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罗辑思维、头条推荐。三联前主编 朱伟 作品。历时3年,逐字重读莫言、余华、苏童、史铁生、王安忆、王蒙、刘心武、李陀、韩少功、陈村、马原11位作家200多部经典。让你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读懂一位大师。哪部作品是莫言获得诺奖的“决定性基石”?如何理解余华“以优雅的语言写残酷”?
书名:重读八十年代
定价:49.00元
作者:朱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36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7919
"我的八十年代记忆中,满是那辆绿色的凤凰牌自行车的印象。我骑着它,到阜成门外找钱刚,到蓟门桥找李零,再到北大找陈平原,到万泉河找戴晴。这辆自行车陪伴了我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送儿子上补习班停在楼下,它终于被偷走了。
那正是些年轻而值得回味的日子。
有人说,这其实是一部,一个个人经历的,八十年代文学史。我想,也许,再花几年时间,涉及的作家更广泛些,才能形成系统与规模。且,一部文学史,还对八十年代各阶段社会背景的烙印做出反应,因此,这本书,只能算一个开端,一个基础。
——朱伟
"
"八十年代是什么?《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写道: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转播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的时代。大家都被创新的狗在屁股后面追着提不起裤子,但都在其中亲密无间其乐无穷。
八十年代,是朱伟骑着自行车从一个作家家里,去见另一个作家的年代。在此期间,他相继在《人民文学》推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2013年,朱伟开始在博客中写《我与八十年代》,期望以自己的生活轨迹回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节点,记录与一位位作家交往的过程。
本书是朱伟五年阅读和写作的结晶,他逐一重读了活跃在八十年代至今的11位重要作家的200多部经典作品,条分缕析,系统解读了王蒙、刘心武、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11位标志性作家的作品,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篇文章读懂一个作家。
"
"自序
王蒙:不仅仅为了文学
王蒙1983年7月1日到《人民文学》上任时有个就职演说,没有慷慨陈词,反复强调他只是个作家。他的上任,意味着八十年代的文学革命真正登堂入室,意味着《人民文学》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真有幸亲历了整个过程。
刘心武:更自由煽动文学的翅膀
王蒙上任时,他正卯足劲写《钟鼓楼》,那时能沉下心写长篇的不多,这部长篇小说决定了其位置。这是一部开放式结构,自信满满,写得洋洋洒洒,无拘无束的小说。
李陀: 文学的地平线
李陀是他那代人中,罕见不断在甩开他人前行的。
韩少功:仍有人仰望星空
韩少功通过“寻根”寻到了楚文化,这个“根”,是贾平凹从秦汉、李杭育从吴越中都未能意识到的。难得是,韩少功从楚辞中找到的桥梁,巧合了拉美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
陈村:那就和自己好好玩一场
陈村的小说中,到处是智与会,知有所合,时时能引人相会一笑,却就难看到拙。
史铁生:有限中无限的可能性
这段生活的真正价值,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那么一块土地联系过我们,还有那么一些人祖祖辈辈在那样生活。它让我们真正懂得了人人“生而不平等”,因懂了“生而不平等”,才懂了,有了柔软的同情心。
王安忆:我们以谁的名义
王安忆的中篇确实比短篇好,长篇又比中篇好。为什么?因为长度足够使她放松。她是一个马拉松选手,跑马拉松的人不宜短跑,靠耐力。王安忆就属于越跑越好的人,这是她的个性使然。
莫言:在深海里响亮沉重地呼吸
莫言的强大,就在他这种非凡的叙述繁衍力,我称它为“令人恐惧的发酵能力”。在1985年,他的才华就像冲决了闸门那样激扬迸射,飞珠溅玉,似乎只需一个意象繁衍,一部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就如舒展地吐出一口长气而已。
马原:十字路口想象的甜蜜
1985—1987,马原与莫言一样光彩夺目。马原吃亏,大约就亏在他追求的形式需要读者的智性解读,这给许多读者理解他的真实意图制造了障碍。
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余华的写作特点是“锋利”,砺乃锋刃,这锋利指他能锐敏切割出现实的断面,让你直视筋髓组织。好刀锋利不见血。
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一个作家,长篇小说可能显示的是气度,短篇小说则要在角度选择中显示智商与情商。苏童的短篇构思,可能很得益于他在广泛阅读中,对短篇在有限空间里表达游刃有余回味的兴趣。
"
"朱伟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微博粉丝225万。
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任记者、文艺部编辑。
1983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
曾在《人民文学》推出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19881989年在《读书》杂志撰写《新小说一瞥》专栏,主编《东方纪事》杂志。因爱好古典音乐,1993年到三联书店创办《爱乐》杂志,并编著大型工具书《音乐圣经》。1995年9月起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代表作:《考吃》《有关品质》《微读节气》《四季小品》等。
"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描述作家创作心路历程时的那种细腻入微。他没有用那些生硬的文学术语去套用和解构,而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去描绘一个创作者在面对自我、面对时代时的那种内在撕扯。比如,他对于某个作家后期创作转向的分析,那种理解的深度,让人感到温暖,因为它承认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时代的局限性。这种“带着温度的审视”,是很多严肃评论所缺乏的。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声音中的那种低沉和感慨,那是一种过来人对后辈的期许,也是对同行者不易的深切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梳理了那十年的文学脉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面对历史的姿态——不是简单地去崇拜或贬低,而是去理解、去接纳,承认每一个努力过的灵魂都值得被认真对待。这种宽容而又清醒的态度,在这本厚重的解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选材,都透露出一种对“内容为王”的坚持。虽然封面可能不走时下流行的极简风,但内页的排版清晰,纸张的选择也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细节的重视,恰恰说明了作者和出版社对这本书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尊重。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引用的那些老一辈评论家或作家之间的通信片段所吸引,那些未经修饰的文字,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和真诚,是任何后世的解读都无法完全复制的珍贵史料。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让今天的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阻碍,与那个热烈燃烧的年代进行一次深度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谁写了什么”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为什么他们要那样写,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读”的指南。它激发了我重新去翻阅那些旧作的冲动,带着更成熟的眼光,去重新发现那些被光芒掩盖的细节,这或许就是一本优秀的书所能给予读者的,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这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带着点旧日时光的质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八十年代。我记得那时候,文学圈子里的风声水起,新浪潮的冲击,先锋文学的崛起,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声音。翻开扉页,那种熟悉的文字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沉稳而又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仿佛他就是那个时代最敏锐的观察者,把那些光怪陆离、波谲云诡的文坛生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示给我们看。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看一本“解读”,更像是一场老友间的促膝长谈,他毫不避讳地谈论着那些被时间磨平棱角的作家们,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辉煌,以及他们作品背后那些尚未被完全挖掘的社会肌理。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毕竟,身处那个洪流之中,才能真正理解那股力量的磅礴与复杂。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腔调来评判,而是用一种近乎私密的口吻,勾勒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精神面貌,让人读完后,对那段历史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热血和困惑的个体群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线索推进,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在不同的文学景观中穿梭。有时,他会突然跳到一个具体的文学事件,然后迅速将相关的几位作家联系起来,展现出他们之间微妙的竞争与互文关系。这种跳跃性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仿佛你在翻阅一本精心剪辑的纪录片素材库。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脑海里清晰地浮现着当时的场景:狭小的会议室、烟雾缭绕的沙龙、深夜里不断涌出的手稿,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通过文字的力量被完美地传递了出来。而且,他对于“包邮”这个略显现代的词汇的运用,也透露出一种与时代精神的俏皮对话,既保留了对过往的尊重,又不失现代读者的视角和幽默感。读完某些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仔细回味那段话里蕴含的复杂信息量,它不仅仅是对文学的梳理,更是一部浓缩的当代中国思想史的侧影,那些文学思潮的激荡,无不映照着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
评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作家群像时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刻的同理心。你看他谈论那些文学巨匠,不是简单地罗列他们的成就,而是试图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去探究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塑造了他们独特的写作腔调。比如他对某位先锋作家的分析,那种对文本细节的捕捉,简直是入木三分,能让你重新审视那些读过好几遍的作品,发现新的维度。这种解读不是为了迎合主流的审美,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继承,他敢于指出那些光环背后的阴影,也懂得赞扬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守纯粹的努力。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激昂,时而低回,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情绪的跌宕起伏。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文化事件的资深媒体人来说,他积累的那些独家观察和幕后故事,无疑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们像散落的珍珠,被他串联成了一条条清晰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脉络,让整个八十年代的文学图景立体起来,不再是平面化的符号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