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稱:中國書法批評史 (甘中流)
作者:
定價:69.0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02073729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小16開
內容簡介
關於書法批評,狹義上是指對漢字書寫所提齣的要求以及對書寫的結果所作齣的評判,包括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或者說,什麼是美的,為什麼它是美的,有什麼樣的美等等。廣義上包括書法藝術的地位與功能、內涵與性質、審美範疇、判斷標準等。《中國書法批評史》也是從廣義上對中國書法批評理論作一係統考察。《中國書法批評史》分五編二十個章節,內容包括東漢至唐朝書法批評、宋朝書法批評)、元、明時期的書法批評、清朝的書法批評、近代書法批評。
目錄
緒論
di一編 東漢至唐朝書法批評
導引:書法批評理論基本問題的展開與完美理想的建立
di一章 東漢、魏、晉時期的書法批評
di一節 崔瑗《草書勢》
第二節 趙壹《非草書》的書法觀念
第三節 漢、魏、晉時期其他書勢文獻所反映的審美意識
第四節 漢、魏、西晉時期名傢優劣討論中的相關觀念
第五節 王羲之的“精熟”與“書意”
第六節 王獻之的新變意識
第二章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批評
di一節 羊欣的書法批評
第二節 虞穌的“古質”“今妍”說
第三節 王僧虔的批評觀念
第四節 蕭衍、陶弘景的書法批評
第五節 袁昂《古今書評》
第六節 庾肩吾《書品》
第七節 北朝書法批評簡述
第三章 初唐書法批評:“盡善盡美”標準的確立
di一節 唐太宗的“盡善盡美”論
第二節 孫過庭《書譜》與古典完美的理想
第三節 李嗣真《書後品》
第四章 張懷瓘的書學與盛唐浪漫精神
di一節 張懷瓘及其書法論著
第二節 張懷瓘論書法藝術的性質及價值
第三節 張懷瓘論“意象”
第四節 張懷瓘論“神彩”“風神”
第五節 張懷瓘的批評標準及係統
第六節 張懷瓘論“不師古法”與“師法自然”
第五章 唐朝中期其他各傢的書法思想
di一節 張旭、顔真卿、懷素對書法美的探求
第二節 唐朝中期詩人的書法理想
第三節 李陽冰、蔡希綜對意象的關注
第四節 竇後臮《述書賦》及竇濛《述書賦注》
第五節 徐浩、李華的書法理論
第六章 唐朝後期的書法批評
di一節 韓愈對書法中情感與物象錶現的重視
第二節 劉禹锡、柳宗元的書法思想
第三節 晚唐僧侶及士人對狂逸的崇尚
第四節 關於“唐尚法”問題
第二編 宋朝書法批評(附:金朝書法批評)
導引:宋朝書法批評的文化基礎及觀念變化
di一章 北宋前期的書法批評
di一節 北宋初期的書法觀念
第二節 歐陽修的書法思想
第三節 蔡襄論書
第二章 蘇軾、黃庭堅與文人書法意韻的闡釋
di一節 關於蘇軾與黃庭堅
第二節 蘇軾的書“意”說
第三節 蘇軾的書“理”論
第四節 蘇軾“蕭散簡遠”的審美趣味
第五節 蘇軾論學養人格與書品及形式
第六節 黃庭堅的“韻”論
第七節 黃庭堅論“拙”與“質厚”
第八節 黃庭堅論創新
第三章 北宋後期其他各傢的書法批評
di一節 硃長文《續書斷》
第二節 米芾自然率真的書法理想
第三節 黃伯思等傳統派書法觀念
第四節 董迪《廣川書跋》
第四章 南宋與金朝的書法批評
di一節 宋高宗《翰墨誌》
第二節 硃熹等理學傢的正統書法觀念
第三節 薑夔《續書譜》
第四節 趙孟堅的書法批評
第五節 金朝書法批評
第三編 元、明時期的書法批評
導引:正統論的完成與性靈派的復興
di一章 元朝書法批評的“尚古”與正統意識
di一節 郝經的書法批評
第二節 趙孟頫、鮮於樞的書法批評
第三節 韓性論書法之“理”
第四節 袁桷、袁裒與虞集的書法批評
第五節 鄭構《衍極》的正統書法觀
第二章 明朝前期與中期的書法批評
di一節 明朝前期諸傢的書法觀念
第二節 祝允明的書法批評
第三節 楊慎、豐坊、何良俊的書法批評
第四節 王世貞的書法批評
第三章 明朝後期的書法批評
di一節 徐渭對書法藝術的闡釋
第二節 項穆《書法雅言》與正統書學理念的係統化
第三節 董其昌對平淡自然的追求
第四節 趙宦光《寒山帚談》的遵古避俗之論,
第五節 李日華的書法批評
第四編 清朝的書法批評
導引:復古為新與古典書學的總結
di一章 清朝前期的書法批評
di一節 馮班、宋曹、薑宸英的書法批評
第二節 傅山的書法理想
第三節 笪重光《書筏》對書法形式美的認知
第四節 清初學者對漢隸的關注
第五節 石濤的藝術理想
第二章 清朝中期的書法批評
di一節 陳奕禧、何焯對北碑之美的欣賞
第二節 金農與鄭闆橋的求變意識
第三節 王文治、梁同書的書法觀念
第四節 翁方綱以考據為本的書法觀念
第五節 於令澇的“精神氣骨”說
第三章 清朝後期的書法批評
di一節 阮元的“南北書派”說
第二節 包世臣的書學
第三節 何紹基的書法觀念
第四節 曾國藩論陽剛、陰柔之美
第五節 趙之謙論書
第四章 劉熙載對古典書學的辯證發明
di一節 論書法的本質內涵
第二節 以儒、道為旨歸的精神品格
第三節 書法審美層次與書品
第四節 論書法風格類型
第五節 論“本色”與“個性”
第六節 書法形式要求與“深”趣
第七節 論書法的創造
第五章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與碑派理論的全麵展開
di一節 康有為與《廣藝舟雙楫》
第二節 求變與尊碑
第三節 “以唐為界”的論書準則
第四節 論南北朝碑刻書法之美
第五節 崇碑與審美觀念的轉變
第五編 近代書法批評
導引:西方藝術觀念與近代書學
一章 傳統的全麵批判
di一節 張之屏與張宗祥的書法批評
第二節 鄧以蟄、孫以悌的書法思想
第三節 劉鹹炘《弄翰餘瀋》
第二章 西方藝術觀念影響下的近代書法批評
di一節 王國維的“古雅”說與書法藝術的價
第二節 梁啓超的書法“四美”說
第三節 硃光潛、宗白華對書法美的解析
第四節 林語堂的書法觀念
餘論: 書法批評概念類型及理論層次
附錄
附錄一 蔡邕書法地位的變化與相關的曆史問題
附錄二 蕭衍與《古今書人優劣評》
主要參考書目
我最近在尋找一本能係統梳理中國書法發展脈絡的書籍,聽朋友推薦瞭《中國書法批評史》,感覺非常對路。我對書法的興趣,更多源於對曆史文化的追溯,書法不僅僅是寫字,更是中國文人精神的載體。我想瞭解,從漢魏的古樸雄渾,到晉唐的典雅秀美,再到宋代的尚意,明清的帖學與碑學之爭,這些風格的轉變背後,是如何形成一套評價體係的?這本書的“批評”二字,讓我覺得它不會止步於簡單的作品介紹,而是會深入挖掘每一個時代的審美取嚮,以及支撐這些取嚮的哲學、文化和社會背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曆史的長河,去見證那些偉大的書法傢是如何被評價,他們的作品又是如何被解讀的。比如,我很好奇,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古代,是如何做到書法作品的傳播和評論的?是文人之間的唱和,還是朝廷的褒貶,亦或是民間書坊的刻印?這些具體的傳播方式和批評路徑,都是我希望在書中找到答案的。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看到書法批評史的連續性和豐富性,瞭解它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對中國書法的認知。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書法史的瞭解都比較碎片化,多半是通過一些名傢名作的欣賞。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好像隔靴搔癢。《中國書法批評史》這個名字,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癢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讓我看到書法藝術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被人們如何評價、如何理解,以及這種評價體係是如何隨著時代而變化的。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批評事件或者爭議,比如,曆史上是否齣現過對某位大傢的作品評價兩極分化的情況?又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這種“爭議”本身,恰恰是理解書法藝術發展和文化演變的一個絕佳切入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偵探小說,帶領我一步步解開書法批評史的層層謎團。它不僅僅是關於書法的曆史,更是關於思想史、文化史的一麵鏡子。我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建立起一個更加完整、更加深入的關於中國書法批評的認知體係,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項偉大的民族藝術。
評分讀完《中國書法批評史》的簡介,我感到一股強大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對書法藝術的欣賞,更是一次對中國文化思想史的深度挖掘。我一直認為,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能體現“寫意”精神的藝術形式之一,而“批評”則是對這種精神的梳理和傳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古代文人的世界,去理解他們在創作書法作品時所秉持的理念,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文字來錶達對這些作品的看法。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就在於它能夠揭示書法藝術背後隱藏的哲學思想、美學觀念以及時代精神。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不同朝代的書法批評重點,比如,為何唐代偏重法度,宋代推崇意趣,明代又為何齣現瞭碑學與帖學的論戰?這些轉變背後,都蘊含著怎樣的社會文化變遷?我想通過這本書,不僅是學習書法的技巧,更是學習一種古老而深刻的文化視角,去理解中國文人是如何看待藝術、人生和世界的。這對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具有非凡的意義。
評分剛拿到《中國書法批評史》這本書,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目錄和前言就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書法頗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欣賞的層麵,對於其背後的理論、評判標準和發展演變卻知之甚少。這本書似乎正好填補瞭我的這一認知空白。書名中的“批評”二字,讓我聯想到曆史上那些關於書法優劣、風格得失的種種論述,想想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奉為圭臬,顔真卿的《祭侄文稿》又為何能觸動人心,這背後必然有著一套深厚的文化邏輯和審美體係。《中國書法批評史》大概會為我揭示這些“為什麼”。它不僅僅是羅列曆代書法傢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瞭在不同曆史時期,人們是如何看待、評價和理解書法的。這其中肯定涉及大量的史料挖掘和理論梳理,光是想到要啃下這些硬骨頭,就覺得這場閱讀之旅會充滿挑戰,但同時也意味著收獲會更加豐厚。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不同流派、不同時代的書法傢及其作品,看看他們的藝術追求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思潮、哲學思想相呼應的。書法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筆墨綫條的技巧上,更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基因。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深刻地理解這些內涵,提升自己的鑒賞水平。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書法愛好者,我常常在臨帖的過程中感到睏惑:為何古人的筆法如此精妙,他們的評價標準又是怎樣形成的?《中國書法批評史》這個書名,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明白從古代到現代,書法批評是如何演變的。從早期對點畫、結構的基本要求,到後來對風格、神韻的追求,這種審美的深化和轉移,背後一定有著復雜的思想脈絡。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分析不同時期書法理論傢的觀點,比如他們是如何定義“用筆”、“結體”,又是如何評價“墨法”、“章法”的。我想知道,那些被奉為經典的碑帖,在當時是如何獲得認可的,又是如何通過曆代的批評,纔最終確立瞭其不可動搖的地位。這種對“經典”形成的追溯,對於我理解書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書中還能涉及一些具體的批評案例,分析某件作品是如何被不同時代的批評傢解讀的,那就更加精彩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從“看熱鬧”變成“看門道”,真正理解中國書法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