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連山歸藏
作者:鄭同 校
作者簡介:《連山》、《歸藏》二書皆為傳自上古的文獻,作者無考。整理者鄭同,鄭同,易學學者,多年來一直從事易學研究,主持齣版並參與整理《九州易學叢刊》三十餘種,先後主持點校齣版術數類古籍30餘種,廣受國內外易學界的好評。
內容簡介:按《周禮·春官》:“大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彆卦皆六十有四。”這裏所說的《連山易》、《歸藏易》,二書在漢初亡佚,現無據可考,難度其詳。從此,《連山》與《歸藏》成為中華文化領域裏的一件韆古之謎。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考察百傢記述,輯《連山》《歸藏》二書傳世,較前人王謨《漢魏遺書鈔》本和觀沫道人《閏竹居叢書》本更為完備,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因三易之法,僅有《周易》傳世,當世學者,難知其他二易之詳,故鄭同先生以《玉函山房》本為底本,校諸他本而整理齣版閤刊二書,可以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提供一個完善的文獻。
- -_- -《連山歸藏》的宣紙綫裝,讓我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古老的印刷和裝幀方式,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宣紙的質感,其細膩程度和透光性都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文字在上麵顯得清晰而雋永。綫裝的工藝,每一針都仿佛是經過仔細計算和反復打磨的,既保證瞭書籍的牢固性,又增添瞭獨特的審美價值。那種將書頁小心翼翼地縫閤起來的感覺,體現瞭對知識的尊重和對經典的敬畏。它不僅僅是一件閱讀工具,更是一件凝聚著匠心與傳承的藝術品,適閤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感受其中蘊含的古老智慧與人文情懷。
評分墨香氤氳,紙韻悠長。初見這《連山歸藏》,便被其古樸的外錶所吸引。宣紙的溫潤質感,綫裝的雅緻裝幀,無不透著一股曆經歲月洗禮的沉靜與厚重。翻開書頁,那細膩的紋理仿佛能將人帶迴韆百年前的時光,感受先賢智慧的脈絡。每一個字,每一劃,都經過瞭精心的雕琢,傳遞著一種超越時代的精神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從選紙到裝幀,每一個細節都彰顯齣製作者的匠心獨運,仿佛在訴說著對傳統文化的敬意與傳承。捧在手中,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分量,不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的重量。那種觸感,那種視覺上的享受,足以讓人沉醉其中,暫時忘卻外界的喧囂。它靜靜地躺在那裏,卻散發齣一種強大的磁場,吸引著每一個對古籍有著深厚情感的人。
評分《連山歸藏》的整體呈現,給我一種返璞歸真的寜靜感。它沒有華麗的封麵,也沒有浮誇的宣傳,僅僅是那質樸的宣紙和精巧的綫裝,便足以吸引人。翻閱之間,紙張的沙沙聲,本身就是一種動聽的鏇律。那種略微粗糙卻又細膩的觸感,傳遞著一種質樸的力量。書頁的厚度適中,拿在手裏有著恰到好處的分量,既不會覺得沉重,也不會顯得輕飄。綫的顔色與紙張的顔色搭配得當,既不會喧賓奪主,又恰到好處地點綴瞭整體的古樸氣質。它就像一位沉靜的老者,靜靜地坐在那裏,用他獨特的方式,嚮每一個願意傾聽的人講述著那些古老的故事。那種純粹的美,不需要任何修飾,便足以打動人心。
評分這套《連山歸藏》,簡直就是為鍾情於傳統文化的人量身打造的。宣紙的獨特質感,是現代紙張所無法比擬的,它自帶一種溫潤的光澤,以及那種縴維交織形成的天然紋理,使得書頁上的文字顯得格外清晰而有力量。綫裝的裝幀方式,更是讓我迴想起小時候在老傢書房裏看到的那些古籍,那種親切感油然而生。書頁的邊緣沒有進行過度的打磨,保留著一種自然的、略帶毛邊的狀態,這恰恰是它未經雕琢的真實寫照。每一頁的摺疊和縫綫都一絲不苟,體現瞭匠人的嚴謹與專注。捧在手裏,能感受到一股清雅的書捲氣,仿佛能聞到淡淡的墨香,讓人心曠神怡。
評分這《連山歸藏》的裝幀,可謂是集傳統工藝之大成。那泛著淡淡米黃的宣紙,觸手溫和,紙質細密卻又堅韌,書寫其上的文字,仿佛自帶一種古樸的生命力,躍然紙上。綫裝的工藝更是精妙絕倫,每一針一綫都緊密地將書頁連綴起來,既保證瞭翻閱的便利,又增添瞭幾分古色古香的韻味。邊緣的裁切整齊劃一,卻又保留著手工的些微痕跡,這種“不完美”恰恰是它最動人之處。捧在手裏,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獨特的紙張摩擦聲,以及略微帶著彈性的書頁,仿佛在與你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裝訂的綫頭,或紅或金,如同一條條流動的絲帶,勾勒齣書籍的輪廓,又仿佛是曆史的絲綫,將散落的智慧串聯起來。它並非冰冷的印刷品,而是帶著溫度的文化載體,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對經典的尊重與守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