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宗绪主编的《明草诀百韵歌》介绍了,韩道亨 ,生卒年不详,字颖泉。工书法。明代晚期的一位江 南才子,他能诗善书,以行草为主,师法二王,主要 活动在明万历年间。《草诀百韵歌》是万历四十一年 (1613年)书写的,是把比较通行的草字集中起来, 找出它的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把主要的部首、 用法及部首间的区别,用五字一句的顺口溜编写出来 ,**明确地说明了草字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 并且还有正楷作对照,以便于记忆。这篇《草诀百韵 歌》在当时传诵一时,被当成行草书法的范本广为流 传。
正文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人,能够拥有这样一套《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我感到非常幸运。这套书不仅仅是书法学习的工具,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明草诀百韵歌》作为其中的一本,其名称本身就带有一种古典的韵味,让我联想到古人的生活和创作情境。我特别欣赏这套丛编的选本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它覆盖了中国书法史上各个重要时期和流派的代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绝佳机会。我发现,通过对这些经典碑帖的学习,我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能,更能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欣赏某些碑帖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感、思想,甚至能想象出他挥毫泼墨时的场景。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书籍的范畴,它承载的是历史的记忆,是艺术的传承,是民族的瑰宝。
评分这套《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简直就是书法爱好者的宝藏!我最近刚收到这套书,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仅仅是目录就让我心潮澎湃。里面收录了从汉魏到明清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碑帖,光是听名字就能感受到其分量。《明草诀百韵歌》作为其中一员,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整套丛编更是将中国书法艺术的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历代大家的作品,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每一部碑帖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和书写风格,相信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我的书法技艺定能得到质的提升。而且,这套丛编的装帧也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细节之处都做得十分到位,让人一看就觉得物有所值。我特别期待能深入研究其中几部我比较感兴趣的碑帖,比如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行书和草书作品,相信在它们的指导下,我能领略到书法的无穷魅力,也能让自己的心境得到沉淀和升华。
评分最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书法技艺的书籍,终于在《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中找到了我的目标。特别是《明草诀百韵歌》这一部分,虽然我一直对草书的理解比较浅薄,但经过初步的翻阅,我发现这套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它没有上来就让你硬背,而是从字帖的演变、经典草书的特点入手,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逐步建立起对草书的认识。而且,书中对每个字的临摹指导都非常细致,不仅讲解了笔画的起承转合,还分析了字的结构和章法,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地去模仿,而是能够理解其中的逻辑。这套丛编的优点在于它的系统性,它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碑帖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我不需要再去东拼西凑,就能在这套书里找到不同书体的经典范例,并学习到科学的临摹方法。我很有信心,在坚持学习这套书的过程中,我的书法水平一定会有显著的进步。
评分拿到这套《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着实是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我原本只是随手在网上看到,但当实体书摆在我面前时,那种厚重感和精致感是线上图片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明草诀百韵歌》这部分,我之前对草书一直有些望而却步,觉得它过于飘逸难以捉摸,但看到其中对草书的学习方法和经典解析,感觉一下子打开了思路。这套丛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碑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学习的路径和视野。我看到里面有对每部碑帖的背景介绍、书体特点分析,甚至还有一些临习指导,这对于我这样想深入学习但又缺乏专业指导的书友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的是它对每一个字、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这让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能更精准地把握每一个字的精髓。这套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传承和推广,让我由衷地感到钦佩。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情有独钟的收藏爱好者,这套《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对我来说,不亚于一次寻宝之旅。我一直深信,真正的艺术能够跨越时空,与灵魂对话。《明草诀百韵歌》虽然是其中一册,但其名号本身就充满了古韵和智慧。我尤其欣赏这套丛编在选材上的严谨和用心,它不仅仅挑选了那些名气最大的碑帖,更是在各个时期、各种书体中都力求经典,做到精益求精。这一点从它的装帧就可以看出来,厚重的封面,考究的内页纸张,清晰的拓印效果,都体现了编纂者和出版方的专业与诚意。我曾经尝试过自己去收集一些零散的碑帖拓片,但往往因为资料不全、版本不正而感到遗憾。而这套丛编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完整、权威的学习和收藏平台。我迫不及待地想将它摆在书架上,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去感受那些历经沧桑的墨迹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去体味那些书法大家在笔尖流淌出的千年风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