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古代汉语词典》自1998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过去了15年,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这本关于先秦两汉文献的工具书,简直是学术研究路上的“定海神针”。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它那严谨的编纂态度深深折服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形、字义,更深入地挖掘了上古汉语在语音、词汇演变上的内在逻辑。比如,书中对一些多义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语义漂移分析得极其透彻,引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献和传世经典作为例证,让人看得心悦诚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于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词汇解释,编纂者们采用了审慎的考证态度,既不盲从旧说,也不武断立论,而是将几种主要的学说并陈,并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这种开放而又扎实的学术精神,在当代的工具书中是相当少见的。对于每一个条目,索引的系统性也做得非常出色,查找起来效率极高,大大节省了我在梳理古籍文本时梳理词义的时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质量上乘,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经常需要对照查阅的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友好的细节。总之,它已经成为我案头上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之一,其价值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简直就是一座浓缩的古代语言学知识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工具书本身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微缩的古代汉语发展史。我最欣赏它在处理“词义演变”这一核心问题上的处理手法。许多现代读者会简单地将古词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义去套用,从而产生误解。然而,这本书通过清晰的时间轴和语义分支图示(虽然是文字描述的,但逻辑上非常清晰),展现了一个词语从其本义如何一步步衍生出引申义、再到最后固定下来的全过程。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明白了语言的生命力。例如,书中对某个动词的解释,会清晰地标明它在早期是表示物理动作,到后期逐渐引申为表示心理状态或抽象概念的过程,并辅以关键例句作为印证。这种层层递进的解释,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古代文本的阅读层次。它不仅仅告诉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告诉我“这个词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成为这个意思的”。对于提升自身的语言学素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机械查询的层面上,这本书功不可没。
评分说实话,我对语言学工具书一向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东西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故纸堆里的老生常谈,没什么新意。但这本关于古代汉语的词典,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我本来只是想找一本能帮我理解一些比较拗口的《诗经》和《楚辞》中的用词,没想到在查阅的过程中,竟然被它那种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叙述方式给吸引住了。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种近乎平易近人的笔调,将复杂的语源和词义流变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常用虚词时的细致入微,比如“之”、“其”在不同句式中的具体功能差异,书中给出了大量对比鲜明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过去死记硬背也搞不清楚的语法结构。此外,它的校勘记部分也相当精彩,时不时蹦出一些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精彩辨析,读起来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很现代化,术语的标记和引文的出处都清晰明了,使得我们在学习古代语言时,不再需要被繁琐的符号系统所困扰,能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意义。
评分我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主要兴趣在于古代文学的文本细读,过去常常因为一个生僻词语的理解偏差,而对整段文字产生误读。在入手这本工具书之前,我经常需要在好几本不同的参考书之间来回切换,效率极其低下。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我的阅读体验。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广博的覆盖面和极高的准确率。它收录的词条数量非常可观,不仅仅是那些高频出现的经典词汇,很多在某些小众文献中才出现的特定用法,它也做了收录和解释。每一次我带着疑惑去查阅,几乎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而且解释常常是“一语中的”,直击问题的核心。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词语的解释往往会附带一个简短的时代背景介绍,这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至关重要。比如,某个词在周代和汉代的使用侧重点不同,这本书都会有所体现,这种结合了语文学和历史学的解释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社会图景的想象。这本书的实用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巨大的福音,它让晦涩的古代文本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古籍整理或者历史文献校勘工作的人来说,工具书的选择就是选择自己的武器。我用过市面上好几种声称权威的古代汉语词典,但总觉得在细节处理上有所欠缺,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特定领域(如法律文书、医学典籍)的专有词汇时,往往力不从心。而这本工具书在专业深度上的表现,无疑是顶尖水准。我曾用它来核对一份魏晋时期的私人信札中的一些模糊表述,发现书中对其中几个涉及官职和礼仪的特定用词的解释,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语境。它不满足于给出“通用释义”,而是深入探究了该词在特定文体中的“功能语义”。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把握,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长期的田野(或者说文献积累)工作。此外,书后附带的部首检字表和笔画索引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检索需求,即便遇到不认识的字,也能通过笔画快速定位,体现了极其人性化的设计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