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普陀山佛学丛书

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普陀山佛学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州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北宋
  • 刻本
  • 妙法莲华经
  • 佛学
  • 普陀山
  • 经书
  • 佛教
  • 宋代
  • 善本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书画
ISBN:9787547915851
商品编码:2509005604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普陀山佛学丛书
  • 作者:编者:苏州博物馆
  • 定价:98
  • 出版社:上海书画
  • ISBN号:978754791585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8-01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39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正文


《妙法莲华经》:佛陀慈悲智慧的究竟之说 《妙法莲华经》,梵文名 Saddharma Puṇḍarīka Sūtra,意为“白色莲花中的美好佛法”,简称《法华经》。这部佛经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晚年所宣讲的至高无上、最为圆满的教法,集佛陀一切智慧与慈悲于一身,是佛教大乘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 《法华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教义的重大发展。在《法华经》之前,佛陀的教导常以“方便说”的形式呈现,根据众生根器、因缘的不同而施予不同层次的教法,如同医生根据病情开出不同药方。然而,《法华经》则直接揭示了佛陀教法的究竟本质——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它破除了“声闻”、“缘觉”、“菩萨”等名相上的分别,宣扬“一切众生,皆当成佛”的普度思想,强调“诸佛世尊,但以一行三昧, Thus unto the path of Buddhahood.”(诸佛世尊,但以一种三昧,而令众生皆得成佛。) 《法华经》的语言风格宏伟壮丽,叙事生动,比喻巧妙,充满了譬喻、偈颂和故事。经中通过一系列令人惊叹的譬喻,如“火宅”、“贫子”、“化城”、“医药”等,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法的深远意涵。其中,最著名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便是《法华经》的核心宗旨,意在引导众生认识到自己本来具足的佛性,并最终证悟佛陀的智慧与境界。 《法华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包含了对佛陀本迹的显露,对过去诸佛的授记,对菩萨行的赞叹,以及对末法时代弘扬此经者的护持等等。其中,“药草喻品”阐述了佛陀慈悲平等,如雨露普润,令一切众生皆能获益;“化城喻品”则描绘了佛陀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之路的循序渐进;“授记品”展现了佛陀对弟子未来成佛的预言,彰显了众生皆有成佛可能性的希望;“普门品”更是深入人心,以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的广大神力,体现了佛法的慈悲济世精神,成为无数信徒 quotidiennes prayers and aspirations。 《法华经》不仅在佛教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整个东亚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观念、艺术形式、文学创作都受到《法华经》的启发。历代以来,无数高僧大德对此经进行注释、讲说,形成了丰富的《法华经》学体系。 理解《法华经》,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以虔诚之心,结合自身的修行体悟,方能逐渐领悟其中蕴含的无量智慧与慈悲。它提醒我们,生命并非只有眼前的局限,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修行之道,亦非遥不可及,而是在当下,在每一个众生身上,都潜藏着成佛的种子。 这部经典,如同洁白无瑕的莲花,在世间的污浊中绽放,象征着佛法能够超越一切束缚,显露最纯净、最美好的真理。它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更是一部指引人生方向、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伟大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的外观来看,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古籍”特有的质感。纸张的颜色不是纯白,而是带着一种自然的、温暖的淡黄色,这种颜色看起来非常舒服,也符合我对于古籍的想象。纸张的厚度适中,摸上去有种柔韧而又略带粗糙的触感,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古代造纸的工艺。翻页的时候,会有一种轻微的沙沙声,这声音仿佛带着历史的气息,是一种独特的听觉享受。我仔细观察书页上的文字,虽然是雕版印刷,但字体的轮廓清晰,笔画流畅,充满了艺术感。有些地方,墨色会略微晕染开来,形成一种自然的墨迹,这在现代印刷品中是很难见到的。我尤其喜欢这种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手工的温度,仿佛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宝,让我感受到一种与过去时代的连接,一种对古人智慧和技艺的深深敬意。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普陀山佛学丛书》,就被其装帧的古朴典雅所吸引。它不像现代书籍那样光鲜亮丽,却有着一种内敛而沉静的美。封面材质的触感略显粗糙,但却非常耐看,仿佛经过了时间的打磨,显露出一种温润的光泽。书页的装订方式也颇具匠心,细密的线装,每一针都扎实而规整,让人不由得赞叹古人的技艺。我喜欢它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上面留下的不仅仅是墨迹,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时代感。在光线下仔细观察,还能看到纸张纤维的纹理,以及偶尔出现的细微杂质,这些都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中难以复制的“不完美”,却恰恰构成了它独特的魅力。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年这本经书在寺庙的书架上,或是在文人墨客的书案上,静静地安放着,散发着淡淡的檀香。每次触摸这些纸张,都仿佛能感受到指尖传来的历史温度,一种与过去连接的奇妙感觉油然而生。这种触感上的体验,远比视觉的冲击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热爱。

评分

这本《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普陀山佛学丛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对“时间”的致敬。我并非一个佛教信徒,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被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所深深吸引。想象一下,这本经书在数百年前的北宋,被无数虔诚的双手翻阅,被无数双眼睛凝视,承载着的是当时的信仰、文化和思想。如今,它依旧静静地躺在我的手中,仿佛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将那个时代的印记原封不动地传递过来。书页的泛黄、字迹的模糊,与其说是“破旧”,不如说是“历经沧桑”的印证。它没有现代印刷品的标准化和冰冷感,反而充满了生命的温度和故事。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这种感觉,是在阅读现代书籍时难以获得的,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也更加敬畏那段逝去的时光。

评分

拿到这本《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普陀山佛学丛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原貌”的珍贵。它不是经过现代技术“复刻”或“修饰”的版本,而是尽可能地保持了北宋时期刻印时的状态。书中的字迹,虽然有些许模糊或斑驳,但却显得格外真实。我仔细辨认着那些古老的字体,感受着它们在纸上留下的遒劲或秀丽。这是一种未经雕琢的美,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喜欢那种字与字之间的留白,以及行与行之间的疏朗,都恰到好处,既不显得拥挤,也不显得空泛,有一种天然的节奏感。有时,甚至能在字迹的缝隙里看到一些细微的刻痕,那是雕版匠人手工操作留下的印记,充满了人情味。这种“不完美”反而让它更加迷人,因为它代表着真实的历史,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匠人精神。它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虽然不够光滑,但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让人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欣赏、去品味。

评分

这本《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普陀山佛学丛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翻开来,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陈旧气息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北宋。书页的质感温润,触感细腻,边缘泛着淡淡的黄,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我尤其欣赏的是字体,那是一种饱满而富有力量的宋体,一笔一划都透露出书写者的虔诚与用心。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古籍鉴定者,但光是这份原汁原味的北宋刻本的呈现,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这种纸质、这种印刷方式,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业中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它不仅仅是一部佛经,更是一件承载着千百年文化印记的艺术品。我会被那些看似朴拙却充满韵味的字迹深深吸引,仿佛能看到雕版师傅在案前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印刷工匠们敲击木槌的声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在现代电子书上无法获得的。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来自过去的生命力,一种对经典的尊重和传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