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和“协和”妈妈精彩亮相
绪 产检做得好,生娃没烦恼
做个孕前检查*安心
备孕1年未果,需做不孕检查
专题 马大夫问诊室
别慌,这样迎接二孩驾到
怀孕到底要做多少次检查
Part 1 孕1~2月 孕1~8周 建档前要做的检查
试纸、尿检或抽血验孕,*早在孕5周就能测出来
验尿简便易操作
去医院做B超
验血*准确
基础体温监测
身体发出什么信号表示“中标”了
“中标”后孕妈妈的身体变化
算一算,我在哪天“卸货”
末次月经计算法
受精日计算法
**孕吐计算法
按初觉胎动的日期来算
根据B超检测推算预产期
子宫底高度估计法
推算嫌麻烦?一眼看出预产期
产检前看一下,省时省力一次过
做B超看妊娠囊,要多喝水使膀胱充盈
做B超宝宝位置不对,可以出去走走再照
准爸爸帮忙排队,节约时间
一定要重点看
B超(孕5~8周)确定妊娠囊位置,并排除宫外孕
从B超结果看妊娠囊
“迁移”过程中的意外:宫外孕
宫外孕后3个月,可考虑再次妊娠
孕早期要贴心呵护,预防流产
高龄或有过流产史的孕妈妈需要做B超(孕6~8周)看胎心胎芽
超声结果看胎心胎芽
胎宝宝的心跳感觉好快啊
Part 2 孕3~4月 孕8~16周 **次正式产检 医院建档要趁早
Part 3 孕5月 孕15~20周 第二次正式产检 唐筛,如没过需要做羊水穿刺或无创DNA
Part 4 孕6月 孕21~24周 第三次正式产检 B超大排畸,筛查脑部、四肢、心脏等畸形
Part 5 孕7月 孕24~28周 第四次正式产检 妊娠糖尿病筛查,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就能轻松过
Part 6 孕8月 孕29~32周 第五次正式产检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筛查,避免先兆子痫
Part 7 孕9月(一) 孕33~34周 第六次正式产检 B超评估胎儿体重,胎心监护看胎儿状况
Part 8 孕9月(二) 孕35~36周 第七次正式产检 阴道拭子、B超、心电图和内检,提早考虑顺OR剖
Part 9 孕10月(一) 孕37周 第八次正式产检 监测胎动、胎心率,测量骨盆,放松放松再放松
Part 10 孕10月(二) 孕38~42周 第九次正式产检 临产检查,宝宝随时跟你见面
Part 11 产后42天检查 看妈妈是否恢复,宝宝长得是否达标
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孕期护理的书籍,虽然书名挺有吸引力的,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在一些关键领域的阐述上还是稍显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新手父母可能会感到困惑的实际操作层面。比如,在营养补充方面,书中提到了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性,也列举了一些建议的食物来源,但对于孕期不同阶段的食谱变化和个性化调整,描述得不够细致。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具体到“一周三餐”的范例,而不是泛泛而谈。此外,对于孕期常见的消化系统不适,比如便秘和胃灼热,虽然提到了缓解方法,但多是基于药物或保健品的角度,对于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来根治,深度就不够了。我更期待看到一些生活化的、易于坚持的建议,而不是动辄需要购买昂贵产品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这本书像是一个基础知识的普及读本,但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准父母来说,可能还需要查阅更多的专业资料来弥补信息上的空白。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孕期心理健康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深度,但整体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略显平淡,缺乏一种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的力量。它详细分析了准妈妈可能面临的焦虑、情绪波动以及夫妻关系的变化,理论依据倒是挺扎实的,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研究的观点。然而,在如何有效引导伴侣参与到孕期支持体系中时,建议显得有些程式化。例如,书中建议“多沟通”,但没有提供具体的场景对话模板或者处理冲突的实用技巧。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擅长主动表达需求的孕妇来说,这种“软性”建议往往难以落地。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一些更具操作性的“剧本”——比如当先生因为工作压力而表现得疏远时,妻子可以如何巧妙地开启一次有效谈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告诉他你的感受”这种初级阶段。这本书在理论层面是合格的,但在将理论转化为日常情境下的实操指南方面,略显保守和含糊。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很精美,这一点值得肯定,纸张质量也很好,阅读体验不错。然而,作为一本工具书,它在索引和关键词查找方面的设计却显得不够人性化。当我试图快速查找“妊娠糖尿病的餐后血糖监测标准”或者“新生儿黄疸的家庭观察要点”时,往往需要翻阅好几页才能定位到相关内容,缺乏清晰的侧边栏提示或者详细的目录结构。对于时间宝贵、信息需求高频的孕期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必须具备极高的检索效率。此外,书中引用的数据和参考资料的更新频率似乎有待提高,有些关于最新医疗指南的交叉引用感觉稍显陈旧。我更希望它能像一个不断迭代的App一样,提供最新、最易于检索的权威信息,而不是一本信息量大但查找困难的传统书籍。
评分在处理“产后恢复”这个话题时,这本书的视角似乎稍微偏向了理想化的恢复路径,对于那些经历复杂分娩或有特殊产后状况的母亲关注不足。比如,关于盆底肌修复,书中给出了标准的恢复时间表和基础锻炼,但对于产后早期出血、持续性疼痛或者母乳喂养遇到的初期困难,提及得非常简略,仿佛这些只是“小概率事件”。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在产后初期经历了严重的身体和精神低谷,她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多休息”这种建议,而是关于何时应该寻求专业物理治疗师帮助,以及如何区分正常的产后不适和需要立即干预的信号。这本书在强调“美好”的恢复过程时,似乎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更像是一本针对“一切顺利”的产妇的指导手册,对于那些需要额外支持的群体,参考价值打了折扣。
评分关于分娩准备这一章节,坦白说,我觉得有点虎头蛇尾。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不同分娩方式的生理过程和优缺点,这一点做得比较客观全面。但是,当话题转向“产前运动”和“拉玛泽呼吸法”的实际练习时,描述就变得非常抽象了。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文字指导来练习一些拉伸动作,结果发现完全摸不着头脑,因为缺乏清晰的图解或者视频辅助说明,仅仅依靠文字描述“深吸气,腹部放松”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需要提前进行身体训练的准妈妈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遗憾。分娩是身体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迫切需要清晰、可量化的训练指导。如果这本书能附带一套详细的、分阶段的运动指南,哪怕只是配上高质量的插画,其价值都会大大提升。现在看来,这部分内容更像是知识点的罗列,而非实用的训练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