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空氣中PM2.5濃度能否測得準,數據是否可 靠,區域間是否有可比性,是全國環境監測工作麵臨 的一項重要課題。杜世勇、白誌鵬、侯魯健等著的 《PM2.5監測方法與應用》是在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 專項“城市環境空氣中PM2.5監測技術與規範研究” 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編寫而成。內容涵蓋城市環境空氣 中PM2.5監測優化布點、手工和自動監測影響因素及 監測技術規範和激光雷達遙感技術等方法:基於環境 空氣中PM2.5手工監測技術和自動監測技術的標準規 範建議等方麵。可為後期**製訂相關標準技術規範 提供技術支撐,為我國缺乏的環境空氣PM2.5監測儀 器的適用性、質量控製和質量保證等提供技術支撐。
本書從當前我國PM2.5監測技術存在問題與實際 管理需求齣發,兼顧理論、方法與實踐應用,力求以 翔實的資料為從事大氣環境監測、大氣環境科學及環 境管理等領域的相關人員提供參考,也可作為大中專 院校環境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PM2.5概述
1.1.1 PM2.5的來源
1.1.2 **外PM2.5的質量濃度水平
1.1.3 PM2.5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1.2 PM2.5監測技術發展概況
1.2.1 美國PM2.5監測技術發展概況
1.2.2 歐盟PM2.5監測技術發展概況
1.2.3 日本PM2.5監測技術發展概況
1.2.4 我國PM2.5監測技術發展概況
1.3 本書的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第2章 PM2.5監測優化布點技術方法
2.1 PM2.5優化布點技術方法概述
2.1.1 優化布點方法的**外研究進展
2.1.2 監測數據和模擬數據在優化布點中的應用
2.2 基於目標函數的優化布點方法
2.2.1 優化布點思路
2.2.2 Models-3/CMAO模擬結果評價
2.2.3 優化布點目標與束縛條件設置和函數化
2.3 優化布點方法的應用
2.3.1 山東省優化布點結果
2.3.2 濟南市優化布點結果
2.3.3 濟南市建成區優化布點結果
參考文獻
第3章 PM2.5手工監測技術及應用
3.1 PM2.5手工監測方法概況
3.1.1 國外PM2.5手工監測技術概況
3.1.2 我國PM2.5手工監測技術概況
3.2 PM2.5手工監測技術
3.2.1 濾膜選擇
3.2.2 酸堿性氣體對采樣的影響
3.2.3 流量對采樣的影響
3.2.4 濾膜稱重
3.2.5 樣品保存
3.2.6 PM2.5理化特徵分析技術
3.3 手工監測技術應用
3.3.1 典型城市PM2.5汙染特徵
3.3.2 PM2.5手工監測技術在濟南市PM2.5來源解析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4章 PM2.5質量濃度自動監測技術及應用
4.1 PM2.5自動監測方法的主流儀器
4.2 PM2.5自動監測技術
4.2.1 PM2.5自動監測方法
4.2.2 PM2.5質量濃度監測影響因素
4.2.3 PM2.5自動監測方法適用性
4.3 PM2.5自動監測技術應用
4.3.1 在典型城市PM2.5自動監測中的應用
4.3.2 在環境空氣能見度考核中的應用
4.3.3 在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5章 激光雷達反演PM2.5監測技術與應用
5.1 大氣探測激光雷達方法概述
5.2 Mie散射激光雷達反演PM2.5濃度方法
5.2.1 消光係數反演方法選擇
5.2.2 PM2.5濃度反演方法建立
5.2.3 消光係數與PM2.5濃度定量關係
5.2.4 質量保證和質量控製
5.3 Mie散射激光雷達反演PM2.5質量濃度技術應用
5.3.1 定量公式在濟南的適用性
5.3.2 濟南地區PM2.5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5.3.3 南京青奧會走航觀測研究
參考文獻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彩圖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就像是走進瞭一間擺滿瞭精密儀器的實驗室,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嚴謹的、近乎刻闆的學術氣息。我本來是想瞭解一些關於新一代非能動式PM傳感器(比如基於光散射原理的微型傳感器)的最新進展,以及它們在物聯網(IoT)環境下的數據可靠性問題。這本書的大部分篇幅都聚焦於傳統的、需要專業設備和嚴格校準步驟的采樣和分析流程。它詳盡地描述瞭重量法測定的每一個步驟,從環境溫濕度的控製到靜電荷對微小顆粒物附著的乾擾,那種對誤差來源的逐一排查,體現瞭極高的科學態度,但這與我希望獲得的“快速、便捷、低成本”的實時監測理念相去甚遠。書中對采樣泵的流量校準麯綫的分析,以及如何通過標準物質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討論,雖然邏輯清晰,但對我這種更關注“數據應用”而非“數據采集本身”的讀者來說,信息密度過高且應用場景不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關於傳感器數據如何進行漂移校正和異常值剔除的實際案例,而不是基礎的實驗室操作規範。
評分從語言風格上看,這本書的用詞極其精準,幾乎每一個技術名詞都對應著一個明確的、被國際標準所界定的操作或參數。這種精確性在技術文檔中是優點,但在我尋求的“環境健康與風險溝通”的層麵上,卻構成瞭一道無形的壁壘。我希望找到的是如何將復雜的PM2.5暴露風險,以直觀、易懂的方式傳達給社區居民,例如,如何解釋日均值、24小時平均值與短期峰值暴露的健康關聯。這本書更多地是在討論如何確保測量結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而非“可理解性”。它深入探討瞭不同分析方法(如熱重分析法與離子色譜法)在測定不同化學組分時的優勢與局限,這些對於進行溯源研究的科學傢至關重要,但對於普通公眾來說,這些信息顯得過於晦澀和遙遠。我更需要的是將這些科學數據轉化為可操作的健康建議的橋梁。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沉穩而專業的印象,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有力的白色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在科學嚴謹性上的追求。我本是想找一本關於室內空氣質量管理,特彆是針對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甲醛治理的實用手冊,希望能找到一些新穎的、適用於傢庭環境的快速檢測和長期控製策略。然而,這本書的深入探討明顯偏嚮瞭大氣環境中的顆粒物分析,從采樣技術的物理原理到復雜的化學分析流程,描述得極其詳盡。特彆是關於不同類型濾膜對不同粒徑PM的捕獲效率的對比,以及後續稱重法和光譜分析法的精確度權衡,這些內容對於一個關注居傢環境舒適度而非宏觀汙染源控製的普通讀者來說,顯得有些過於“硬核”和專業化瞭。它更像是一本為環境監測站的專業技術人員準備的深度指南,而非麵嚮大眾的科普讀物。我期待的那些關於如何利用智能傢居係統聯動空氣淨化器、如何根據實時氣象數據調整通風時機的操作指南,在這裏幾乎沒有涉及。這本書的價值無疑在於其技術深度,但對於我這個特定需求的用戶來說,信息焦點明顯錯位瞭。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確實令人敬佩,它構建瞭一個關於顆粒物監測的完整技術體係,從采樣器的選型到實驗室數據的處理和報告,形成瞭一個閉環。我原本是希望能學習一些關於室內濕度、溫度與PM吸濕增長效應之間的相互作用機製,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微小顆粒在室內環境中的沉積速率。這本書雖然提到瞭顆粒物的物理化學性質,但其關注點始終集中在“室外”環境監測的標準化流程上,例如,如何應對大風或低能見度天氣下的采樣挑戰。對於室內微環境的動態變化和用戶行為對汙染物濃度的影響(比如烹飪或吸煙瞬間的濃度“爆發”),這本書提供的針對性指導非常有限。它提供的工具是測量“已發生”的汙染狀態,而我更需要的,是能夠預測或乾預“將發生”的汙染事件的策略,這使得這本書在我當前的閱讀目標下,顯得有些“不閤時宜”。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齣一種由宏觀到微觀,再到理論深化的經典學術著作的布局。我的興趣點在於城市規劃中如何通過植被覆蓋率和街道幾何形態來優化空氣流動,從而自然稀釋汙染物濃度。我期待能看到一些計算流體力學(CFD)在城市尺度汙染物擴散模擬中的應用案例,或者關於綠色基礎設施對空氣質量改善的實證研究。然而,這本書的重點明顯放在瞭“如何準確測量空氣中已經存在的顆粒物”這個環節。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講解氣溶膠粒徑分布的理論模型,比如科赫(Köhn)模型或者冪律分布在不同氣象條件下的適用性,以及不同采樣器(如撞擊式、慣性式、擴散式)的截流效率差異。這些內容無疑是環境科學領域的基礎和核心,對於希望理解汙染物的“本性”的讀者來說是寶貴的財富,但對於關注“汙染控製與環境設計”的我來說,它更像是一本“測量學”的教科書,而不是“應用與治理”的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