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态艺术哲学》又回到了理论研究的新起点,形成了超循环研究。作者的《审美生态学》,以生态审美场为逻辑发展的终端,《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以生态审美场为历史进程的终点,这本《生态艺术哲学》以前述二书的结尾为开端,展开了生态审美场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行程:在艺术审美生态化中形成生态审美场;在生态审美艺术化中,发展出生态艺术审美场;在艺术审美天化中,依次生发天性、天态、天构艺术审美场,形成天化艺术审美场系列。这就形成了承接与自身以往研究的成果,在理论、历史、应用三大领域的关联中,系统地建设了生态美学学科。
作者简介
袁鼎生汉族,1955年6月生,广西全州县人。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美学原理和美学史。著有《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审美生态学》、《西方古代美学主潮》、《审美场论》、《簪山带水美相依》、《天下第一美山水》等8部著述,参与合著《西方美学主潮》等6部,并主编有11部书,发表论文90余篇。先后获得13项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生态美学的三大定律
第一篇 艺术审美生态化
第一章 审美场
第一节 审美场生长为美学总范畴
第二节 审美场生成为美学对象
第三节 审美场的统观结构
第四节 审美场的生态运动
第二章 生态审美场
第一节 生态审美场的多维共生
第二节 生态审美场系统生发于审美场与生态场的对生
第三节 生态审美场的整生
第三章 生态美学
第一节 生态美学的由来
第二节 生态美学的定位
第三节 生态美学的趋向
第四节 生态美学的逻辑生成
第四章 生态范式
第一节 学术范式与生态范式
第二节 整生范式系统
第三节 整生图式
第二篇 生态审美艺术化
第五章 系统生发的生态美
第一节 生态美内涵的发展
第二节 事物潜能的整生与生态美基础
第三节 主客体潜能的对生与生态美的生成与发展
第四节 人与生境潜能的自然整生跟当代生态艺术美的涌现
第六章 生态美形式的生长
第一节 生态线性有序:结构聚力性形式
第二节 生态无序:结构张力性形式
第三节 生态非线性有序:结构聚力与张力中和发展的生态艺术美形式
第四节 生态形式美的生发规律与机制
第七章 从生态和谐到艺术生境
第一节 生态和谐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生态中和构成艺术生境
第三节 生态系统自觉的中和运行
第八章 走向艺术人生
第一节 历史铸就的审美人生范式
第二节 审美人生的生态美育机制
第三节 艺术审美生态化成就审美人生
第四节 艺术人生
第九章 生存美感的诗化
第一节 美生欲求
第二节 生存美感
第三节 生存美感的诗化结构
第四节 生存美感的特性
第三篇 艺术审美天化
第十章 大众文化与天性艺术审美场
第一节 大众文化艺术审美化与日常生活化的对生
第二节 大众文化宜生的审美风范
第三节 大众文化美生的价值理想
第四节 大众文化的审美制式
第十一章 天态艺术审美场
第一节天态艺术生境
第二节 天态艺术人生
第三节 天态艺术审美场的生发
第十二章 天构艺术审美场
第一节 艺术人生的天化结构
第二节 艺术生境的天化结构
第三节 良性环进的天构艺术审美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生态审美场
审美场逻辑结构和历史结构的整生化,均指向生态审美场的目标。审美场也就成了生态审美场的出发点。
在个体人生领域里,生态审美场由局部性、片段性、间歇性生成走向全域性、全程性、连贯性生成。在现实世界中,它由人类各族的特殊性生成,走向人类整体的普遍性生成,最后走向全球甚或宇宙良性环行的整生性构成。在历史领域里,远古实践性、文化性生存审美场,向古代客体生态性和近代主体生态性审美场递次发展,促成现代主客耦合共生性生态审美场,共成当代和未来天人整生性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场有着系统生成性和系统生长性。
在审美历史悠远漫长的行程中,在审美结构与生态结构双向往复的对生中,所展开的艺术审美生态化,是生态审美场生成的基本规律。其他规律或融入与属于这一基本规律,或通向与构成审美结构整生化的整体规律,共同成为生态审美场的生发机制。
艺术审美生态化,是艺术审美向生态领域拓展,实现审美场与生态场重合,形成生态审美场的过程与方法。它有远古原型的一面,有现代创新的一面,是现代向远古的螺旋式复归。它是审美历史生成的方法,结晶的方法,有着自由自然性。
第一节生态审美场的多维共生
生态审美场的多维共生,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完成,并向现实综合涌现的。
任何事物都是历史的“儿子”,都是在历史中逻辑化成长的,都有着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系统生成性,现当代及未来的生态审美场也不例外。它与“原型”状态的生存审美场、古代客体生态占主位的天态审美场、近代主体生态占主位的人态审美场,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家谱,秉承了“系统发育”的成果。
一、生态审美场的“原型”
生态审美场是生态活动与审美活动结合形成的审美场,是生态自由与审美自由统一生发的审美场,是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耦合并进而共生的审美场。生态审美场的前两大基本特征,在动物祖先的生态审美场中就已初步生成。也就是说,动物祖先的审美场,构成了生态审美场的最初原型,成为人类生态审美场的生物学远因。这里说的动物祖先,是就人类源出于动物界而言的,和说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同一个道理。它不专指人类直接承续的某种动物。
人类生态审美场的原型,除了动物生理生态审美场外,还有远古人类的实践性生存审美场和文化性生存审美场。三者统一,生成了后起的生态审美场的整体预构和先在规范。 ……
生态艺术哲学:在自然脉络中重塑感知与创造 《生态艺术哲学》并非一本描绘具体艺术作品的画册,亦非一本梳理艺术史流派的著作。它是一场深入的思辨之旅,一次对艺术与自然之间复杂、深刻联系的探索。这本书试图超越传统艺术的界限,将艺术的目光投向那片广袤而生动的自然界,并从中挖掘出哲学的脉络,构建一种全新的感知与创造的可能。 一、 艺术的边界:从“再现”到“参与” 长期以来,艺术的定义很大程度上被“再现”的视角所塑造。无论是古典写实主义对自然的忠实描摹,还是印象派捕捉光影的瞬间,艺术家的主要任务似乎是将外部世界“搬运”到画布、雕塑或文学作品中。然而,《生态艺术哲学》提出的核心观点之一便是,这种“再现”视角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挑战时显得捉襟见肘。自然不再仅仅是艺术家捕捉的对象,它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变化的系统,一个我们身处其中的、无法脱离的整体。 因此,本书将引发现代人对艺术“边界”的深刻反思。它不再满足于将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而是强调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参与”和“共生”关系。这种参与并非简单地将自然材料引入创作,而是艺术行动本身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同生长、演化。艺术的创作过程,不再是艺术家单向的表达,而是与自然界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共创。这是一种将艺术家从“统治者”或“观察者”的角色,转化为“倾听者”、“回应者”和“共舞者”的转变。 二、 自然的智慧:哲学的新灵感源泉 《生态艺术哲学》将目光投向自然界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智慧。这并非将自然拟人化,而是从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生命的多样性、物质的循环与转化中,汲取哲学思考的新养分。书中将探讨如何从菌丝网络的连接性中理解社会互联,从植物的向光性中领悟生存的韧性,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中洞察合作的重要性。 本书将重新审视那些被忽视的自然现象,例如: 时间感: 自然界的时间是周期性的、缓慢的、非线性的。与人类社会追求的效率和即时性截然不同,自然的时间尺度提醒我们放缓脚步,去理解缓慢的生长、长期的演化和不可逆转的进程。艺术创作是否可以借鉴这种“慢时间”,去拥抱过程本身,去体验等待与积累的价值? 物质性: 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物质性,物质在不断地转化和循环。从土石到生命,再到死亡与分解,物质从未消失,只是变换形态。这种物质的永恒循环,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存在、变化和最终消亡的深刻哲学启示。艺术是否可以更深刻地拥抱物质性,去关注材料的来源、生命周期以及其最终的归宿? 连接性: 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和物质都通过复杂的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菌丝网络、食物链、水循环,无不展现出强大的连接性。这种连接性挑战了我们以个体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引导我们去思考群体、系统和生态的整体性。艺术的创作和呈现,是否可以更注重关系的构建,去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不同物种之间? 非人类中心主义: 长期以来,人类将自身置于自然界的核心,将其他生物视为工具或资源。生态艺术哲学则倡导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承认其他生命形式拥有其内在价值和权利。艺术创作可以如何打破人类固有的偏见,去尝试理解和表达非人类的感知、情感和生存方式? 三、 艺术的形态:跨越媒介与边界的实验 《生态艺术哲学》将激发艺术形式的极大拓展。当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画布、雕塑或文字,而是深入到自然肌理之中,其形态将变得更加多元和动态。本书将不会罗列具体的艺术作品,而是探讨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实践范式: 大地艺术的深化: 借鉴大地艺术对地景的介入,但将更注重对地景的“治愈”与“修复”,而非单纯的改造。这可能涉及植物的种植、水体的净化、土壤的改良等,让艺术行动本身成为一种生态干预。 生物艺术的哲学反思: 探索利用生物材料、基因工程、微生物培养等进行的艺术创作,并对其伦理、哲学含义进行深入讨论。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对生命本质、创造力边界的哲学追问。 参与式与社群性艺术: 强调艺术与社区、当地居民的深度互动,共同创造与生态相关的艺术项目。例如,与农民合作,将农田变成艺术现场;与社区居民共同设计生态花园;通过艺术介入,提升公众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知和参与度。 数据艺术与环境监测: 利用大数据、传感器等技术,将环境数据转化为艺术表达。这可能包括对空气质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艺术呈现,从而以直观、感性的方式警示公众,并推动环境议题的讨论。 表演性与过程性艺术: 强调艺术创作的“过程”本身,将表演与自然过程相结合。例如,一个艺术家在森林中进行长期的观察与记录,将生命周期的变化转化为一种行为艺术。 四、 走向“生态文明”的艺术:责任与未来 《生态艺术哲学》最终指向的是一种面向“生态文明”的艺术。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试图为艺术在当下和未来扮演的角色提供一种哲学指引。在这个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艺术不再仅仅是装饰或娱乐,它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唤醒感知: 帮助人们重新打开感官,去感受自然之美,去体悟自然的脆弱,去认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 激发反思: 引导人们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行为模式,质疑那些导致生态破坏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 提供解决方案: 鼓励艺术家和研究者们,通过艺术的创新性思维,去探索和实践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生态治理的可能。 连接希望: 在面对生态挑战时,艺术可以成为一种连接希望的纽带,凝聚共识,激励行动,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生态艺术哲学》是一场持续的对话,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它邀请读者一同思考,艺术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们又如何在自然的脉络中,重塑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自身的理解与创造。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如何更好地存在”的哲学追问,而艺术,将是实现这一追问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