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称:中国书法批评史 (甘中流)
作者:
定价:69.0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02073729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关于书法批评,狭义上是指对汉字书写所提出的要求以及对书写的结果所作出的评判,包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或者说,什么是美的,为什么它是美的,有什么样的美等等。广义上包括书法艺术的地位与功能、内涵与性质、审美范畴、判断标准等。《中国书法批评史》也是从广义上对中国书法批评理论作一系统考察。《中国书法批评史》分五编二十个章节,内容包括东汉至唐朝书法批评、宋朝书法批评)、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清朝的书法批评、近代书法批评。
目录
绪论
di一编 东汉至唐朝书法批评
导引:书法批评理论基本问题的展开与完美理想的建立
di一章 东汉、魏、晋时期的书法批评
di一节 崔瑗《草书势》
第二节 赵壹《非草书》的书法观念
第三节 汉、魏、晋时期其他书势文献所反映的审美意识
第四节 汉、魏、西晋时期名家优劣讨论中的相关观念
第五节 王羲之的“精熟”与“书意”
第六节 王献之的新变意识
第二章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批评
di一节 羊欣的书法批评
第二节 虞稣的“古质”“今妍”说
第三节 王僧虔的批评观念
第四节 萧衍、陶弘景的书法批评
第五节 袁昂《古今书评》
第六节 庾肩吾《书品》
第七节 北朝书法批评简述
第三章 初唐书法批评:“尽善尽美”标准的确立
di一节 唐太宗的“尽善尽美”论
第二节 孙过庭《书谱》与古典完美的理想
第三节 李嗣真《书后品》
第四章 张怀瓘的书学与盛唐浪漫精神
di一节 张怀瓘及其书法论著
第二节 张怀瓘论书法艺术的性质及价值
第三节 张怀瓘论“意象”
第四节 张怀瓘论“神彩”“风神”
第五节 张怀瓘的批评标准及系统
第六节 张怀瓘论“不师古法”与“师法自然”
第五章 唐朝中期其他各家的书法思想
di一节 张旭、颜真卿、怀素对书法美的探求
第二节 唐朝中期诗人的书法理想
第三节 李阳冰、蔡希综对意象的关注
第四节 窦后臮《述书赋》及窦蒙《述书赋注》
第五节 徐浩、李华的书法理论
第六章 唐朝后期的书法批评
di一节 韩愈对书法中情感与物象表现的重视
第二节 刘禹锡、柳宗元的书法思想
第三节 晚唐僧侣及士人对狂逸的崇尚
第四节 关于“唐尚法”问题
第二编 宋朝书法批评(附:金朝书法批评)
导引:宋朝书法批评的文化基础及观念变化
di一章 北宋前期的书法批评
di一节 北宋初期的书法观念
第二节 欧阳修的书法思想
第三节 蔡襄论书
第二章 苏轼、黄庭坚与文人书法意韵的阐释
di一节 关于苏轼与黄庭坚
第二节 苏轼的书“意”说
第三节 苏轼的书“理”论
第四节 苏轼“萧散简远”的审美趣味
第五节 苏轼论学养人格与书品及形式
第六节 黄庭坚的“韵”论
第七节 黄庭坚论“拙”与“质厚”
第八节 黄庭坚论创新
第三章 北宋后期其他各家的书法批评
di一节 朱长文《续书断》
第二节 米芾自然率真的书法理想
第三节 黄伯思等传统派书法观念
第四节 董迪《广川书跋》
第四章 南宋与金朝的书法批评
di一节 宋高宗《翰墨志》
第二节 朱熹等理学家的正统书法观念
第三节 姜夔《续书谱》
第四节 赵孟坚的书法批评
第五节 金朝书法批评
第三编 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
导引:正统论的完成与性灵派的复兴
di一章 元朝书法批评的“尚古”与正统意识
di一节 郝经的书法批评
第二节 赵孟頫、鲜于枢的书法批评
第三节 韩性论书法之“理”
第四节 袁桷、袁裒与虞集的书法批评
第五节 郑构《衍极》的正统书法观
第二章 明朝前期与中期的书法批评
di一节 明朝前期诸家的书法观念
第二节 祝允明的书法批评
第三节 杨慎、丰坊、何良俊的书法批评
第四节 王世贞的书法批评
第三章 明朝后期的书法批评
di一节 徐渭对书法艺术的阐释
第二节 项穆《书法雅言》与正统书学理念的系统化
第三节 董其昌对平淡自然的追求
第四节 赵宦光《寒山帚谈》的遵古避俗之论,
第五节 李日华的书法批评
第四编 清朝的书法批评
导引:复古为新与古典书学的总结
di一章 清朝前期的书法批评
di一节 冯班、宋曹、姜宸英的书法批评
第二节 傅山的书法理想
第三节 笪重光《书筏》对书法形式美的认知
第四节 清初学者对汉隶的关注
第五节 石涛的艺术理想
第二章 清朝中期的书法批评
di一节 陈奕禧、何焯对北碑之美的欣赏
第二节 金农与郑板桥的求变意识
第三节 王文治、梁同书的书法观念
第四节 翁方纲以考据为本的书法观念
第五节 于令涝的“精神气骨”说
第三章 清朝后期的书法批评
di一节 阮元的“南北书派”说
第二节 包世臣的书学
第三节 何绍基的书法观念
第四节 曾国藩论阳刚、阴柔之美
第五节 赵之谦论书
第四章 刘熙载对古典书学的辩证发明
di一节 论书法的本质内涵
第二节 以儒、道为旨归的精神品格
第三节 书法审美层次与书品
第四节 论书法风格类型
第五节 论“本色”与“个性”
第六节 书法形式要求与“深”趣
第七节 论书法的创造
第五章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与碑派理论的全面展开
di一节 康有为与《广艺舟双楫》
第二节 求变与尊碑
第三节 “以唐为界”的论书准则
第四节 论南北朝碑刻书法之美
第五节 崇碑与审美观念的转变
第五编 近代书法批评
导引:西方艺术观念与近代书学
一章 传统的全面批判
di一节 张之屏与张宗祥的书法批评
第二节 邓以蛰、孙以悌的书法思想
第三节 刘咸炘《弄翰余沈》
第二章 西方艺术观念影响下的近代书法批评
di一节 王国维的“古雅”说与书法艺术的价
第二节 梁启超的书法“四美”说
第三节 朱光潜、宗白华对书法美的解析
第四节 林语堂的书法观念
余论: 书法批评概念类型及理论层次
附录
附录一 蔡邕书法地位的变化与相关的历史问题
附录二 萧衍与《古今书人优劣评》
主要参考书目
刚拿到《中国书法批评史》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书法颇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欣赏的层面,对于其背后的理论、评判标准和发展演变却知之甚少。这本书似乎正好填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书名中的“批评”二字,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关于书法优劣、风格得失的种种论述,想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何被奉为圭臬,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又为何能触动人心,这背后必然有着一套深厚的文化逻辑和审美体系。《中国书法批评史》大概会为我揭示这些“为什么”。它不仅仅是罗列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评价和理解书法的。这其中肯定涉及大量的史料挖掘和理论梳理,光是想到要啃下这些硬骨头,就觉得这场阅读之旅会充满挑战,但同时也意味着收获会更加丰厚。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的书法家及其作品,看看他们的艺术追求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呼应的。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笔墨线条的技巧上,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基因。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内涵,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系统梳理中国书法发展脉络的书籍,听朋友推荐了《中国书法批评史》,感觉非常对路。我对书法的兴趣,更多源于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中国文人精神的载体。我想了解,从汉魏的古朴雄浑,到晋唐的典雅秀美,再到宋代的尚意,明清的帖学与碑学之争,这些风格的转变背后,是如何形成一套评价体系的?这本书的“批评”二字,让我觉得它不会止步于简单的作品介绍,而是会深入挖掘每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以及支撑这些取向的哲学、文化和社会背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见证那些伟大的书法家是如何被评价,他们的作品又是如何被解读的。比如,我很好奇,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是如何做到书法作品的传播和评论的?是文人之间的唱和,还是朝廷的褒贬,亦或是民间书坊的刻印?这些具体的传播方式和批评路径,都是我希望在书中找到答案的。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书法批评史的连续性和丰富性,了解它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对中国书法的认知。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常常在临帖的过程中感到困惑:为何古人的笔法如此精妙,他们的评价标准又是怎样形成的?《中国书法批评史》这个书名,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明白从古代到现代,书法批评是如何演变的。从早期对点画、结构的基本要求,到后来对风格、神韵的追求,这种审美的深化和转移,背后一定有着复杂的思想脉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析不同时期书法理论家的观点,比如他们是如何定义“用笔”、“结体”,又是如何评价“墨法”、“章法”的。我想知道,那些被奉为经典的碑帖,在当时是如何获得认可的,又是如何通过历代的批评,才最终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这种对“经典”形成的追溯,对于我理解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具体的批评案例,分析某件作品是如何被不同时代的批评家解读的,那就更加精彩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真正理解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
评分读完《中国书法批评史》的简介,我感到一股强大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对书法艺术的欣赏,更是一次对中国文化思想史的深度挖掘。我一直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写意”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而“批评”则是对这种精神的梳理和传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古代文人的世界,去理解他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所秉持的理念,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对这些作品的看法。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够揭示书法艺术背后隐藏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时代精神。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朝代的书法批评重点,比如,为何唐代偏重法度,宋代推崇意趣,明代又为何出现了碑学与帖学的论战?这些转变背后,都蕴含着怎样的社会文化变迁?我想通过这本书,不仅是学习书法的技巧,更是学习一种古老而深刻的文化视角,去理解中国文人是如何看待艺术、人生和世界的。这对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书法史的了解都比较碎片化,多半是通过一些名家名作的欣赏。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好像隔靴搔痒。《中国书法批评史》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痒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让我看到书法艺术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人们如何评价、如何理解,以及这种评价体系是如何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批评事件或者争议,比如,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对某位大家的作品评价两极分化的情况?又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这种“争议”本身,恰恰是理解书法艺术发展和文化演变的一个绝佳切入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侦探小说,带领我一步步解开书法批评史的层层谜团。它不仅仅是关于书法的历史,更是关于思想史、文化史的一面镜子。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深入的关于中国书法批评的认知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项伟大的民族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