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9787030298744

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97870302987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玥莹,邹剑秋 著
图书标签:
  • 高粱
  • 病虫害
  • 抗性
  • 分子机理
  • 农业
  • 植物病理学
  • 植物保护
  • 遗传学
  • 生物学
  • 作物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98744
商品编码:264937639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作者 李玥莹,邹剑秋
定价 53.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298744 出版日期 2011-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322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了适应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全面推进新形势下而编写的。全书共分15章分四个方面阐述了高粱常见病害丝黑穗病、蚜虫和螟虫如何采用生理生化分析手段、分子标记等方法对高粱抗病虫的抗性分子机理进行研究,明确高粱抗性机制,进而定位抗性基因,为高粱抗性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可供农学、医学和农科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有关研究部门管理者和相关农、医类高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邹剑秋(1965-),女,无党派,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沈阳师范大学教授。1987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在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在沈阳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进修一年,从事高粱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多次赴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进行高粱抗螟虫资源的鉴定、筛选、标记与应用研究工作。现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兼任国家高粱改良中心副主任;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国际高粱合作项目中国首席科学家;担任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植物学会理事等多种社会职务;荣获2009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并被评为辽宁省第五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
  5年来,共主持完成国际合作、863计划和省部级项目11项,现主持在研项目6项。育成高粱杂交种20个,引进资源300余份,育成系和恢复系20余个。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厅级科技创新奖8项。申报国家1项。培养研究生3人。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科技创新成果“高粱雄性系7050A的创造与应用”,在杂交亲本选择、育种技术方法、A2细胞质转育上都具有创新性,全面提高了系的配合力和抗性水平,实现了系的更新换代,解决了在高粱生产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产量低、抗性差、遗传单一等多种难题。这项成果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地位。全国有6个农业科研单位应用7050A育成并审定推广了10个高粱杂交种,现已累计推广1200万亩,增产粮食12亿公斤,增收13.27亿元。此外,育成和推广的能源专用高粱品种辽甜1号至7号7个新品种,填补了我国没有能源专用高粱杂交种这一空白,有力地促进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李玥莹(1966~),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1998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2年9月到2003年2月在联合国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高粱抗螟虫分子标记研究工作;2003年4月至7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农学院进行研究工作;2006年7月在美国国家农业部植物研究所交流学习。现任辽宁省教育厅“生物系统进化与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负责人,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第三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
  多年来一直从事高粱抗病虫抗性分子机理的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国际合作一项;2006年主持的研究项目“高粱抗蚜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基因定位”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国家发明2项;培养研究生12人;发表论文20多篇;同时承担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高级生物化学研究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高粱抗病虫害的分子奥秘:解析中国高粱遗传改良的新篇章》 一、引言:高粱——中国重要的战略性粮食作物 高粱,作为世界性杂粮作物之一,在中国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广泛的分布区域。其耐旱、耐瘠薄的特性使其成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高粱品质、产量以及抗逆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始终是制约高粱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针对病虫害的防治,传统上多依赖于化学农药,但长期使用不仅导致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超标,还易诱发病虫害的抗药性,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深入挖掘高粱自身抗病虫害的遗传资源,阐明其抗性产生的分子机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遗传改良,已成为当前高粱科研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书,虽然其主题聚焦于“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但其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研究范式以及对作物遗传改良的深远意义,远远超出了书本内容的本身。它代表了我国在高粱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为我国高粱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我国科学家不懈探索精神的肯定,更是对未来高粱遗传改良方向的一次深刻启示。 二、遗传改良的宏大背景:从经验到科学的飞跃 在漫长的农业实践中,人类通过世代的选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高粱品种资源,其中不乏一些对特定病虫害表现出一定抗性的品种。这些“经验性”的选育,是农业文明进步的基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学科的兴起,我们对生命活动的认识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遗传改良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 过去,我们关注的是植株的表型特征(如抗病性强弱),而现在,我们能够深入到基因层面,探究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理解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从“黑箱”到“透明”的探索: 过去,我们不完全清楚高粱为何对某种病虫害具有抗性,只是观察到结果。现在,通过分子机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出具体的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等“幕后机制”。 从“试错”到“精准设计”的飞跃: 了解了分子机理,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基因挖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甚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直接创制出具有优异抗病虫害性状的新品种,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和精准度。 本书的研究,正是在这个宏大背景下进行的,它体现了我国高粱遗传改良正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向现代分子育种转变,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迈向了国际前沿。 三、高粱病虫害的挑战:不容忽视的威胁 高粱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面临多种病害和虫害的侵袭,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不仅直接导致产量损失,还会严重影响籽粒的品质,甚至引发大规模的绝收。 (一) 主要病害: 1. 高粱炭疽病(Sorghum Anthracnose): 由病原真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引起,是高粱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时,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均可受侵染,导致叶片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茎秆出现条纹状或长圆形溃疡斑,严重时导致植株矮化、枯死,穗部病斑导致籽粒败育,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该病害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容易流行,对高粱生产造成巨大威胁。 2. 高粱散黑穗病(Sorghum Kernel Smut): 由病原真菌Sporisorium sorghi引起,主要侵染高粱的雌花,导致子房内形成黑色的病原菌孢子堆,最终将籽粒变为黑粉状的病组织,形成所谓的“黑穗”。此病害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严重影响籽粒的食用和加工价值。 3. 高粱褐条病(Sorghumpyrazone): 由病原真菌Pyricularia oryzae引起,该病原菌也寄生于水稻,在感病高粱品种上,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细长的黄褐色条斑,有时在条斑上可见黑色小点(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严重情况下,叶片会迅速枯死,影响光合作用,进而降低产量。 4. 高粱霜霉病(Sorghum Downy Mildew): 由病原菌Peronosclerospora sorghi引起,属于卵菌纲。在叶片背面,常可见灰白色或紫色的霉层,叶片正面则出现淡黄色或褐色病斑。该病害主要影响幼苗和生长中期的植株,严重时导致叶片萎蔫、生长停滞,甚至植株死亡。 5. 高粱锈病(Sorghum Rust): 由病原真菌Puccinia purpurea引起。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橙黄色至铁锈色孢子堆,有时排列成行,呈线状。严重感染时,大量病斑会覆盖叶片,导致叶片过早衰老、干枯,影响高粱的生长发育。 (二) 主要虫害: 1. 高粱蚜虫(Sorghum Aphid): 种类较多,其中以高粱蚜(Rhopalosiphum maidis)最为常见。它们通常聚集在嫩叶、叶鞘和幼穗上吸食汁液,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叶片卷曲、畸形。同时,蚜虫还会传播多种病毒病,进一步加剧对高粱的危害。 2. 高粱螟(Sorghum Borer): 主要包括高粱大螟(Chilo sacchariphagus indicus)和高粱小螟(Chilo partellus)等。幼虫在植株的茎秆内钻蛀,破坏输导组织,导致植株生长不良,顶部枯萎(心叶枯死),茎秆变细,甚至倒折。受害的茎秆易感染病菌,降低产量和品质。 3. 玉米(高粱)叶蝉(Corn Leafhopper): 种类较多,如玉米叶蝉(Cicadulina triangula)。它们吸食高粱叶片的汁液,造成叶片出现失绿斑点,严重时叶片边缘变黄,植株生长缓慢。叶蝉也是一些高粱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4. 蛴螬(White Grubs): 即金龟子的幼虫,主要为害高粱的根部。它们在土壤中啃食高粱的幼根和根系,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5. 蝼蛄(Mole Crickets): 同样是土壤害虫,以其强壮的前足在土壤中挖掘通道,并啃食高粱的幼苗和根系,造成植株死亡或生长缓慢。 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与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管理以及品种抗性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防控局面。 四、分子机理研究的意义:解锁高粱抗性的“密码” 本书的研究,正是着眼于揭示高粱抵御这些病虫害的“内在机制”,即分子机理。这一研究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深化对生命过程的理解: 探究抗性分子机理,本质上是在解析高粱与病原菌、害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层面机制。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植物免疫系统是如何启动和工作的,病原菌和害虫又是如何打破植物防御的。例如,了解高粱细胞壁组成、次生代谢产物(如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的合成与积累,以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如JAZ蛋白、WRKY转录因子等)在高粱抗病虫害中的作用,可以极大地深化我们对植物与微生物/昆虫互作的认知。 发现新的抗性基因与分子标记: 通过对不同抗性水平品种的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可以鉴定出与抗病虫害性状紧密关联的基因(QTLs或eQTLs),以及参与抗性反应的关键调控因子。这些基因或其调控元件,就是高粱抗性的“遗传基础”。同时,研究中发现的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如SNP、SSR等),可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的关键工具,加速优异抗性基因的传递和聚合。 指导分子育种策略的制定: 一旦明确了某个基因或基因家族在高粱抗性中的关键作用,育种家就可以针对性地设计育种方案。例如: 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 鉴定出具有潜力的抗性基因后,可以进一步进行基因克隆,并通过转基因或基因编辑技术将其导入到育种材料中,以评估其抗性改良效果。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已发现的分子标记,在杂交后代或突变群体中,高效地筛选出携带优异抗性基因的个体,避免了对大量个体进行田间病虫害鉴定,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对于某些功能基因,如果能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如提高表达量、改变活性等),则可能直接创制出具有特定抗性的新种质。 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发展: 对抗性分子机理的深入理解,也为开发更具创新性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如果发现某个基因产物能够诱导高粱产生某种特异性的次生代谢物,那么就可以尝试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如微生物菌剂、诱导剂等)来调控该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高粱的自身防御能力,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提升我国高粱遗传改良的国际竞争力: 基础研究的突破是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前提。本书的研究成果,一旦取得突破,将有助于我国在高粱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改良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五、研究内容展望(基于书名推测): 尽管本书的具体内容我们无法详尽知晓,但根据书名“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其可能涵盖以下研究方向: 重点病虫害的筛选与鉴定: 深入调研我国高粱生产中主要的、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病害和虫害种类。 高粱抗性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 收集国内外优异的高粱抗病虫害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筛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材料。 关键抗性基因的挖掘与鉴定: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RFLP、SSR、SRAP、GBS、BSA等)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抗性种质中定位或鉴定与抗病虫害性状相关的基因(QTLs)或候选基因。 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研究: 运用转录组学(RNA-Seq)等技术,比较分析感病/感虫与抗病/抗虫品种在感染前后的基因表达谱变化,揭示参与抗性反应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 蛋白互作网络的研究: 运用蛋白质组学(如Y2H, AP-MS等)等技术,研究抗性相关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构建分子互作网络,解析抗性信号的传递过程。 次生代谢产物与抗性的关系: 分析不同抗性水平的品种在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上的差异,例如,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等,探究这些化合物在高粱抗性中的作用。 高粱抗性相关的功能基因的克隆与验证: 对已鉴定的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并通过转基因、基因敲除、基因编辑等技术,验证其在抗病虫害中的具体功能。 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 开发高密度SNP芯片、SSR标记等,并将其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速优异抗性基因的育种过程。 六、结语:科技赋能,共筑高粱绿色未来 本书的诞生,是中国高粱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高粱抗病虫害分子机理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面向未来、以科技为驱动的作物遗传改良新范式。通过对这些分子奥秘的深入挖掘,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高粱自身的遗传潜力,创制出更多绿色、高效、抗性优异的品种,从而为我国高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科技的力量。我们期待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够尽快转化应用于高粱的实际生产和育种实践中,让高粱这一古老而重要的作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稳、严谨的感觉,深蓝色的背景上,是抽象但富有力量的高粱穗图形,旁边标注着“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这个略显学术的标题,以及那个9787030298744的书号。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植物病理学或者分子生物学研究者,我是一个对农业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尤其对我们国家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它们如何抵御病虫害,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奥秘,感到格外的兴趣。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联想到的就是那些在田间辛勤耕耘的农民伯伯,他们年复一年地与大自然的挑战作斗争,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为了解开这些挑战的“秘密武器”而诞生的。我想象着,翻开书页,那些复杂的分子结构图、精密的实验数据,以及作者们严谨的论述,将带领我进入一个微观的世界,在那里,高粱植株的细胞如同一个个坚固的堡垒,对抗着来自真菌、细菌、病毒以及各种害虫的侵袭。它不仅仅是关于高粱的故事,更是关于生命顽强不息,关于人类智慧与自然斗争的缩影。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那些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抗性机制,是如何在分子层面运作的,是哪些基因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又是哪些信号通路在指挥这场无声的战役。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通往未知科学领域的窗户,它承载着知识,也承载着我对中国农业未来的期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本身就透着一股扎实的研究范儿,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里辛勤付出的科研人员。我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一直很关注,特别是那些能够为我们国家重要的粮食作物提供根本性解决方案的研究。高粱,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作物,其在病虫害面前的表现,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口粮安全和经济发展。我虽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但我对植物如何抵御外界威胁的科学原理充满好奇。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扇通往高粱“内在世界”的窗口,它将带领我探究,在高粱的细胞深处,是如何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来对抗各种病原菌和害虫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解释,高粱的哪些基因片段承载着抗性的“秘密”,这些基因又是如何被激活,从而产生出能够抵御病虫害的蛋白质。我也好奇,在面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时,高粱的防御体系是否会有所不同,又会如何进行精密的调控。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它更是一种科学智慧的体现,它揭示了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强大生命力,也为我们利用科学手段,提升农作物抗性,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借鉴。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有一种立刻想要翻开细读的冲动。原因很简单,《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这个标题,精准地击中了我的一个长期关注点:农业科技的深度发展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高粱,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病虫害,则是其生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传统的防治方法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提升作物的自身抗性,无疑是更具长远意义的解决方案。这本书,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去探究“分子机理”这个极其专业且前沿的领域。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高粱是如何在基因层面,甚至是蛋白质层面,构建起一套精密的防御体系。比如,当某种病菌入侵时,高粱细胞内的哪些基因会“觉醒”,产生出能够抵御甚至消灭病菌的物质?又或者是,当害虫来袭,高粱又会通过怎样的分子信号,来召唤自身的“卫士”,或者释放出让害虫避之不及的“化学武器”?这些微观世界的奥秘,一旦被揭示,将为培育出真正“天生强大”的高粱品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中国农业科研力量的认可和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期许。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其封面和书名立刻吸引了我。高粱,这个在中国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物,其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广大农民关心的问题。而“分子机理”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前沿性。我设想,这本书就像一本“高粱的防御手册”,只不过它不是写给农民看的,而是写给科研人员和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它会详细地剖析,高粱在面对各种病原菌和害虫时,是如何在基因和分子层面做出反应的。我好奇,是否会有关于特定基因的功能解析,比如哪些基因的表达增强,能够使高粱产生抵抗力;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信号传导途径的描述,例如,当病原菌侵入时,高粱细胞内会激活哪些特定的信号分子,从而启动一系列的防御反应。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科学探索之旅,它将带领我潜入高粱的微观世界,去发现那些看不见的生命奇迹。我坚信,对这些分子机理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防治高粱病虫害,更能为培育出具有优良抗性基因的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这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我之所以会对《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它所探讨的主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高粱的健康生长。病虫害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顽疾,而“分子机理”这个词,则意味着这本书将深入到最基础、最前沿的科学层面,去揭示高粱植物的内在防御机制。我虽然不是植物病理学或分子生物学的专业人士,但我对科学探索的魅力充满敬畏,也渴望了解,那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生命是如何应对挑战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用严谨而清晰的语言,向我展示,高粱植株的基因如何编码出能够抵御病菌侵袭的蛋白质,又或者,当遭受虫害时,高粱会通过怎样的信号分子来发出警报,并激活自身的防御系统。这些知识,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了解,更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度解读。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揭示生命奥秘,来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它代表着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不断追求和创新,也让我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所探讨的主题——高粱的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直接关联到我们国家的农业命脉。高粱,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稳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病虫害一直是威胁高粱生产的重大障碍,它们轻则减产,重则绝收,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本书,正是聚焦于这一关键问题,深入探究高粱植株自身在分子层面的抗性机制。我并非生物学领域的专家,但我对科学探索的魅力深感着迷,我渴望了解,在那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胞和分子层面,高粱是如何发展出强大的“防御系统”来抵御外敌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罗列一堆枯燥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它更可能是一部讲述生命智慧的史诗。它将揭示,高粱的基因如何编码出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如何协同作用,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又或者,高粱如何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来感知病虫害的侵袭,并迅速做出响应,进行自我保护。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植物的生命力,以及如何利用科学手段来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给我一种非常厚重和专业的感受,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实验室里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我本身对生物学和农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基础研究。高粱,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而“分子机理”的研究,则意味着这本书将深入到高粱植株的DNA、RNA、蛋白质等微观层面,去揭示其抵御病虫害的内在规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高粱是如何通过遗传物质的调控,来产生和维持对特定病虫害的抵抗力。例如,是否有一些“抗性基因”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从而产生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蛋白质?又或者,当遭受病虫害侵袭时,高粱植株会启动哪些精密的信号转导通路,来协调细胞的防御反应?这些问题的解答,无疑将为培育出更具抗性的高粱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开发更绿色、更高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奠定基础。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生命科学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它承载着中国科学家在保障粮食安全领域的探索与贡献。

评分

当我看到《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正是我们国家当下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作为一名对农业发展有着高度关注的读者,我深知病虫害对农作物,特别是像高粱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构成的严重威胁。每年,无数的科研成果都在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而这本书,似乎聚焦于最核心、最根本的层面——分子机理。我想象着,这本书的作者们,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得以揭示高粱植株体内那些精妙绝伦的抗性“密码”。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在高粱细胞内部,究竟发生了怎样一场场看不见的“战争”。是哪些基因在默默地工作,编码出能够抵御病菌的“武器”?又是哪些信号分子,在高粱受到侵害时,发出警报,调动起整个植株的防御系统?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它们承载着解决实际农业生产问题的希望。它可能为培育出更强抗性的高粱品种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最终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座连接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的桥梁,它代表着中国在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上的不懈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明了其研究的核心——“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这让我立刻意识到,它是一本具有极高应用价值和科学深度的大作。作为一个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深知病虫害对高粱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巨大影响。而“分子机理”的研究,则预示着这本书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去揭示高粱植株自身具有的抗性能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高粱是如何通过基因层面的调控,来产生和维持对特定病虫害的抵抗力。比如,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关键的抗性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在不同环境下是如何表达和调控的?又或者,当病原菌入侵时,高粱体内的信号转导通路是如何被激活,从而启动一系列的防御反应,最终实现对病原体的抑制?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将为培育出更强抗性的高粱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开发更绿色、更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提供理论指导。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防御术”的百科全书,它不仅让我了解高粱的“超能力”,更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力量。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货架上注意到这本《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时,书名本身就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作为一个对农业科技有着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我常常思考,那些在田间茁壮成长的高粱,究竟是如何抵御各种病虫害的?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我并没有指望能够完全理解书中的每一个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分子通路,但我坚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高粱的抗性机制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甚至配以恰当的图示,来解释那些在微观世界里上演的“战争”。比如,高粱的哪些基因能够编码出能够抵抗病菌侵袭的蛋白质?当受到虫害时,高粱又会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分子来示警或者自卫?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特别是高粱这一重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连接科学研究与农业实践的桥梁,它可能为培育出更具抗性、更能适应多变环境的高粱品种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这让我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