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集共收录吴昌硕绘画精品之作460余幅,部分作品为首次面市,弥足珍贵。
吴昌硕画集上卷目录
红梅图 一八七九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二
双松图 年代不详 南京博物院藏 ○○三
墨梅图 (之一~二) 一八七九年作 西泠印社藏 ○○四
冷香图 一八八○年作 朵云轩藏 ○○五
菊花图 一八八四年作 吉林省博物馆藏 ○○六
篱菊自黄图 一八八五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七
墨梅图 一八八六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七
荷花图 一八八六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八
荷花图 一八八六年作 吉林省博物馆藏 ○一○
松竹图 年代不详 吉林省博物馆藏 ○一一
红荷图 年代不详 吉林省博物馆藏 ○一一
天竹水仙图 年代不详 吉林省博物馆藏 ○一二
笋菇图 一八八七年 作 南京博物院藏 ○一三
牡丹水仙图 一八八九年作 朵云轩藏 ○一四
菊花图 一八八九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五
葡萄葫芦图 年代不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五
菊石图 一八九○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六
富贵花香图 年代不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一七
葫芦图 年代不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七
牡丹水仙图 年代不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八
墨荷图 年代不详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一八
古松图 年代不详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一九
菊花图 一八九○年作 吉林省博物馆藏 ○二○
灯梅图 一八九○年作 私人藏 ○二一
填词图 一八九○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二二
折技双色梅图 一八九○年作 朵云轩藏 ○二三
秋菊图 一八九○年作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二四
珠光一握图 年代不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五
荷花图 年代不详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二六
墨竹图 年代不详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二六
芜园图 一八九二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二八
梅石图 一八九二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二九
丛兰图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二九
风竹图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
松风溪谷图 一八九三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一
钟馗图 一八九三年 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二
紫藤拳石图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二
梅兰图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三
岁寒交图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四
芦花雁来红图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六
荷花图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六
菊花图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八
幽兰图 一八九四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三九
乳石山松图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四○
红荷图 年代不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四一
珠光剑气图 年代不详 首都博物馆藏 ○四二
荷花图 年代不详 首都博物馆藏 ○四三
天竹图 年代不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四四
牡丹图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四四
墨猫图 一八九六年作 私人藏 ○四六
乔松寿石图 一八九六年作 西泠印社藏 ○四七
桃石图 一八九六年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四八
墨荷图 一八九六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四九
菊石图 年代不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五○
菊花山果图 年代不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五一
梅石图 年代不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五二
幽兰图 年代不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五二
牡丹图 年代不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五三
竹石图 年代不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五四
辛夷图 一八九七年作 湖州博物馆藏 ○五四
金桂图 一八九七年作 嘉兴博物馆藏 ○五六
玉兰图 一八九七年作 嘉兴博物馆藏 ○五八
蔬果图 一八九七年作 嘉兴博物馆藏 ○六○
芍药图 一八九七年作 嘉兴博物馆藏 ○六二
白菜图 一八九七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六四
菊花图 一八九七年作 吉林省博物馆藏 ○六五
墨梅图 一八九七年作 中国美术学院藏 ○六六
芍药图 一八九七年作 私人藏 ○六七
天竹图 一八九七年作 北京文物公司藏 ○六八
香远益清图 年代不详 西泠印社藏 ○六九
桃花图 一八九九年作 吉林省博物馆藏 ○七○
甘谷泉香图 一八九九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七○
梅花篝灯图 一八九九年作 私人藏 ○七二
美意延年图 一八九九年作 私人藏 ○七三
拳石图 一八九九年作 私人藏 ○七四
荷花图 一八九九年作 私人藏 ○七五
蔬菜图 一八九九年作 私人藏 ○七六
墨竹图 一九○○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七七
岁朝清供图 一九○○年作 西泠印社藏 ○七七
墨荷图 一九○○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七八
芦塘秋色图 年代不详 西泠印社藏 ○八○
凤仙图 年代不详 吴昌硕纪念馆藏 ○八一
灼灼桃花颜图 一九○一年作 君艺术院藏 ○八二
夜湿天香露图 一九○一年作 君艺术院藏 ○八三
秋在白荷间图 一九○一年作 君艺术院藏 ○八四
错落珊瑚珠图 一九○一年作 君艺术院藏 ○八五
幽兰灵石图 一九○一年作 私人藏 ○八六
梅花蒲石图 一九○二年作 西泠印社藏 ○八七
冷艳图 一九○二年作 西泠印社藏 ○八八
鼎盛图 一九○二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八九
花卉图 一九○二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九○
幽兰图 一九○三年作 私人藏 ○九二
牡丹图 一九○三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九四
墨荷图 一九○三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九六
紫藤图 一九○三年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九七
梅花月影图 一九○三年作 私人藏 ○九八
红荷图 一九○三年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九九
晴霞图 一九○三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
菊花图 一九○三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二
菊花图 一九○三年作 吉林省博物馆藏 一○二
荔枝图 一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三
花卉图 (之一~紫藤)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四
花卉图 (之二~风荷)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五
花卉图 (之三~凤仙)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六
花卉图 (之四~凌霄)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七
花卉图 (之五~菊花)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八
花卉图 (之六~水仙)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九
花卉图 (之七~蔬菜)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一○
花卉图 (之八~雁来红)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一一
大富贵亦寿考图 一九○四年作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一一二
寿客图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三
红蓼墨荷图 一九○五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一三
花卉图 (之一~牡丹水仙) 一九○五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一四
花卉图 (之二~紫藤) 一九○五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一四
花卉图 (之三~菊花) 一九○五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一五
花卉图 (之四~雁来红) 一九○五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一五
梅石图 一九○五年作 香港艺苑藏 一一六
花果图 (之一~牡丹)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七
花果图 (之二~紫藤)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七
花果图 (之三 ~墨竹)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八
花果图 (之四~荷花)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八
花果图 (之五~荔枝)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九
花果图 (之六~青菜)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九
花果图 (之七~月季)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二○
花果图 (之八~芦橘)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二○
花果图 (之九~杏花)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二一
花果图 (之一○ ~葫芦)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二一
天香露湿图 一九○五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二二
芭蕉枇杷图 一九○五年作 常州博物馆藏 一二四
玉兰图 一九○五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二六
秋艳图 一九○五年作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二八
寿桃图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三一
花果图 (之一~文石双蕙) 一九○五年 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二
花果图 (之二~玉兰)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二
花果图 (之三 ~荔枝)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三
花果图 (之四~凤仙花)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三
花果图 (之五~杏花)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四
花果图 (之六~栀子花)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四
花果图 (之七~葡萄朱菊)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五
花果图 (之八~白荷)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五
花果图 (之九~蔬果)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六
花果图 (之一○ ~牡丹)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六
花果图 (之一一~石榴)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七
花果图 (之一二~桃实)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一三七
墨荷图 一九○六年作 私人藏 一三八
作者介绍
【目录浏览】:
吴昌硕(1844-1927)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处在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他诞生前四年,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激起了广大人民风起云涌英勇顽强的反帝斗争。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节节侵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基础起了变化,从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吴昌硕七岁那年(1850年),爆发了我国历史上规模*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革命的浪潮卷遍全国,也曾波及他的故乡。后来,经过*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政府一再遭到惨败;紧接着到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形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险局势。
于是中国人民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自发反帝斗争。*后辛亥革命表面上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革命胜利的果实仍然落入封建地主阶级手中,又形成了南北军阀封建割据、长期混战的局面,弄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直到吴昌硕逝世前数年,"五四"运动发生,我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紧接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得到了正确的领导,如火如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展开了序幕。就在他逝世那年,*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中国革命更深入地发展了。
在这时期中,正由于社会经济基础的急剧变革,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我国文化科学、文学艺术,也跟着起了重大的变化。其中如文字训诂、金石考据等学术研究的发展,对当时的文学艺术也曾产生不小的影响。
清乾(隆)嘉(庆)以后,由于古代重要文物的相继出土和外来技术的日益影响,我国的文学艺术也起了很大的变化。
在刻印方面,邓顽伯从书法入手,精研篆刻,刚健婀娜,戛戛独造,出入秦汉,自成一家。他的弟子吴让之刻印本其师法而能稍出新意,所作印稳练自然,别张一帜。赵撝叔篆刻融会汉印,能以六朝碑志之体化入,别开生面,与完伯、让之鼎足而三。
书法方面,由于包慎伯、康长素等人的竭力鼓吹,"碑学"大盛,几乎取"帖学"原有地位而代之。书法家们眼界既广,作品也就有了新的创造。例如,邓顽伯以篆隶笔法写真书,于姿媚之中别饶古厚之趣,伊墨卿以篆书笔法写隶,颇有清刚之气。
绘画方面,着重神韵气魄、强调"意到笔不到"的"写意画",几乎压倒了力求工细、纤毫毕肖的"工笔画"。画家们开始重视明清之交才气横溢异味军突起的青藤(徐渭)、雪个(朱耷)。清湘(石涛)的传统;特别是"扬州八怪",在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形成独特的风格。
至于诗文方面,在当时也出现了知名的诗人施愚山、郑板桥、赵瓯北等,都或多或少写下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袁子才反对桐城派复古主义的倾向,提出直抒性灵、表现个性的主张,在当时也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吴昌硕就是生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受过浓重的封建思想熏染的知识分子,他对当时人民的革命斗争缺乏正确的见地,但同时却不能不受到时代浪潮的冲击。他出身于中间阶层,目击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穷奢极侈与他们对广大人民的厌殊求,心中感到非常不满,同时又由于个人找不到出路,更感到苦闷和彷徨,迫切要求发泄自己胸中积压着的一股郁勃不平之气。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他便集中自己毕生旺盛的精力从事于文学艺术活动,希望能在这一方面有所表现于当世。
吴昌硕,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一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
鄣吴村是一个峰峦环抱、竹木葱茏的山村,风景十分清幽。在这样的山村中度过他的童年时代。幼年时求知欲很旺盛,好学不辍。起初跟着他父亲念书,后来往邻村的一个私塾中去就学。每天翻山越岭,来往十多里路,虽遇风雨从不间断。他十多风韵犹存时即嗜刻印,磨石凑刀,反复不已;他父亲见他近于此道,加以指引,遂得门径,益乐此疲。
十七岁那年,太平军从安徽直指浙西,清军尾随而来,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所不为,人民不堪清兵蹂躏,四处逃亡,流离颠沛,辗转于荒山野谷之中,此时,吴昌硕的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来他又与家人失散,独自一人到处流浪,替人家做短工、打杂差过日子,时常以野生植物和树皮草根充饥。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达五年之久,历尽千辛万苦,到二十一岁那年才回到家乡,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
吴昌硕于耕作之余酷爱读书。但家里藏书不多,为了满足日益增强的求知欲 望,他常千方百计去找更多的书来读。有时为了借一部书,往往来回行数十里路,也不以为苦。他借到了书,就废寝忘食,烯膏继晷,读了又读。阅读中摘了许多笔记,有时甚至把整部整卷的书抄录下来,以便反复研读。遇到疑难,必请教师友,绝不含糊过去。
正由于书籍这样难得,他对之非常珍爱。直到晚年,他看到一些残编断简,必设法加以收集和补订,慎重地保存下来,这个习惯正是在早年的艰苦条件下养成的。 他早年就极爱钻研与篆刻、书法有关的文字训诂之学,对于当时一般人视为做官"敲文砖"的八股文,却不大感到兴趣。二十二岁那年,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他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个秀才以后,就绝意场屋,不再赴考,一直依游幕和鬻艺为生。到了五十三岁那年,他一度被举为江苏安东(今涟水县)县令,因不惯于逢迎长官、鞭挞百姓,到任只一个月,便毅然辞去。从此他就厌弃官场生涯,专心致志地从事文学艺术上的深造。
二十九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到人文荟萃的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去寻师访友,刻苦学艺。起初他从俞曲园学辞章和文字训诂之学,为时约两年,为他后来的深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州,他结识了当时知名的书法家杨藐翁,向他请教书法和辞章。藐翁工八分书,尤善写擘窠大写;于汉碑能遗貌取神,著笔欲飞,而古茂之气溢于纸墨。博学多闻,对经学有精湛研究,所作诗文也简练凝重,为人尤耿介鲠直,不谐流俗。吴昌硕敬佩他的为人和治学,曾诚意备函要求列于门下。藐翁复信婉谢,表示愿以换帖弟兄相称。书中有"师生尊而不亲,弟兄则尤亲矣。一言为定,自首如新"等语,措辞极为恳挚。尽管藐翁这样坚决地谦辞,吴昌硕仍然以师尊之礼相待,在所作诗篇中有"藐翁吾先师"之名,并自称"寓庸斋内老门生",足见其尊师重道的热忱。
正由于他待人以诚,求知若渴,各地艺术界知名人士都很乐意与他交往,其中尤以任伯年、张子祥、胡公寿、蒲作英、陆廉夫、施旭臣、诸贞壮、沈石友等人与他交谊尤笃,相互切磋,几无虚目。同时他又从知名收藏家郑盦、吴平斋、吴愙斋等人处看到不少历代彝器文物和名人书画真迹,临摹欣赏,摘录考据,经年累月,孜孜不倦,既扩大了视野,又开拓了胸襟,学术修养有了提高,艺事也随之大进。
吴昌硕早年学习刻印,初师浙派,后又融合浙皖两派之长,参以邓(顽伯)、吴(让之)、赵(撝叔)诸家,而归其本于秦汉,发扬秦汉人"胆敢独造"的精神,深得纯朴浑厚之趣;既能融会前人法度,又善于变化,绝不为清规戒律所囿。正如他自己所说:"铤险医全局,涂岐戒猛驱"。
他于书法*重临摹《石鼓》文字,毕生精力尽瘁于此。他写《石鼓》常参以草书笔法,不硁硁于形似,而凝炼遒劲,气度恢宏,每能自出新意,而人寻味。所作隶、行、独草,也多以篆籀笔法出之,别具一种古茂流利的风格。偶作正楷,挺拔严毅,自始至终一笔不苟,尤见功力。 三十多岁时,他始以作篆籀的笔法绘画,苦无师承,后经友人高邕之介绍,求教于任伯年。伯年要他作一幅画看看。他说:"我还没有学过,怎么能画呢?"伯年道:"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随便画上几笔就是了。"于是他随意画了几笔,伯年看他落笔用墨浑厚挺拔,不同凡响,不禁拍案叫绝,说道:"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会成名。"吴听了很诧异,还以为跟他开玩笑。伯年却严肃地说:"即使现在看起来,你的笔墨已经胜过我了。"此后两人成了至交,始终保持着师友之间的友谊。
在师友们的热心指引和鼓励下,吴昌硕对作画有了信心,根据他平日细心观察、体验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广泛欣赏与刻苦学习,他所作的画不断地出现崭新的面貌。
吴昌硕对作画虽着重创新,但也不反对模仿,不过他认为取法要高。他对青藤、雪个、清湘、石田、白阳诸大家极为推崇,每见他们的手迹,必悉心临摹,吸收它的精华。 他又能熔合晚清各家长处于一炉,然后遗貌取神,加以创造革新,以极度简练概括的笔墨来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他所作的画笔恣墨纵,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正是"大处着眼,小心收拾"的结果。
当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精装彩印礼盒装】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购买欲,毕竟现在市面上很多书的包装都比较普通。拿到手后,我发现这套书完全没有让我失望。礼盒的质感非常好,送人自用都很有面子。打开之后,两卷书的内页让我眼前一亮。我平时对国画,特别是吴昌硕先生的作品比较感兴趣,这套画集里面收录的作品非常全,而且彩印的效果真的太棒了!那些花鸟画,色彩饱满,笔墨浓郁,简直就像真的一样。我特别喜欢他画的牡丹,那种富丽堂皇又带着一股野逸之气,真的是大师的手笔。除了画作本身,书里还有一些关于吴昌硕先生的介绍,以及对一些画作的赏析,让我对这位艺术家的了解更深入了一层。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他如何处理画面虚实关系的文章,感觉受益匪浅。
评分我是一位资深的中国书画收藏爱好者,多年来也积累了不少画册和字帖,但坦白说,像这样一套内容如此丰富,装帧又如此考究的礼盒装画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包装本身就非常有仪式感,打开后,两卷书的品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彩印的质量真的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吴昌硕先生的那些经典作品,无论是在色彩的饱和度、层次感,还是在笔墨的细节处理上,都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那些工笔画,细节丰富,色彩雅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原作就摆在面前一样。而让我特别惊喜的是,这套画集不仅仅局限于画作本身,还深入挖掘了吴昌硕先生的艺术生涯和创作思想,其中穿插的学术性文章,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艺术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关于他如何将金石学的理念融入绘画和书法,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空间感和节奏感,这些都有很详细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像吴昌硕这样既有深厚功力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家。这次有幸得到这套【精装彩印礼盒装】,简直是意外之喜。包装非常精美,打开后,两卷厚重的画集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彩印质量,吴昌硕先生的画作,无论是色彩的鲜艳度、层次感,还是笔墨的质感,都得到了非常好的还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他写意花卉的作品,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却蕴含着极其深厚的功力,色彩的搭配也非常讲究,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不失东方审美的含蓄内敛。而且,这套书的内容不仅仅是图录,还包含了大量的学术性文章,对吴昌硕先生的艺术理念、创作风格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深入的探讨。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贵的知识库,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吴昌硕先生的艺术。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绘画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看到了这套【精装彩印礼盒装】。首先,它精美的礼盒包装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打开礼盒,两卷书的质感扑面而来,纸张的选择非常讲究,触感细腻而温润。彩印的效果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吴昌硕先生的画作色彩饱满,笔墨浑厚,原作的韵味得到了极好的还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他写意花鸟的作品,那些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跃然纸上。更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欣赏画作,我还从书中了解到了关于吴昌硕先生的艺术创作背景、他的师承以及他的艺术思想。例如,书中关于他如何受到金石学影响,以及他如何将这种影响体现在绘画和书法中的论述,都让我对他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套书主要是被“吴昌硕画集”和“中国书画名家全集”这些关键词吸引的,因为我对吴昌硕先生的艺术成就一直非常欣赏,他的作品兼具古朴与创新,力量与雅韵。拿到这套书后,我首先被它的包装震撼到了,非常有质感,无论是送礼还是自己珍藏都显得非常大气。打开礼盒,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两卷精美的画集,书的纸张厚实,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吴昌硕先生的那些经典之作,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书法,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呈现,细节之处的笔墨痕迹清晰可见,色彩饱满而不失古韵。最让我欣喜的是,这套书不仅仅是画作的简单汇集,还包含了大量关于吴昌硕先生的生平介绍、艺术风格演变以及作品解读的文章,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吴昌硕先生艺术的认知。例如,其中关于他如何从金石派大家转向海派绘画,如何将篆刻的刀法和章法融入绘画,都有详细的论述,让我对他的艺术造诣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本身不是特别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但作为一个热爱生活、喜欢美好事物的人,我对这套书的评价只有一个词:惊艳!首先,它的外观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那个礼盒,真的像是送给珍贵朋友的礼物,拆开的过程都充满仪式感。书的装帧更是无可挑剔,精装,彩印,16开,这些标签一点不虚。打开第一卷,吴昌硕先生的画作扑面而来,那些花鸟,简直活了!牡丹的雍容华贵,荷花的清雅脱俗,梅花的傲骨凌霜,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色彩的运用,我只能说太绝了,浓墨重彩却又不失雅致,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仿佛能闻到花香,感受到笔墨的温度。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画作背后的故事,或者说是吴昌硕先生的生活点滴,这让我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和情感,这种体验是很多单纯的画册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套【精装彩印礼盒装】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我平时就喜欢一些有艺术价值的书籍,所以一看到吴昌硕画集,立刻就被吸引了。收到书后,无论是从包装还是到书的质量,都让我非常满意。礼盒的设计非常考究,很有档次。打开后,两卷书的印刷质量更是让我惊喜,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吴昌硕先生的那些经典画作,无论是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是在整体的意境上,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呈现。我特别欣赏他画中的那种雄浑古朴的气息,感觉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而且,这套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画册,里面还包含了大量的学术性内容,比如对吴昌硕先生艺术理念的解读,以及他创作方法的介绍。特别是关于他如何将金石学与绘画结合,如何运用篆刻的刀法和章法来表现画面,这些都让我学到了很多。
评分这套书真是太让人惊喜了!当初被“精装彩印礼盒装”这个名字吸引,以为顶多是一套装帧比较精美的画册,没想到收到后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打开礼盒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一种厚重和仪式感,精美的包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拆开后,两卷书的质感更是没话说,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实而富有弹性,触感温润。最让我惊喜的是彩印的效果,吴昌硕先生的画作色彩饱满,层次分明,原作中的笔墨韵味和色彩的微妙变化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还原,感觉就像真的面对着原作在欣赏一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写意花鸟的部分,那些牡丹、荷花、梅花,笔墨遒劲,色彩浓郁,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金石的浑厚,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而且,这套画集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录,里面还穿插了不少关于吴昌硕先生生平、艺术理念以及创作背景的介绍,让我对这位伟大的艺术大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仅是看画,更能体会到画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我平时也喜欢临摹一些古代名家的作品,这套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范本。
评分作为一位对书法艺术,尤其是篆书情有独钟的普通爱好者,这套【精装彩印礼盒装】无疑是我近期收到的最令我惊喜的藏书。首先,它的包装就非常出色,厚实的礼盒既有收藏价值,也彰显了其内在的品质。拆开后,两卷书的装帧都显得尤为精致,纸张的触感温润,色彩的印刷更是令人惊叹。我非常关注的是其中关于临摹石鼓文的部分。石鼓文作为篆书的源头之一,其古朴雄浑的韵味一直是我学习和探索的方向。这套书中的临摹版本,无论是线条的力度,还是结体的比例,都处理得十分到位,能够感受到吴昌硕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使得石鼓文在保持古意的基础上,更显流畅和遒劲。书中还附有详细的释文和赏析,这对于我这样的临摹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字的结构特点和字句的含义,从而提升我的临摹水平。
评分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一直对篆书情有独钟,尤其是石鼓文,那种古朴、雄浑的气息总是让我着迷。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套【精装彩印礼盒装】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入手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礼盒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打开一看,果然没让我失望!除了吴昌硕先生的书画作品,里面还有专门临摹石鼓文的部分,这真是太棒了!石鼓文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仔细的揣摩和临摹,笔画的粗细、起收,结体的疏密,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充满了力量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我反复对比了原作和这套书中的临摹,感觉吴昌硕先生在继承古意的基础上,又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他的笔法更加圆润流畅,线条也更富有弹性,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这部分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帖,还附有详细的释文和赏析,帮助我理解每个字的结构和字句的含义,这比单纯的临摹更有指导意义。另外,书中还有关于篆书的起源、发展以及赏析的文章,让我对篆书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