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酒习俗 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郭泮溪著

中国饮酒习俗 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郭泮溪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泮溪 著
图书标签:
  • 饮酒文化
  • 中国风俗
  • 民俗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化
  • 郭泮溪
  • 传统文化
  • 风俗习惯
  • 社会文化
  • 饮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儒扬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009637
商品编码:241961681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饮酒习俗 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郭泮溪著

定价:19.80元

作者:郭泮溪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9-01

ISBN:9787224009637

字数:

页码:134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中国风俗文化集萃:中国饮酒习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中国风俗文化集萃:中国饮酒习俗》向外广大读者系统、全面地介绍古往今来中华各民族风俗的形成、内容与特征。希望这套丛书有助于帮助读者透过中国各民族纷繁多样的风俗形式,把握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从而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

目录


一、历史长河飘酒香
1.从仪狄、少康造酒谈起
2.五齐三酒与唐代以前的酒
3.唐宋美酒传佳话
4.异军突起的蒸馏酒
5.品类齐全的元明清酒
6.风味独特的兄弟民族酒
二、酒具与饮酒方式
1.酒具
2.饮酒方式
三、历代酤酒饮酒的场所
一饮酒习俗之一
1.酒肆酤酒饮酒
2.旅店饮酒
3.妓院饮酒
4.家庭内饮酒
5.其他饮酒场所
四、历代较为集中的饮酒日
一饮酒习俗之二
1.节日饮酒
2.社日饮酒
3.大醋日饮酒
4.人生礼俗日饮酒
5.饯行、接风时饮酒
6.其他民间聚饮日
五、酒宴、酒令及其他——饮酒习俗之三
1.酒宴及酒宴的分类
2.酒宴的座次与礼俗
3.歌乐侑酒之俗
4.酒令
5.少数民族酒宴及劝酒方式
六、饮酒习俗与酒文化的内涵
1.神奇的酒
2.酒与礼
3.酒与文学艺术
4.从饮酒习俗看民族心理

作者介绍


文摘


版权页:



老春:产地为唐代宣州的宣城县(今安徽宣城附近)。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诗有“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句。据此可知,此酒数宣城县的一个姓纪的老者酿制的负盛名。
松醪春:唐代一种加松膏酿制的名酒,产地为湘潭、长沙一带。此酒在唐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戎昱《送张秀才之长沙》:“君向长沙去,长沙仆旧谙。……松醪能醉客,慎勿滞湘潭。”裴铡传奇《郑德璘》中有这样的文字:“贞元中,湘潭尉郑德磷家居长沙、有亲表居江夏,每岁一往焉。……德磷好酒,长挈松醪春,过江夏,遇叟,无不饮之。”另外从该文“昔日江头菱芡人,蒙君数饮松醪春。活君家室以为报,珍重长沙郑德璘。”一诗中可以看出松醪春的珍贵。
麴米春:产地为唐代夔州云安县(今四川省云阳县附近)。杜甫在《拨闷》诗中赞此酒说:“闻道云安麴米春,才倾一盏便醺人。”据北宋苏轼在《天门冬酒熟》诗中“天门冬熟新年喜,麴米春香并舍闻”的描述,可知麴米春是一种冬季酿熟的醇香醺人的美酒。
富水:又名富水春,产地为唐代郢州富水县(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唐国史补》:“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若下”即“若下春”,那么很可能“富水”亦同“若下”,省去一个“春”字,富水应为富水春的简称,同若下春一样,都是以产地而得名的。
郎官清、阿婆清:据《唐国史补》,这两种酒的产地均为唐代京城长安的虾蟆陵。从名称上可知这两种酒都属于清酒。清酒原是指清洁的陈酒,古代祭祀时所用,《诗·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骍牲,享于祖考”,即说此。后指清醇的酒为清酒。郎官清何以得名尚证,但是直到宋代仍有这种名酒,黄庭坚《病来十日不举酒》诗有:“承君折送袁家紫,令我兴发郎官清”句。关于阿婆清,唐代窦巩《送元稹西归》诗有:“二月曲江连旧宅,阿婆情熟牡丹开”句,“阿婆情熟”应是“阿婆清熟”之笔误。如此推断符合事实,此酒当是在牡丹盛开时酿熟加工而成的清酒。
三勒浆:由波斯传人的一种甜酒。酿此酒的庵摩勒、毗梨勒、呵梨勒是三种植物的果实。这三种植物在唐代内地已有较普遍的种植,民间已能酿制这种异国情调的酒。唐代韩鄂在《四时纂要》中记载了此酒的酿制方法:“呵黎勒、毗黎勒、庵摩勒,以上并合核用,各三大两。捣如麻豆大,不用细。以白蜜一斗,新汲水三斗,熟调,投干净五斗瓮中,即下三勒末,搅和匀,数重纸密封。三四日开,更搅。以干净帛拭去汗,候发(酒化发酵)定,即止。但密封。此月(指阴历八月)一日合,满三十日即成。味至甘美,饮之醉人。消食、下气。须是八月合即成,非此月不佳矣。”

序言



《中国饮酒习俗: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本书深入探究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酒文化,从历史的纵深到当代的演变,全面展现了酒在中国社会生活、礼仪、情感交流乃至哲学思想中的独特地位。作者郭泮溪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致的观察,将零散的饮酒习俗汇聚成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一、 酒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本书追溯了酒的起源,从古代先民偶然发现谷物发酵的奇妙过程讲起,描绘了酒如何从最初的祭祀用品,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书中详述了不同朝代酒的种类、酿造工艺的进步,以及饮酒方式的变化。例如,从汉代的“饮酒三爵”,到唐宋的豪饮之风,再到明清文人的雅集,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饮酒印记。作者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读者展现了一部生动的中国酒史。 二、 饮酒的社会功能与礼仪: 在中国社会,“无酒不成席”绝非虚言。本书着重阐述了饮酒在社交场合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家庭聚会、朋友宴饮,到商务洽谈、政治往来,酒都是重要的媒介。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场合下的饮酒礼仪,包括如何斟酒、敬酒、回敬,以及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饮酒时应遵循的规矩。这些礼仪不仅是简单的形式,更蕴含着人际交往的智慧和对彼此的尊重。书中还探讨了酒在增进感情、化解矛盾、促进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 饮酒与人生礼仪: 酒与中国人生的重要节点紧密相连。本书将饮酒习俗与婚丧嫁娶、生辰庆典、节庆祭祀等人生礼仪相结合,展现了酒在这些特殊时刻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例如,婚礼上的合卺酒,寓意新人从此同甘共苦;寿宴上的祝寿酒,寄托着长辈安康长寿的美好愿望;祭祀时的献酒,则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通过对这些习俗的描写,读者能深刻体会到酒在中国人心中所扮演的“祝福”、“纪念”和“传承”的角色。 四、 饮酒与文化艺术: 酒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它激发出的无限创作灵感。本书探讨了饮酒文化与中国文学、艺术、哲学之间的深厚联系。从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到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旷达,酒常常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载体。书中还涉及了与酒相关的绘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展现了酒如何融入中国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此外,作者还分析了饮酒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洒脱,以及酒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影响。 五、 饮酒的地域差异与民族特色: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酒习俗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本书关注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饮酒方式和酒文化。例如,北方汉族的豪爽对饮,南方士族的细腻品酌,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酿酒工艺和饮酒习俗,都得到了生动的呈现。通过这些对比,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饮酒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六、 现代社会中的饮酒习俗: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国的饮酒习俗也在不断演变。本书并未回避这一现实,而是探讨了当代饮酒文化的新特点、新趋势,以及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分析了酒精消费的结构变化,新型饮酒场景的出现,以及健康饮酒理念的推广。同时,也反思了酒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并呼吁人们理性饮酒,传承和发展健康的饮酒文化。 总结: 《中国饮酒习俗:中国风俗文化集萃》是一部集学术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的佳作。郭泮溪先生以其严谨的态度和优美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关于中国饮酒文化的百科全书。本书不仅能帮助读者了解中国人的饮酒习惯,更能从中洞察中国人的人生哲学、社会交往之道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本值得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其更为深邃的精神世界。饮酒在中国,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质享受,它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书中对与酒相关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酒在人们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中的独特地位。文人墨客借酒抒情,豪情壮志,或是郁郁寡欢,都借由酒得以宣泄。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旷达,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酒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媒介。郭泮溪先生将这些文化符号与饮酒习俗巧妙地结合,让读者在品味酒的同时,也能品味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指南,让我在面对复杂的社交场合时,不再感到无所适从。中国传统的饮酒礼仪,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有所简化,但其精髓依然存在。郭泮溪先生在这本书中,将那些繁复的规矩,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辅以大量的历史故事和生动案例,让我这个初次接触此类文化的人,也能迅速领会其中的门道。从敬酒的顺序、斟酒的姿势,到酒令的玩法、酒后的祝词,每一个细节都被娓娓道来,仿佛一位和蔼的长者在悉心教导。我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下得体地饮酒,如何通过酒桌上的交流来增进感情,甚至如何从饮酒的习俗中洞察人情世故。这本书无疑为我在人际交往中增添了自信,也让我更加欣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传统的饮酒习俗似乎正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随意和商业化的饮酒方式。郭泮溪先生通过细致的梳理和专业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人情味。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同时,是否也丢失了那些珍贵的文化传统。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既能保留传统精髓,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饮酒方式,让酒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次关于文化根基的追寻。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又热闹的宴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耳畔回响着推杯换盏的欢笑声。作者郭泮溪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饮酒习俗画卷。从古至今,从宫廷贵族到寻常百姓,从祭祀庆典到日常社交,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又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它不仅仅是关于酒的知识,更是关于中国人的情感、礼仪、哲学和审美。我尤其对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饮酒习俗的细致描绘印象深刻,那种千姿百态的饮酒方式,折射出中国多元而又统一的文化特质。读罢此书,我仿佛也品尝了杯中之物,感受到了那份深沉的文化韵味。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饮酒文化,就是了解这个民族最真实的一面。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中国饮酒文化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包容的态度,展现了其多样的侧面。从古代的“酒礼”,到近代的“酒风”,再到现代的“酒局”,郭泮溪先生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让我们看到了饮酒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变迁。这种变化,既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也是中国人性格、价值观不断塑造和调整的体现。阅读本书,我仿佛也在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如何在酒中品味人生,如何在酒桌上处理关系,如何在酒香中传承文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