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古汉语字典(第三版) 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汉语字典 语言文字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上

包邮 古汉语字典(第三版) 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汉语字典 语言文字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编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工具书
  • 汉语工具书
  • 汉语字典
  • 语言文字
  • 中国历史
  • 参考书
  • 学习
  • 词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弗洛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8863
商品编码:25373530277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古汉语字典(第三版)
            定价 98.00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 编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9787532648863
重量 1134


内容介绍
《古汉语字典(第三版)》是经典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的衍生产品之一。本版严格遵循国家新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收录古代汉语、经典古籍中常见常用的单字约17000个,全部字头按音序排列,字头后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释义按字义的发展顺序依次排列,一般用普通话书面语解释,酌用浅近文言,辅以经典古籍书证帮助理解。字典收录《新旧字形对照举例》《万年公元干支年月日时互算表》《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汉语拼音方案》等实用工具,满足读者阅读古籍时的参考需要。书前有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书后有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查检。 本字典从开始编纂到*终成型,一直得到《辞海》语词部分学者团队的悉心指导和专业支持。初版数十年来,发行近百万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如潮好评。本版修订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内容丰富,功能齐备,实用性强,能充分满足广大中等文化程度及以上读者的需要。

目录

凡例…………………………… ………………1-2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1-6 

正文…………………………………………1-1056 

附录 新旧字形对照举例……………………… 1057 

万年公元干支年月日时互算表………… 1057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1060

 汉语拼音方案…………………………… 1062

 笔画索引………………………………………1065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不包含您提供的书籍《包邮 古汉语字典(第三版) 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汉语字典 语言文字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上》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技术痕迹。 --- 《寰宇拾遗:跨越千年的文明图景与思想脉络》 一部宏大叙事下的文明精粹梳理与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单纯的工具书,亦非专注于某个特定语文学科的深度研习之作。它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致力于构建一座连接古代文明核心成就与现代认知体系的桥梁。我们深入探究的,是如何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提炼出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及其背后的哲学思辨。 第一编:失落的智慧与文明的萌芽 本篇聚焦于远古至先秦时期,那段被神话与史书记载交织的“开端”年代。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着力于对早期社会结构、生产力飞跃及其引发的社会关系重塑进行细致描摹。 神话的解读与社会的原型: 探讨“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核心神话,如何反映了早期先民对自然力量的认知、对秩序建立的渴望,以及氏族社会向部落联盟过渡时期的权力结构雏形。例如,我们将分析“禅让制”的实际操作层面,而非仅仅将其视为道德典范,考察其背后隐含的政治平衡术。 思想的群星闪耀: 这一部分将绕开对《论语》《道德经》等经典文本的逐字逐句释义,转而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重点剖析儒家思想在礼崩乐坏背景下的应激性,道家思想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以及法家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国家权力机器。我们将通过对比墨家兼爱非攻的实践困境与阴阳家对宇宙本体论的探索,展现思想冲突的剧烈程度。 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 辅以丰富的考古发现佐证,我们将探究西周“礼制”是如何通过青铜器、玉器、车马制度等物质形式固化其等级秩序的。这些制度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支撑起早期国家运转的复杂工程体系。例如,通过分析特定器物铭文的风格演变,反推出当时社会对“信”与“德”的不同侧重。 第二编:大一统的锻造与帝国的精算 秦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剧烈的制度重塑。本篇将此视为一次国家治理模式的“技术革命”,而非简单的版图扩张。 制度的标准化与效率的追求: 重点分析秦朝在文字、度量衡、车轨上的统一行动,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实则是建立中央集权高效管理体系的基石。我们将探讨郡县制相较于分封制的运行逻辑差异,并分析其在信息传递、资源调配上的优势与内在的脆弱性。 儒家地位的确立与意识形态的构建: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其深层意图并非排斥所有学问,而是构建一个易于地方官僚体系接受并执行的普适性意识形态。我们考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何巧妙地将君权神圣化,并为地方豪强提供了合法性的解释框架。 丝绸之路的经济地理学: 不止于描绘贸易路线,本章深入分析了河西走廊、西域绿洲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以及长距离贸易对中原农业经济结构带来的结构性影响。例如,马匹贸易如何反作用于军事战略和土地分配。 第三编:士族的兴衰与文化的多元交融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文化在危机中寻求突破、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士族与门阀的权力游戏: 深入剖析九品中正制如何固化了社会阶层,并分析了士族阶层在政治真空期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垄断与贡献(如玄学)。我们将通过对著名家族的兴衰案例,展示权力与门第之间的复杂博弈。 佛教的本土化历程: 佛教自东汉传入,至唐代形成中国特色。本篇着重分析禅宗的兴起,如何迎合了士大夫阶层对个体顿悟和直觉体验的推崇,以及它在意识形态上如何与本土的道家思想进行巧妙的融合与竞争。 唐代官僚体系的成熟: 考察三省六部制的精妙设计,特别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的权力制衡机制,分析唐代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实际效果,及其对后世文官制度的深远影响。我们关注的是这套复杂机器是如何在李唐盛世实现高效运转的。 第四编:重心的转移与理性的回归 宋代的变革,被许多学者视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现代化”阶段,其标志是经济重心南移和士大夫精神的成熟。 商业革命与城市景观: 摒弃传统上仅将宋代视为“积弱”的观点,本篇侧重于分析活字印刷术的普及、纸币的发行、以及城市夜禁制度的解除,这些如何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市民文化和商业活力。我们对比北宋汴京与南宋临安的城市管理模式。 理学的建构与内在伦理的重塑: 探讨朱熹等理学大师如何试图对儒家思想进行系统化、哲学化的整合,以应对佛教和道教在思辨性上的挑战。理学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在社会层面是如何被转化为对个人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的严格要求。 军事技术的革新与边疆压力: 分析宋代在火药应用、步兵战术上的进步,以及其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所面临的战略困境,这揭示了技术优势与国家财政结构之间的矛盾。 结语: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全书最终落脚于对历史叙事的反思。我们试图展示,即便是表面上截然不同的朝代,其在行政组织、文化传承和思想交锋中依然存在着难以磨灭的连续性。而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例如秦的兼并、唐的开放、宋的内敛,都对应着某种关键的思维模式或治理技术的“断裂”与重构。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深入理解这些复杂动态的分析框架,而非简单的历史知识点集合。 --- 适合读者: 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思想史脉络、以及制度演变有浓厚兴趣,并希望获得超越基础教材的深度解析的读者。不适合仅寻求快速查阅特定年代或字词释义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它作为一本工具书的分量。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米白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非常典雅又不失庄重。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纸张的选择,触感温润,翻页时没有那种廉价的“沙沙”声,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查阅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内页的排版也下了不少功夫,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是灯光不那么充足的环境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很快疲劳。而且,装订非常牢固,我经常需要频繁地翻阅某些特定部首,这本书的脊背依然保持着完美的弧度,让人用着十分放心,绝对不是那种翻几次就散架的塑料感。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这个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有一种对待珍藏的仪式感。

评分

内容上,我主要想说的是它在收录和释义上的严谨性。作为一本第三版,它显然吸收了前两版的反馈和最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我随意抽查了几个生僻字,发现它的释义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定义上,而是深入到了词源的考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境变化。比如,某个古代的“行”字,它不仅给出了“行走”的意思,还细致地阐述了在先秦、汉代以及唐宋时期,它作为名词、动词、量词的具体用法差异,甚至引用了具体的典籍出处作为佐证。这种详尽的考证,对于进行古典文献阅读和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的宝典。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已知信息,而是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有深度的语言知识体系,让我对古汉语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了一个坚实的脉络可以依循。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触,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厚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明的窗口。在查阅过程中,我经常会被那些被收录的古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哲学思想所吸引。比如,关于一些表达“德行”或“礼仪”的词汇,编纂者在解释其本义之后,往往会穿插一些与该词相关的古代典故或哲学家的论述,这些“延伸阅读”虽然不是字典的核心释义,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人在查字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小型的文化漫游。这使得使用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任务,它在满足我即时查阅需求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理解和敬畏,这是一种超越工具属性的价值体现。

评分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检索效率非常高,这对于工具书来说是生命线。虽然它的收录量庞大,但编排逻辑非常清晰。首先是部首的划分,非常符合传统习惯,检索起来得心应手。更赞的是它的多维检索功能,除了按部首,它还提供了笔画检索,以及对常见偏旁部首的归纳总结,即便是遇到一个结构复杂的生僻字,也能通过结构分析快速定位。此外,它的例句选取也极具代表性,不是那种为了凑数而堆砌的简单句子,而是真正能体现该词语核心语用价值的经典摘录。我发现,很多其他字典只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句,而这本书的例句往往能展示该词在不同句式中的变化,这种详尽的示范作用,对于学习者来说,比死记硬背定义要有效得多。

评分

我是一个业余的古文爱好者,偶尔会尝试翻译一些早期的史书或诗赋,最大的痛点就是对古代的计量单位和官职体系不熟悉。这本书在这些方面的补充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记得上次查阅一个关于土地丈量的段落时,这本书里专门辟了一个附录,详细对比了“亩”、“顷”、“里”在不同朝代的实际换算关系,甚至连古代的度量衡的演变逻辑都解释得清清楚楚。再比如,关于“太尉”、“司马”、“御史大夫”这些职位的职权范围,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对应现代的某个职位,而是还原了它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实际权力边界和品级序列。这极大地帮助我还原了历史场景的真实面貌,让我的翻译和理解不再是生硬的直译,而是更贴近当时的语境和权力结构,这种实用性上的深度拓展,远超了我对一本纯粹“字典”的初始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