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为内部流通资料
介意者慎拍!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直指修道上易犯的错误和迷思!曲解修道的真义,以自我为中心来解释修道,并以修道来加强我慢,这是修道上的唯物。我们对修道的观念是正确的吗,亦或我们是用修道在加强我慢?我们有诚实面对修道上的问题吗,亦或我们总是穿着自欺的糖衣在修行?我们对修行的误解有深,前方的阻碍就有多大。我们有很多期望,尤其是当我们求道而陷入修道上的唯物时,我们预期灵修会给我们带来安乐、智慧和救助。这种对灵修的肤浅、自私的看法,必须彻底改正。最后,我们一放弃所有成觉的希望,在那一刻,道即开始敞开。这就好像等人一样,在你正要放弃希望,已经有了他来等于是做梦的想法,而认为他根本不会来的时候,他却出现了。修道也是如此。修道是耗尽一切期望,耐心是必须的。你不必过分强迫自己入道;等一等,停一下,不可太急于想要了解「实相」。我们首先必须看清求道的动机。如果我们以敞开的、不落「善」「恶」二边的心态来修道的话,那就无须野心。
创巴仁波切(1940~1987)是藏传佛教在西方讲经弘法的>第Y人。创巴仁波切成长於西藏,接受了正统的藏密噶举派佛法养成,二十岁时率僧人翻越喜马拉雅山流亡至印度,其后辗转前往西方, 1967年与阿贡仁波切在苏格兰创立第Y所藏传佛教海外静修中心——叁昧耶林;创巴仁波切的佛学素养高深且熟谙西方思惟,为藏传佛教弘扬海外奠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藏传佛法道统著重经典传承的准确与学术性,使得渴慕求道的西方人备感艰难;而创巴仁波切首度突破了这一堵文化高墙。他认为佛法是精神与世俗的合一,以独特的方式向西方追随者阐释佛法及禅修之道。创巴仁波切讲论佛理不拘形式,从心所欲地将抽象的理念运用在每个错综复杂的生命经验,也因此在西方掀起一股藏密修行风潮,追求心灵解放的的花童世代(flower children generation)深受创巴仁波切的行谊吸引,视其为精神导师。创巴仁波切由世界屋脊迁徙到大洋彼岸,一生正如他的第Y本英文著作「动中修行」(Meditation In Action)——修行是他毕生前进的方向与志业,著作包括《香巴拉:勇士之圣道》(Shambhala: The Sacred Path of the Warrior)、《突破修行之物质观念》(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自由的迷思》(The Myth of Freedom)和《当野马遇见驯师——修心与慈观》(Training the Mind and Cultivating Loving-Kindness)。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对抽象概念的容忍度。但正是这种“不迎合”的态度,才造就了它的不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它不带任何情绪化的渲染,只是冷静地剖析事物运作的本质规律。书中关于“能量转化”和“物质表象”的探讨,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认知维度。它没有陷入任何教条主义的泥潭,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探索性的姿态。每当我感到思路有些卡顿时,只需回溯到前一章或前几页,总能找到新的连接点,原来那些看似孤立的论述,实则编织成了一张严密而优美的逻辑网。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也显得十分考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让人在阅读时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己的专注度。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挑战我固有思维模式的文本,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或万能的公式,而是抛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迫使读者自己去寻找通往理解的路径。尤其欣赏其中对“实践”与“理论”之间张力的处理,它并不把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展示了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精微之处,以及实践又如何反过来修正和深化理论的循环过程。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将书中的观点与自身的过往经验进行对照和检验,这种互动的过程极其宝贵。有些段落的论述之精妙,让我忍不住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周遭环境中寻找那些与之对应的现象来印证。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仪器,用来校准我们感知世界的刻度,确保我们没有被那些模糊不清的“感觉”所误导。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它让你成为了一个更敏锐的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体验,是一种对“确定性”的温柔告别。它没有许诺你一个确定的未来或一个永恒的彼岸,而是教会你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建立起内在的稳定结构。作者处理复杂议题的方式非常成熟,他懂得在宏大的框架下,依然能抓住个体体验的细微之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时间感”的描述,那种对瞬间与永恒之间微妙关系的捕捉,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内在声音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坚实,不再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的内在支撑,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起伏跌宕时,能够保持一种超然的、却又不失慈悲的观察视角。这本书的重量,不在于纸张的物理重量,而在于它在读者心灵地图上刻画出的深刻轨迹。
评分我阅读过许多关于心灵成长和哲学探索的著作,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带给我如此深远的、非线性的影响。它的叙事结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性推进,而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螺旋上升过程。你可能在某一章节读到了一段话,当时觉得有些晦涩,但随着后续阅读的深入,突然间,那段话的意义便在你心中完全展开,仿佛一扇被遗忘的窗户被推开了。书中对“认知局限”的分析尤其深刻,它精确地指出了我们日常思维中最容易被自我欺骗的环节。这种被精准“点名”的感觉,起初是有些不适的,但正是这种不适感,成为了推动我进一步探索的强大动力。这本书需要“慢读”,甚至需要“边写边读”,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消遣品,而是需要投入心神去共振的工具。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初捧在手,便被其散发出的独特气息所吸引。它并非那种轻飘飘的、旨在提供即时慰藉的读物,而是像一座沉甸甸的宝藏,需要用心去挖掘。内容本身的设计,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的、被过度渲染的“灵性”叙事。相反,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自我审视,一种对既有观念体系的彻底解构与重塑。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心识运作机制”的论述,那些复杂的概念,初读时确实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茅塞顿开,便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是在探讨“执着”如何构建起我们世界的幻象时,那种层层剥离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正视自己日常思维中的诸多盲点。这不仅仅是一本“读完即走”的书,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你反复阅读和沉思的过程中,持续地在你内在播撒下探寻真实的种子。那种震撼感,并非来自外部信息的灌输,而是源于自身意识深处被触动后产生的共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