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为苏轼的宋词合集。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诗词文并佳,其词作风格豪迈,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谭新红编著的《苏轼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汇辑苏轼全部词作,是目前苏轼词作全面的辑本。每篇作品均加题解、注释,并精选汇辑历代名家的评语。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主要内容包括:赋葡萄、题福州参泉二shou、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shou、鹤鸣亭绝句四shou、鹤鸣亭独饮、即事、重午日戏书、林贵文买牡丹见赠至彭村偶题、移竹、和赵茂嘉郎中双头芍药二shou等。
甲编知密州前的词作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华清引(平时十月幸莲汤)
一斛珠(洛城春晚)
南歌子(绀绾双蟠髻)
南歌子(琥珀装腰佩)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
减字木兰花(云鬟倾倒)
荷华媚(霞苞电荷碧)
行香子(一叶舟轻)
祝英台近(挂轻帆)
江神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
菩萨蛮(绣帘高卷倾城出)
瑞鹧鸪(碧山影里小红旗)
临江仙(四大从来都遍满)
江神子(玉人家在凤凰山)
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
行香子(携手江村)
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少年游(去年相送)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醉落魄(轻云微月)
减字木兰花(晓来风细)
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
诉衷情(钱塘风景古来奇)
醉落魄(分携如昨)
江神子(翠蛾羞黛怯人看)
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
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
鹊桥仙(缑山仙子)
清平乐(清淮浊汴)
南乡子(回shou乱山横)
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渔家傲(送客归来灯火尽)
南乡子(东武望余杭)
浣溪沙(缥缈危楼紫翠间)
浣溪沙(白雪清词出坐间)
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
南乡子(裙带石榴红)
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兵)
减字木兰花(惟熊佳梦)
南乡子(不到谢公台)
菩萨蛮(天怜豪俊腰金晚)
阮郎归(一年三度过苏台)
醉落魄(苍颜华发)
菩萨蛮(玉笙不受朱唇暖)
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
南歌子(欲执河梁手)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浣溪沙(长记鸣琴子贱堂)
更漏子(水涵空)
沁园春(孤馆灯青)
永遇乐(长忆别时)
乙编知密、徐、湖至贬黄州之前的词作
雨中花(今岁花时深院)
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
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神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
减字木兰花(春光亭下)
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
满江红(天岂无情)
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
?1?7?1?7人娇(别驾来时)
望江南(春未老)
望江南(春已老)
满江红(东武南城)
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画堂春(柳花飞处麦摇波)
江神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江神子(相逢不觉又初寒)
阳关曲(济南春好雪初晴)
浣溪沙(傅粉郎君又粉奴)
?1?7?1?7人娇(满院桃花)
洞仙歌(江南腊尽)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临江仙(谁道东阳都瘦损)
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
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
菩萨蛮(城隅静女何人见)
满庭芳(香瑗雕盘)
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
南乡子(旌旆满江湖)
临江仙(自古相从休务日)
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1?7?1?7)
蝶恋花(别酒劝君君一醉)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
浣溪沙(惟见眉间一点黄)
千秋岁(浅霜侵绿)
永遇乐(明月如霜)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阳关曲(受降城下紫髯郎)
南歌子(笑怕蔷薇胃)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
江神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江神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减字木兰花(玉觞无味)
木兰花令(经旬未识东君信)
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
南歌子(山雨潇潇过)
双荷叶(双溪月)
渔家傲(皎皎牵牛河汉女)
……
丙编贬居黄州时的词作
丁编离开黄州之后的词作
戊编作年不详词及残句
辛弃疾诗
元日
偶题
哭匮十五章
闻科诏勉诸子
第四子学春秋发愤不辍书以勉之
关悟老住明教禅院
感怀示儿辈
即事示儿
答余叔良和韵
咏雪
蒌蒿宜作羹
吴克明广文见和再用韵答之
仙迹岩
周氏敬荣堂诗
和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去额石
题金相寺净照轩诗
和傅岩叟梅花二shou
江山庆云桥
赋葡萄
题福州参泉二shou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shou
鹤鸣亭绝句四shou
鹤鸣亭独饮
即事
重午日戏书
林贵文买牡丹见赠至彭村偶题
移竹
和赵茂嘉郎中双头芍药二shou
寿赵茂嘉郎中二shou
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且约牡丹之饮
读语孟二shou
再用儒字韵二shou
和任师见寄之韵
和杨民瞻韵
和诸葛元亮韵
和周显先韵二shou
和郭逢道韵
黄沙书院
信笔再和二shou
和李都统诗
再用韵
书渊明诗后
读邵尧夫诗
再用韵
我特别喜欢它在“鉴赏大会”这个环节的编排方式,它模拟了一种动态的、互动的交流场景,而不是静态的知识灌输。这种编排手法非常巧妙,它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映照,让读者自己去体会“美”的多样性。比如,当辛弃疾的沉郁顿挫与苏轼的清丽明快并置时,编辑并没有急于给出“谁高谁下”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他们各自在不同历史节点上,文学使命的实现。这种引导式的鉴赏,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思考的欲望,我开始尝试自己去为某些不甚理解的句子寻找可能的注解方向,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的答案。这种学习体验,远比死记硬背要来得有趣和深刻得多。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古典文学爱好者的福音,我入手后简直爱不释手。首先,就装帧和印刷质量来说,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纸张手感厚实,油墨清晰,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诗词手稿的影印部分,也尽可能地还原了原貌,这对于追求原汁原味的读者来说太重要了。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和校勘上的细致入微。市面上很多古诗词选本,注释往往流于表面,或者引用的版本五花八门,让人真假难辨。但这一套,明显是在版本考证上下了大力气,每首词的底本都注明得清清楚楚,对照不同的传本进行“汇校”,这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极大的便利,也让普通读者能更确信自己阅读的是最可靠的版本。特别是辛弃疾那豪放不羁的风格,经过细致的校注,那些拗口的古白字词也变得通顺易懂,那种金戈铁马的气势仿佛能穿透纸页扑面而来。那种对文字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真的让人感到物超所值。
评分这次的“唐宋八大家”的收录,更是让我惊喜连连。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附带的补充,没想到其质量丝毫不逊色于前面的诗词部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石,无论是韩愈的古文运动精神,还是欧阳修的平易近人性情,都极具感染力。这套书的编辑显然没有将散文视为单纯的“辅助材料”,而是以极高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和鉴赏。他们的鉴赏角度非常新颖,不仅关注了文章的辞藻和结构,更侧重于他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特别是对他们对后世文风影响的分析,让我对这些文学巨匠的定位有了更宏观的认识。阅读这些文字,就像是与中国古代最顶尖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感觉自己的学识和眼界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宽。
评分总而言之,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收录了“辛弃疾、苏轼”等大家的全部或主要作品那么简单。它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欣赏平台。从校勘的严谨性,到注释的深度性,再到鉴赏角度的广博性,它体现了现代整理古籍的最高水准。我以前读诗词总觉得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支撑我的理解,而这套书,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一端连接着浩如烟海的古籍原貌,另一端则直通我个人的心神领悟。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和真正热爱唐宋文学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资,它带来的精神滋养和学术启迪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汇注”部分赞叹不已,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典故,而是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将诗人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心绪起伏,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都巧妙地融入了解析之中。举个例子,苏轼的词,意境变化多端,时而旷达洒脱,时而又带着淡淡的忧伤,没有深入了解他的人生际遇,很难真正品出个中滋味。这套书的解读,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让你明白“也无风雨也无晴”背后的豁达,是如何历经磨难才修得的。更难得的是,它的“汇评”部分非常精彩,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评论家对同一首词的评价竟然可以如此多元而富有启发性。读完一家之言,再看另一家的驳议,我的理解层次瞬间就被拔高了,不再是孤立地欣赏词句,而是进入了一个宏大的文学讨论场域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