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豬場廢水處理利用理論與技術 |
| 作者 | 鄧良偉,王文國,鄭丹 |
| 定價 | 120.00元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545091 |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數 | |
| 頁碼 | 316 |
| 版次 | 0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擬總結作者及其研究團隊、依托單位30多年來對豬場廢水處理利用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成果和實際工程設計、調試與運行經驗,同時也吸納國內外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工程經驗。主要內容包括豬場糞汙特性,厭氧處理理論與技術、好氧處理理論與技術、厭氧消化液(沼液)利用理論與技術以及厭氧消化液(沼液)處理理論與技術,後者又包括代厭氧-好氧處理技術、第二代厭氧-好氧處理技術、第三代厭氧-好氧處理技術。本書首先簡單介紹廢水處理基礎知識,然後針對豬場廢水的特點,闡述豬場廢水厭氧處理、好氧處理以及自然處理方麵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成果,並對每類處理利用技術配有典型應用案例及分析。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內容詳實、深入淺齣、重點突齣。既對豬場廢水領域的研究具有參考藉鑒作用,又對實際工程設計、調試啓動和運行管理具有指導意義 |
| 作者簡介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目錄 | |
| 目錄 第1章 豬場廢水特徵 1 1.1 豬場廢水水量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1 1.1.1 飼養工藝 1 1.1.2 清糞方式 2 1.1.3 豬場用水量 5 1.1.4 豬場糞尿汙水産生量 6 1.1.5 豬場廢水産生量 7 1.2 豬場廢水水質特性 8 1.2.1 錶徵廢水水質特性的指標 8 1.2.2 豬場廢水水質特性 12 1.3 豬場廢水對環境的影響 15 1.3.1 對水體的汙染 15 1.3.2 對大氣的汙染 15 1.3.3 對土壤的汙染 16 1.3.4 生物性汙染 16 第2章 預處理 17 2.1 格柵 17 2.2 豬場廢水收集與調節 21 2.3 固液分離 23 2.3.1 沉澱分離 24 2.3.2 篩分及設備 30 2.3.3 離心分離及設備 32 2.3.4 壓濾分離及設備 33 2.3.5 幾種固液分離技術比較 37 2.3.6 混凝對固液分離的強化作用 41 2.4 豬糞及糞渣堆肥 42 2.4.1 堆肥基本原理 42 2.4.2 好氧堆肥的控製條件與參數 44 2.4.3 堆肥工藝 46 2.4.4 液態糞汙發酵堆肥 51 第3章 好氧處理 56 3.1 活性汙泥法 58 3.2 序批式活性汙泥法 64 3.3 膜生物反應器 68 3.4 接觸氧化法 76 3.5 缺氧/好氧工藝 82 第4章 厭氧處理 97 4.1 厭氧處理原理 98 4.2 厭氧處理工藝參數 100 4.2.1 原料産氣率 100 4.2.2 水力停留時間 101 4.2.3 固體停留時間 101 4.2.4 水力負荷 102 4.2.5 有機負荷 102 4.2.6 容積産氣率 103 4.2.7 容積産氣率及原料産氣率與有機負荷的關係 103 4.3 影響厭氧處理的因素 109 4.4 厭氧處理工藝 115 4.4.1 傳統厭氧消化工藝 115 4.4.2 完全混閤式厭氧反應器 118 4.4.3 厭氧接觸法 121 4.4.4 厭氧生物濾池 122 4.4.5 升流式厭氧汙泥床 125 4.4.6 厭氧擋闆反應器 127 4.4.7 厭氧序批式反應器 129 4.4.8 厭氧復閤反應器 133 4.4.9 升流式固體床反應器 134 4.4. 10 幾種厭氧處理工藝處理豬場廢水的性能比較 135 4.4. 11 厭氧處理單元設計要點 140 第5章 厭氧消化液資源化利用 144 5.1 豬場廢水沼液資源化利用的物質基礎 144 5.1.1 豬場廢水沼液的理化特性 144 5.1.2 豬場廢水沼液的主要成分 145 5.1.3 豬場廢水沼液經濟價值估算 150 5.2 豬場廢水沼液在農業生産上的作用 150 5.2.1 改良土壤 151 5.2.2 防治病蟲害 152 5.2.3 增加作物産量 153 5.2.4 提高農産品品質 154 5.3 沼液肥料化直接還田利用 155 5.3.1 土地承載力 155 5.3.2 沼液儲存 157 5.3.3 沼液的運輸 158 5.3.4 沼液施用方式 158 5.3.5 沼液還田的安全風險 161 5.4 沼液肥料化高值利用 161 5.4.1 沼液作無土栽培營養液 162 5.4.2 沼液濃縮製肥 162 5.5 沼液養魚 165 5.6 沼液養殖微藻 165 第6章 厭氧消化液的自然處理 171 6.1 穩定塘(氧化塘) 171 6.1.1 厭氧塘 171 6.1.2 兼性塘 175 6.1.3 好氧塘 178 6.1.4 水生植物塘 181 6.2 人工濕地 184 6.2.1 人工濕地類型 184 6.2.2 人工濕地去除汙染物的機理 186 6.2.3 人工濕地對汙染物的去除效果 189 6.2.4 人工濕地的設計參數 192 6.3 砂濾池 194 6.3.1 砂濾池去除汙染物的機理 194 6.3.2 砂濾池對汙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影響因素 194 6.3.3 砂濾池的設計參數 196 6.4 三種自然處理係統的對比 197 第7章 厭氧 好氧組閤處理 199 7.1 代厭氧 好氧組閤處理工藝 199 7.1.1 代厭氧 好氧組閤工藝的處理效果 200 7.1.2 加堿對SBR處理豬場廢水厭氧消化液效能的改善 205 7.1.3 代厭氧 好氧組閤工藝處理豬場廢水案例 207 7.2 第二代厭氧-好氧組閤工藝 213 7.2.1 配原水對豬場廢水厭氧消化液好氧後處理的改善 213 7.2.2 配原水改善豬場廢水厭氧消化液好氧後處理的原因 215 7.2.3 配原水的比例及模型 218 7.2.4 第二代厭氧 好氧組閤工藝建立及其經濟性 222 7.2.5 第二代厭氧 好氧組閤工藝處理豬場廢水應用案例 226 7.3 第三代厭氧 好氧組閤處理工藝 234 7.3.1 豬場廢水濃稀分離 236 7.3.2 豬場廢水濃度對濃稀分離的影響 239 7.3.3 固液分離對濃稀分離的影響 241 7.3.4 分離比例對濃稀分離的影響 243 7.3.5 濃稀分離對豬場廢水厭氧-好氧處理係統的綜閤影響 245 7.3.6 濃稀分離對豬場廢水加熱升溫的效用 249 7.3.7 濃稀分離對沼渣沼液利用的效用 251 7.3.8 第三代厭氧 好氧組閤處理工藝的建立及其經濟性 251 7.3.9 第三代厭氧 好氧組閤工藝處理豬場廢水應用案例 252 7.4 三代厭氧 好氧組閤處理工藝的比較 256 7.5 第四代厭氧 好氧組閤工藝展望 257 第8章 深度處理 260 8.1 混凝 260 8.1.1 混凝原理 260 8.1.2 影響混凝的因素 261 8.1.3 混凝劑 262 8.1.4 混凝對豬場廢水深度處理的效果 264 8.1.5 混凝過程與設備 267 8.2 電解 274 8.2.1 電絮凝法 275 8.2.2 電解氣浮法 275 8.2.3 電催化氧化法 276 8.3 化學氧化 277 8.3.1 臭氧氧化 278 8.3.2 氯氧化 280 8.3.3 H2O2氧化法 280 8.3.4 氧化對豬場廢水深度處理效果比較 281 8.4 膜分離 283 8.4.1 膜分離原理及分類 283 8.4.2 膜分離預處理要求 285 8.4.3 膜分離在豬場廢水深度處理中的應用 285 8.4.4 膜分離用於廢水深度處理的成本 287 參考文獻 289 |
| 編輯推薦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文摘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序言 | |
| 暫無相關內容 |
如果從工程應用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書,其最突齣的貢獻在於對“落地”環節的關注度極高。很多技術書籍往往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的完美模型,但這本書卻毫不避諱地揭示瞭實際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攔路虎”——從設備選型上的兼容性問題,到日常運行中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控製,甚至是對突發性高濃度衝擊的應急預案,都有詳盡的論述。我尤其欣賞它在圖錶使用上的精煉與高效,那些精心繪製的流程示意圖和參數波動麯綫,往往比冗長的文字描述更能直觀地傳達核心信息。對於現場工程師而言,這些圖文並茂的章節簡直就是一本“救急手冊”,能幫助他們快速定位問題並找到切實的解決方案。它展現齣一種“實戰派”的學風,而非空泛的理論堆砌,這在當前快速迭代的環保技術領域中尤為珍貴。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與其說是技術手冊,不如說更像是一場由資深專傢引導的、深入行業腹地的探索之旅。作者在講解復雜技術細節時,慣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仿佛在與一位同領域的同行進行深度交流。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於不同處理工藝的優缺點比較分析,沒有采取一刀切的簡單論斷,而是結閤瞭實際運行中的諸多變量,比如地域水質特點、季節性變化以及能耗成本等因素進行瞭細緻的權衡。這種多維度的考量,極大地提升瞭書中知識的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讀到後半部分,我甚至感覺到作者在試圖構建一個更為宏大的係統觀,即如何將環保要求、資源化利用和經濟效益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這種超越單純技術層麵的思考,讓這本書的層次感陡然提升,對於希望從“操作者”進階到“規劃者”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具啓發性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的色調搭配上精緻的插畫,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感覺就像捧著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內頁的紙張質量也是上乘,字跡清晰銳利,排版疏密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章節劃分上的匠心獨運,邏輯脈絡非常清晰,從宏觀的理論基礎到具體的工程實踐,層層遞進,過渡自然流暢。雖然我個人的研究方嚮並非完全聚焦於這個領域,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其中對於一些核心概念的闡述,比如廢水處理的生化反應機理,或者新型膜分離技術的原理介紹,都力求深入淺齣,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迅速把握住關鍵。而且,書中引用的參考文獻和案例分析都非常新穎且具有代錶性,這使得整本書的知識體係顯得非常紮實和前沿。整體來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和反復研讀的專業讀物,其紙質呈現帶來的閱讀體驗是電子版無法比擬的。
評分閱讀此書的過程,如同進行瞭一次係統性的知識重構。作者對於基礎理論的闡述極其嚴謹,每一個公式推導、每一個反應機理的引入,都有清晰的邏輯鏈條支撐,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學術功底。然而,這種嚴謹性並沒有以犧牲可讀性為代價。作者巧妙地穿插瞭一些行業發展曆史的小插麯和一些經典的曆史性案例分析,這些“花絮”不僅調劑瞭技術內容的枯燥,更重要的是,它們幫助讀者理解瞭當前主流技術的演進路徑,避免瞭將現有技術視為理所當然的“終極真理”。這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講解方式,使得讀者在學習具體技術的同時,也能培養起一種批判性思維,思考未來技術發展可能的方嚮和瓶頸所在。這是一本能引導讀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佳作。
評分從一名長期關注可持續發展的閱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真正觸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資源化利用”這一前沿理念的深度挖掘。它並非僅僅將廢水視為一個需要被“消滅”的汙染物,而是將其視為一個蘊含著巨大能源和物質潛力的載體。書中對沼氣發酵産氣的效率優化、汙泥中有機質的深度脫水迴收,以及處理後水體中營養物質(如氮磷)的循環利用路徑,都有係統性的論述和數據支撐。這種將環保末端治理提升到循環經濟前端思維的轉變,是這本書最富時代意義的部分。它提供瞭一套完整的思路框架,讓讀者得以跳齣傳統的“達標排放”思維定式,去審視未來環保設施如何纔能真正成為支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工廠”。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整個廢水處理産業的未來圖景有瞭更加清晰和積極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