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是*古老的金属装饰技术之一,它通过将珐 琅釉料烧熔到金属底胎表面,创造出丰富多彩和极富 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作者琳达·达尔蒂,作为当代珐 琅艺术领域的代表性艺术家,在书中与您分享了手工 制作的**与乐趣。《珐琅艺术》将向读者详细阐述 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工艺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 灵活运用,以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
本书将从基础知识开始,带您了解每种类型的珐 琅釉料,帮助您创立一个珐琅工作室并列举出制作过 程中将会用到的工具和设备,以及珐琅制作的前期准 备、烧制、清理、完成等各环节的详尽信息。
接下来我们会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多种技法当中, 例如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和透光珐琅。同时您还将学 习到*多的实验性的技法,比如在网格或金属丝上烧 制珐琅,并通过运用铁屑、沙粒等创造出*为独特的 表面肌理。创造性地尝试**规的烧制方式,例如欠 烧、过烧或乐烧工艺,以实现独特的效果。
书中的12个制作示范,都是由珐琅艺术领域** 艺术家创作的。透光珐琅耳环如同教堂的彩色玻璃窗 一般美丽斑斓;优雅的“画珐琅袖扣”用水彩釉料在 釉面上描绘出了纤巧的枝叶;“内填珐琅茶匙”的手 柄上烧制有蓝色和绿色的抽象图案…… 了解并尝试珐琅制作的不同技术,您会运用它们 创作出怎样的艺术品?让我们一起**传统的束缚, 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吧!
琳达·达尔蒂(Linda Darty),现任东卡罗莱纳大学(位于北卡罗莱纳州东部格林维尔市)艺术设计学院金属工艺与珐琅艺术专业教授以及金属艺术学科负责人。她的作品在美国**及国外被广泛地收藏或展出,其在珐琅艺术领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较大的影响力。琳达是彭兰德工艺品学院和珐琅技师协会的理事会成员,并因此于2003年获得了终身成就奖。琳达经常组织开展关于现代珐琅技术的专题讨论会,并获得了数量庞大的研究教学基金和许多教学奖项,其中包括北卡罗莱纳州理事会所授予的杰出教学成就州长奖、ECU校友杰出教师奖和ECU艺术学院**学者奖。 王磊,文学硕士。2001年7月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后就读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首饰工作室。目前任教于山东大学(威海)。2007年开创个人首饰工作室。主要从事艺术首饰设计与创作研究。
译者的话
引言
**章 珐琅的基础知识
**节 珐琅概述
第二节 珐琅釉料的种类
第三节 组建珐琅工作室
第四节 制作底胎的金属材料
第五节 焊接技术
第六节 金属底胎的清洁
第七节 珐琅釉料的准备
第八节 珐琅上釉技术
第九节 烧制珐琅
第十节 两次烧制之间的清洁与整理
第十一节 珐琅的修改、去除和打磨
第十二节 进行颜色测试
第十三节 珐琅的色彩搭配与着色技巧
第十四节 珐琅的抛光与打磨
第十五节 镶嵌珐琅组件
第二章 珐琅的工艺与技法
**节 釉料的筛涂技术
第二节 錾胎珐琅技法
第三节 贴箔烧制工艺
第四节 画珐琅工艺
第五节 液体珐琅技法
第六节 掐丝珐琅工艺
第七节 内填珐琅技法
第八节 透光珐琅技法
第九节 其他工艺的探索
第三章 珐琅艺术品制作实例
·刻划剔釉珐琅耳环
·糖状结晶效果珐琅项链
·层叠的珐琅花朵戒指
·蚀刻纹理的珐琅胸针
·手绘珐琅纽扣
·液体珐琅吊坠
·折叠锻造成型的珐琅器皿
·掐丝珐琅胸针
·蚀刻填彩珐琅茶匙
·内填珐琅胸针
·镂空透光珐琅耳坠
·珐琅与综合材料组成的艺术品
美国线规(B&S)尺寸对照表
参考书目
致谢
原料采购建议
《珐琅艺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历史的画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那些著名珐琅艺术品的详细解读。每一件作品,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故事。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它的外观,更是深入挖掘了它的创作背景、当时的社会意义,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那些曾属于皇家贵族的珍宝,那些在博物馆中熠熠生辉的古老器皿,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鲜活的文化载体。我反复翻阅了书中关于清代宫廷珐琅的章节,那些描金、掐丝、绘珐琅的工艺,配合着龙凤、祥云等吉祥图案,充满了皇家气派和东方韵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珐琅色彩的运用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珐琅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珐琅在不同文化中的融合与创新,例如,中国珐琅与西方珐琅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全球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珐琅艺术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评分《珐琅艺术》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我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来形容。有时候,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对珐琅艺术的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有时候,它又像一位富有诗意的散文家,用优美的词句,描绘出珐琅艺术的独特魅力;有时候,它还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讲解珐琅的制作工艺。这种多变的语言风格,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惊喜,我从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写,仿佛我能够亲眼看到那些精美的珐琅作品,感受到它们在阳光下闪耀的光芒。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珐琅艺术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
评分《珐琅艺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人文的读物。我被书中对于珐琅艺术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的解读深深吸引。例如,书中关于珐琅器皿上龙纹、凤纹的寓意,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所代表的权力与地位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珐琅在宗教仪式中的应用,例如,佛教寺庙中用于供奉的珐琅佛像,以及基督教教堂中用于装饰的珐琅圣物,这些都展现了珐琅艺术在不同宗教体系中的独特价值。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珐琅艺术在服饰、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珐琅胸针、珐琅纽扣,以及带有珐琅装饰的建筑立面,这些都说明了珐琅艺术不仅仅局限于独立的艺术品,而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珐琅艺术的认识,已经从一个纯粹的艺术欣赏者,上升到了一个对历史、文化、宗教都有所了解的深度体验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珐琅艺术》,名字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感和精致感,让人第一眼看到就充满了好奇。拿到书的那一刻,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那种古朴又华丽的风格,让人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那些年工匠们的心血。我一直对那些流传下来的古老工艺很着迷,总觉得它们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智慧,而珐琅,在我看来,绝对是其中最闪耀的明珠之一。想象一下,那些古代帝王、贵族身上佩戴的精美饰品,那些宫殿里陈设的器皿,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华丽光彩,无不与珐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辉煌时代的大门,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去了解珐琅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地介绍珐琅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精美的插图、详实的考证,将那些失传的技艺、精湛的工艺娓娓道来。那些五彩斑斓的釉料是如何调配的?那些复杂的纹饰是如何绘制上去的?那些高温的烧制过程又是如何精准控制的?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而我坚信,《珐琅艺术》这本书能够一一解答我的疑惑,让我对珐琅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工匠们,与那些承载着历史与美学的艺术品,进行一次灵魂的碰撞。
评分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我感觉作者用一种非常真诚和充满激情的口吻,呼吁大家关注和传承珐琅艺术。我喜欢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传承的使命感。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致力于珐琅艺术教育和推广的机构和个人,他们为珐琅艺术的未来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被他们的 dedication 所打动,也萌生了想要为珐琅艺术做些什么的念头。书中还探讨了珐琅艺术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例如,通过展览、交流活动等方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相了解和学习珐琅艺术。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促进了珐琅艺术的发展,也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珐琅艺术的认识,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欣赏者,变成了一个对它充满热爱和希望的传播者。
评分《珐琅艺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于珐琅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我之前对珐琅的认识,更多地局限于首饰和摆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珐琅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例如,书中关于珐琅餐具的介绍,让我了解了珐琅餐具不仅美观,而且易于清洁,非常适合家庭使用。我甚至还看到了一些关于珐琅建筑装饰的图片,那些色彩斑斓的珐琅装饰,让建筑瞬间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感。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关于珐琅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例如,珐琅涂层在电子产品、汽车内饰等方面的运用,这些都说明了珐琅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科技潜力。这种对生活化应用的关注,让我觉得珐琅艺术离我更近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美好事物。
评分当我翻开《珐琅艺术》的第二部分,我立刻被其中关于现代珐琅艺术的探索所吸引。我一直以为珐琅只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只存在于博物馆的展柜里,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书中介绍了许多当代珐琅艺术家,他们如何将传统的珐琅工艺与现代的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我特别欣赏那些大胆尝试新材料、新技法的艺术家,例如,将珐琅与其他媒介,如玻璃、金属、甚至数字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书中对这些当代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珐琅艺术无限的可能性和生命力。我喜欢书中对这些作品创作理念的探讨,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突破。这种对当下艺术的关注,使得《珐琅艺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活力的现状描绘。我甚至开始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尝试制作珐琅,我会选择怎样的风格和主题呢?
评分总而言之,《珐琅艺术》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美好的体验。我从书中不仅学到了关于珐琅艺术的历史、文化、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被珐琅艺术所蕴含的匠人精神、创新精神和文化传承精神所深深打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古老工艺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何跨越时空的界限,连接不同的文化和人群。我感谢作者为我们呈现了如此精彩的书籍,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珐琅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一定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让他们也能和我一样,领略珐琅艺术的魅力。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扇通往美学世界的大门,指引我不断探索和发现。
评分初读《珐琅艺术》,我首先被它那种宏大的叙事格局所震撼。作者似乎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个国家,而是将珐琅艺术的发展脉络,像一条蜿蜒的长河,从遥远的古代一直流淌到现在。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早期珐琅工艺的探索,那些关于金银器皿上点缀珐琅的记载,以及它们如何在丝绸之路上传播、融合,最终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珐琅风格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波斯珐琅的神秘庄重,拜占庭珐琅的宗教色彩,以及中国珐琅的宫廷典雅,这些不同的地域特色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喜欢书中对这些风格形成原因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单纯的描述,更是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因素。读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目睹着珐琅艺术的每一次蜕变和升华。书中对于珐琅制作工艺的细节描述,更是让我惊叹不已。那些繁复的掐丝、点彩、透明珐琅等技法,作者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阐述,即使是没有接触过珐琅工艺的读者,也能对其中的精妙之处有所了解。这种严谨而不失趣味的写作风格,使得《珐琅艺术》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艺术读物。
评分我一直对艺术品的修复与保护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珐琅艺术》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书中对于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珐琅艺术品,是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得以修复和保存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尤其关注关于珐琅脱釉、开裂等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相应的修复材料和技术。作者在描述这些专业知识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修复工艺的精妙之处。我发现,修复珐琅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补,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艺术的传承。每一个微小的修复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关于珐琅材料的科学研究,例如不同釉料的成分、烧制温度对珐琅质感的影响等等,这些内容让我对珐琅的物理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我想,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亲眼去看看那些修复完成的珐琅艺术品,感受它们重获新生的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