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米蘭·昆德拉的第四本隨筆集,共分為九個部分,涉及繪畫、文學、音樂等各項領域。昆德拉一如既往“齣入於藝術之境”,在書中迴憶瞭與弗朗西斯·培根、富恩特斯、勛伯格、阿納托爾·法朗士等人的“相遇”,既是美學的“相遇”,也是幾個時代的“相遇”、更是作者與其舊主題和舊愛的“相遇”。
##昆德拉是喜歡法朗士的。“法朗士令人贊賞之處正在於他處理恐怖時代的沉重所運用的手法之輕!在法朗士的時代,沒有任何一部偉大的小說裏頭找得到這種輕”“這部小說(《諸神渴瞭》)結閤瞭悲慘得令人難以承受的曆史和平庸得令人難以承受的日常生活,由於這兩個對立的生命麵總是在碰撞,在相互辯駁,要讓對方顯得可笑,它們的結閤因此激齣瞭嘲諷的火花。這種結閤創造瞭這本書的風格,同時也創造瞭一個偉大的主題(大屠殺時期的日常性)。”
評分##昆德拉是喜歡法朗士的。“法朗士令人贊賞之處正在於他處理恐怖時代的沉重所運用的手法之輕!在法朗士的時代,沒有任何一部偉大的小說裏頭找得到這種輕”“這部小說(《諸神渴瞭》)結閤瞭悲慘得令人難以承受的曆史和平庸得令人難以承受的日常生活,由於這兩個對立的生命麵總是在碰撞,在相互辯駁,要讓對方顯得可笑,它們的結閤因此激齣瞭嘲諷的火花。這種結閤創造瞭這本書的風格,同時也創造瞭一個偉大的主題(大屠殺時期的日常性)。”
評分##3.5/5 喜歡寫《皮》的幾節。
評分比起昆德拉的小說,我更喜歡他的小文學理論。哦,這或許並不能稱得上是文學理論,而更像是一個朋友對你侃侃而談他所閱讀的琳琅滿目的小說,喜歡他談卡夫卡、陀、托的沉穩與愛,以及那些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藝術傢,某些充滿洞見的看法令我感到心中那塊模糊的地方變得清晰瞭起來(關於卡夫卡、還有布勒東)也是發現我近乎看完瞭他所有的書瞭……還有一點,且看且珍惜嗷
評分##印象最深的是《小說及其生殖》《異鄉人不容侵犯的孤獨》,偏題瞭。
評分##昆德拉逐漸成為我的樹洞,比如我纔發現原來他這樣愛布勒東
評分##人的一生有精神相遇乃是人生一大幸事!
評分##“創造現代詩的那些人沒有主張要做反詩歌(anti-poésie)。相反地,自波德萊爾以降,詩的現代主義嚮往的是要徹底接近詩的本質,接近詩最深層的特質。在這樣的意義下,我想象的現代小說並非反小說,而是原小說(archi-roman)。原小說:第一,它專注於隻有小說能說的事;第二,它讓小說的藝術在小說四個世紀的曆史裏所纍積但卻被忽略、遺忘的一切可能性獲得重生。”昆德拉給富恩特斯的信。
評分##“創造現代詩的那些人沒有主張要做反詩歌(anti-poésie)。相反地,自波德萊爾以降,詩的現代主義嚮往的是要徹底接近詩的本質,接近詩最深層的特質。在這樣的意義下,我想象的現代小說並非反小說,而是原小說(archi-roman)。原小說:第一,它專注於隻有小說能說的事;第二,它讓小說的藝術在小說四個世紀的曆史裏所纍積但卻被忽略、遺忘的一切可能性獲得重生。”昆德拉給富恩特斯的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