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黄泉下的美术 | ||
| 作者 | 巫鸿(美) | ||
| 定价 | 75.00元 | ||
| ISBN号 | 9787108052988 |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黄泉下的美术》是巫鸿在三联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后出版的第三本专著,也是他在《美术史十议》第七章《“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中提出的方法论的一个具体实践,是他**部对*墓葬艺术传统的综合性研究。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的借鉴意义。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巫鸿(Wu Hung)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系任教, 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Pictorial Art, 1989)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著作奖;《中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绘画的媒介和表现》(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Chinese Painting,1996)获全美*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近年来致力于中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交流。策划展览《瞬间:90年代末的中实验艺术》(1998)、《在中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2)、《过去和未来之间:中新影像展》(2004)、《“美”的协商》(2005)等,并撰写和编辑有关专著。所培养的学生现多 name='_GoBack'>在美各知名学府执中美术史教席。 |
| 序言 | |
“黄泉下的美术”,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隐藏的、不为世人所熟知的艺术世界,一个与死亡、与来世紧密相连的领域。我一直对那些与墓葬文化相关的艺术品充满了好奇,它们往往承载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那些在墓室中沉默了千年的壁画,那些精雕细琢的随葬器物,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关于生命、死亡和永恒的故事。巫鸿教授的名字,在我看来,就是品质的保证,他的学术研究向来严谨而富有洞见。我非常期待他能够带领我们,深入到那个被黄泉笼罩的艺术世界,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瑰宝,去理解那些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符号和图像。这本书,我相信不会是简单的图录,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解读,一次对人类精神深层需求的挖掘。它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人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用艺术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来世的寄托。
评分“黄泉下的美术”——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仿佛一打开,就能闻到历史的尘埃和冥界的微风。我一直对与死亡、墓葬相关的艺术品情有独钟,觉得它们最能触及人类面对未知时的情感和想象。那些壁画、陶俑、器物,它们不仅仅是陪葬品,更是连接生者与逝者、物质与精神的桥梁。巫鸿教授的名字,在我看来,是学术的保证,是深度探索的引路人。我期待着,他能带领我,走进那个被黄泉笼罩的世界,去细细品味那些曾经辉煌却又静默的艺术。我想要知道,古人是如何理解死亡的,他们的艺术又如何表达这种理解。这本书,我相信不会是简单的图录,而是一次对文化、对历史、对人类灵魂的深刻解读。它将帮助我拓宽视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艺术的意义,以及生命本身的价值。
评分“黄泉下的美术”——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够勾起我内心深处某种难以言说的神秘好奇。它不像市面上常见的那些直接揭示秘密的书籍,而是以一种含蓄而富有诗意的方式,将人引向一个古老而未知的世界。当我捧起它,指尖触碰到封面的质感时,仿佛就能感受到来自千年之前黄泉的低语,那种冰冷、幽深,却又蕴含着无限可能的召唤。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片被死亡笼罩的土地上,究竟隐藏着怎样震撼人心的艺术?是那些在墓室壁画上栩栩如生的描绘,还是那些用以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的器物?巫鸿教授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厚重,他的研究,必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去理解古人对于生死、对于灵魂、对于永恒的深刻思考。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能够找到那些超越生死的哲学,那些凝聚了人类最原始情感的艺术表达。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场灵魂的探险,一次与古老文明的深度对话。我预感,它会颠覆我对于“艺术”和“死亡”的固有认知,开启我全新的视角,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类在面对终极命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
评分“黄泉下的美术”——这个书名,简直像一块磁石,瞬间吸住了我的目光。它所传达出的意境,既有黄泉的幽深与神秘,又有美术的生动与璀璨,形成了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我一直对那些埋藏在地下的艺术品有着特别的情感,总觉得它们比我们日常所见的艺术品,更能触及生命的本质,更能表达人类面对死亡时的复杂情感。那些古老的壁画,那些精美的随葬器物,它们都是先民们对于来世的想象,对于永恒的追求,以及对逝者的深深眷恋。巫鸿教授的名字,对我来说,就是学术严谨与洞见的代名词。我迫切地想知道,他将如何解读这些“黄泉下的美术”,它们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和哲学思考。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生命、死亡、艺术与信仰的深度对话,一次令人振奋的精神旅程。
评分读到“黄泉下的美术”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深邃的墓穴,斑驳的壁画,静默的陶俑,以及那些承载着无尽思念的器物。这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文明的印记,是人类对生命和死亡永恒命题的回答。巫鸿教授,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学者的光环,他的研究总是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深信,在这本书中,他将带领我们穿越时间的洪流,去近距离地审视那些“黄泉下的美术”。我期待着,不仅仅是看到那些精美的图片,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它们所代表的文化象征,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古人的生死观、宇宙观。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知识的启迪,一次对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探索。它将帮助我重新认识艺术的边界,以及艺术在人类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黄泉下的美术”,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引子。它巧妙地将“黄泉”这一死亡意象与“美术”这一充满生命活力的创作形式并置,形成一种强烈的张力,瞬间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我一直对那些与死亡相关的艺术品有着莫名的迷恋,总觉得它们承载着比生者世界更纯粹、更直接的情感和哲学。那些古老的墓葬壁画,那些精美的随葬器物,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先民们在面对未知时,所能掌握的唯一表达方式。它们诉说着对来世的期盼,对逝者的缅怀,甚至是对神灵的敬畏。巫鸿教授作为一位在古代艺术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解读必定深刻而独到。我非常期待他能够带领我,一步步揭开这些“黄泉下的美术”的面纱,理解它们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本书,我相信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品的罗列和描述,更会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它将是一次关于生命、死亡、信仰和艺术的哲学之旅,一次对人类文明深层结构的探索。
评分“黄泉下的美术”,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对神秘事物的向往。它不像那种直白地告诉你“是什么”的书,而是像一个引子,一个邀请,邀请你去探索一个充满未知与想象的领域。我一直对古代的墓葬艺术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作品,比地面上的任何艺术都更能触及生命的本质。它们是人类在面对死亡这个终极问题时,所能爆发出的最纯粹、最震撼的创造力。巫鸿教授的著作,我一向是极为推崇的,他的学识渊博,文笔流畅,总能将复杂深奥的学术问题讲得浅显易懂,又引人入胜。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他能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去近距离地观察那些“黄泉下的美术”,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能量,去理解它们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人类文明深度奥秘的探索。
评分“黄泉下的美术”,这个书名,就好像一扇通往古老秘密的门,而巫鸿教授的名字,则是开启这扇门的钥匙。我常常在想,那些流传至今的古代艺术品,特别是那些与墓葬相关的,它们在创作的时候,究竟怀揣着怎样的心情?是哀伤、是敬畏、是祈祷,还是对生命无限的眷恋?“黄泉”这个词,带着一种天然的神秘感和庄重感,而“美术”又是如此富于生命力的表达。将两者结合,就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我猜想,这本书中一定会有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被详细解读,它们或许来自我们熟悉的大墓,或许是鲜为人知的珍品。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巫鸿教授都会用他严谨而又不失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它们的前世今生。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曾经被岁月尘封的色彩重新绽放,听到那些沉默了千年的故事再次诉说。它不只是关于艺术,更是关于生命,关于人类如何面对终极的告别,以及如何在告别中寻找慰藉与超越。
评分“黄泉下的美术”——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像一道门,将我引入了一个充满未知和神秘的领域。我一直对那些与死亡、与墓葬相关的艺术品有着莫名的情感,总觉得它们比生者的艺术更能触及人类内心最柔软、最深邃的部分。它们是人们在面对生命终结时的情感寄托,是对来世的想象,是对逝者的思念。巫鸿教授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非常期待他能够带领我们,潜入那片被黄泉笼罩的艺术世界,去发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珍宝,去解读那些沉默了千年的符号和图像。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品本身,更是关于艺术品所承载的文化、信仰和哲学。它将是一次深刻的文明对话,一次对人类生死观的探索。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超越生死的答案,理解艺术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独特价值。
评分“黄泉下的美术”——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点燃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它暗示着一个关于死亡、关于来世的艺术世界,一个充满了神秘与庄重感的地方。我一直认为,那些与墓葬相关的艺术品,往往最能触及人类最本真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哲学思考。它们是生命在告别时,所能留下的最动人的印记,是对永恒的追寻。巫鸿教授的名字,在我心中,代表着对古代艺术研究的权威与深度。我极其期待他能够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去近距离地审视那些“黄泉下的美术”,去理解它们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文化意义。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对艺术品的罗列,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死亡、信仰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探索,一次与古老灵魂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