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猪场废水处理利用理论与技术 |
| 作者 | 邓良伟,王文国,郑丹 |
| 定价 | 120.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45091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316 |
| 版次 | 0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拟总结作者及其研究团队、依托单位30多年来对猪场废水处理利用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工程设计、调试与运行经验,同时也吸纳国内外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主要内容包括猪场粪污特性,厌氧处理理论与技术、好氧处理理论与技术、厌氧消化液(沼液)利用理论与技术以及厌氧消化液(沼液)处理理论与技术,后者又包括代厌氧-好氧处理技术、第二代厌氧-好氧处理技术、第三代厌氧-好氧处理技术。本书首先简单介绍废水处理基础知识,然后针对猪场废水的特点,阐述猪场废水厌氧处理、好氧处理以及自然处理方面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并对每类处理利用技术配有典型应用案例及分析。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内容详实、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既对猪场废水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借鉴作用,又对实际工程设计、调试启动和运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目录 第1章 猪场废水特征 1 1.1 猪场废水水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 1.1.1 饲养工艺 1 1.1.2 清粪方式 2 1.1.3 猪场用水量 5 1.1.4 猪场粪尿污水产生量 6 1.1.5 猪场废水产生量 7 1.2 猪场废水水质特性 8 1.2.1 表征废水水质特性的指标 8 1.2.2 猪场废水水质特性 12 1.3 猪场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15 1.3.1 对水体的污染 15 1.3.2 对大气的污染 15 1.3.3 对土壤的污染 16 1.3.4 生物性污染 16 第2章 预处理 17 2.1 格栅 17 2.2 猪场废水收集与调节 21 2.3 固液分离 23 2.3.1 沉淀分离 24 2.3.2 筛分及设备 30 2.3.3 离心分离及设备 32 2.3.4 压滤分离及设备 33 2.3.5 几种固液分离技术比较 37 2.3.6 混凝对固液分离的强化作用 41 2.4 猪粪及粪渣堆肥 42 2.4.1 堆肥基本原理 42 2.4.2 好氧堆肥的控制条件与参数 44 2.4.3 堆肥工艺 46 2.4.4 液态粪污发酵堆肥 51 第3章 好氧处理 56 3.1 活性污泥法 58 3.2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64 3.3 膜生物反应器 68 3.4 接触氧化法 76 3.5 缺氧/好氧工艺 82 第4章 厌氧处理 97 4.1 厌氧处理原理 98 4.2 厌氧处理工艺参数 100 4.2.1 原料产气率 100 4.2.2 水力停留时间 101 4.2.3 固体停留时间 101 4.2.4 水力负荷 102 4.2.5 有机负荷 102 4.2.6 容积产气率 103 4.2.7 容积产气率及原料产气率与有机负荷的关系 103 4.3 影响厌氧处理的因素 109 4.4 厌氧处理工艺 115 4.4.1 传统厌氧消化工艺 115 4.4.2 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 118 4.4.3 厌氧接触法 121 4.4.4 厌氧生物滤池 122 4.4.5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 125 4.4.6 厌氧挡板反应器 127 4.4.7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 129 4.4.8 厌氧复合反应器 133 4.4.9 升流式固体床反应器 134 4.4. 10 几种厌氧处理工艺处理猪场废水的性能比较 135 4.4. 11 厌氧处理单元设计要点 140 第5章 厌氧消化液资源化利用 144 5.1 猪场废水沼液资源化利用的物质基础 144 5.1.1 猪场废水沼液的理化特性 144 5.1.2 猪场废水沼液的主要成分 145 5.1.3 猪场废水沼液经济价值估算 150 5.2 猪场废水沼液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150 5.2.1 改良土壤 151 5.2.2 防治病虫害 152 5.2.3 增加作物产量 153 5.2.4 提高农产品品质 154 5.3 沼液肥料化直接还田利用 155 5.3.1 土地承载力 155 5.3.2 沼液储存 157 5.3.3 沼液的运输 158 5.3.4 沼液施用方式 158 5.3.5 沼液还田的安全风险 161 5.4 沼液肥料化高值利用 161 5.4.1 沼液作无土栽培营养液 162 5.4.2 沼液浓缩制肥 162 5.5 沼液养鱼 165 5.6 沼液养殖微藻 165 第6章 厌氧消化液的自然处理 171 6.1 稳定塘(氧化塘) 171 6.1.1 厌氧塘 171 6.1.2 兼性塘 175 6.1.3 好氧塘 178 6.1.4 水生植物塘 181 6.2 人工湿地 184 6.2.1 人工湿地类型 184 6.2.2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186 6.2.3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189 6.2.4 人工湿地的设计参数 192 6.3 砂滤池 194 6.3.1 砂滤池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194 6.3.2 砂滤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 194 6.3.3 砂滤池的设计参数 196 6.4 三种自然处理系统的对比 197 第7章 厌氧 好氧组合处理 199 7.1 代厌氧 好氧组合处理工艺 199 7.1.1 代厌氧 好氧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 200 7.1.2 加碱对SBR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效能的改善 205 7.1.3 代厌氧 好氧组合工艺处理猪场废水案例 207 7.2 第二代厌氧-好氧组合工艺 213 7.2.1 配原水对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好氧后处理的改善 213 7.2.2 配原水改善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好氧后处理的原因 215 7.2.3 配原水的比例及模型 218 7.2.4 第二代厌氧 好氧组合工艺建立及其经济性 222 7.2.5 第二代厌氧 好氧组合工艺处理猪场废水应用案例 226 7.3 第三代厌氧 好氧组合处理工艺 234 7.3.1 猪场废水浓稀分离 236 7.3.2 猪场废水浓度对浓稀分离的影响 239 7.3.3 固液分离对浓稀分离的影响 241 7.3.4 分离比例对浓稀分离的影响 243 7.3.5 浓稀分离对猪场废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综合影响 245 7.3.6 浓稀分离对猪场废水加热升温的效用 249 7.3.7 浓稀分离对沼渣沼液利用的效用 251 7.3.8 第三代厌氧 好氧组合处理工艺的建立及其经济性 251 7.3.9 第三代厌氧 好氧组合工艺处理猪场废水应用案例 252 7.4 三代厌氧 好氧组合处理工艺的比较 256 7.5 第四代厌氧 好氧组合工艺展望 257 第8章 深度处理 260 8.1 混凝 260 8.1.1 混凝原理 260 8.1.2 影响混凝的因素 261 8.1.3 混凝剂 262 8.1.4 混凝对猪场废水深度处理的效果 264 8.1.5 混凝过程与设备 267 8.2 电解 274 8.2.1 电絮凝法 275 8.2.2 电解气浮法 275 8.2.3 电催化氧化法 276 8.3 化学氧化 277 8.3.1 臭氧氧化 278 8.3.2 氯氧化 280 8.3.3 H2O2氧化法 280 8.3.4 氧化对猪场废水深度处理效果比较 281 8.4 膜分离 283 8.4.1 膜分离原理及分类 283 8.4.2 膜分离预处理要求 285 8.4.3 膜分离在猪场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285 8.4.4 膜分离用于废水深度处理的成本 287 参考文献 289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搭配上精致的插画,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感觉就像捧着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是上乘,字迹清晰锐利,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匠心独运,逻辑脉络非常清晰,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具体的工程实践,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流畅。虽然我个人的研究方向并非完全聚焦于这个领域,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其中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阐述,比如废水处理的生化反应机理,或者新型膜分离技术的原理介绍,都力求深入浅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把握住关键。而且,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案例分析都非常新颖且具有代表性,这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显得非常扎实和前沿。整体来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专业读物,其纸质呈现带来的阅读体验是电子版无法比拟的。
评分如果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对“落地”环节的关注度极高。很多技术书籍往往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完美模型,但这本书却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拦路虎”——从设备选型上的兼容性问题,到日常运行中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控制,甚至是对突发性高浓度冲击的应急预案,都有详尽的论述。我尤其欣赏它在图表使用上的精炼与高效,那些精心绘制的流程示意图和参数波动曲线,往往比冗长的文字描述更能直观地传达核心信息。对于现场工程师而言,这些图文并茂的章节简直就是一本“救急手册”,能帮助他们快速定位问题并找到切实的解决方案。它展现出一种“实战派”的学风,而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这在当前快速迭代的环保技术领域中尤为珍贵。
评分从一名长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资源化利用”这一前沿理念的深度挖掘。它并非仅仅将废水视为一个需要被“消灭”的污染物,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蕴含着巨大能源和物质潜力的载体。书中对沼气发酵产气的效率优化、污泥中有机质的深度脱水回收,以及处理后水体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的循环利用路径,都有系统性的论述和数据支撑。这种将环保末端治理提升到循环经济前端思维的转变,是这本书最富时代意义的部分。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框架,让读者得以跳出传统的“达标排放”思维定式,去审视未来环保设施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废水处理产业的未来图景有了更加清晰和积极的认知。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如同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知识重构。作者对于基础理论的阐述极其严谨,每一个公式推导、每一个反应机理的引入,都有清晰的逻辑链条支撑,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然而,这种严谨性并没有以牺牲可读性为代价。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行业发展历史的小插曲和一些经典的历史性案例分析,这些“花絮”不仅调剂了技术内容的枯燥,更重要的是,它们帮助读者理解了当前主流技术的演进路径,避免了将现有技术视为理所当然的“终极真理”。这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讲解方式,使得读者在学习具体技术的同时,也能培养起一种批判性思维,思考未来技术发展可能的方向和瓶颈所在。这是一本能引导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技术手册,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由资深专家引导的、深入行业腹地的探索之旅。作者在讲解复杂技术细节时,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在与一位同领域的同行进行深度交流。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于不同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比较分析,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简单论断,而是结合了实际运行中的诸多变量,比如地域水质特点、季节性变化以及能耗成本等因素进行了细致的权衡。这种多维度的考量,极大地提升了书中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到后半部分,我甚至感觉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宏大的系统观,即如何将环保要求、资源化利用和经济效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超越单纯技术层面的思考,让这本书的层次感陡然提升,对于希望从“操作者”进阶到“规划者”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