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妇女生活风俗 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罗时进著
定价:19.80元
作者:罗时进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01
ISBN:9787224021158
字数:
页码:148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是由西北大学韩养民、葛承雍、张懋镕,《西安晚报》郭兴文等首倡并组织北京、博士生等编撰而成。《中国妇女生活风俗》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妇女的原始生活状态、进入妇女生活的历史误区、妇女婚前的生活规范、妇女婚姻缔结的礼俗等。
目录
代序妇女的语源
章妇女的原始生活状态
社会分工
乱婚·群婚
生殖崇拜
第二章进入妇女生活的历史误区
失败因缘
产翁坐褥
归妻·逃婚
第三章妇女婚前的生活规范
设帨弄瓦
起名取字
童稚缠足
蒙学闺塾
深闺防闲
恪守清贞
温柔娴静
孝敬父母
及笄许嫁
第四章妇女婚姻缔结的礼俗
适婚年龄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婚礼仪注
第五章妇女婚后的生活规范
妻冠夫姓
不干政事
奉侍舅姑
操持家务
夫为妻纲
生子继嗣
贤达不妒
自持不乱
不事二夫
死后合葬
第六章妇女的宗教生活
道教信仰
佛教信仰
第七章妇女的节日风情
元宵观灯
中和探春
清明郊游
上巳临水
六六归宁
七夕乞巧
中秋赏月
一点思考
第八章妇女的体育游艺活动
秋千之戏
蹴鞠之戏
马球之戏
相扑之戏
导引·丹功
围棋之戏
其他种种
作者介绍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从秦汉到明清,女子“不可使预政”(《颜氏家训·治家》)是一以贯之的律条。而且,为了使男性中心的封建宗法制永远固若金汤,妇女干政成为重要的禁忌。《王郎川言行汇集》中有“妇禁十三,一日预外政”,这实际上是“女不言外”观念的延伸。在封建法律中向来认为妇女是寝门中人,不承认其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明令》“凡妇女一应婚姻土地家财等事,不许出官”,告状必须请人代告。明清法律甚至规定:“凡妇女犯罪,除犯奸、死罪收禁处,其余杂犯责付本夫收管。如无夫者责付有服亲属邻里保管。”所谓收管、保管,即在监外执行。这决不是法律对妇女的宽容,而是公开承认丈夫(或亲属)的监护权,而根本否定女子对社会所承担的独立的责任。在这种礼教与法律的双重禁锢之下,历代妇女是无从介入政治活动的。
事实上,广大劳动妇女由于被繁冗沉重的家庭劳动所累和缺乏文化知识,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去过问国家政事。但对于士卿贵族家庭来说,事情就复杂得多了。因为按照封建礼教,士卿贵族家庭的妇女本身有着尊卑上下的严格的等级差别:婆母高于子妇,在条件下可以君临家庭;“冢妇”(嫡长子之妇)又高于“介妇”(众妇,庶子之妇)。冢妇往往能代婆母行事,而“介妇请于冢妇……不敢并行,不敢并坐”(《礼记·内则》)。因此,像《红楼梦》中贾母、王熙凤这样的婆母、冢妇通过管理家庭而干预政事的妇女可谓代不乏人。至于一些贵族妇女,往往利用与皇帝、朝臣的特殊关系干预朝政。稍微留意一下历史,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妇女层出不穷,秦宣太后、赵威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唐代武则天、宋代高太后、清代慈禧太后……都将自己的名字深深地刻在历史的里程碑上。至于历代公主以其特殊地位干预政治的事情就更多了。如唐代玉真公主每每干预科举,则天女太平公主、韦后女安乐公主及其他公主都开府置官,和亲王一样公开从事政治活动。
然而,无论妇女参与政治活动具有多少相对性,但历史对妇女干政的评说总是否定性的。武则天执政半个世纪,死后要讨论的首要问题是“能否归陵与高宗同葬”。给事中严善思坚持《天元房录葬法》中“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的原则,认为则天“卑于天皇大帝(高宗),今欲开乾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事既不经,恐非安稳”(《旧唐书·严善思传》)。在这里五十年登基执政已一笔勾销。
序言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在翻阅大量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本《中国妇女生活风俗》。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以宏观的视角去概述,而是聚焦于女性这一群体,通过她们的生活点滴,来展现整个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作者在叙述中,善于运用大量的史料和传说故事,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书中关于古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她们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她们在艺术、文学等领域所作出的贡献,都给予了充分的展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时期女性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时,所流露出的细腻情感。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风俗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女性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女性在漫长历史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她们身上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传统韵味,淡雅的色彩,细腻的笔触,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古老而充满故事的年代。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传统女性生活风俗的书籍,能够感受到她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岁月长河,亲眼见证了中国女性从古至今的演变与传承。书中对不同时期女性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以及社会地位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考证,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感受到那些女性的喜怒哀乐,她们的坚韧与智慧,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风俗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女性心灵的史诗,它让我对中国女性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对于一本关于中国风俗文化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作者是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呈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风俗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从古代的礼仪制度,到民间的节令习俗,再到家庭伦理的变迁,作者都一一梳理得头头是道。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细致之处,比如不同地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服饰的细微差别,以及她们在社交场合的言谈举止。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整本书的画面感极强,仿佛我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能够切身感受到那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作者的笔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文献,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对历史和文化本身的热情,驱使我不断去探索那些能够触及时代脉搏的书籍。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生涩难懂,也不像一些普及读物那样流于表面。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和人性化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中国古代妇女的世界。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古代女性日常劳作的描写,感受到了她们的辛勤与不易;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她们节日庆典的记载,体会到了她们的欢乐与期盼;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她们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窥见了她们内心深处的温柔与坚韧。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女性在历史长河中,并非只是被动的承受者,她们同样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让我能够与她们产生共鸣,感受她们的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切入点往往是从最贴近生活的细节入手,而女性的生活,恰恰承载了最多的生活细节和文化传承。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从女性的嫁妆,到她们的坐月子习俗,再到她们抚养子女的方式,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我发现,许多我们今天依然保留着的习俗,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并且都与女性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将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串联成了生动的故事,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我仿佛能够听到古代妇女们的笑语,感受到她们的忧愁,理解她们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妇女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她们身上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