药物,其中不乏一些地方性的、已经快要失传的民间疗法。我期待作者能从浩如烟海的记载中,精选出几味具有代表性、且在现代生活中仍有应用价值的药材,并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给出一些创新的应用思路。比如,关于“苍耳子”或“款冬花”这类具有特定功效,但使用上需谨慎的药材,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引用原著的警告,并给出安全的替代方案或现代使用指南。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绕过了所有“硬核”的、需要专业知识才能驾驭的部分,全部选择了安全、低风险的食材进行组合。所有的介绍都停留在“这个好、那个妙”的赞美层面,缺乏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更遑论引用《本草纲目》原文进行对比分析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没有丝毫增进,更像是上了一堂关于“如何把蔬菜和肉类搭配得更营养”的烹饪课,而不是一场关于本草智慧的探索之旅。
评分从文字的流畅度和可读性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是轻松明快的,确实适合忙碌的现代人快速浏览。作者的文笔很擅长使用排比和比喻,使得一些原本枯燥的药材介绍变得生动有趣,这一点值得肯定。比如,在介绍某种具有安神作用的草药时,作者形容它像“夏夜里吹过竹林的凉风”,画面感十足。然而,正是这种过度追求“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得内容的深度被牺牲了。我发现,书中对每味药材的介绍都非常模板化:先赞美其功效,然后给出一个简单的食用建议,然后就跳到下一味药材了。这种结构导致阅读体验虽然轻松,但知识点很难沉淀下来。我无法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关于“补气药材家族”或“清热解毒阵营”的知识框架。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对“药性”的描述,如“寒、热、温、凉”,似乎只是简单地罗列出来,而没有解释这些药性是如何在实际的药方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于一本以“本草纲目”命名的书籍而言,缺乏对经典药性理论的系统梳理和现代解读,无疑是其最大的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