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来的瓷器史》选取了中国瓷器发展历**十个重要的节点,以工艺为骨架,以历史、文化与美学为血肉,尝试勾勒出瓷器史整个发展的历程,作者将这些历史节点,通过一块块并不引人注目的、所谓拣来的破碎瓷片引出,以小小瓷片切入,从工艺史的发展出发,兼及文化、美学、技术与贸易的历史,并着重梳理了景德镇作为瓷都在制瓷**的重要地位,以及景德镇的工艺技术发展引发的瓷业变革。整本书,见微知著地勾画出瓷器史在宋元至清末民初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面貌。
涂睿明 长物居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作家。致力于景德镇瓷艺复兴,传承传播传统陶瓷文化、美学,推动传统陶瓷艺术的当代转化。已出版《制瓷笔记》。
第一章 很久很久以前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 年
第二章 隐身的巨人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 年
第三章 青花瓷的时代
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 年
第四章 皇帝的酒杯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 年
第五章 大航海时代
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 年
第六章 盛世的光辉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 年
第七章 皇帝的品味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 年
第八章 两个文明的碰撞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 年
第九章 皇帝的婚礼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 年
第十章 路在何方
中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 年
我喜欢《捡来的瓷器史》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它让我看到了“美”的演变,以及“美”是如何与历史、与社会、与人心紧密相连的。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罗列不同时期的瓷器样式,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代表的审美观念。比如,书中对宋代瓷器那种追求极致简约、天人合一的“道”的阐释,让我对“简”与“美”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器物,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单纯的器皿,而是承载着一种哲学,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再比如,书中对明清时期那些繁复精美的瓷器,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为“奢华”或“堆砌”,而是分析了它们在满足皇权审美、满足社会心理需求方面的作用。它让我意识到,审美是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也是受时代背景深刻影响的。作者对色彩的运用、对纹饰的解读,都充满了艺术的敏感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色彩与线条的海洋,感受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对美的独特追求。这本书让我觉得,欣赏瓷器,不仅仅是看它的造型和釉色,更是去理解它背后的审美哲学,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世界。
评分《捡来的瓷器史》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细节”的把握。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能展现出惊人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瓷器底部圈足的处理方式的分析,对釉面开片纹理的解读,甚至是对一些绘制纹饰的微小变形的考量,都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收藏家的敏锐。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懂”一件东西,不仅仅是知道它的名字和大概的样子,而是要能够深入到它最细微之处,去发现它所隐藏的秘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件唐代瓷器的釉色时,没有仅仅用“青色”来概括,而是用了“月白”、“豆青”、“天青”等一系列丰富的词汇,并详细解释了这些色彩在不同光线下、不同角度下呈现出的微妙变化。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件瓷器就在我眼前,那种质感、那种光泽,都跃然纸上。它让我意识到,瓷器鉴定,其实是一门“读物”的艺术,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读”,用知识去“读”,用经验去“读”。这本书,就是一本绝佳的“读物”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去“读”懂那些沉默的瓷器。
评分《捡来的瓷器史》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惜物”情怀,以及对“传承”的敬意。作者在书中,常常流露出对那些精美瓷器的赞叹,对那些历经沧桑的残片的不舍,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匠人的景仰。他用充满温情的笔触,讲述了那些瓷器背后的故事,那些工匠们如何用毕生的心血去追求极致的技艺,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融入到一件件器物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讲述了元代青花瓷的兴盛,不仅仅是因为其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需要一种能够承载和传递情感的器物。那些在瓷器上绘制的龙纹、凤纹,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希望,是力量,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让我觉得,每一件有历史的瓷器,都像是一个个生命,它们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了无数的情感,也传递着先人的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拥有”和“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些默默无闻的“老物件”多了一份珍视。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读物,不应该只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应该能够触及人心,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捡来的瓷器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刻意去粉饰太平,也没有回避历史的曲折。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瓷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辉煌与低谷。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仿古瓷”的章节所打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仿古视为一种“抄袭”,而是深入分析了历代瓷器在继承与创新中,是如何通过仿古来致敬先辈,又是如何在致敬中融入时代的新元素,形成新的艺术生命力。这种对“传承”的深刻理解,让我对很多事物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不回避那些因为战争、政治变动而导致的瓷器生产中断,也不回避那些因为技术失传而留下的遗憾。相反,它将这些因素都融入了瓷器的发展史中,让整个叙述更加真实、饱满。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中国瓷器的发展史,更是对中国这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传承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觉得,那些散落在我们身边的“捡来的”瓷器,都承载着民族的坚韧与智慧。
评分《捡来的瓷器史》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冷门”学科的看法。我之前总觉得,瓷器这种东西,离我的生活太遥远,要么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要么是拍卖会上的天价拍品,与我这样的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将我拉近了瓷器的世界。它不讲那些高深的化学理论,也不讲那些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鉴定技巧,而是通过讲述瓷器背后的故事,讲述那些与瓷器有关的人物,讲述那些在不同时期,人们如何使用、如何欣赏、如何制作瓷器的点点滴滴,让我觉得,瓷器原来离我们这么近,也这么有人情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讲到民窑的兴起,讲到那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如何通过瓷器来体现的。那些粗糙却充满生活气息的碗碟,那些带有朴实纹饰的罐子,它们虽然不如官窑般精致,但却有着更强的生命力,更贴近生活。它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更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而瓷器,正是记录这些生活史的重要载体。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无数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看到了他们的日常,他们的悲欢离合,而瓷器,则是这一切的沉默见证者。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每一次翻开《捡来的瓷器史》,都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宝藏。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多元,时而像一位严谨的学者,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件瓷器的年代和窑口;时而又像一位风趣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窑址,讲述那些有趣的掌故和传说;时而更像一位哲人,在解读瓷器之美的同时,也引申出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作者并不满足于表面的介绍,而是会深入挖掘一件瓷器背后的产业链、贸易链,甚至是如何通过战争和政治力量来影响其发展。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某种釉料会在某个时期突然流行,又会在另一个时期销声匿迹;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个窑口会在某个时期达到顶峰,又会在另一个时期逐渐衰落。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让我对瓷器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好看”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体系的认知。它让我觉得,瓷器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观察历史的一面窗口。这本书,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小中见大”的魅力,也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拿起《捡来的瓷器史》纯属偶然,当时在书店随手翻看,被它朴实的封面和“捡来的”这个词吸引了。没想到,这“捡来的”书,却让我“捡”到了一个如此庞大而迷人的世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论文,充满了冰冷的术语和考据,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你身边,一边悠闲地喝着茶,一边娓娓道来。他会告诉你,为什么同一件瓷器,在不同朝代会有不同的价值;他会告诉你,为什么一件看似普通的青花瓷,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贸易史;他甚至会告诉你,如何从一个微小的釉色差异,辨别出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釉里红”的章节。作者没有直接讲解它的化学成分或烧制技术,而是通过讲述它的兴衰,讲述那些因釉里红而起的传说,以及它在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力。那种将技术与艺术、历史与人文巧妙融合的写作手法,让我耳目一新。我开始意识到,瓷器不仅仅是日用品,它们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镜子。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无数个古人对话,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审美情趣、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我不再仅仅将瓷器视为冰冷的物件,而是看到了它们身上流淌的生命,看到了它们与人类文明共同生长的印记。
评分《捡来的瓷器史》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它不像一本流水账式的历史书,将事件一一罗列,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瓷器,串联起了整个中国瓷器发展的脉络。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你能亲眼看到那些古老的窑址,听到工匠们敲打模具的声音,闻到泥土和窑火混合的特殊气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瓷器艺术风格的描写。比如,唐三彩的绚丽奔放,宋代汝窑的素雅内敛,元青花的豪放大气,明宣德的敦厚精美,清乾隆的繁复华丽,每一种风格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审美偏好。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掌故和轶事,比如关于某位皇帝对某件瓷器的痴迷,或者某个窑口因一场意外而兴盛的故事,这些都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情味。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瓷器,更是在“感受”瓷器,是在“体验”瓷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探险,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惊喜,新的感悟。它让我对“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评分这本《捡来的瓷器史》真是让人惊喜连连。我原本对瓷器了解不多,只知道它们好看、值钱,但这本书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我带入了一个光怪陆离却又井然有序的瓷器世界。一开始,我抱着一种“捡漏”的心态翻开它,心想或许能淘到点跟瓷器鉴定有关的小窍门,没想到,它展现的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萌芽,到商周青铜时代的粗粝与精美并存,再到汉唐宋元明清的跌宕起伏,作者仿佛用一支饱蘸历史墨水的笔,在纸上勾勒出一件件瓷器的前世今生。那些关于窑口、釉色、纹饰的描述,初读时可能觉得晦涩,但随着文字的深入,你会发现它们背后蕴含着无数匠人的心血、皇家的御旨、市井的烟火,甚至民族的兴衰。比如,书中对宋代五大名窑的细致解读,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特点,更是挖掘了它们诞生的社会背景、审美取向,以及它们如何被后人推崇,又如何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沉浮。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景德镇瓷器时那种深情,那种对“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的极致追求,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巧夺天工的工匠们,在昏暗的窑洞里,用汗水和智慧点燃的希望之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物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的历史,关于一群用双手塑造美、用匠心传承艺的灵魂的历史。它让我明白,每一件瓷器,即使是街头巷尾偶尔瞥见的残片,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都有资格被温柔以待,被细细品读。
评分读《捡来的瓷器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原来可以如此“鲜活”。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的口吻,而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之中。我喜欢书中那种“小切口、大视野”的叙事方式。比如,他可能仅仅因为一块不起眼的瓷片,就能引申出一整个朝代的社会结构、贸易往来,甚至是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这种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历史,更像是在“经历”历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外销瓷”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出口产品”,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是如何被西方人所接受,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自身的瓷器生产和审美。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瓷器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是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桥梁,又是如何在交流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它让我觉得,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动态的互动和不断的变革。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