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喜北欧”02丹麦,从鲜为人知的百年帽子店到藏在喧哗后的艺术咖啡馆,深入城市,寻找私家秘境和人文故事。
书名:安徒生的帽子
定价:78.00元
作者:肖小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32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28820
"★【多喜北欧】
专注北欧城市人文、艺术设计与生活方式的高品质原创图文书品牌。
深入城市,呈现地道北欧,展现北欧城市风采,发现他们独特的艺术设计文化,带来日常生活的灵感启发。
每一本书都以“、新鲜且丰富”为内容标准,提供的城市人文和生活方式之体验。
★“多喜北欧” 02丹麦:《安徒生的帽子》
“这座城市天马行空,这座城市金灿灿香喷喷”
在风格独特的大市场品尝Coffee Collective 咖啡的浓烈;
在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夜色中倾听窗外的海浪;
在罗德•拉斯穆森家具店触摸百年法堡椅上的强韧藤条;
在丹麦国家美术馆威尔汉姆•哈莫修依的画作前,想象那束投入空间的光线;
……
这是一座现实的城市,它混合各种味道,带有色彩,它可以倾听,还可以触摸;这也是一座想象的城市,来自记忆中的美人鱼,以及在家具店遭遇本杰明·巴顿的时光逆行,在地下宫殿听到博尔赫斯的轻语,博物馆偶遇的女孩……
哥本哈根,现实与想象的双重城市。
★高质量的摄影图片和文字,高颜值的图书设计和精良的制作工艺,不放过内外每个细节。
★全四色印刷、封面烫金、硬壳圆脊精装、护封、环衬、内文三种不同的纸张触感……只为忙中偷闲的那段阅读时光。
"
"这座城市天马行空,因为博物馆里的一把椅子偷偷告诉了我一次深夜椅子会谈;
这座城市金灿灿香喷喷,混着茶香,肉桂、豆蔻、椰子、杏仁的香气;
这座城市有迷人且神秘的百年帽子店,据说安徒生和国王都曾是这里的客人;
这座城市包裹着陶瓷家的噩梦和雨夜里歌手的失落歌声;
这座城市看起来像寒风里姑娘的红色大衣般明亮,也像阿斯格·尤恩的画板般朦胧迷乱
……
在安徒生的城市,讲一个与他无关的城市故事,艺术、设计与生活。
"
"前言 城市的想象 想象的城市 5
城市片段:一个周六上午的 9 点 27
安徒生的帽子
我知道的通通告诉你
水晶市场
隐藏的时光
城市片段:10 分钟皇家旅行 81
“小行星 5505”
城中教堂
皇家咖啡馆奇幻故事
城市片段:美丽瞬间 115
这位女士与 40 小时的编织
国王与椅子
PH5 吊灯与女孩
博物馆怀旧夜
普通人家
城市片段:船长与音乐家 167
丹麦女孩
T 台、恐怖谋杀与艺术家们的噩梦
她和她
城市片段:文明即是美食与文学遍布世界 205
地下宫殿
北欧厨神
茶叶店百年极简史
混着香气的金色故事
城市片段:雨夜歌手 235
收集过去的人
城市片段:世界的面纱 249
沉默的空间
她的不美丽世界
悲伤美术馆
城市片段:冬日旅人 291
后记 安徒生的背和美人鱼的帽子 297
"
"肖小困
编辑、创意人。曾任香港三联出版社北京公司策划。
文俊
广告人、摄影师。历任国内4A广告公司创意总监。
"
丹麦艺术基金会特别支持
"PH5吊灯与女孩
这位博物馆里的金发女孩,在每次不小心说错话的时候,脸上都会泛红,一身黑衣上别着小小的工作牌,金色头发梳成丸子头,脸颊上的红晕在白皙的皮肤上非常明显,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抱歉。我看着她,脑袋里闪过村上春树笔下的女孩。
她的目光快速扫过人群:“保罗·汉宁森当时在设计这盏灯的时候,其实是非常仔细地考虑到光线的问题。”她指着玻璃窗里保罗·汉宁森设计的 PH5 吊灯,此时,有两位经过的参观者加入聆听的队伍。
“他希望人们吃饭的时候,饭桌上能有非常柔和的光线,于是下面这层灯罩是用来向下聚光的。”她转向旁边,指着保罗的设计草稿继续说,“餐桌上的空间氛围也是他考虑的,于是有了中间这层,能让光线与餐桌平行,上面这层,会将光线打到上面空间,这样,空间的光线层次就出来了。”她轻轻舒了一口气,接着说,“但不管你在哪个角度看,都不会看到刺眼的光源。这是设计师非常周全的考虑。”
她抬手快速看了一下手表。周围的人们都探头打量 PH5 吊灯。
“还有,关于这盏灯,有个特别有趣的故事。”她语速超快,还没说故事,自己先快速低了一下头笑了起来,并且带着快乐的笑意说,“这盏灯在丹麦非常地普及而且有名,普及到什么程度呢,曾经有个外国人来到丹麦,他发现几乎在每个空间,不管是居家还是公共空间,都能看到这盏灯,于是他就想着,是不是这盏灯就是丹麦人的某种标志?只要拥有这盏灯,就象征着是丹麦人啊。”大家被女孩的故事逗笑了。
是啊,人们在 PH5 吊灯柔和的灯光下吃饭、聊天、恋爱、嬉闹、争吵、无言、聚会、工作、希望、失望、成长、奔跑、等待、求职、失业、开心、年老、荣耀、大笑、孤独、悲伤、静默、绝望、开灯、关灯、关灯、开灯……
我看着她,她低头又看了一眼手表。
“你不觉得这是个感伤的故事吗?是的,我本该这样向她搭话。”
博物馆怀旧夜
夜间的丹麦设计博物馆,总满溢着一种怀旧的氛围。
深入这座 1757 年的洛可可建筑,悄声穿过门口已经熟睡的红色大椅子,右转逆行,那里有个很大的空间,展出着 20 世纪世界各地著名的椅子。不过还没进入门口,便能听到在一片静谧中,在设计博物馆展厅的那一角,几把年代久远到足以放到博物馆的椅子,聚在一起,在昏暗的灯光下纷纷聊着各自曾经辉煌的过往。
椅子老大哥法堡椅(13)(1914)先发了话:“世界真是变了,我今天听到一个人说,要把我用 3D 打印出来,什么话啊,当年,具体点说,100 多年前,我可是全手工制作,我可看不上什么机器。”它做出一脸嫌弃的表情。
法堡椅自有骄傲的资本,这款诞生在 1914 年的椅子,有着古典主义的庄严以及现代主义的轻盈,由被称为丹麦现代设计之父之称的凯尔·克林特设计,况且 100 年来,这款椅子一直在持续不断生产,这些都让其他椅子对它充满敬意,在它们的想象中,法堡椅看尽设计界的沧桑。
众椅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尤其是珍贵的原版酋长椅(Chieftain Chair,1949),想起当年手工制造自己的不易,满目伤感。其实它也没什么好伤感的,它勇敢却也孤独地走了另一条路,与同时代的椅子相比,它与众不同,首先它大到浮夸,而且居然结构和靠背分开来,怪不得刚一推出,便有评论家说它像是“鸡蛋卷般随意扔在椅子架上”。虽然它和其他的椅子都不同,但同它的创造者芬·祖尔(Finn Juhl)一样,带有一种叛逆艺术家的气质,决定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里那一瞬间,我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油墨气息所吸引。那种触感,让人联想到旧时光里那些被翻阅了无数次的经典,仿佛每一次触摸都能感受到纸张中蕴含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字里行间留出的呼吸空间恰到好处,使得冗长的文字段落也变得轻松易读,眼睛一点都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插图,虽然我不能具体描述它们描绘了什么(毕竟我只谈感受),但那种水彩晕染开来的朦胧感,与整体的书籍气质完美契合,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附属品,更像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品,默默地为故事增添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这绝对不是一本随随便便就能批量生产出来的快餐读物,从选纸到印刷的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阅读体验”这件事的极致追求,让人忍不住想将其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时欣赏。
评分从整体的意境上来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既温暖又略带忧伤的复杂情愫,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是夏日傍晚最后一抹阳光洒在微凉的青石板上。它似乎在探讨一些非常宏大且永恒的主题,但处理方式却非常贴近个体生命的经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的“共鸣点”非常多,尽管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许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但其中流露出的那种关于迷失、关于追寻、关于某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却是人类共通的情绪底色。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被深刻理解的慰藉感,仿佛作者洞察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连自己都未曾清晰表述过的隐秘感受。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让人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单的个体。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尤其是对于时间线的处理,展现了作者极高的叙事野心。它似乎不满足于单一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和时间跳跃,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碎片以一种近乎蒙太奇的手法拼贴在一起。起初,这种跳跃感会让人有些许迷失方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看似错乱的片段是如何精准地咬合在一起,最终揭示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整体图景。这种需要读者不断进行整合和校准的过程,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耐心。它要求你不能浮躁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因为哪怕是看似随意的场景转换,都可能是通往最终理解的关键线索。读完之后,再回望最初的开篇,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豁然开朗之感,明白作者是如何步步为营,将我们引入这个精心构建的思维迷宫。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急于将所有的信息倾泻而出,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布工,慢慢地、有条不紊地将故事的经纬线交织起来。初读时,你或许会觉得情节推进得有些缓慢,甚至略显晦涩,但正是这种沉淀的过程,使得后续情感的爆发和关键转折点到来时,冲击力格外强大。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很多关键的心绪和动机都隐藏在人物的对话之外,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去填补。这种需要主动参与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欲,我发现自己常常会放下书本,对着窗外发呆,试图重构某个场景下的情绪暗流。这种阅读体验,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消遣,更像是一场与作者之间心照不宣的智力博弈,让人在解谜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独特的,它带有一种不易察觉的诗意,但又绝非矫揉造作的辞藻堆砌。那些句子往往结构复杂,却又出人意料地流畅,仿佛在阅读一首被拆解重组过的现代诗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环境细节时所使用的那些不落俗套的比喻,它们常常能瞬间抓住事物的本质,将一个原本平淡无奇的场景,提升到哲学思辨的层面。例如,书中对某种特定光线的描述,简直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尘埃味道,感受到温度的变化,这种感官上的立体感,是许多只注重情节驱动的小说所无法企及的。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轻声读上两遍,细细品味那些词语之间的微妙张力,体会作者如何用有限的文字构建出一个无限延展的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