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作 者:苏逢锡 主编 定 价:108 出 版 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01日 页 数:246 装 帧:精装 ISBN:9787518934577 ●保乳手术的历史发展
●1.对肿瘤生物学的深入理解哺育了现代乳腺癌的保乳治疗理念
●2.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合适条件的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与切乳手术具有相同疗效
●3.现实世界研究提示保乳手术并不劣于切乳手术
●4.保乳手术并非完全清除乳房内的肿瘤负荷
●5.外科医师理念偏差导致我国保乳率相较发达国家低
●保乳手术的外科问题
●6.只要达到阴性切缘和美容外观效果满意,保乳手术可谓"无所不保"
●7.年轻患者保乳是安全的
●8.多灶性/多中心性/双侧乳腺癌也可以保乳
●9.中央区肿物也可以保乳
●10.乳腺导管原位癌保乳是安全的
●11.浸润性小叶癌保乳是安全的
●……
●多科学讨论,专科建设与保乳治疗
●出版者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紧紧围绕“乳腺癌保乳治疗”的近期新进展进行详细描述,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这些新进展表达其观点,主要内容包括靠前外新进展,各大会议报道,指南解读、典型病例解析等。全书采用标题即观点的撰写体例,观点明确,并配有图片,图文并茂,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参考书。 苏逢锡 主编 苏逢锡,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名誉主委;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培训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世纪后期创立中山二院乳腺肿瘤中心,它是以西医学治疗为的乳腺癌单病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从很初的4张病床,每年新收乳腺癌患者7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近60张床及每年乳腺癌患者出入院人次数近6000例,乳腺手术台次达2500多余台,每年新收乳腺癌患者近1等
乳腺癌保乳治疗的现状与未来:一项综合性探讨 编者按: 本书旨在为临床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个关于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全面视角。在现有的医疗实践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我们深入剖析了保乳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技术要点、术后管理以及多学科协作在优化治疗效果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本书也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新兴技术如何赋能保乳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第一章: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基石——病理诊断与影像学评估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准确分期是实施有效保乳治疗的前提。本章将详细阐述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分子分型以及它们与保乳治疗选择的关系。我们将重点介绍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乳腺超声(Breast Ultrasound)、乳腺磁共振成像(Breast MRI)以及新兴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并分析它们在肿瘤定位、范围评估、淋巴结转移判断等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性。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活检技术的进展,如真空辅助活检(Vacuum-assisted biopsy, VAB)等,如何提供更精准的病理信息,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1.1 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类与分子分型: 深入解析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等常见病理类型,以及HER2阳性、Luminal A、Luminal B、三阴性(Triple-negative, TNBC)等分子亚型的临床意义。 1.2 影像学评估在保乳治疗中的地位: 1.2.1 乳腺X线摄影: 详细介绍其在微小钙化、肿块等征象的识别,以及在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 1.2.2 乳腺超声: 重点分析其在检测实性结节、囊肿、淋巴结以及术后改变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密集型乳腺中的价值。 1.2.3 乳腺磁共振成像: 探讨其在评估肿瘤大小、多灶性、多中心性、隐匿性病灶以及对侧乳腺病变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特定人群(如高危人群、术前新辅助化疗者)中的应用。 1.2.4 新兴影像学技术: 介绍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等在乳腺癌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潜力。 1.3 活检技术的进步与精准病理: 1.3.1 穿刺活检: 细致阐述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和粗针穿刺(Core Needle Biopsy, CNB)的操作要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3.2 真空辅助活检: 重点介绍VAB在获取更大组织标本、诊断微小病变及钙化灶方面的优势。 1.3.3 术中快速病理: 讨论其在指导手术边界和保乳范围决策中的价值。 第二章:保乳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与技术选择 保乳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乳腺癌患者。本章将详细界定保乳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最佳决策。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保乳手术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局部切除术(Lumpectomy)、乳房部分切除术(Partial Mastectomy)、肿瘤剜除术(Tumor Excision)以及在特殊情况下考虑的皮下 Mastectomy 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 Mastectomy(Nipple-Sparing Mastectomy, NSM)等。同时,我们将讨论如何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患者的乳房形态、个人意愿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2.1 保乳手术的适应症: 2.1.1 肿瘤大小与乳房比例: 详细分析TNM分期与肿瘤直径的限制,以及乳房大小对保乳比例的影响。 2.1.2 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讨论单发、边界清楚、非浸润性癌(如DCIS)等情况下的适用性。 2.1.3 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强调患者对乳房外观的期望以及生活质量的考量。 2.2 保乳手术的禁忌症: 2.2.1 绝对禁忌症: 详细列举全身性禁忌症(如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局部禁忌症(如多灶性、多中心性肿瘤、广泛的皮肤侵犯)以及患者强烈要求全切除。 2.2.2 相对禁忌症: 分析肿瘤与乳头乳晕复合体距离过近、既往放疗史、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情况下的考量。 2.3 保乳手术的技术选择与发展: 2.3.1 局部切除术与肿瘤剜除术: 详细介绍手术步骤、切除原则、术中标记技术(如金属标记、染料标记)以及如何确保足够的切缘。 2.3.2 乳房部分切除术: 讨论不同术式(如Quadrantectomy, Wedge Resection)的应用场景。 2.3.3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 Mastectomy (NSM): 深入探讨其适应症、技术要点、并发症以及术后重建问题。 2.3.4 手术技巧的优化: 介绍内镜辅助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微创技术在保乳手术中的应用前景。 2.3.5 整形外科的协同作用: 探讨肿瘤切除联合即刻或延期乳房重建(如自体组织瓣、假体植入)在改善乳房外观和患者满意度中的作用。 第三章:保乳治疗中的淋巴结评估与处理 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的关键因素。本章将聚焦于保乳治疗中的淋巴结评估和处理策略。我们将详细介绍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的技术要点、染色剂的选择、显影方法以及SLNB在确定腋窝淋巴结状态中的准确性。同时,我们将探讨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的适应症,以及如何通过SLNB的术后病理结果来指导是否需要进行ALND,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淋巴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3.1 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原理与技术: 3.1.1 染料与放射性核素的应用: 详细介绍亚甲蓝、着色剂、99mTc标记品等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3.1.2 SLNB的术中操作: 描述淋巴示踪剂的注射部位、显影方法(如淋巴管镜、盖革计数器)以及前哨淋巴结的识别和切除。 3.1.3 SLNB的病理学评估: 讨论术中冰冻切片和术后石蜡切片在诊断中的作用,以及对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和数量的判定。 3.2 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适应症与决策: 3.2.1 SLNB阳性的处理: 分析SLNB阳性患者进行ALND的必要性,以及影响决策的因素(如肿瘤大小、分级、分子亚型)。 3.2.2 ALND的技术要点: 描述Level I, Level II, Level III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注意事项。 3.2.3 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并发症与管理: 详细讨论淋巴水肿、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 3.3 淋巴结评估的新进展: 3.3.1 SLNB阴性患者的后续管理: 探讨在特定情况下(如肿瘤体积大、浸润性导管癌 III 级)是否需要对SLNB阴性患者进行后续评估。 3.3.2 意向性SLNB(Intended SLNB): 介绍其在术前即可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应用。 第四章: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治疗策略 乳腺癌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本章将强调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在保乳治疗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深入探讨肿瘤外科、放射肿瘤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医学肿瘤科、整形外科、心理科等各个学科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中的角色和协作流程。重点讨论如何基于患者的病理、影像、分子特征、身体状况以及个人意愿,整合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实现肿瘤的局部控制和全身治疗的协同,最大程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风险,并兼顾患者的生存质量。 4.1 多学科团队(MDT)的构成与运作: 4.1.1 各专科在MDT中的职责: 详细描述外科医生、放疗医生、病理医生、影像医生、肿瘤内科医生、护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等的作用。 4.1.2 MDT会议的流程与决策机制: 介绍病例讨论、方案制定、信息沟通等环节。 4.2 保乳治疗的辅助治疗策略: 4.2.1 放射治疗(放疗): 4.2.1.1 保乳术后放疗的适应症与目的: 详细阐述局部复发预防、提高生存率等。 4.2.1.2 放疗技术与计划: 介绍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部分乳腺照射(PBI)等技术。 4.2.1.3 放疗的并发症与管理: 讨论皮肤反应、乳房纤维化、心脏毒性等。 4.2.2 化疗(Chemotherapy): 4.2.2.1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探讨其在缩小肿瘤、提高保乳率、评估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作用。 4.2.2.2 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 分析其在清除微小转移、降低远处复发风险中的应用。 4.2.2.3 化疗方案的选择与毒性管理。 4.2.3 内分泌治疗(Endocrine Therapy): 4.2.3.1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介绍他莫昔芬(Tamoxifen)、芳香化酶抑制剂(AIs)等药物的应用。 4.2.3.2 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 OFS)的应用。 4.2.4 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 4.2.4.1 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介绍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等。 4.2.4.2 CDK4/6抑制剂在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中的应用。 4.3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4.3.1 基于基因检测与预后评分: 讨论Oncotype DX、MammaPrint等基因检测的价值。 4.3.2 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 强调患者的心理健康、性生活质量以及回归社会的辅导。 第五章:保乳治疗的远期随访与并发症管理 保乳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长期的随访和对潜在并发症的及时管理至关重要。本章将详细阐述保乳治疗后患者的定期随访计划,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复查(乳腺X线、超声、MRI)的频率和内容,以及监测远处转移的手段。我们将深入探讨保乳手术可能出现的远期并发症,如乳房不对称、形态改变、局部复发、放射性肺炎、皮肤坏死等,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此外,本章还将关注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包括心理健康、性健康以及社会功能恢复等方面的支持。 5.1 保乳治疗后的定期随访: 5.1.1 随访内容与频率: 详细说明术后1-2年内高频率随访,之后逐渐延长的规律。 5.1.2 影像学复查的策略: 重点关注对侧乳腺、胸壁及区域淋巴结的检查。 5.1.3 监测远处转移的手段: 讨论胸部CT、腹部超声、骨扫描、PET-CT等的作用。 5.2 保乳治疗的远期并发症与管理: 5.2.1 乳房形态与外观改变: 分析乳房不对称、硬结、萎缩、色素沉着等,以及整形修复的可能性。 5.2.2 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 详细讨论复发迹象、诊断和处理原则。 5.2.3 放射治疗相关的并发症: 深入分析放射性肺炎、心脏损伤、皮肤纤维化、淋巴水肿等,及其预防和治疗。 5.2.4 术后疼痛与感觉异常的管理。 5.3 提升患者长期生活质量: 5.3.1 心理健康支持: 探讨抑郁、焦虑情绪的识别与干预。 5.3.2 性健康与亲密关系: 提供关于性功能障碍、身体意象的咨询与支持。 5.3.3 运动康复与营养指导: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持均衡饮食。 5.3.4 患者教育与社会支持网络: 强调患者自助组织和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第六章:乳腺癌保乳治疗的未来展望 科技的进步为乳腺癌保乳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章将展望保乳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AI)在影像诊断、手术规划、预后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潜力。精准医疗的理念将进一步深化,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手段,为患者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微创手术技术将持续发展,如机器人辅助手术、术中导航系统等,有望进一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新的药物研发进展,以及免疫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为保乳治疗的成功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6.1 人工智能(AI)在保乳治疗中的应用: 6.1.1 AI辅助影像诊断: 提高病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6.1.2 AI辅助手术规划与导航: 优化手术路径,提高切缘阴性率。 6.1.3 AI预测治疗反应与预后。 6.2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的深化: 6.2.1 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的应用: 早期发现复发与转移。 6.2.2 细胞游离DNA(cfDNA)与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检测。 6.2.3 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药物筛选。 6.3 微创与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发展: 6.3.1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6.3.2 术中超声、荧光引导等导航技术。 6.4 新型药物研发与联合治疗策略: 6.4.1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 6.4.2 新一代内分泌治疗与化疗药物。 6.5 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 强调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始终将患者的意愿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 结语: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视角,理解和掌握乳腺癌保乳治疗的现状与未来。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学术交流、技术创新和多学科协作,乳腺癌的保乳治疗将不断进步,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