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写给所有父母的心灵成长之书。“我爱你,是希望你借着我的爱学会爱自己。
★ 戒掉爱中的吼叫和伤害,不焦虑,不浮躁,养育内心安静、却有力量的孩子。
★ 行为心理学专家龙春华真情诠释的“温柔笔记”,超级畅销书《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作者王宏感动推荐!
★ 双色印刷,清新淡雅,随书附赠精美书签1枚。
龙春华观点: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本书不教你如何让孩子更合作,不教你如何教出听话的孩子,我想讲的是如何增强自己与孩子认识自己、实现自己,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成为妈妈是我们*好的修行,妈妈的自我成长就是给孩子的*好的爱。
与孩子共成长×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培养孩子好性格×自主学习探索×幸福生活的能力
《孩子,你是好的自己》是写给所有父母的心灵成长之书,基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来培养孩子的品格、能力等,作者根据自己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父母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式顺势引导,用温柔坚定的态度,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养育内心安静、却有力量的孩子。本书文字温暖纯净,是一本可以让父母读来内心安宁的书。
龙春华,5岁男孩妈妈,家庭育儿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自媒体粉丝10万+,妈妈社群大V店特邀育儿达人,著有《婴幼儿行为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已出版繁体版,畅销20万册)等十余部作品。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纪伯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教育既要有道,又要有术。兰海,恐怕是能同时驾驭这两点的为数不多的专家了。她功力在于,能够在“现在进行时”中,以敏锐的判断切中教时机,以专业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贴近孩子的心理,从而达成教育的目的。非常欣赏和珍惜这本《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她在一段段真实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阐释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技巧,可以说,它是一本文字版的、更加透彻和全面展现兰海教育理念的《超级育儿师》!
在兰海面前,青春叛逆的孩子变得听话,内向寡言的孩子愿意沟通交流,撒谎的孩子充满诚实,早恋的孩子身心健康,爱打架的孩子成为弱者的保护神,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始胆大自信,不爱学习的孩子渴望知识,调皮捣蛋的孩子创造力惊人……
兰海,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心理学系,2002年回国创办上濒教育机构。在个人成长规律和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兰海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方法融会贯通,探索兼具中西特色的“新教育法”,推出了“无痕教育”、青少年“通识教育”、青少年拓展训练等教育项目,并针对教育现状,开发出了青少年成长顾问项目、父母成长课程和教师培训课程。十多年来,因着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互相促进,这些项目和课程均取得良好效果。她引导家长积极面对孩子的成长,陪伴和带领上千名孩子走上自信、快乐的成长之路。
兰海担任多家杂志、机构和网站专家顾问,并在2013年出任《超级育儿师》节目中的育儿师。
出版著作有《嘿,我知道你》和《孩子需要什么》。
★在这本书里,兰海用她多年来在教育工作中亲历的成长案例,为父母提供专业解读和指导,引导父母去感受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同孩子一道成长。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体谅和解决问题。这是一本不该错过的书。
——央视少儿节目主持人 周洲姐姐
★教育既要有道,又要有术。兰海,恐怕是能同时驾驭这两点的为数不多的专家了。她大功力在于,能够在“现在进行时”中,以敏锐的判断切中教时机,以专业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贴近孩子的心理,从而达成教育的目的。非常欣赏和珍惜这本《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她在一段段真实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阐释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技巧,可以说,它是一本文字版的、更加透彻和全面展现兰海教育理念的《超级育儿师》!
——《父母世界》执行主编 朱正欧
★一张娃娃脸的兰海,凭什么吸引数千京城的白领妈妈们,心甘情愿地把孩子教给她调教?因为兰海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展示了“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
——中国教育新闻网总编辑 郜云雁
★认识兰海几年的时间里,看着她在专业的教育背景之上做着专业的事情,并且日益成熟,这是我作为一个育儿栏目的媒体人、一个女儿的妈妈,读再多的育儿、心理、教育类的书也无法企及的。兰海帮助我女儿走过了一段被她称之为“成长痛”时光,她的严谨和尺度、视野和高度,都令我碰上问题时第一时间向她求助。
——新浪育儿频道执行主编 郑先子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以鲜活的事例让人领悟,做父母其实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和观察孩子真正的需要,提供孩子需要的而不是父母觉得和以为孩子需要的支持。帮助孩子真正拥有思考、选择和感受的能力,才是很好的教育。
——搜狐母婴频道副主编 梁田
再版自序: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原版序言:她让快乐与成长相伴
第一部分 爱你没商量
1.为孩子来咨询的家长
2.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
3.和静静的第一次见面
4.这不是真正的爱
5.早恋:爱情影响力
6.治疗受伤的海希
7.大雨中孩子暴露出的问题
8.九点综合征
9.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10.学会认输,正视失败
11.学会给孩子爱与自由
第二部分 爱孩子也需要懂得和明白
1.丢失的林业
2.留守儿童行为的背后
3.一分钟后,我们结束了演出
4.不写保证的子庄
5.面对老师父母该如何说
6.面对胆小沉默的浩浩
7.对浩浩之事的总结
8.开修的作文比赛
9.李达的三大憾事
10.性格迥然的两个小女孩
11.爱出风头的帅哥毅然儿
12.理想
第三部分 视野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
1.如何赏识你的孩子
2.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
3.胆怯的希希露出了笑容
4.活书阅读——十分钟年华老去
5.翅膀的命运是迎风
……
第四部分 孩子进入世界的秘密通道
第五部分 未来——我们要去创造的地方
“对,作为父母,我们实在不知道如何与学校交流,特别是与老师。”子庄爸爸说,言语中也能感觉出父亲的担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是来自三方面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学校有义务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教育机会。所以在我们的心中,一定要明白学校和我们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是一切合作的基础。很多父母都抱着一个想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面对学校,似乎自己就如同童养媳一样生来就处于劣势,所以,从来就没有想过向学校提要求了。其实,学校老师也特别希望与父母们沟通,他们多了解孩子的情况对教学来说是有益的。父母应该学会给老师提要求、提问题,如果孩子的某一方面没有做好,完全可以请教学校老师这一方面的原因。孩子出现的问题不只是孩子自己的原因,并不是与老师完全无关。你们平时和老师沟通多吗?”
“只有在子庄闯祸时,我们才被老师叫去学校,才会和老师进行沟通。[父母处于被动状态时很难保持和老师的平等关系。]”
“沟通是双向的,你们应多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同时也应告诉老师孩子在家里以及其他地方的状态,特别是好的方面,这样能让老师看到孩子的另外一面。很多父母都有一个心病,认为自己的孩子总给老师添麻烦,我们怎么能再要求老师呢?别忘了,这就是老师的职责,也是他的工作。他们是有义务帮助孩子们提高的。”
“我知道了,你这样一说,我们自己心里就有底了”。爸爸沉思了一会儿,“但具体应如何沟通呢?”
我注意到书中很多章节的论述结构都是“问题——理论根源——理想解决方案”,这种结构本身是清晰的,但问题在于,对于很多具体、棘手的问题,书中所提供的“理想解决方案”往往是单一且缺乏变通性的。例如,在处理电子产品依赖时,书中似乎默认所有家庭的沟通环境和孩子的自控能力是均质的,从而给出了一个统一的“协商”策略。然而,在我的经验中,与一个沉迷游戏的初中生,协商往往演变成权力斗争的导火索,需要更强硬的边界设定。这本书未能深入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特质的孩子,以及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下,教育策略的灵活调整性。它似乎更像是一个“一刀切”的理论模型,而非一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的教育工具箱。如果能增加一些不同情境下的“如果……那么……”的对策库,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让人感觉非常舒适和亲切,这一点必须首先肯定。纸张的质感细腻,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不易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阅读和记录重点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然而,内容本身,却让我产生了不小的困惑。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使用大量的心理学术语来构建其理论框架,但这使得普通读者,尤其是那些教育背景不高的父母,在理解核心观点时感到吃力。很多句子结构复杂,绕来绕去,没有用最直白、最生活化的语言去阐述一个简单的道理。我理解学术的严谨性是必要的,但育儿书籍的核心受众是需要快速吸收、即学即用的实践者。如果一个观点需要我反复阅读三遍才能领会其真意,那么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我更倾向于那种像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将深奥的道理融入生活场景的故事,而不是这种略显生硬的理论陈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吸引人,但当我实际翻开它时,却发现内容深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书中的一些观点似乎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现实育儿困境的深入剖析和可行性建议。比如,书中反复强调“无条件的爱”和“完全的理解”,这在面对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和挑战时,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我期待的是更接地气的策略,例如,如何处理孩子在学校的社交冲突,或者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平衡严格要求与情感支持。作者似乎更多地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没有提供一套循序渐进、能够帮助父母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有效反应的操作指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自己去脑补如何将这些美好的愿景转化为日常的行动,这无疑增加了读者的认知负担。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散文集,而非一本实用的工具书,对于寻求具体方法指导的家长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意犹未尽。它确实能点亮父母对美好亲子关系的向往,但如何点燃并维持这团火,书里提供的燃料似乎还不够结实。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在激发我对教育的思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沟通的底层逻辑,这一点我很感激。它成功地将焦点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转移到了“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然而,这种基于哲思的引导,在落到实处时,还是缺失了一块关键的拼图——如何处理“界限”与“自由”之间的动态平衡。书中对“尊重”的强调压倒性地高,以至于对于设定必要规则和坚持原则的必要性讨论显得单薄。孩子需要在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中成长,这意味着父母必须承担起“权威”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专制”。如何温柔而坚定地成为那个划定红线的人,同时不破坏亲密关系,这本书似乎回避了这一核心的教育难题,或者说,对这一难题的处理显得过于轻描淡写了。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维护自身权威,而非一味退让以示尊重的实战案例和心法。
评分阅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一种“完美父母”的叙事陷阱。它不断地描绘出一种理想中的亲子互动模式——高情商、永远耐心、总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动机。虽然这种描述很有激励性,但它无形中给那些正在努力挣扎的父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实中,哪个父母能做到全天候处于这种“觉察”状态?当孩子不听话、大发脾气,而我恰好又处于疲惫或情绪低落时,书里提供的“深呼吸、后退一步”的建议,在当下情境中显得那么不切实际。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视角,承认父母也有局限性,并探讨如何在“不完美”的状态下,依然能有效地引导孩子。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高悬的镜子,照出我们与理想的距离,却很少提供如何从脚下这片泥泞中爬起来的方法。它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时间限制、精力消耗和夫妻教育理念不一致等诸多现实阻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