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译丛
循环提问 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3年8月1日)
外文书名: Systemische Therapie in Fallbeispielen:Ein Lernbuch
丛书名: 心理治疗译丛
平装: 33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100097568, 9787100097567
条形码: 9787100097567
商品尺寸: 22.8 x 14.8 x 2.2 cm
商品重量: 399 g
品牌: 商务印书馆
编辑推荐
弗里茨·B.西蒙、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编著的《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以具体的案例和会谈作为例证,将系统式心理治疗中一项重要的访谈技术——循环提问——的各种不同的提问技术勾画出来并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对治疗会谈的再现,本书为读者们清晰地呈现了会谈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环节;借助附带的评论,本书还展现了治疗师针对不同会谈环节所做的理论上的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Fritz B. Simon(弗里茨·B.西蒙),教授,医学博士,系统式治疗师及咨询师。德国海德堡系统式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目前任该所所长。著有关于系统理论及系统式治疗的重要基础理论著作,如《我的精神病、我的自行车和我》、《不学习的艺术》、《健康的另一面》等。
作者Christel Rech-Simon(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分析治疗师。多年来从事精神病学临床工作,继而开办了自己的心理治疗诊所。与人合著有《给义父母的生存建议》。
译者于雪梅,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教育学博士及博士后,洪堡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目前为同济大学教授。
目录
1.前言
Ⅰ、访谈
2.治疗的意义/澄清背景/治疗师的中立(施耐德一家)
3.治疗的目标(巴斯蒂安一家,第一部分)
4.解释/解构和建构/“负面思考的积极力量”(巴斯蒂安一家,第二部分)
5.互相制约/“黑色的想象”/作为权力工具的症状(格拉赫一家,第一部分)
6.问题的外部化和拟人化/对改变保持中立(卢卡斯一家,第一部分)
7.过错的分解/具体化/“奇特的结”(迪茨一家)
8.精神病院的角色/机构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弗洛林先生)
9.个别治疗的问题/治疗师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比格女士)
10.医生会诊/陷入僵局的个别治疗(福克斯女士)
11.夫妻治疗/症状行为对二人关系的影响(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第一部分)
Ⅱ、暂停
12.中期评语:干预或交谈?
Ⅲ、结尾干预
13.改释/针对问题模式的治疗处方(格拉赫一家,第二部分)
14.“关心的围攻”(卢卡斯一家,第二部分)
15.仪式(巴斯蒂安一家,第三部分)
16.“我的酸奶,你的酸奶”(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第二部分)
Ⅳ、指导帮助——工具
17.治疗会谈的理想流程
18.提问原则和提问类型
19.干预的原则和形式
20.后续说明(施耐德一家,第二部分/迪茨一家,第二部分/弗洛林先生,第二部分/比格女士,第二部分)
译后记
文摘
版权页:
12.中期评语:干预或交谈?
最近几年以来,在系统式治疗领域内存在着一场理论上的争论:治疗师是否应该、被允许或者能够“干预”到某个当事人系统中去?这场争论与认识论基本观点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系统式治疗的思想正是与这种观点息息相关的。认识论的观点导致了客观主义的世界观被避而远之,按照这种世界观,主客观之间可以被分割得泾渭分明,所以在观察者(例如治疗师)和被观察的系统(例如家庭)之间是能够有所区分的。但是随着二阶控制论的发展,即着眼于高一级的、由观察者和被观察的系统共同组成的系统,这种观点就不再能站得住脚了。观察者始终要冒着这样的危险:他自己通过观察的方法把被观察到的现象给制造出来了;换句话说:他找到了由他自己藏起来的复活节彩蛋。
另一个理论模式也影响到了有关治疗师干预的争论,这就是自主系统、自组织系统的理论在社会系统上的应用。这一理论模式导出的结论是:在系统的结构和系统的交际模式之间,就如同是在家庭和它周围的人际环境(例如治疗师)的行为之间,不存在“指令性的互动”;这就是说,在治疗师的所做或所言与家庭的所做或所言之间,不存在直线型的因果关系。
这一类思考带来的结果是,那些“反干预主义者”宣扬一种“交谈”的模式:治疗师与当事人或当事人系统处于一个“互相就谈话内容从多种角度进行权衡”的过程之中,期间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进行自我改变。按照这种理解,治疗师不是那个知道应该做什么,并且能够给予相应的引导崔“干预’’的专家;治疗系统是在朝着一个不可预见的方向“漂流”。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系统式治疗”这个大概念,以及它所蕴含的对人际关系和群体动力学的深刻洞察。我一直认为,人的很多困境并非源于内在的单一因素,而是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社会网络等息息相关。而“循环提问”这个词,更是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猜想,这是一种能够打破僵局、激发新视角的提问方式,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盘根错节、难以突破的问题时,它可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以“案例教程”的形式呈现,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理论的讲解固然重要,但能够看到真实的治疗过程,学习治疗师是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和技巧,如何在复杂的案例中游刃有余,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学习方式。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弗里茨·B.西蒙和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两位作者的实践智慧,以及他们是如何将系统式治疗的理念,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循环提问”体系,转化为解决来访者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专业性和吸引力:“预售 循环提问 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我一直对系统式治疗这一流派颇感兴趣,它强调将个体置于更广阔的关系网络中去理解,而非孤立地看待个体的问题。而“循环提问”这一技术,更是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种非常精妙的治疗工具,能够帮助来访者从多维度的视角审视自己和所处的系统。我尤其看重这本书的“案例教程”属性,因为理论的学习最终需要落地的实践。我希望通过书中真实的案例,能够直观地学习到两位作者,弗里茨·B.西蒙和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是如何运用系统式治疗的理念,并结合“循环提问”这样的核心技术,来处理各种复杂的心理困扰。商务印书馆的出品,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内容质量充满了信心,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宝贵的临床实践指导,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系统式治疗的智慧。
评分拿到这本《预售 循环提问 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之后,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标题中“循环提问”和“系统式治疗”这两个关键词。我一直对弗洛伊德式的个人内心探索模型有些局限感,总觉得人的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嵌在各种关系和系统中的。系统式治疗的概念,正好契合了我对于理解复杂人际互动和家庭动力的一些思考。这本书的“案例教程”属性,让我觉得它会非常实用,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如何将理论落地,如何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才是关键。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学习,因为这样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也更容易看到不同治疗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我对作者弗里茨·B.西蒙和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们如何将“循环提问”这一技术融入系统式治疗的框架,感到非常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案例分析,展示治疗师是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来引导来访者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问题,并找到新的解决方案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很喜欢,那种低饱和度的配色和简约的排版,一眼看上去就有一种专业、沉静的感觉,非常符合它作为一本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的定位。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那种略带哑光的触感,握在手里很舒服,不像那种特别光滑的纸,反光太强,长时间阅读会比较疲劳。而且装帧也很牢固,扉页、目录、正文,每一页都感觉很厚实,翻阅的时候也不会有散页的担忧。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它的外观和触感,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弗里茨·B.西蒙和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这两位作者,他们在这个领域有什么样的建树,他们的理论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案例教程来展现的。商务印书馆的出品,品质上总是让我比较放心,他们一贯的严谨和专业,在这本书上应该也能得到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实践上的启发,尤其是在面对复杂案例时,能够提供更系统、更深入的思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预售”状态,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期待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看到一本专门针对“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的书籍,并且由弗里茨·B.西蒙和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这样在相关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联合撰写,确实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对系统式治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比如家庭系统理论、沟通模式分析等。而“循环提问”这个概念,我觉得它可能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引导工具,能够帮助来访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甚至发现自己过去忽略的关键点。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中的案例,能够具体地学习到这种提问技巧是如何在实际治疗中应用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提问本身,更是关于如何通过提问来构建一个更具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治疗对话。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也让我对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性有了更高的预期,相信它能够为我提供宝贵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