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寒食帖最美的字/大家墨宝

苏轼寒食帖最美的字/大家墨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古籍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苏轼
  • 寒食帖
  • 书法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名家字帖
  • 墨宝
  • 宋代
  • 书法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古籍
ISBN:9787554005934
商品编码:26314848978
开本:64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苏轼寒食帖*美的字/大家墨宝
  • 作者:编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 定价:6
  • 出版社:浙江古籍
  • ISBN号:978755400593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6-01
  • 印刷时间:2015-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64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93
  • 字数:30千字

内容提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文学成就极高,且善书画, 是中国文学艺术**罕见的全才。为“宋四家”之一 。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 食帖》,长卷,纸本,是苏轼书法作品的上乘之作,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的诗。诗句沉郁苍 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 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 “心手相畅”几近**的境界。故元代书法家鲜于枢 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 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著的《苏轼寒食帖*美的字》 精选苏轼《寒食帖》中90余字编纂成册。一字一面, 力求在方寸之内尽量展示苏轼《寒食帖》书法之美。
    每一字下加注点评一则,便于读者了解苏轼行书书法 特点。颇便于读者临摹与观赏。本书小巧便携,实用 与把玩兼可。
    

目录

正文


《千古风流:苏轼笔下的寒食意蕴》 苏轼,这位宋代文坛的巨擘,不仅以其豪放洒脱的诗词、跌宕起伏的人生为人称颂,更以其浑然天成的书法艺术,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瑰宝。而“寒食帖”,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不仅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苏轼在特殊心境下的情感流露,一幅穿越千年的生命画卷。 本书《千古风流:苏轼笔下的寒食意蕴》,旨在带领读者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探寻“寒食帖”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我们并非仅仅着眼于字形之美,而是试图通过对这幅墨宝的深入解读,勾勒出苏轼当时的心境、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如何将这份复杂的情感,化为笔尖上的飞扬与沉郁。 一、 时代背景与创作缘由:贬谪中的孤寂与坚韧 “寒食帖”的创作,离不开苏轼坎坷的人生轨迹。他曾是政治舞台上的耀眼新星,也曾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被贬黄州,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失去了往日的荣光,面对的是生活的艰辛与精神的孤寂。寒食节,本是祭奠先人、追思故人的节日,在这样的时节,面对清冷的环境,苏轼的情感更加复杂,他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更有对生命不屈的坚持。本书将详细梳理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社会背景、政治气候,以及他对“寒食”这一节令的独特理解,力图展现“寒食帖”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承载了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个人际遇。 二、 字形之美与笔墨乾坤:技法之外的灵魂跃动 作为苏轼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寒食帖”的笔墨技法自不必多言。本书将邀请书法名家,从章法、结构、用笔、墨色等多个维度,对“寒食帖”进行细致入微的鉴赏。我们将解析苏轼如何运用“屋漏痕”、“锥画沙”等经典笔法,如何通过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形成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然而,我们更强调的是,这些技法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苏轼情感宣泄的载体。在那些看似随意的笔画中,隐藏着他内心的波澜起伏,时而奔放恣意,时而沉静内敛。我们将通过对具体字句的书法表现力分析,展现苏轼如何在有限的纸面上,挥洒出无限的情感空间,让每一个字都仿佛拥有独立的生命。 三、 文本解读与情感共鸣:寒食意蕴的现代回响 “寒食帖”的文本内容,更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诗句中流露出的对亲人、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逆境中不失豁达与超脱的精神,都与千百年来无数普通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本书将对“寒食帖”的原文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我们将尝试从现代人的视角,去理解苏轼笔下的孤寂、思念、以及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尤其是在当下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重温苏轼的“寒食意蕴”,更能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情感寄托的深刻反思。 四、 跨越时空的对话:书法、文化与人生 “寒食帖”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它更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是苏轼个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本书将尝试将“寒食帖”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我们将探讨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书法来表达自我、交流情感。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寒食帖”在历代流传中的故事,那些曾经拥有过这幅墨宝的收藏家、鉴赏家,他们是如何与这件艺术品产生联系的?“寒食帖”又以何种方式影响了他们? 《千古风流:苏轼笔下的寒食意蕴》,旨在成为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可读性的读物。我们希望通过对“寒食帖”多角度、多维度的呈现,让读者不仅仅欣赏到其字形之美,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动人情感。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深度交流。我们相信,当您翻开本书,您将被苏轼笔下的那份“寒食意蕴”所深深打动,也将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收到《苏轼寒食帖最美的字/大家墨宝》之前,我对于书法名帖的认知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再是冰冷的印刷品,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艺术载体。书中对“寒食帖”的每一次墨迹、每一处筋骨的解析,都像是在为我揭示一个隐藏的宇宙。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痕迹,以及墨色在时间中沉淀出的厚重。那些看似随意的挥洒,实则蕴含着精妙的构思和严谨的法度。作者的解读,如同拨开迷雾的灯塔,让我看到了苏轼先生在创作这幅作品时,那复杂而又纯粹的心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字”的,更是关于“人”的,关于一个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豁达与才情的灵魂。它鼓励我在生活的磨砺中,也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韧与优雅。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苏轼寒食帖最美的字/大家墨宝》,便被那股穿越千年的苍劲与洒脱深深吸引。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东坡先生在寒食节那日,借酒浇愁、挥毫泼墨时的低语。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字帖,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艺术、关于人生、关于一个伟大灵魂的微缩史诗。翻阅过程中,我不禁想象,在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中,苏轼的心境是怎样的跌宕起伏?是面对贬谪的无奈,还是对人生哲思的洞察?书中的排版设计也颇为用心,将原帖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得以细细品味那“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奇绝笔法。每一字的结构、每一墨的浓淡,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与不凡的意趣。对于我这样一个书法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与大师的深度对话。它不仅仅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更是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一扇窗口。

评分

《苏轼寒食帖最美的字/大家墨宝》带给我的,远不止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这本厚重的书册,仿佛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苏轼先生那一代人的风骨与才情。每一次翻阅,都仿佛置身于宋代的风雅之中,感受着文人墨客的雅集,聆听着他们的诗词歌赋。书中对“寒食帖”的解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浪漫,让我对这件稀世珍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细腻而深刻,将那些古老的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笔触力量与情感表达之间关系的论述,它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是心性的流露。这本作品,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特别是苏轼书法艺术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让我更加敬佩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也让我对“天下一帖”的赞誉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苏轼寒食帖最美的字/大家墨宝》不仅仅是对“寒食帖”的呈现,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读着书中对每一笔、每一画的细致解读,我仿佛能触摸到苏轼先生那颗不屈不挠的心。他用遒劲的笔力,书写着生命的韧性;他用洒脱的墨迹,表达着对人生的理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是极尽考究,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对原作的尊重与对艺术的热爱。作者的解读,没有枯燥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对美的追求。它让我从一个纯粹的欣赏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与艺术对话的参与者。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才情,也让我对如何生活,如何面对挑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升华,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苏轼寒食帖最美的字/大家墨宝》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将苏轼先生的“寒食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在我面前。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书中通过对每一个字、每一笔的深入剖析,仿佛将我带入了苏轼创作的那个时刻,亲眼见证了那股喷薄而出的艺术激情。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感性与智慧,既有对书法技法的精准描述,又不乏对苏轼人生哲学的深刻洞察。我常常会反复阅读书中的某些段落,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深刻的连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欣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哲学、关于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光明的启迪之书。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更加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如苏轼一般,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