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失控+必然(全2冊)
作者:凱文·凱利
定價:147.00
ISBN:9787121272394,9787121272295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年01月
版次:1
開本:16開
字數:字
頁數:頁
裝幀:平裝
是否套裝:是
編輯推薦
1.他是互聯網時代的精神教父。
2.他影響瞭bi爾·gai茨、史di夫·喬bu斯、史di文·斯pi爾伯格……
3.他的思想無比睿智,越來越多的人正從他的思想中獲得瞭無數的靈感。
4.他將告訴你科技將給我們帶來什麼?科技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為什麼離不開科技?
5.這本書所體現齣來的凱文·凱利的思想精髓在於:用生命特有的眼光,注視那些外在於個體的一切事物,不把它們看成是“死寂”的、 無生命的,而是按照生命特有的脈動,與這個世界一同呼吸,積極投身於這個世界無窮的博弈中,擁抱生命,感受生命。
內容簡介
《必然》
人類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改變,在當下,能快、激烈地促進這些改變的,就是科技。而這些改變,哪些是必然發生的,哪些又在我們預料之外?舉例來說,互聯網全qiu化是必然的,但選擇哪種網絡不是必然的;四輪汽車齣現是必然的,但SUV不是必然的;移動電話的發明是必然的,但iPhone不是必然的……
被稱作網絡文化“遊俠”的凱文凱利,在本書中總結瞭自己幾十年來對於科技的觀察和分析,精彩地評說當下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令極客們為之瘋狂,也為科技産業的發展提供瞭富前瞻性的視野和指導。
《失控》
這是《黑客帝國》主要演員的讀物之一,這本關於機器、係統、生物和社會的“大部頭”,揭示瞭社會進化、特彆是互聯網發展的“先知預言”,從這本書裏,人們可以窺探到SNS的今天和未來。
《失控》一書涉獵:天文、化學、生物、計算機、控製論、運籌學、社會學……
同時又堪比《黑客帝國》中洞悉未來的“神諭”,正在興起的“雲計算”、“物聯網”等都可以在這本寫於15年前的書中找到相關的影子。
作者簡介
凱文凱利(1952~),《全球概覽》(喬布斯喜歡的雜誌)的編輯和齣版人,之後擔任《連綫》雜誌主編,並在《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時代》《科學》等雜誌發錶多篇科技文章,為科技迷們狂熱追隨。已齣版多部書,其中《失控》《科技想要什麼》《新經濟新規則》在中國的科技愛好者中掀起熱潮,作者數次被邀請來華,均引起轟動。
目 錄
《必然》
第1章 形成Becoming
第2章 知化Cognifying
第3章 流動Flowing
第4章 屏讀Screening
第5章 使用Accessing
第6章 共享Sharing
第7章 過濾Filtering
第8章 重混Remixing
第9章 互動Interacting
第10章 追蹤Tracking
第11章 提問Questioning
第12章 開始Beginning
《失控》
第一章 人造與天生
第二章 蜂群思維
第三章 有心智的機器
第四章 組裝復雜性
第五章 共同進化
第六章 自然之流變
第七章 控製的興起
第八章 封閉係統
第九章 “冒齣”的生態圈
第十章 工業生態學
第十一章 網絡經濟學
第十二章 電子貨幣
第十三章 上帝的遊戲
第十四章 在形式的圖書館中
第十五章 人工進化
第十六章 控製的未來
第十七章 開放的宇宙
第十八章 有組織的變化之架構
第十九章 後達爾文主義
第二十章 沉睡的蝴蝶
第二十一章 水往高處流
第二十二章 預言機
第二十三章 整體、空洞,以及空間
第二十四章 九律
附錄
部分內容在綫試讀
突然之間,加密對那些除瞭隱私之外似乎沒什麼好隱藏的普通人來說竟然變得有用之極。根植於網絡中的點對點加密,同電子支付聯姻,與日常的商業交易緊緊捆綁在一起,成為瞭像傳真機和信用卡一樣的工具。
也是在突然之間,那些用自己的納稅錢資助瞭軍方研發加密技術的公民們想要收迴對這項技術的所有瞭。
可是,政府(至少是美國政府)會以若乾不閤時宜的理由而拒絕將該技術還給人民。所以在1992年夏天,一個由富有創意的數學黑客、公民自由主義者、自由市場的鼓吹者、天纔程序員、改旗易幟的密碼學傢以及其他各種前衛人士組成的鬆散聯盟開始創造、拼湊甚或是盜用加密技術,並將其植人網絡之中。他們管自己叫“密碼朋剋”。
1992年鞦天的幾個周六,我參加瞭蒂姆·梅還有其他大概十五個“密碼反叛者”在加州帕洛阿爾托舉行的“密碼朋剋”月度會議。會議在一座毫不起眼的、擠滿瞭小型高科技創業公司的辦公樓裏舉行。這種辦公樓在矽榖到處都是。會議室內鋪著一體的灰色地毯,還有一個會議桌。黃發披肩的會議主持人埃裏剋·休斯試圖平息大聲嘈雜的、固執己見的聲音。他抓起筆在白闆上潦草地寫下瞭會議日程。他所寫的與蒂姆·梅的數字簽名遙相呼應:信譽,PGP加密,匿名郵件中繼服務器②的更新,還有迪菲·海爾曼關於密鑰交換的論文。
書中對於未來趨勢的預測,並不是那種聳人聽聞的科幻想象,而是建立在堅實的技術發展脈絡和嚴密的邏輯推演之上的。我發現,作者在描述那些尚未發生的未來場景時,總是能巧妙地植入曆史的參照物,讓你感覺這一切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例如,在討論到人機交互的演變時,他並沒有直接跳到腦機接口,而是從早期計算設備的輸入方式的演變入手,層層遞進,最終導齣一個關於“自然性”的終極目標。這種敘事節奏的處理非常高明,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瞭那些看似激進的觀點,因為你已經跟隨作者的腳步走完瞭整個論證過程。這種循序漸進的說服力,比直接拋齣結論要強大得多,讓人心悅誠服地感覺到,這纔是真正有遠見的思考。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即將書中的一些觀點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特彆是那些對未來感到迷茫或者對技術變革持有懷疑態度的人。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清晰的“地圖”,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正身處的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以及我們個體應該如何定位。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或萬能的解決方案,而是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框架”或“思維工具”。我感覺自己像是得到瞭一個高級的視角轉換器,以前看起來雜亂無章的信息流,現在有瞭一套可以去蕪存菁、尋找規律的係統方法論。這種由內而外的認知升級,比單純學習某一項新技能更有價值,它重塑瞭我對“進步”和“復雜性”的理解,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智力投資。
評分我對其中關於“連接的本質”的探討印象最為深刻,那種對網絡結構和信息流動模式的剖析,簡直是把我過去零散的認知碎片一下子串聯瞭起來。作者沒有滿足於描述“有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接下來會怎樣”。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專門講瞭去中心化係統的內在邏輯,它不是簡單地贊美去中心化,而是極其冷靜地分析瞭其優勢和潛在的風險點,這種平衡的觀點讓我覺得非常可靠和真實。比如,書中提到的一種新的社會協作模式,它打破瞭傳統的等級製度,但同時也對個體的責任感提齣瞭更高的要求,這種辯證的分析,讓我受益匪淺。我讀完後,忍不住放下書,開始重新審視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組織架構,開始思考:我們是否可以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和適應性的係統?這種思維上的衝擊,遠超齣瞭我預期的技術討論範圍,更像是哲學層麵的探討,非常引人入勝。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這是我特彆欣賞的一點。有時候,它會變得像一位資深的教授,用精準、嚴謹的術語來構建理論的框架;但緊接著,它又會切換到一種近乎詩意的散文筆調,描繪技術的社會影響,語言變得流暢而富有畫麵感。這種在學術的嚴謹和人文的浪漫之間的自由切換,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豐富。我特彆喜歡那種插入的案例分析,它們往往選取自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的真實事件,讓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記得有一個關於供應鏈優化的例子,它不僅展示瞭技術如何提高效率,還深入探討瞭這種效率提升對底層勞動者的意義,這種對“人”的關注,讓這本書的深度遠遠超越瞭純粹的技術手冊,更像是一部社會觀察的深度報告。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封麵設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是那種可以珍藏很久的書。我特彆喜歡扉頁上那句引人深思的開場白,它不像很多科技類書籍那樣上來就堆砌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人文關懷的視角切入,讓我立刻對接下來要探索的世界充滿瞭好奇。這本書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體大小適中,段落之間的留白恰到好處,即便是閱讀量比較大的篇幅,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而且,我注意到一些關鍵概念的闡述,作者似乎特意使用瞭不同的字體或者加粗來強調,這種細微的處理,極大地幫助瞭我理解那些初聽起來有些晦澀的理論。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精心準備的閱讀體驗,而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我甚至會花時間去欣賞封麵和內頁的插圖(如果有的話),它們往往能用最簡潔的圖形語言,勾勒齣作者想要錶達的宏大圖景,這在很多同類作品中是少有的細膩和考究。整體感覺,這是一套非常注重閱讀儀式感的齣版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