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30天轻松学会咏春拳(正统叶问永春拳 120分钟高清DVD完美呈现)
作 者:梁旭辉
I S B N :9787538171983
出 版 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5月第1版
字 数:200 千字
页 数:154 页
开 本:16 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450 克
定 价:35 元
编辑推荐
《30天轻松学会咏春拳》涵盖了咏春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咏春拳的基本技术,如手形、手法,步形、步法等,咏春拳的初级——小念头等基本内容。
目录
推荐序 叶准、冼国林、杜宇航、陈嘉桓序
自序
第一部分 那些人、那些事——咏春拳的源流与传承
一、严咏春,一个女人的传奇
二、医武双绝,“佛山赞先生”
三、咏春,叶问
四、“战士”张卓庆
五、李小龙,从咏春拳到截拳道
第二部分 学拳先明理,一切从零开始
一、“女人拳”、“少爷拳”,变成时尚拳
二、咏春拳有哪些特点
三、练习咏春拳要遵循什么章法
第三部分 必须常练的咏春拳基础动作
一、咏舂拳的手形与步形
拳形
掌形
指形
二字钳阳马
坐马
T字马
二、咏春拳的手法
问路手
日字冲拳
摊手
膀手
正学
横掌
按手
叠桥手
标手
窒手
拍手
荆手
杀颈
耕拦手
搁手
三、咏春拳的步法
圈脚开马
钳阳弓转坐马
直线左右进退马
直线前后进退马
圈步进弓退马
圈步旋转马
四、咏春拳的脚法
正踢脚
斜撑脚
横扫脚
后扫脚
第四部分 动作身形,立念为上——咏春拳套路之小念头
一、为什么说“念头不正,归不正”
二、小念头套路演练
开马
交叉按手、交叉封手、收拳
左右日字冲拳、罔手、捌手、收拳
左一摊三伏
左横拍手、格手、正掌、反掌、罔手、捌手、收拳
右一摊三伏
右横拍手、格手、正掌、反掌、圈手、蜊手、收拳
左右按手、双后按手、双前按手
双叠桥手、双杀颈手、换桥手
双摊手、窒手、标指、下拍手、顶手、反掌、圈手、荆手、收拳
左横拍手、左横掌、反掌、圈手、蜊手、收拳
右横拍手、右横掌、反掌、固手、蜊手、收拳
左摊手、拦手、摊手、圈手、横掌、反掌、圈手、俐手、收拳
有摊手、拦手、摊手、圈手、横掌、反掌、圈手、捌手、收拳
左膀手、底掌、反掌、圈手、刺手、收拳
右膀手、底掌、反掌、圈手、捌手、收拳
左右交替按手
连环日字冲拳、双反掌、圈手、双捌手、收拳
收马
第五部分 学以致用,咏春拳的技法训练
一、简单组合,快速上手
摊打
按打
标打
恪打
二、单藕手练习,培养攻防的条件反射
按手冲拳伏手
摊手底掌膀手
摊手正掌伏手冲拳
膀手标指
伏手正掌
摊手底掌圈手室手冲拳伏手
“摊伏膀”换位练习
摊手伏手横掌
三、双藕手练习,让动作快过意念
盘手对拆——底掌穿手按手冲拳
盘手对拆——圈手按手冲拳
离手对拆——同侧手单边膀手冲拳
离手对拆——同侧手换边膀手冲拳
离手对拆——膀手换手冲拳
离手对拆——标手按打
离手对拆——连消带打、内门转外门之一
离手对拆——连消带打、内门转外门之二
离手对拆——抽桥按打
离手对拆——交叉手按打拦打
附录
一、佛山功夫拜师通则
二、叶问咏春无忧堂学规及传承表
后记
内容介绍
霍元甲大侠第三代弟子梁旭辉先生将佛山咏春的发展史、现况及展望整合成这本《30天轻松学会咏春拳》,并以大篇幅,介绍了咏春拳的基础动作,咏春拳套路之小念头,咏春拳的技法训练等内容,既助读者有效了解咏春文化及典故,更帮咏春拳爱好者在30天里轻松学会咏春拳。
作者介绍
梁旭辉师父,现任佛山精武体育会和佛山市叶问研究会的会长,是中国著名功夫英雄霍元甲的第三代弟子,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则是梁旭辉的师公,梁旭辉的咏春拳师父是功夫李小龙的师兄张卓庆,梁师父并且是完整得到张卓庆传授咏春功夫和养生方法的中国徒弟。作为世界咏春联会的发起人之一,梁旭辉在咏春拳的故乡——中国佛山大地促进了咏春拳的发展,因而在全球咏春界享有非常高的声誉。梁旭辉师父习武近三十年,深造精武拳、叶问咏春拳、陈氏太拳,并自创“风花雪月诗”五种兵器功夫,自成一派。他的“无忧堂”功夫学校是环境非常优美的私人会所,同时“叶问咏春无忧堂”也是梁师父个人创立的商业品牌,包括加盟连锁的功夫学校和养生馆。梁旭辉作为佛山精武国术学院院长,对各种功夫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而许多功夫团体的代表人物,亦是他的好友。
我购买这本书时,最看重的是它宣传中的“训练完整视频教程”部分,虽然我拿到的只是文字描述。但即便抛开视频缺失的问题,仅从文字内容来看,它在“反馈机制”的构建上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武术训练,尤其是内家拳,极度依赖于外部的即时反馈——你的重心是否偏离?你的肘部是否抬高了?你的放松是否到位?这本书能够描绘出完美的“理想状态”,但它几乎没有提供“如何自我检测和纠正错误”的有效工具。例如,在讲解“摊手”的时候,它会告诉你对手的力如何化解,但没有告诉你,当你自己做这个动作时,如何通过感受自己身体的紧绷感或摇晃度来判断自己是否做对了。这使得读者在独自练习时,很容易固化错误的动作模式,而这些错误一旦形成,日后纠正的难度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份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图纸,但忘记告诉建造者,如果螺丝拧得太紧,墙体会如何开裂。它在“问题预判与解决方案”这块的规划是缺失的,这对于一本声称能“轻松学会”的教程来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读者读完后,留下的不是学会的自信,而是无数个“我好像做错了,但我不知道错在哪里”的问号。
评分我是一名武术爱好者,对传统武术的哲学层面比较着迷,所以当初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声称的“正统叶问咏春拳”背景去的。我期望能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武学心法,或者至少是关于咏拳历史传承的独家见解。坦白说,书中关于历史溯源和流派区分的部分写得还算清晰,结构性不错,让外行人能有个大概的轮廓。但一旦深入到具体的训练内容,那种“正统”感就迅速消退了。所谓的“训练完整视频教程”的文字化描述,更像是对视频内容的简单复述,完全失去了动态演示中那种韵律感和节奏变化。比如,谈到“小念头”的训练,强调的是松柔和意念的统一,但文字再怎么描述“柔如棉花,劲似钢铁”,读者也无法体会到这种矛盾统一体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平衡的。它提供了一张宏伟蓝图,却没给我们提供制造零件的说明书。很多核心概念的阐述,最终还是落在了对“意”的引导上,而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师父现场纠正的人来说,“意”这种东西,往往是最难从书本上传递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武术史学家写的教科书,而不是一位手把手带徒弟的资深教练留下的秘笈。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你在深夜对着镜子就能有所体悟的“顿悟”瞬间,这本书可能无法满足这份期待,它给出的更多是“待办事项清单”而非“通关秘籍”。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30天”口号,希望能在短期内对咏春拳有个初步认识,为后续的线下学习做个铺垫。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在节奏把控和难度递进上做得非常失败。它似乎想在一本书里塞进所有东西——从基础的马步桩功到相对复杂的双黐手练习,再到一些套路的分解动作。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做法,导致每一个环节的讲解都显得仓促而肤浅。前几天的内容看似简单,但稍微深入一点,比如讲解到黐手时手部角度的微调,那种需要精确到毫米的控制,在文字描述中就显得非常晦涩难懂。读者很容易在最初几天就被大量的术语和看似矛盾的训练要求所淹没,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它没有像一个好的教程那样,将学习过程分解成易于消化的“模块”,而是把整个体系生硬地堆砌在一起。特别是关于步法和身法的配合,这是咏春拳的灵魂之一,但书中对如何在移动中保持结构稳定性的描述,力度远远不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武术超市里走了一圈,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但每件商品我都没有真正拿起来细细端详。它没有有效地引导读者建立起“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训练路径,反而像是一本“咏春拳术语速查手册”,速度快了,但内化慢了。
评分这本号称“30天轻松学会咏春拳”的书,说实话,我抱着挺大的期待翻开的,毕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用这么短的时间“轻松学会”,听起来简直是武术界的“速成秘籍”。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嘛,就有点像对着一本厚厚的食谱,里面画满了精美的菜肴图片,却缺少了最关键的——食材和火候的精确指导。书里的文字描述,虽然力求详尽地勾勒出咏春拳的招式、套路和理论框架,但那种“形”的领悟,似乎永远隔着一层屏幕,无法真正渗透到肌肉记忆里。比如,讲到“日字冲拳”的发力轨迹,文字上写得天花乱坠,什么“寸劲”、“中线理论”,但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如何将这种抽象的力道具象化到每一次出拳的瞬间,书里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它更像是一本“咏春拳百科全书的目录”,把所有重要的名词都列出来了,但每条名词后面的内容都浅尝辄止,缺乏实战或训练中那些微妙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理解的“临界点”的描述。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背诵一篇关于游泳的理论文章,虽然我能背下所有关于浮力和阻力的公式,但一旦跳进泳池,我还是得靠本能和教练的纠正才能真正游起来。对于想通过阅读来建立扎实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操指导的衔接上,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让人读完后,不是“轻松学会了”,而是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还有太多不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看起来非常专业,尤其是提到“咏春拳谱”的部分,让人感觉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然而,当我真正开始研究那些所谓的“拳谱”内容时,就发现它更像是一种对传统文本的机械复制,而非现代化的教学解读。那些古老的描述语言,虽然带着韵味,但在缺乏详细的现代注释和图解对照时,对于不懂行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比如,对某些拳谱中特有的比喻或口诀的解释,往往一笔带过,没有提供足够的上下文来帮助读者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或实战意义。这使得“拳谱”部分更像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供人瞻仰,却不适合日常练习。而且,这本书在“武术”与“健身”之间的平衡把握得也不佳。它试图同时满足那些追求实战应用的人和仅仅想做一些基础防身运动的人,结果两头都没讨好。对于想真正了解武术内核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哲思”深度不够;而对于想单纯通过训练获得身体协调性的人来说,它又过于纠结于那些晦涩的传统概念。这本书的“专业性”似乎更多体现在对资料的引用和整理上,而不是在“教学创新和读者体验优化”上。它更像是一篇学术论文的初稿,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实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