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街情话(程乃珊散文)
定价:26.80元
作者:程乃珊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8612285
字数:130000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程乃珊的写作是富有理想和情怀的,她娓娓道来的所有的上海传奇,不只是追怀逝去的过往,还着眼于历史的链接和文化的传承,她希冀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读者都浸润于上海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之中,并将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海派精神发扬光大。
内容提要
已故海派女作家程乃珊生前专注于上海文化、特别是老上海文化的研究和创作,她创作的上海题材的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有过深刻的影响。90年代以后,由于她常年奔跑于沪港两地,她更多致力于上海文化、香港文化和沪港两地文化的研究和比较,创作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散文,出版有十几种散文作品。2002年,《上海探戈》以全新图文形式加入“新视觉书坊”,在我社出版,引发社会上对老上海文化的更多关注,该书也一再重版;之后,我社又出版有《上海街情话》和《上海素描》两种散文,其中《上海街情话》曾改编为电视剧《一世情缘》,由导演关锦鹏监制,而《上海素描》则是作者2008年——2011年之间的散文作品,出版后也重版两次。之后,作者即开始疾病缠身,作品渐少。2013年4月,作者不幸因病过世。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但是追逐传统,仰慕传统文化,发掘老上海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也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本社这次将作者的上述3种作品以全新版式重新出版,也是顺应了社会上不同人士对老上海文化的倾慕和追求,现题名《程乃珊散文》,包含3种:《上海探戈》、《上海街情话》、《上海素描》。
《上海街情话》收录了程乃珊的7篇文章,其中《上海街情话》一文虽为小说,却是根据作者与之交往多年的上海裁缝师傅的故事演绎而成,因为他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遍香港的上海旗袍裁缝师傅,之后移民加拿大。作者讲述了联结沪港两地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期望借此表达出沪港双城历经乱世,欲理还乱却欲罢不能的情缘。其他6篇散文为:玫瑰人生、宝庆路3号、太平花园金兰十姊妹、绿屋情缘、百年婚纱、百年时尚。本书配有的老照片多为作者家族和作者友人中长辈照片,珍贵又体现出当年的风尚。
目录
序一 我们生来都是旅人 ……………………… / 1
序二 永远的星辰 ……………………………… / 1
沪港双城,情话绵绵( 代序) …………………… / 1
上海街情话 ……………………………………… / 1
玫瑰人生 ……………………………………… / 24
宝庆路3 号 …………………………………… / 52
太平花园金兰十姊妹 ………………………… / 78
绿屋情缘 ……………………………………… / 132
百年婚纱 ……………………………………… / 167
百年时尚 ……………………………………… / 198
后记 …………………………………………… / 224
作者介绍
程乃珊(1946—2013),祖籍浙江桐乡,上海教育学院英文专业毕业。1979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都改为电视连续剧及电影。另有翻译作品《喜福会》《上海生死劫》《天书奇谭》。上海文史馆馆员,曾任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学基金会理事。
1991年开始穿梭于沪港两地,涉足传媒和非虚构小说写作,着重关注沪港两地文化、经济、民生的差异和缘源,其中《上海街情话》改编为《一世情缘》30集电视剧,创收视新高。始终致力上海城市文化传承的研究和实录,先后出版了《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Taste》《上海素描》《上海罗曼史》等上海系列,并为多家传媒撰写专栏。
文摘
序言
“正版”这两个字,以及后面的书号,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是有其深度的。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正版”的书,更意味着一种对内容负责的态度,一种对作者心血的尊重。而“上海街情话”,这个书名,又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让我在想象中就已经闻到了上海特有的味道。我好奇的是,作者究竟是如何将“街情话”这种相对口语化、甚至有些随意的内容,转化为能够被印刷成书、被大众阅读的文字的。是记录真实对话,还是以真实对话为蓝本进行创作?我设想,这本书里可能会有关于上海老饭店里厨师的秘方,可能会有弄堂里阿婆的家长里短,可能会有黄浦江边情侣的呢喃细语,也可能会有石库门里孩子们的嬉笑打闹。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最能展现一座城市的灵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上海的多元性,不仅仅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更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的老上海。我期待着,通过这些“街情话”,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上海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评分这本《上海街情话》的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上海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城市,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人民,都蕴含着无数动人的细节。而“街情话”,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仿佛能听到街头巷尾的对话,感受到市井的温度。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街情话”的呢?是通过细致的观察,还是通过深入的体验?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一些画面:也许是穿着得体的上海太太,在菜市场里和摊主讨价还价,言语间带着一丝幽默;也许是老弄堂里的老爷爷,坐在门口,慢悠悠地讲述着过去的时光;又或者是穿梭在苏州河畔的年轻情侣,轻声诉说着他们的爱恋。这些场景,都是上海独有的风景,也都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上海,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情感世界。
评分《上海街情话》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仿佛能闻到马路边早餐摊飘出的香气,听到弄堂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我一直觉得,文字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同身受。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试图做到的正是这一点。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日常的琐碎中提炼出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情话”的?是那些充满智慧的玩笑,还是那些饱含深情的叮咛?亦或是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人生哲理的对话?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个穿着旗袍的老太太,坐在自家门口,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和隔壁的邻居聊着家常;又或者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在街边的小店里,和老板娘一边挑着衣服,一边分享着自己的烦恼和喜悦。这些画面,都是上海独特的风景,也是我一直以来对这座城市的美好想象。这本书,会不会就是一本浓缩了这些美好瞬间的宝典?我期待它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的上海,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智慧。
评分《上海街情话》,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一座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市井生活之中,体现在那些最普通、最真实的人情交往之中。“街情话”,这四个字,仿佛就浓缩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髓。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也许是老街巷里,一位慈祥的阿婆,一边忙碌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和邻居们家长里短;也许是街角的小店,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顾客,言谈举止间充满了上海人的精明和幽默;又或者是黄浦江边,一对情侣依偎着,低语着属于他们的甜蜜。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展现一座城市的灵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上海那种特有的生活气息,那种充满人情味和市井智慧的魅力。我期待着,能够从这些“街情话”中,读到上海人的故事,品味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评分拿到这本《上海街情话》,纯粹是被书名吸引。上海,这座自带魔幻现实主义滤镜的城市,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而“街情话”,听起来就像是隐藏在市井巷陌里的低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间烟火。我一直觉得,真正的上海,不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里,也不在那些游客络绎不绝的景点,而在那些老弄堂、旧马路,在那些在街头巷尾与邻里寒暄、与摊贩讨价还价的人们嘴里。这本书,会不会就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心中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上海?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街情话”的,是怎样的观察角度,怎样的遣词造句,才能让文字散发出那种特有的上海味道。是吴侬软语的温婉,还是带着点小市民的精明和幽默?我期待着,能够从这些“情话”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理解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的点滴幸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对上海灵魂的探索,一次对生活本真的致敬,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文字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故事的上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