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 | 作者 | 陆国元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45977 | 出版日期 | 2009-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081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内容丰富,注重介绍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并反映当代有机合成的新进展。全书共分11章,第1章为绪论,第2至第3章介绍官能团的互相转变,第4至第6章阐述碳碳键的形成,第7章为重排反应,第8章为官能团的保护和潜在官能团,第9章为不对称合成,第10章为有机合成设计,第11章为复杂分子合成实例。本书在节后附有思考题,各章后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书末附有问题和习题参考答案或提示以及解答这些问题和习题所推荐的参考文献。 本书适合各类高等院校化学一级学科包括有机化学、高分子材料、应用化学、化学制药、配位化学以及精细化工、材料化学、林产化学、农用化学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有机合成方面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有机合成及相关工作的人员自学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现代化学基础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合成的历史 1.2 有机合成反应的发展 1.3 有机合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第2章 官能团的互相转变——取代、加成和消去反应 2.1 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 2.1.1 烃化试剂的形成 2.1.2 常见的亲核试剂和亲核取代反应 2.1.3 醚和酯的亲核裂解 2.1.4 Mitsunobu反应 2.2 羧酸衍生物的互相转化 2.2.1 转变成酰卤 2.2.2 转变成酸酐 2.2.3 形成活性酯 2.2.4 形成N-酰基咪唑 2.3 芳环上的官能团的互相转变 2.3.1 芳基重氮盐为合成中间体 2.3.2 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2.4 碳碳重键上的加成反应 2.5 通过有机硼中间体的官能团转变 2.5.1 Brown硼氢化反应 2.5.2 有机硼转变为醇、醛酮、胺和卤代烃 2.5.3 炔烃的硼氢化反应和官能团转变 2.6 通过消去反应的官能团变换 2.6.1 1,2-消去反应 2.6.2 1,3-消去反应 习题 第3章 官能团的互相转变——氧化和还原反应 3.1 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3.2 氧化反应 3.2.1 催化氧化和催化脱氢 3.2.2 高价金属氧化物和盐 3.2.3 有机氧化剂 3.2.4 其他氧化剂 3.3 还原反应 3.3.1 催化氢化反应 3.3.2 金属氢化物还原剂 3.3.3 活泼金属还原剂 3.3.4 低价钛盐还原——McMurry反应 3.3.5 非金属还原剂 习题 第4章 碳碳键的形成——烃化、酰化和缩合反应 4.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4.1.1 有机镁试剂 4.1.2 有机锂试剂 4.1.3 有机铜试剂 4.1.4 有机锌试剂 4.2 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反应 4.2.1 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烃化反应 4.2.2 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酰化反应 4.2.3 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 4.2.4 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Michael加成及相关反应 4.2.5 Baylis-Hillman反应 4.3 醛酮、羧酸衍生物的烃化、酰化和缩合反应 4.3.1 烃化反应 4.3.2 酰化反应 4.3.3 Michael加成反应 4.3.4 缩合反应 4.4 多组分缩合反应 4.5 芳环的烃化和酰化反应 4.5.1 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 4.5.2 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 …… 第5章 碳碳键的形成——有机过渡金属配合物和元素有机化合物在碳碳键形成反应中的应用 第6章 碳碳键的形成——碳环合杂环的形成 第7章 重排反应 第8章 官能团的保护和潜在官能团 第9章 不对称合成 第10章 有机合成设计 第11章 复杂分子合成实例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
| 编辑推荐 | |
| 新定价链接:**反应与**合成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把握。很多有机化学教材往往偏向于纯粹的理论推导,把读者直接抛入高深的量子化学和热力学分析中,让人感觉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似乎深谙学习者的痛点,它在阐述每一个核心反应机理时,都会紧跟着给出若干个经典的、或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实例。这些实例的选择非常巧妙,既包含了教科书式的经典反应,比如一些重要的成环反应和官能团转化,也引入了近年来有机合成领域的前沿成果,比如一些不对称催化和C-H键活化的应用案例。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结构,使得知识的吸收过程非常流畅。你不会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个反应存在”的层面,而是能理解“为什么这个反应会发生,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如何优化产率和选择性”。对我个人而言,这种注重“工具箱”构建的教学方式,远比死记硬背反应条件要有效得多。
评分从检索效率和知识组织的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堪称典范。学术书籍的价值往往体现在需要查找特定信息时的便利性上。这本书的目录设计得非常细致,二级、三级标题的划分清晰明了,即使用了一个比较模糊的关键词去目录中寻找,通常也能迅速定位到相关的章节。更值得称赞的是其索引部分,索引的条目非常详尽,不仅收录了关键的反应名称、试剂名称,连一些重要的中间体和概念也被编入其中,并且标注了出现页码。这对于需要快速回顾或交叉引用不同反应之间联系的读者来说,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我曾尝试用它来追踪某一类特定官能团的转化路径,发现其提供的参照路径非常全面且逻辑清晰,使得知识点的串联变得异常顺畅。这种对读者使用体验的深度考量,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同类著作中名列前茅。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老派的严谨与新潮的活力并存”。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逻辑链条极其紧密,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被诟病的地方。每一个论述段落都像是一层层精心搭建的砖石,环环相扣,绝不含糊。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一些历史性争议或不同学派观点冲突时的处理方式——它不会简单地站队,而是会客观地梳理各方的证据和逻辑,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哪种解释更具说服力。这种尊重读者独立思考空间的叙事态度,让人感觉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深度对话。不过,话说回来,对于那些完全零基础的读者来说,初期的阅读门槛可能会稍微高一些,因为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化学背景,有些基础概念的引入略显跳跃,但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续的阅读体验就会呈现出指数级的提升,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其他一些过于“小白化”的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纸张的质感,摸上去是微微的哑光,没有廉价书籍的油腻感,翻页的时候,那种轻微的沙沙声,简直是阅读体验的加分项。而且,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在学术著作中其实是比较少见的,通常很多专业书为了追求内容密度,往往牺牲了阅读舒适度,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式插图,线条清晰,图注明确,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定位关键信息,这对于我们理解抽象的反应机理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实体感和设计美学,完全符合一本严肃的科学读物的身份,让人从翻开它的那一刻起,就对里面的内容抱有了极高的期待。
评分作为一本化学合成类的专业书籍,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对实验操作细节的覆盖广度和深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描述反应本身,而是深入到了“如何把它做出来”的层面。例如,在讨论到一些对水或氧气极其敏感的金属有机反应时,书中不仅提到了常用的惰性气体保护技术,还详细对比了不同类型的手套箱和Schlenk线操作的优缺点,甚至对不同溶剂的纯化等级也有明确的推荐。这种近乎手把手的指导,对于正在准备独立进行复杂有机合成实验的研究生或初级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避免了你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一个微小的操作失误而导致实验失败的挫败感。这种对“操作艺术”的重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本可靠的实验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